回覆列表
  • 1 # 得失隨緣884

    舊時四書五經,指的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也是儒家經典著作,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

    《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之名始於宋朝,

    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在舊朝代,又不考,數,理,化,

    只要把四書五經,學透,弄懂,會背就能金榜題名,狀元紅,,

  • 2 # 小洵仁可

    這四書五經尤如現在的歷史地理外語一樣,讀好了就可以當官,盡研究些人際關係,人際交往,禮儀交往,社會道德之類以及尊官鄙民之事,再加上那些個對玩弄權術的預測,見風使舵是這些人最大本能,學好四書五經就可混得風水聲起,因此大家樂此不彼,約定成俗,各朝都爭相仿效。

    正因為如此,我們人文方面很是見長,傳承著各種人際關係文化!現在高考,不僅有這種人文的考核,也有數理化自然科學的考核,大大提高了華人的創造性,科技性,獨立性。正是這樣,中國才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 3 # 明貞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是孔子給華人描述的君子之道,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八條目也是這種旨向。這本沒有錯,但這是以先天情懷入後天,只能被專制偽道德後天命運所利用而成為愚民奴民之工具,這是不以孔子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魯迅說"吃人″之傳統文化即基於此,不是孔子所推崇的四書五經在吃人,而是偽道德後天命運在吃人!莊子在盜蹠篇裡借盜蹠之口對孔子的批判有很強的預判性,他有一段話也耐人尋味:小人以身殉利士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聖人以身殉天下,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號各異,殉身傷性一也。

    他為什麼要如此說,按他的說法人怎麼活?名利家國天下都不足為,那人為什麼活著?其實,他在借對孔子儒學八條目的否定來告訴人們,名利家國天下已被後天命運偽道德所掌控,唯一不能掌控的是人類內心深處的審美和判斷力,這是人類突破生死苦海的唯一憑仗,至此佛道儒融矣,耕雲種月破碎後天,就在今朝。

  • 4 # 使用者4211906027728

    是因古代朝庭治國意識因形成的,是以"治″的因素和見地來選撥官員的,中國是農耕國家,不像以資本經濟國家的現狀不一樣,這就輕視了實業、和鄙棄於商,這可為歷史的偏頗。因此以現在叫哲學、政治、社會學類的才學,和禮制等當成了進士為官的知識、才能的素質體現和為官之道。除些其它三教九流、實業經商都看成市井百姓生活之道而輕視了。四書五經,禮制道德,大學中庸等,不是說不好和不應有,社會是應有規範和禮、律的,社會人的形為也應有道德和約制的。再有就是進士的"易",這裡們易應有不同,有點在平衡社會關係之意,也成了"治"的內容。四書五經做為現在的"政治、哲學"的應試是對的,但把其高於一切,尊以為一就錯了,使官員成了官僚,沒有領導(當然封建社會也不需要)實業、經濟等實質性才幹。

  • 5 # 無名草2020

    讀了四書,你將胸懷大志,有治國安

    邦的理念。

    讀了五經,你將滿腹經綸,成為飽學之

    士,所以能考取功名。

  • 6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四書五經中“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原味為六經,指《詩》

    《書》《禮》《樂》《易》《春秋》,後來《樂》失傳,只剩下五經。“四書”這個名詞形成於宋朝。舊時中國學童總是先讀四書,再讀五經,行有餘力再讀其他經典。學習的目的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合格著為什麼要學四書五經,古代朝廷選拔官員,就是開科考試,考得內容就出自四書五經。在太平年代,平民百姓要想飛黃騰達,成為人上人,只有學好四書五經,透過科舉考試才能走上仕途。科舉考試製度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剛開始學習的小孩。相當於初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舉人(第三極院試),生員(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試,合格著者稱為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貢生(第四級鄉試)參加全國範圍科考考試(會試)及格後獲得的資格,(會試在試後的第二年),進士(第五級會試)舉人參加在京城的會試殿試,合格著者稱為進士。探花(第六級殿試)殿試第三名稱為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第六級殿試)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狀元幾年才出一個,相當於院士,如果狀元可以說是一種榮譽的話,那就應該相當於現代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透過考試進士,貢生,舉人就有資格當官了。

    所以古代人是拼了命學習四書五經,頭懸樑,錐刺股,絕壁借光,寒窗苦讀十幾載。有的人為了功名甚至耗盡畢生精力。

    四書五經學習要達到的目的:古代統治階級主要用來統一天下人的思想,束縛人們的行為,作為人們效忠統治階級的工具。但是四書五經,特別是四書在人們行為思想上的修煉指導,對於人們道德行為的培養和修煉也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透過學習可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行為綱領,格物、致志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修煉步驟,且便於操作,對於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的啟示作用。

  • 7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封建時代科舉考試重點要背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四書五經”是舉世聞名的東方“聖經”,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寶。四書是南宋大儒朱熹把他們彙集成冊,元朝天佑年之後,他開始成為中國的學子的必讀之書。五經在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奠定了儒家經典的尊貴地位。

    “四書五經”不僅是儒家經典著作,還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地位極高。“四書五經”的開篇,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提出的都是中國文化的根本命題,提供的是華人安身立命的最高依止,乃真正的精華所在。

    元朝以後,國家開科取士,以《四書章句集註》作為定本,也就是說,這本書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出題題庫。所以說,從元朝以後“四書”的地位就超越了“五經”,被統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字皆為真理的高度,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思想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科舉制的發展

    科舉制指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干三百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誕 生

    (1)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2)隋煬帝設定進士科,中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完 善

    (1)唐太宗擴大國學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2)武則天開設殿試,增設武舉。

    (3)唐玄宗把詩賦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發 展

    明朝時期,採用八股取士,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准根據指定觀點答題,不準發揮個人見解。

    廢 除

    1905年,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體制,科舉制度被正式廢除。

    穿越時空,看看四書五經與科舉考試的關係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假如你穿越回清朝,想考個狀元“玩玩”,你得有思想準備了:你要在N年寒窗苦讀中,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各種考試,像打怪獸升級一樣透過層層考驗,最後在金鑾殿裡接受皇帝的親自考試,才能把狀元的桂冠戴在頭上。

    孩提時代字認得差不多後,你就得跟著先生學習科舉考試大綱——四書五經。這些教材上都沒有標點,先生要採取領讀的方式教你識文斷句,在跟讀的過程中背誦這些國學經典。

    你將四書五經和指定註解背得滾瓜爛熟了,先生就開始給你“加餐”——教你寫八股文和試帖詩。科場中的一些文體,特別是表、判、試帖詩、八股文等,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都有嚴格的格式。

    以八股文為例,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等原文,格式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8個部分,其中,“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每一部分,都有對偶的兩股。

    行文不僅要邏輯清晰、文筆流暢,還要模仿孔孟等語氣“代聖人言”,有點類似現在寫議論文引用名人名言。符合基本格式,才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考官再根據試卷的文才與論見判定高下。

    四書五經導致科舉考試優缺點

    自唐代到明代,儒學在科舉考試中的地位日益突顯。唐代,儒學作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之一;宋明理學以儒家綱常約束人們的思想,科舉考試以儒家經典為主,但可依據多種註釋;明代四書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唯一內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註釋為準。由於內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革,從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沒落。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以考試選拔人才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積極作用占主導地位,明清時期,消極作用占主導地位。

    1.積極作用:

    ①抑制門閥。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改變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④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⑤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科舉制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2.消極作用:

    ①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④科舉制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出現。

    結語

    有人說,四書五經就是圍牆,中國的封建制度就是靠四書五經這些圍牆,透過科舉考試困住了文人,對我們實施精神上的桎梏。封建教育,不是要開發我們的思維,而是禁錮我們靈魂,而四書五經就是手段。

    現在,可以說一本書是一副自由的翅膀,還是一種精神上的枷鎖,跟你怎麼用這些書很有關係。你如果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品讀,時時都結合自己的人生,那你得到的就是一副翅膀。如果你從一開始就習慣於事事都聽從書中的指導,凡事都到書裡去找答案,那這些書就是國學,是標準答案,如果你相信只有按這些書裡說的做,人生才算是完美,那這些書,對於你,無異於精神上的牢籠。

  • 8 # 愛冬的文

    考取功名指封建時代考試獲得科舉稱號和官職名位。也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封建時代的選拔人才制度的演變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依照血緣世襲。

    到了漢朝。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

    魏、晉、六朝時,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由專門官員負責推薦人才。以出身,品德,才能等將人才分為九品。後來所憑準則僅限於士族門第出身。

    隋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以“試策”取士。被認為是科舉制度的開端。

    唐朝時創立完善科舉制度。制訂出包括考試內容、考試方法、參試人員資格,公正閱卷等整套科舉制度。開創了“武舉”,選拔軍事人才。

    宋,元,明,清都是基本遵循唐朝制訂的科舉制度。只是在考試內容等方面進行調整。

    科舉考試的內容

    一、唐、宋、元時期

    唐,宋,元時的科舉考試主要分為明經、進士兩科: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二、明清時期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讀書人要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次考試,“監生、秀才、舉人、貢生、進士”五個階段才能成為高階官員。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的文體主要是八股文。

    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

    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為什麼明清科舉考試的內容來自“四書五經”呢?

    一、儒家文化歷來被封建王朝所推崇,到宋朝時達到頂峰。明清亦是如此。明清統治階級以儒家文化中聖賢著作做為考題,士子們只能針對地學儒。潛移默化中純碎思想,注重氣節,忠君愛國。

    二、八股文體格式統一,出處引用範圍固定,有助於相對公正的評判。如果考詩、賦,很難評定優劣。

    三、考試範圍和文體的固定,要求士子們有較高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發散思維。八股文對於治理國家沒有用處,但考中計程車子們應是能力出眾,可堪造就之才。

    文說

    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造成士子們思想僵化。造成這個時期的文學水平不高。科學技術發展緩慢。

  • 9 # 楊朱學派

    古代並非只有讀四書五經才能考取功名。唐代科舉考試也出過道家老莊思想的考題。主流的確是以儒家經典為科舉考題。

    例如:宋朝有一期科舉考試。內容就是孔子疑罪從無利於被告的無罪推定論。蘇東坡參加了次考試。蘇東坡得那篇文章,還被收入《古文觀止》。

    法家著作絕對不會作為考試的內容。因為法家著作《商君書》和《韓非子》歷朝歷代都是禁書。

    《商君書》主張尚奸,即選拔重用奸惡之人。尚奸必出惡政。惡政包括馭民六術:愚民、疲民、弱民、貧民、辱民、虐民。商鞅思想一言蔽之——與人民為敵。

    《韓非子》指出,捍衛君權,奴役臣民有三大手段:刑罰、陰謀詭計、愚民。

    其中,刑罰可以公諸於世。陰謀詭計和愚民一旦公諸於世,就會失靈。

    《韓非子•備內》中稱:國君立太子後,太子和母親便希望國君早死。非愛非憎,利在君之死。

    《韓非子•八奸》中,更是把同床、在旁、父兄列為三個最大的威脅。

    韓非子還指出,群臣皆有陽虎之心。隨時準備謀反。

    所以,法家著作只有帝王一人可讀之。所公諸於世,便是法家滅亡之日。

    統治者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而儒家思想堂堂正正。適合作業科舉考題。

    在道德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情妻義。

    在法律上: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

    在政治上: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限制行政權力,今日謂之憲政。

    未來政治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鰥寡孤獨皆有所養。

    如果誰讀了法家禁書,就要被砍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學財務管理,但是我只能考個專科的財務管理,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