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斗不傻
-
2 # zk77238043
數量不足,可靠性不足,頭不夠鐵,戰損比雖高,但蘇聯扛的住,後勤補給也不行,戰爭是體系的戰鬥,前期德國那麼順是因為有制空權,後面蘇聯的飛行員技術起來了,德國缺乏有效制空,再牛逼的坦克也扛不住飛機炸和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啊
-
3 # 席夢思上樹懶
當時德國機床加工工藝還不行,齒輪的精度和持久不行 ,這也是戰後德國工業主攻並領先世界的原動力。其次虎式豹式設計太過複雜精細,不利於大規模生產。最後一點初次量產難免不足之處頗多。
-
4 # 近衛步兵師
德國的虎式坦克屬於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的優勢1.主炮威力大,1942年12月初次投入戰場的時候,88毫米的主炮可以在常見交戰距離擊穿當時盟軍和蘇聯裝甲防護最好的KV-1坦克,瑪蒂爾達II,其他坦克自然不在話下。就算到了二戰後期,面對盟軍和蘇聯新研製的IS-2坦克
2.裝甲防護較好,為什麼說只是較好呢?來看虎式的裝甲,簡單來說,正面100毫米,側面60-80毫米,頂部是最薄弱的,25毫米。為了兼顧坦克的其他指標,裝甲防護不是越強越好,也不是面面俱到。
劣勢:機動性較差,另外一般坦克的其它缺點它基本都有。
對手情況1943年初,蘇軍步兵部隊反坦克手段:
燃燒瓶和反坦克手雷:前者除非擊中發動機引起火災,否則無用。後者有一定效果。不過需要士兵非常勇敢,軍事技能很過硬,戰場形勢有利才能命中虎式。在大部分地形上,威脅不大。
“巴祖卡”火箭筒/PIAT:雖然已經研製出來,但是沒有資料表明這一時期的蘇軍透過租借法案獲得
蘇軍45毫米反坦克炮:雖然配發了一部分新式炮彈,但是在常見距離上還是無法擊穿虎式正面。
76.2毫米加農炮:一般來說團級部隊才有(實際上一般認為是師屬火炮!),由於蘇聯的產能和觀念問題,配備的穿甲彈不多。500米以內才能擊毀虎式。
坦克部隊:
蘇軍的KV-1坦克,T-34/76的主炮都是76.2毫米,粗略地認為500米以內從側面開火才能擊毀虎式。
輕型坦克:主炮威力不足,基本可以忽略。
從資料對比可以看出,虎式坦克的理想戰術是:避免陷入對手包圍,避免暴露側翼,從正面在500米以外對付對手。
說清楚這些,虎式初上戰場的戰史就很好理解了:
東線第一次作戰:列寧格勒戰役參戰的502重灌甲營是1942年8月領到虎式坦克,1943年1月參戰,應該說時間不算太短,可是德軍最高統帥部執意要把虎式部署在列寧格勒的拉多加湖附近地區。
這個地區,地形泥濘,不適合重型坦克作戰,適合行駛的道路側面地形起伏,植被茂密,適合反坦克炮埋伏,502重灌甲營的虎式數量不多,僅有7輛,其他都是三號坦克N型(主炮是75毫米短管榴彈炮)。
據德國軍工生產部長施佩爾回憶:希特勒的參謀們把這些優勢劣勢分析得很清楚,但是希特勒執意要虎式參戰。
所以我們看到的德軍戰鬥記錄是,起初對蘇軍的坦克部隊交火,擊毀1輛KV-1,3輛T-34和7輛T-60(輕型坦克)。
蘇軍的應對措施果然就是把反坦克炮埋伏在側面,擊敗了虎式坦克部隊,交戰中有一輛虎式因為地形泥濘無法被運走,被蘇軍繳獲,這也讓蘇軍瞭解了虎式的優勢劣勢。
朱可夫元帥參觀繳獲的虎式
從1943年之後的“星”行動,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庫爾斯克戰役來看,虎式的理想作戰環境確實是要發揮主炮的長射程,高精度優勢,打擊開闊地上的敵軍。
-
5 # DDG的老船塢
題主問的應該是502重坦克營1連(該營最初的2連在42年12月被劃歸503營,後來成為503營3連,502營又重新組建了2連和3連)接裝虎式預生產型並且在列寧格勒投入實戰測試時的倒黴事吧。
1943年8月在拉多加湖附近的502營的老虎
502重坦克營是德國組建的第一批裝備虎式的重坦克營,1942年5月25日在巴姆貝格成立,同年7月23日希特勒親自下令該營負責在列寧格勒地區對虎式坦克進行實戰測試,8月19日和20日,該營接收了4輛虎式預生產型前往列寧格勒前線,8月29日該營抵達姆加車站卸車後,還沒離開車站就有三臺車發生故障,其中兩臺傳動系統出了問題,第三臺乾脆發動機過熱起火了,最後不得不從工廠緊急空運備件進行維修。
502營的猛獁標誌,由502營2連改編的503營3連一度也使用這個標誌
9月16日,502營的老虎第一次投入戰鬥,然而出師不利,其中一輛虎式在透過堤道時發生淤陷,由於對面蘇軍火力猛烈,德軍多次試圖回收該車均告失敗,最後不得不在11月25日將該車炸燬以免被俘。然而炸燬這臺淤陷坦克最終還是做了無用功,一個半月後,1943年1月14日,該營一輛虎式被蘇軍打癱並繳獲,數日後又有一輛虎式被打壞繳獲,這兩輛被繳獲的虎式很快被送到庫賓卡坦克測試基地進行測試,為蘇軍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回收一輛虎式坦克需要兩臺sdkfz9重型半履帶拖車
還是兩臺sdKfz9在拖帶一臺虎式
502營倒黴在很大程度上跟他們是第一批接裝虎式並且是虎式預生產型關係很大,根據503營老兵的回憶(503營是第一批三個老虎營中第一個組建的,但是是最後一個正式接裝虎式坦克的),在12月下旬該營正式接裝虎式坦克之前,營裡的駕駛員和維修連都被派去廠家進行過見習,而501營在接裝後在42年冬被派往北非,途中也有時間熟悉裝備,只有502營接裝是在虎式坦克剛剛開始量產時,接裝後隨即就被投入列寧格勒前線,該營的官兵尤其是駕駛員和維修連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熟悉裝備,而且虎式坦克對新手駕駛員也非常不友好,何況列寧格勒周圍的湖泊沼澤地形也不適合虎式這種57噸的大傢伙活動,出現各種狀況也不足為奇。當然,502營只是初戰小倒黴,被派到北非的501營雖然初戰尚稱順利,但是不久之後就全軍覆滅那才是倒了大黴……
501重坦克營在北非全軍覆滅,圖為盟軍繳獲501營的老虎
和501營同時在北非被殲滅的還有1943年1月組建的504營一部,曾在《狂怒》中出鏡的博文頓坦克博物館的這臺131號老虎就是在北非從504營手上繳獲的(筆者被攝於博文頓坦克博物館)
-
6 # 戰略論
1942年9月,虎式坦克正式第一次投入戰鬥,原因是希特勒想對他寄以厚望的新式武器進行下試驗。於是他將虎式坦克投入一次不太重要的作戰行動。
可是這次行動的戰場是位於列寧格勒附近的一個沼澤森林地,虎式坦克只能在林間小路上以縱隊隊形開進,無法使用正常作戰的鍥形隊形,如此不僅導致虎式坦克行動更加不變,坦克視野也相當有限(森林地帶),很難防禦來自蘇軍部署於道路兩旁的反坦克火力的打擊,結果損失慘重,還洩露了這一新型武器的秘密,失去了未來作戰的突然性。
事實上東線戰場的德軍裝甲部隊指揮官更加喜歡黑豹式坦克,這種坦克並不像虎式坦克那樣笨重,可以機動靈活的躲避蘇軍的重火力,快速的投入或者撤出戰場。虎式坦克更適合在西線那樣防禦作戰,原因便是東線的裝甲部隊一直充當防線的預備隊,總是來回調動去戰況最激烈的地點,同時蘇軍也經常利用坦克部隊做深遠的突破,所以笨重的虎式坦克遠不如豹式坦克可以快速的投入戰鬥和轉移。
所以大部分的德軍坦克將領依舊傾向於大量裝備豹式坦克,而不是笨重的虎式坦克。他們認為坦克的效能是:速度>火力>裝甲。
-
7 # 歷史救生圈
虎式坦克投入蘇德戰場時頻頻失利是有很多原因的,這裡只說幾個比較典型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數量太少,虎式坦克的結構出了名的複雜,整個坦克周身的零部件總數高達2000多個,這導致虎式坦克的生產週期較長,在整個戰爭期間,也只生產了約2000輛,雖然戰鬥力很強大,但只有少量投入蘇德戰場,面對蘇聯的上萬輛各型坦克,也只有被圍毆的結局。
第二個問題故障率高,由於虎式坦克的機構複雜,其故障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維護保養起來也十分繁瑣,其接近60噸的重量也讓坦克的受力部件例如履帶、負重輪、轉向機構等非常容易損壞,即使在戰場環境下也不能粗暴駕駛,也是由於重量太大,虎式一般需要靠鐵路機動,如果沒有鐵路運輸僅靠自身機動時,只能低速前進,防止損壞剎車系統和變速箱,不能使用。更要命的是一旦坦克趴窩,由於太重,回收起來十分麻煩,只能使用兩輛虎式或者三輛半履帶式牽引車來拖行,並需要儘量避開較高的障礙物,防止破壞驅動輪或者發生傾覆。這些不便之處給乘員和維修營帶來了不少麻煩,並給作戰行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第三個就是德軍的後勤保障方面,虎式坦克加滿油後在公路的形程只有120公里左右,而越野環境下僅有不到70公里,因此需要油料車等一路伴隨保障,油料車一旦被幹掉,虎式就只能趴窩在原地。此外,當時德國已經將戰線拉的過長,給養物資等大部分是靠騾馬等畜力運輸來保障,而非想象中的全機械化,導致出現後勤補給不及時的現象頻出。這些都讓德華人陷入了被動的境地。
-
8 # 一號機密
虎式坦克在實戰中失利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其自身的可靠性問題,虎式坦克設計過於精密,比如其為了承載巨大噸位的交錯式負重輪設計,一旦發生損壞修理起來非常麻煩。而早期型號的虎式坦克也是出師不利,率先投入列寧格勒戰場的4輛虎式坦克,因為故障就直接有三輛無法使用,而後來還在作戰中被蘇軍俘獲了一輛,讓蘇軍及時獲得了這種坦克的效能引數,間接推進了其反坦克裝備的發展。
然後就是數量稀少。虎式坦克,加上後來的虎王坦克,總共才1700餘輛,這樣的數量放在二戰坦克家族中數量著實不多,因此往往是獨虎戰群狼,幾輛虎式坦克要對抗比其多得多的蘇軍坦克。早期的T34-76威脅還不不算大,後來T34-85大量出現,而T34-85的火力基本和虎式一個級別,機動性還更佔優勢,因此虎式坦克往往難以招架。
而德軍也往往把虎式坦克用在刀刃上,組成了獨立的坦克營編制,全部裝備虎式坦克,在戰場上往往起到著救火隊的作用,被德軍指揮官寄予厚望。但是正是因為要啃硬骨頭,所以面對的敵人也更強大,而這些少量的虎式坦克的損失率也就更高了。
-
9 # 兵說
虎式坦克於1937年開始研製,幾經波折,1942年研製而出便投入蘇德戰場。當虎式坦克出現在蘇德戰場的時候,前期蘇軍拿它根本沒有辦法。虎式坦克的失利與德軍在蘇德戰場的頻頻失利分不開。戰爭歸根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虎式坦克再厲害,也無法改變蘇德戰場上德軍的頹敗之勢。
虎式坦克研發之初就是為了對抗蘇聯的T-34坦克,因此在眾多的技術指標上都遠超T-34坦克。然而虎式生產過程太多繁瑣,零部件達到了2000多個,產量實在太低。在虎式剛剛投入量產的時候,每月產量僅僅為40輛。這樣低產量的虎式坦克還要被分配到其它戰場,比如北非戰場。同期的蘇聯T-34坦克,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僅1942年產量就達到了12553輛。蘇聯拿20輛T-34坦克換德國的一輛虎式坦克,都是能夠承受的代價。當20輛T-34坦克圍攻一輛虎式,這樣的場面想想就壯觀啊。
蘇聯為了對付德軍的虎式坦克,研製出了T-34-85坦克和IS-2重型坦克。德國的虎式坦克也就漸漸失去了優勢。當德軍從蘇德戰場敗退的時候,虎式坦克也隨之而去。在後來的戰役中,虎式坦克依然發揮著它的作用,然而此時的德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
10 # 征服者帖木兒
作為一種全新的重型戰車,最初設計型勢必無法與戰場實際環境和需求完全契合,車組成員也只能在實戰中逐漸“吃透”虎式的效能,而希特勒又過分心急,希望被自己寄予厚望的虎式迅速投入東線戰場,這些因素加起來就使威力強大的虎式坦克的初戰失利。
1942年8月,最初4輛虎式坦克(最初型)剛下生產線,就被分配到了502重戰車大隊第1中隊的第1小隊,於法林博斯特裝車,29日抵達了列寧格勒附近的姆加,此時還有一隊亨舍爾公司的維修人員隨行,做最後的除錯。
中午11點,4輛虎式正式出擊,準備攻擊姆加附近的蘇軍陣地,然而此地森林和丘陵遍佈,土地鬆軟,並不完全適合虎式重戰車作戰,虎式首先開火,摧毀了蘇軍幾座火力暗堡和幾個反坦克陣地,但蘇軍立刻還擊,由於惡劣的地形和乘員操作問題,居然有3輛虎式相繼拋錨,迫使德軍緊急出動數輛18噸重型半履帶車將其拖回。
9月15日,修理工作剛剛完成,希特勒又從最高統帥部下令,要求虎式立刻重新投入作戰支援170步兵師,然而作戰地域的地形依舊對重型戰車不利,且攻勢發動時偵查工作展開不足,虎式出發後不久就落入了蘇軍反坦克炮伏擊圈,一輛虎式被擊中,雖然堅實的裝甲使得炮彈未能洞穿車體,但劇烈的振動居然使發動機停車,成員組只得往炮塔裡扔了一個集束手榴彈後,棄車逃跑,另外還有一輛衝得太遠,陷入了泥沼,也無法回收,只得在天黑後,讓工程師跟著一組工兵上去,再拆掉重要部件後,加以爆破。
在吸取了初戰的失敗後,德軍最高統帥部終於認清了形式,暫時不讓虎式參戰,而是將重點放在了改造和訓練上,從1943年1月的羅斯托夫之戰開始,虎式才逐漸成為了東線戰場上蘇軍真正的夢魘。
回覆列表
《鬣狗的扭襲》茫茫的非洲大草原上,有二種動物非常出名。
一個是外號非洲二哥的鬣狗。
一個是草原之王老虎。
這二個動物恰恰就是蘇德二國坦克的寫照。蘇聯坦克就如鬣狗一般,集體行動,一呼百應。
德國坦克就如老虎一般,孤傲獨立,眾人簇擁。
他們出生不一樣,起點也不一樣,那麼正常來說,成就應該也不一樣。
可是結果恰恰相反,那就是鬣狗打贏啦老虎。 所以動物生存法則,同樣適用人類。下面我們看看為何會有鬣狗的扭襲。
因為高貴所以失敗,因為精緻所以失敗,因為稀有所以失敗。下面我們來破解失敗密碼。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巨大自重,結果耗油巨大,作戰半徑不足,在不利道路條件下,易出故障,長期拋錨不靠譜。
第二,看似完美虎坦克,有著設計缺陷包括
噸位過重,行走系統載荷大,輪軸故障頻出,更可怕的是,不好修理。 作業系統太先進,大規模消耗戰背景下,坦克兵培養速成為主,過短培訓時間,出不了優秀坦克兵,而操作複雜的虎王,在新兵蛋子手裡完全發揮不了優勢。反而成啦新兵的噩夢。 虎王坦克製作理念是精益求精,製造所需鋼多,而且製作工藝複雜,這個問題是德國武器通病,在虎王坦克身上達到巔峰。 過於誇張的物資需求,過於精密的製作工藝,造成的實際結果就是,產能低下,數目過少。面對蘇聯的t34坦克洪流,就算你天下無敵,一個也打不了十個。於是虎王在不斷爆兵的蘇聯持續消耗戰下,越打越少,結果就不言而喻。
其實虎王坦克,是德軍戰備方向錯誤的結果。
在戰時最重要是什麼?批次話標準化生產,需要不斷簡化製作工藝,提高生產率。在戰時最缺少什麼?戰略資源。武器製造正確觀念應該是節能增效。在戰時最需要什麼?即戰力,簡單好修理,好操作。可虎王坦克,在那個年代,批次生產難,要多複雜有多複雜。即不好修理,又不好操作。就算單兵在強大也沒用。
最後結果就是,鬣狗的逆襲,老虎打不贏鬣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