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與紅茶
-
2 # 鬼谷養生
無為而治是指統治階層在法律許可範圍內儘可能不去幹擾社會的自然程序和發展,漢初的蕭規曹隨和文景之治是代表。中庸之道是統治階層把全社會變成符合自己私利的精神奴才。
-
3 # 趙日金141
老子從來沒言過“無為而治”!老子差的是“聖人之治”,在《道德經三章》: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無不治。”
無為而治,是孔子曰的,在《論語衛靈公篇》: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宏揚傳統文化,正本清源,不要再張冠李戴了。
-
4 # 取名哈哈
老子的無為思想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順勢而為,從而無所不為。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於懂得陰陽逆轉、物極必返的轉化規律,從而讓人做事不可過猶不及,凡是有度。用現在的語言表達就是“保持動態平衡”,是為“大道中庸”。一個順勢而為,一個動態平衡。
-
5 # 何處是家鄉
很容易啊!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否則怎麼活著?只是希望大家不去發展,停留在某一個階段就可以了。
中庸,當然是發展的,或者說沒有關於社會技術進步發展的問題,只是說人的行為方式不要過激,採取中間道路,穩步前進。
很顯然,老子的停止發展是經過深度思考,對世界有一個整體把握後的結論;孔子的中庸範圍要小的多,他基本沒有考慮過世界的問題,只想著人的社會問題,希望人的行為方式不要如當時已經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弒君篡位。對孔子而言,僭越已經是不能容忍的,更不要說弒君。嚴格按照禮制規定行為就是中庸之道了,各行其道最好。
要說二者本質區別,老子考慮的是世界變化方式,希望人類按照世界的方式行為人類自己的狀態;孔子是按照先賢制定的方式,也就是周公制定的禮制,要求人們行為方式。
-
6 # 寡人OK
最能體現“無為”的理念的覺得還是“庖丁解牛”,專注於事物內部的規律,而不是亂實踐。朱熹的治學也有一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後一句,毀於隨,隨,就是比較濫,不去探究實質的那種。無為就是杜絕這個濫,就是找準規律,不要黑能濫幹。在對待全球環境時,也應該秉持這個理念,不能什麼都濫,要在最高效率上下功夫。教育在一方面就具有這個功能,可以少走彎路。而“中庸”其實就是在一定範圍之內的“度”的問題,音樂當中的音域,溫度當中的溫控。至於兩者的關係,無為,不是絕對,儘量無為,適度的為,當然也有必要。
-
7 # 馬振廷1
正部道德經,就是解釋中庸,舍過之不及,和立穩當下不敗的可行方法規則。不論中庸出之何年代,其意無偏差,道之理。
-
8 # Sj51586581987
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要害是"治"!看五千言巜道德經》悟出了"無"即是有,"有即是"無"萬物生生不息的宇宙規律。亦可推演出道學治國治家格言:萬法歸一在於"治"!
孔子的"中庸之道"即保持不偏不倚狀態:己所不為,無施於人!這在國難,以及天災人禍面前是會誤事的。華人有句古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恐怕也是受中庸影響了吧!
我想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就是在於此!
-
9 # 山澗一清泉
“無為而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兩者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下面說下個人的看法。
一、無為而治無,一般說有三層意思。一是原來有後來沒了,也就是死了;二是真正的空無,絕對沒有;三是處於似有似無的狀態,比如太空。老子說的無屬於第三種。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要遵循大道自然,對於統治者來說老子倡導的無為是一種輔助方法,就如最好的老師教孩子,並不直接告訴他1+1=2,而是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1+1=2?又或許什麼時候等於2什麼時候不等於2,答案不在老師這裡,而在大道自然那裡。無為而治的本意就是勸導統治者不要去妄為,去幹擾、肆意折騰百姓,而是引導百姓去察究天地萬物執行規律、法則,循而遵之行之,這樣百姓就會自然而然循道而自化,無需過多的有為。總的說無為而治就是統治者遵道“無為”(有限的有為),而百姓循道而主動“大有為”!這是道家倡導的理想社會!
二、中庸之道中,一般說有兩種意思。一是中間;二是適度、適宜、好的意思,比如河南人常說:中!庸,說文解字說用也。中庸之道的意思是我們要找到一種最恰當、至善的方法,這種方法不過也非不及,不是折中主義隨意的妥協,而是有其標準、極限,這個限度就是天道自然,儒家後來把他具體化稱之為“禮”。儒家的禮也不是指我們現在所說的禮儀,而是基於春秋那個時代的規則秩序。孔子要求統治者要大有為的去制定各種規則制度“仁義禮智信”,而後讓百姓去遵循。君王該怎麼做?士大夫該怎麼做?百姓又該怎麼做?都有相關的禮法可遵循。也就是說要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可無為!
三、無為而治與中庸之道的異同(一)兩者的共同點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不偏不倚,過猶不及,允執其中。老子說:萬物循道而自化!兩者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想建立一種基於大道自然,至善而永恆的和諧社會。
(二)兩者的本質區別
老子說: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作為一種手段,倡導的是統治者“無為”,而百姓要大有為;孔子則倡導要先格物致知修身,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統治者大有為,而百姓要無為!道家與儒家雖殊同同歸,但方法上卻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個人以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在一個層次、一個高度,儒家的方法只能解決社會一時之病,而道家思想則是力求一勞永逸的解決社會之病。這就是“無為而治”與“中庸”的本質區別。
就目前社會發展形勢來看,顯然儒家的方法已與社會不甚適應了。這點當時孔子問學老子時老子就告訴他說:你所說的禮,制定它的人(周公)都已去世,其言自然也腐朽了,不可用,可孔子似乎沒有明白。也難怪孔子說:老子,其猶龍,吾不能知!由此可見,老子是多麼的偉大。當然,儒家之道並非毫無用處,只是不在本章討論範圍,故而暫且說到這裡!
-
10 # 質躍
表儒裡法,互補互用,一丘之貉。一如,王夫之所說,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
中庸為正宗,折中,於是儒釋道三教並行,看似區別是有的,其實質還一,一以貫之。也就是,到了後來三教原本是一家。
再個,要看個人如何理解的無為而治和中庸。書都是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會讀出不同的道理,一如魯迅所說,歷史學家從紅樓夢裡讀出了歷史,經濟學家從中讀出了經濟、文學家從中讀出了文學,有人讀出了愛情,有人讀出了淫蕩等等。一千讀者一千哈姆雷特,在沒有強硬規定要求必須是如何的情況下。因此,這裡得澄清個前提,要看其賦予無為而治和中庸各是一個什麼究竟的道理,否則你理解的無為而治是那個意思,他理解的是另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中庸是一樣意思,他理解的又是另一樣意思,這就是人理解的區別而已了。不在一個頻道上,驢唇不對馬嘴,這只不過是,每個讀者理解的區別而已。
比如,白馬非馬,有道理,也沒道理,看其如何理解而已,“非”要是理解成不屬於,那這話顯然是不對的,白馬咋能不屬於馬呢?但是“非”若理解成不等於、不完全是,那這話顯然又是對的,白馬當然不於等馬,白馬只是馬的一部分而已。一如朋友不等於是女朋友一樣。
我的意思,語言用字的歧義。必須得注意。而“無為而治”、“中庸”等這些字眼本來都很有歧義。在這方面可謂一致的,一丘之貉的。所以,至於區別,本來就歧義橫生,去區別也不過是多做一層歧義否,唇舌之爭,意義不大。
所以,吾說它是一家!省事了。
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中庸是儒生透過整合後得來的思想,老子的無為而治屬於放養思想。
中庸思想顧名思義,最適用於交際,比如最經典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而無為而治不適用於個人,那樣會使人懶惰,但適用於整個社會的政治,不拘束於單一思想,有利於提高整體。
中庸更注重個人,無為而治更注重整體。
兩者的社會體系也截然不同,中庸就像ios系統,穩定自己並徐徐上升,而無為而治就像安卓,整體上升速度巨快,但能否適用還需要消費者的反饋來決定。中庸並不擅長攻,也不擅長創造,最擅長的是守,而無為而治可以說都擅長,也可以說都不擅長,這取決於人自己而不是“思想”。比如安卓初期想要存活下來就必須不斷翻新不斷創造不斷衝擊整個市場,之後各個手機廠商為了活下來又必須不斷地翻新不斷地創造。
如果本體就處於很牛逼的狀態,玩無為而治就落伍得快,更容易被追上,而本身很差的情況玩中庸,那你這輩子也就這樣,如果環境惡劣玩中庸的絕對比玩無為而治的先死。
所以說牛逼之後玩中庸,不牛逼得玩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