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忘江湖71941665
-
2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縱觀古今中外的人類發展的歷史,那個不是如此?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
3 # 關河南望
性格剛強的人,不代表不會死去,一個王朝更是如此。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王朝,也算是王朝屆的奇葩,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而在後世的史書上,它的特務政治和不務正業都被拿做反面教材,然而,這樣一個不著調的王朝。卻延續了將近三百年,皇帝們雖然荒謬,竟然面對叛亂和敵對勢力,卻從不退讓,也不割地求和,賠款了事,堪稱中華王朝裡的剛明。
據歷史記載,明朝面積在極盛時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東到北韓半島,西至吐蕃高原,南包越南沿海,北鋸嶺北沙漠。但到了衰弱時期,則只有兩京十三省漢人地區在大明的控制範圍之內。對於明朝的研究來看,我們有比較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既然明朝不割地,不求和,那麼為什麼明朝的疆域卻從改變如此之大?
是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讓我們西安看下明朝疆土減少的原因吧。
本人認為原因有三,明朝疆域減少的原因無外乎就是以下三點。
一,羈縻制度
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邊疆少數民族都採取過這樣的統治政策。其根本就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根據其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針對性的設立羈縻州,以中央政府任命當地官吏,在當地駐軍,設立驛站的方式來讓少數民族的人自主管理當地,由中央來主導,這種形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自治區,但不如自治區的制度完善和健全。這種制度雖然能給中央政府帶來諸多的便利,使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的管理更加輕鬆,但隨後帶來的問題就是,一旦中央政府衰弱,那麼,各個羈縻區就會變得不安分。不再聽從中央的指令甚至反叛,特別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更是如此。
明朝一開始就在蒙古一帶設立了三衛指揮使,任命蒙古貴族為主,但這些人在明朝中期就開始和中央政府關係惡化,長期掠奪明朝的百姓,最後終於脫離了明朝的管轄。
再就是東北地區,明朝全盛時期在此設立建州三衛,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兒就是明朝任命的當地長官,他曾多次入京覲見皇帝,其口號就是做明朝的臣,吃明朝的飯,皇帝對他很是欣賞,明朝當時在當地任命官吏,調遣軍隊,收受貢賦,建立驛站,這也充分證明了東北本就是明朝的土地,但後來明朝走向衰落之路後,努爾哈赤開始不聽使喚,並逐漸收編了關外的女真部落,最終建立了後金開始叛明。
同命運的還是哈密衛和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明朝設立了土司和宣慰司,任用當地的官員管理,其本質也是羈縻制度。再往南的越南和緬甸地區,也都是明朝的統治區域,但在永樂皇帝死後就脫離了明朝的統治,自生自滅去了。
其實也就是說,明朝的土地不少,周邊的少數民族眾多,但明朝對其管理都不是很嚴謹,沒有一個完善的治理政策,以至於到了最後帝國衰落,真正的管轄區域只剩下兩京和十三個省了。明朝丟失土地和自身有很大的關係,自身管理不善才是其丟失土地的主要原因。
二,認知問題
對於歷朝歷代來的統治者來說,他們在興盛的時候,往往都能拓展開一大片疆域,但在衰弱時,就會迅速的收縮回來,保持住自己的根本,而明朝的根本就是中原之地,兩京十三省,這裡有肥沃的土地和人口資源,統治者的認知就是,這裡是國家的根本,而剩下的地區屬於偏遠地帶,在古代那種交通極不方便的時期來說,太遠會導致無法管理,所以國家衰弱了,就認為這些區域無用了,還是保根基吧。
三,朝代興盛
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隨著它的強盛而國土面積廣大,隨著它的衰弱而控制區域減少的,不止是明朝,清朝也是如此,一些人老愛拿著全盛的滿清說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來對比明朝末期的三百萬平方公里,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按照他們的比較法,滿清末期十七省獨立,西藏和東北被英日控制,蒙古被俄國挑唆建立大蒙古帝國,最後新疆也獨立,河北被北洋軍控制,滿清就剩下了個北京城,這樣的說法,豈不是更加弱小?是不是也可以問問除了割的土地,清朝的土地去哪了?
-
4 #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真的很剛硬?顯然不是,雖然明朝經常有意無意的塑造自己剛硬的形象,但是很多時候都能露怯。比如說,明朝使者去見帖木兒時候就是跪著的,而且直接跪在地上,連個毯子都沒有,此時所謂的剛硬呢?所謂的骨氣呢?還有,在料羅灣海戰結束後,明朝去巴達維亞給荷蘭東印度公司賠了130箱金銀,先不說賠錢這事,荷蘭東印度公司本質上就是一個股份制企業,結果明朝給人家民間企業賠錢,說好的骨氣呢?說好的剛強呢?
另外,明末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亞娘鞋之戰,明朝先向英國商船挑釁,結果被英國武裝商人零傷亡攻佔亞娘鞋炮臺,明軍丟棄炮臺和火炮逃跑,這是剛強不?之後扣押入城貿易的英國商人,被英國保安打的嚇破了膽,不僅未敢用英商作為要挾,還一併吐出了英華人行賄的禮金,這是剛強不?所以明朝所謂的剛強,不過是吹噓而已。對於明吹來說,他們除了沒什麼吹什麼以外,就是吹這個虛偽的剛強。
至於明朝為什麼一再萎縮,這是個偽命題,明朝所能實際控制的地區,僅僅侷限在長城以內的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而且由於國力的限制以及軍事力量過早的衰落,明朝既無力也無心去開疆拓土,只能在長城以內當宅男。
全文完
-
5 # 庭州行者
什麼叫剛明?明朝哪一點撐得上“剛”字?有人說崇禎叫“剛”,然而,“剛”並不代表自己一頓瞎操作把老底輸光,然後向世人宣稱:我好歹是站著死的。這隻能叫“莽”。
迴歸正題。在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建立之前,全世界對於領土問題的處理並不是很規範。對於領土的得失,一般有兩種界定:第一就是簽訂盟約,這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過交易國土的“盟約”,宋朝時期的澶淵之盟是典型;第二種就是事實佔領,這就很簡單了,歷朝歷代所謂的開疆拓土全是靠著這種方法。
古代所謂的盟約和現代條約的區別之處就在於:古代盟約的領土劃分完全是建立在國家實力的基礎上的,其更像是一中權宜的政策而不是永久劃分邊界的依據,且其是沒有保障的。當一方的實力大過另一方之後,他即使違背盟約,完全攻佔另一方,也不會受到某個機構的制裁,而此時對於領土的交易方式就自然轉為了實際佔領。
總而言之,古代的盟約,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執行上,都是不受重視的,且完全基於實力而非某種法定因素。
所以,古代領土的歸屬,更多的是按照實際佔領。
所以,明朝土地的丟失,在古典的體系之下,算是一種“割讓”。
不妨看一看明朝的丟地情況:朱棣時期,主動撤走長城以北的衛所,放棄長城以北的防禦;朱瞻基時期,承認安南的獨立;朱祁鎮時期,河套被蒙古蠶食,一直到嘉靖年間皇帝下詔,敢言復河套者,斬,算是徹底放棄河套;朱厚照時期丟失哈密衛,主動退守嘉峪關;萬曆天啟年間,臺灣被荷蘭人佔領,明朝預設;以及在此期間的遼東丟失。
這些土地的丟失,明朝並沒有想收復,而是默認了對方的佔領。可以說,這就是明朝領土減少的直接原因。
至於有人提到,明朝因為羈縻統治地區太多,等到國力衰退,這些羈縻變為藩屬。這個理論又一個明顯的漏洞:即,明朝實際上羈縻的地區,除了遼東之外就是南方的貴州等地。而明朝丟失的土地,基本上都是自己直接管理的:河套,安南,哈密衛,都不存在羈縻。
所以說,明朝雖然沒有籤條約,但在傳統的體系之下,已經預設將戰爭損失的國土“送”給對手。
-
6 # 執斧談史說事
明朝並不是唯一一個未簽訂割地條約的朝代本身不值得去吹噓,實際上在唐朝以前的大一統王朝也都是沒有簽訂割地條約的,明朝的不割地之所以被突顯出來是因為它後面的清朝喪權辱國實在是太不爭氣了。
但是坦白來說不割地的明朝也沒有比經常割地賠款的清朝好到哪裡去,明朝實際控制的領土同樣是在不斷的萎縮,實際上明朝實際控制領土萎縮的程度比清朝還嚴重,只不過因為明朝沒有對外國簽訂割地賠款條約,因此在面子上比不斷喪權辱國的清朝好看了不少罷了。
但是說到底這兩個王朝都是爛蘋果把中國帶向了腐朽沒落,區別在於哪個比較不爛而已沒必要去歌頌它們中的任何一個,而明朝之所以在沒有簽訂割地條約的情況下,也和簽訂無數割地條約的清朝一樣後面領土不斷的萎縮,主要是由三種情況所決定的。
第一種情況是明朝統治者嫌虧本主動放棄了大片領土的實際控制權,比如東北的奴兒干都司由於缺乏可耕地產出有限,讓一向財政拮据的明王朝最終給放棄直接控制了,推行薄來厚往別人給你一根鳥毛你給別人一堆金子賠本賺吆喝的鄭和下西洋難以為繼後,東南亞舊港宣慰司也就被拋棄了,試想如果明朝政府和西方殖民者一樣結局肯定會大大不同!
第二種情況是領土被周邊敵人不斷蠶食吞併不得不選擇放棄,在北方面對蒙古族勢力明朝逐漸喪失了河套平原和兀良哈三衛管轄地等多個地區實際控制線不斷往長城一線萎縮,在西北面對吐魯番汗國的不斷蠶食明朝政府又拋棄了哈密衛,而在西南面對緬甸東籲王朝的不斷入侵最終丟失了現今的緬北等地,至於青藏高原地區一直都是名義上的統治而已。
第三種情況是被統治地區的民族反叛成功或者列強入侵最終失去了該地的控制權,在東北面對反叛的女真人明朝政府連遼東遼西都丟了逐漸退到山海關附近,在南方本來已經征服了脫離中國數百年的安南(越南)結果在黎利的反叛下又丟了,而對於澳門為了點租金就把治權讓給葡萄牙人了,對西班牙和荷蘭殖民者佔領臺灣則乾脆是不聞不問。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明朝雖然沒有簽訂割地條約可是比起割地的清王朝也好不到哪裡去,終其原因無非就是明朝國力衰退無力維持對邊疆地區的統治不得不收縮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任何時候領土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實力說話,沒有實力的話就算佔了再多地盤最終也保不住!
-
7 # 魏東雙
詆譭前朝是歷史常態,《明史》也不例外。
大明的國土在永樂年間達到極致,包括直接統治的傳統漢地和眾多羈糜地,具體面積需有心人匯計。
洪武前後九次北伐,基本恢復了遼東(遼東都指揮司使)並陸續移民實據、長城以北、河西等華夏傳統地域。並且:
設關西七衛管轄新疆東部;
洪武五年(1372)烏思藏內附,六年(1373)置烏思藏衛((1374)改置行都指揮使司管理西藏。
洪武北伐之後,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從1410年到1424年(永樂8~22年)朱棣先後五次北伐,並迫其臣服。
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管理外東北及庫頁島等地。
永樂五年(1407年)設定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越南一帶。
1407年朱棣設舊港宣慰司,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
永樂期間在東南亞設立了南甸、幹崖、麓川平緬3個宣撫司,和木邦、孟養、緬甸、八百大甸、車裡、寮國,底兀剌、大古刺、底馬撒9個宣慰司,出口印度洋。(正統11年(1446年)改置“三宣六慰”)。
大亂之後必須大治,洪武、永樂的定國和不斷擴張和朝貢厚賞,致使帝國的經濟捉襟見肘,以及中期後的內部虛耗,所以從高、瞻仁宣起,帝國開始整體收縮,對周邊的掌控逐步降低。
-
8 # 聖豬明
主要是科技限制交通,交通限制經濟,經濟規摸限制國域邊疆推進或後退。明朝疆域最忠實反映中國農業經濟利益最大化區域,就是大明一十三省。農耕社會科技(無水泥化)決定中國交通最大延伸東到大海,北至內蒙(力量弱時以山西為界)西至蘭卅南到雲南廣西。超過這條界線,中國農業經濟規模貢應不了需求,成本遠遠超過獲得,最後還是要退回來。漢唐如此,明清也不例外。現代中國地圖宏大,是因為毛偉人抓住有歷史千年不遇時機,以雷霆萬鈞之力,最迅速將國土延伸到極限,迅速開建了現代公路鐵路航空,中國之腹第一次與四極之地形成統一不可分割大勢。
-
9 # tiank49934957
明朝是大一統王朝中為數不多的剛建國就大殺功臣,傳到第二代就陷入嚴重內亂,第二代以後就開始衰落的王朝。
而明朝之所以能維持近300年的統治。
一要感謝蒙古人,把歐亞大陸碾壓了一遍,明朝周邊根本沒威脅,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週邊環境最為理想的王朝,也是最不應該亡於異族的王朝。
二要感謝老祖宗,讓中國的地理位置如此之好。中國距離歐洲最遠,歐洲殖民者在徹底征服和消化非洲,新大陸,印度和東南亞之前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對付中國。
三要歸功於自朱元璋以來的心狠手辣的政策,八股取士在思想上禁錮男人,裹小腳在身體上摧殘女人,皇帝利用宦官和錦衣衛制衡文臣武將,讓宦官們和大臣們鬥得你死我活,皇帝穩坐釣魚臺。就這樣明朝偏安一隅自娛自樂的混了200多年。
而此時的世界正經歷大航海時代帶來的鉅變,明朝則閉關鎖國,徹底被邊緣化,被歐洲列強全面超越(很多人都願意拿乾隆與華盛頓是同時代的人說事,卻從來不提牛頓與崇禎也是同時代的人)。
一個大搞禁錮其精神,摧殘其肉體的王朝怎麼可能不衰落?一個為了鞏固統治不惜故意製造對立和內鬥的王朝怎麼可能不衰落?一個自絕於時代發展潮流的王朝怎麼可能不衰落?一個出了最多漢奸的王朝怎麼可能不衰落?而一個衰落的王朝又怎麼可能不萎靡不縮水?
-
10 # 楚丘黎小滿
明朝最大疆域是在永樂時期,朱棣的擴張領土。不過新疆、內蒙古都不是,東北是個奴兒干都司,明宣宗朱瞻基之後漸漸放棄了,也就是從朱瞻基開始,鑑於財政壓力,放棄對外擴張,明朝國土大面積縮水。明宣宗朱瞻基其實是給他爺爺永樂皇帝朱棣補漏的。明朝中期,東林黨干預朝政,皇帝不上朝,所以國力下降,本來農業國家沒有領土擴張的野心,所以土地縮小不是什麼稀奇事。
-
11 # 地平線的石頭
朱家子孫天天自我麻醉天子守國門,一看就充滿了小家子氣,你一個皇帝守哪門子國門啊?這不是搶士兵的飯碗嗎,怪不得明朝計程車兵總是吃不飽!
你應該讓國民吃飽富起來,你應該讓國家強大開疆拓土,你們家的太監鄭和下西洋,你們家早知道世界很大,卻沒有哪怕佔領一個小島!
到底是要飯的出身,眼裡只有飯碗,就算當了皇帝,格局還是那麼小!
-
12 # 使用者104511495115
其實明朝疆域沒有縮小的 ,畢竟那個時候人類科技不夠發達,別說那些沙漠無人煙的地方,就算有人煙的地方也是很複雜的,更沒有所謂現在的國界。
-
13 # 1丿2de天空520
明朝許多土地都不算有效的管理,那些文官故步自封讓國家守在中原,從土木堡之變以後,國家就殘了,屬於自動放棄領土,以後只窩在中原了。
回覆列表
明朝最大的軟肋就是治邊觀與治邊方略的問題!而明朝領土大幅縮水的原因就很多了,本人把兩個問題分開論述!
第一個問題:
治邊觀: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認為北疆固然重要,但是南疆險而距離遠,仍是不可忽視的,此後他開始在南疆派駐大量軍隊。
當時駐雲南將士及家眷有七八十萬人,相當於雲南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駐貴州43萬人,駐廣西20萬人,也相當於人口的四分之一,形成了大規模的軍事移民。同時,朝廷還徵發百姓到西南邊疆墾荒,人口的大量移民,使駐軍地區經濟文化,農業等迅速歲發展,他為此還派養子沐英世代鎮守雲南。
同時朱元璋還封自己的侄子朱守謙為鎮江王,駐守桂林。洪武九年,明朝改廣西行省為廣西布政司,省治桂林,轄區與今天廣西相近。永樂15年,建貴州省,治貴陽。轄區除今遵義,甕安以外的貴州其他地區。可以說朱元璋和朱棣執行的是一種積極的治邊觀念。
但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帝王治邊觀念發生了變化,從此執行的是"守在四夷觀”。他們認為治理疆域不需開擴更多的疆域,只需守住四邊疆域,搞好自己的經營建設即可,因此這是一個相對保守的和平策略!
治邊方略
中國曆代王朝治理邊疆的基本原則和戰略有兩種,一是朝貢制度,一是遠交近攻。,而明朝實行的是朝貢制度。在大明帝國強盛,財力雄厚時,這種政策是完全能支撐下去的。但隨著土木堡之變後的國力由盛轉衰,因此這種戰略是沒有能力繼續下去的!
第二個問題
二:明朝領土縮水除上述兩個主要因素外,還有以下的重要原因!
氣候的因素。
中國著名的氣象學家竺可楨經研究發現,中國5000歷史上曾經經歷八個溫暖交替時期,即四個寒冷期和四個溫暖期。
四個溫暖期。公元前3000年一1100年,(仰韶文化時期到殷商時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初(東周至西漢),第三次,公元600一1000年(隋唐時期),四,公元1200一1300年(宋末元代)。
四個寒冷期,公元前1000一850年(西周前期),公元一世紀一600年(東漢南北朝時期)三,公元1000一1200年(兩宋時期)。四,公元1300年1900年(明清時期)!
在農業社會中,氣候是決定經濟狀況好壞的主要因素。
據專家統計,年平均氣溫每下降1℃,糧食單位產量就會比往年下降10%,同樣,年降水量每下降100毫米,單位面積糧食也會下降10%,這一規律明顯作用於高緯度地區,而對低緯度地區則影響不大。
中國古代基本經濟區的南移發軔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而這一時期處於寒冷時期。
據有關研究,該時期年平均氣溫較今天低了2℃一3℃。氣候寒冷與乾旱對魏晉南北朝時農業的最大影響在於它推動北方農牧分界線的南移。有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某地區平均氣溫降低1℃,就等於把這一地區向高緯度推移200℃一300℃公里,同樣,如果是乾旱,年降水量減少100毫米,北方農業區就會向南推移100與500公里,也就是說每下降1℃,中國北方農業區就應當幅度南移。
所以說,隋唐的興盛,是和當時氣候處在溫暖期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衛所因素。
明代衛所大多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之地,而忽視了貧瘠之地,這種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不利於疆域的開擴。
到清朝時,這一弊病得到改變,開始實行以關,哨,汛,塘的形式駐守各地,分佈廣泛如蜘蛛網一樣,使邊疆的社會秩序得到更好的保障。
土司制度,
在元朝之前,中國曆代王朝實行的是較寬鬆的控制邊疆地區的羈縻制度,元朝在雲南實行土官制度成功後,在開始在南疆推行,與安南和緬甸等國建立新型藩屬關係。
到明朝時,將土官制度發展成為土司制度,並且開始在南疆施行。
然而,太祖,成祖,仁宣之治後,由於後任的帝王疏於土司制度的管理,使當時的土司地區流行這句話,"朝廷珍惜一張紙,丟失江山兩千裡。
問題講的就是土司繼承問題,老土司去世,小土司的繼承需要朝廷的委任狀,但是申報朝廷後,卻久久沒有下文,這時土司內部便會因繼承人問題發生內鬨,以致釀成大亂,這也成明朝領土減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