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民俗點疏
-
2 # 豫東小農
現在已經是八月十一了,我們這裡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對於中秋節的習俗和三四十里以外的開封市杞縣是截然不同的。
中秋節走親戚的習俗不一樣?我們這裡一般都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前開始走親戚,也就是選擇雙數的日子,比如說二,四六,八,十等走親戚。並且我們這裡的禮比較輕一些。去岳父岳母家一般還是遵從“老四樣”禮,不過現在拿新四樣可以了。可以選擇一箱白酒,純牛奶一箱,火腿腸一箱,其它的點心再拿一箱就可以了。但是必不可少的是雙份的燒雞和月餅。
杞縣那邊的風俗就和我們這裡的大不一樣,他們那裡一般選擇在過完中秋節的八月十六回孃家走親戚。拿的禮品比較多,一般都是八樣禮不重樣,如果說是新結婚的第一年走親戚的話要八樣雙份禮,燒雞也的拿四份!
我覺得這真是濃縮版本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特別是回孃家走親戚的時間點和禮品是不同的。大家都一樣在八月十五中秋節前的時候把燒雞和月餅送到父母家,讓父母能夠享受到女兒女婿的孝意。俗話說得好“一個女婿半個兒呢!”。
-
3 # 藍寶精靈
答: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也確實是這樣。不要說百里,就是幾十裡的鄰鎮風俗就不一樣。
甘棠鎮屬丘嶺地帶。有田有土,有水渠。稻穀、小麥、玉米,芝麻,黃豆、紅薯......應有盡要,你只要種什麼,就能收穫什麼。
中秋節時,剛收穫的新糯米穀,碾成米。呼朋喚友,準備豐富的餐宴。有自制的“餈粑”,有在集市買的香酥餅,糖果。少不了宰雞殺鴨買肉。大人們忙著準備吃的,小孩就東拿個糖個,西拿個水果。時不時聽到大人們吩咐著“等等,等你誰誰到了一起吃“,”去屋後山上看下誰誰來沒“,“去買什麼什麼飲料回來”......
中秋節最費勁的就是自制“餈粑”。這“餈粑”可有講究了。米飯的硬度要適用,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把“對窩”洗乾淨,找成人的手剛剛能握住的樹棒子,將樹棒子刨光、洗淨。將煮熟的糯米放在‘對窩“裡,全家人握著樹棒子對糯米飯“對充”,直至將米飯充碎為止。然後手上沾上香油,壓成大大小小的圓餅,即為“餈粑”。需要吃的時侯粘上豆麵、芝麻、白糖即可。抽真空後可保持六個月以上。
任市鎮周圍是山,地處平原。這裡的人不太喜歡自己動手,覺得自制“餈粑”太費時,願意花錢去買。節日氛圍也沒有甘棠濃。只是自家人小聚下,比較清閒。
深圳移民城市。天南海北,各種特色小吃,應用盡有。月餅口味數不勝數,蛋黃、蓮蓉、絿豆、紅豆、五仁、火腿、冰皮......
-
4 # 木子舒
又到一年中秋節,除了親朋團聚共賞月這個共有的風俗,我來說說我的家鄉渭北平原特有的地方風俗:包子,飥飥,水晶餅。
包子: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大節日,渭北平原一帶素有在重大節日蒸包子,吃包子,用包子祭祖的風俗。不分城市還是農村,其中以肉包子為主,好吃勤勞者還會有南瓜,韭菜,紅糖,地軟等等,僅餡料就有十餘種之多。所以每到中秋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買菜割肉,和麵剁陷。此時遠望村莊,家家戶戶都是炊煙梟梟。走進村莊,更是能聞到四溢的包子香味。
飥飥:又叫飥飥饃,團圓饃。和麵時加入花椒葉,茴香,然後表面敷以芝麻放在鍋裡烙熟。形似月亮,象徵團圓。渭北風俗,每逢中秋佳節,外嫁的女子就必須回婆家過節,走親訪友。飥飥饃就是必帶的禮品之一,走親訪友時,每家都會送上幾個。
水晶餅: 水晶餅是當地深受民眾喜愛的一種點心,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現在更是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稍早的時候,相比於月餅的價格,水晶餅更易於普通家庭接受,加上當地民眾的喜愛。所以中秋走親訪友時,水晶餅就成了多數人饋贈親友的選擇之一。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秋送飥飥饃已經逐漸被款式多樣,包裝精美的月餅替代,僅少數地方還有保留。但蒸包子,吃包子,送水晶餅這一習俗,目前還盛行在渭北一帶。
-
5 # 家之味道
我的老家山東濰坊,我們這八月十五除了吃月餅,還有一個風俗就是蒸“月”。
然後晚上包水餃,做一桌子團圓飯,把“月”擺在中間,等老輩祭拜完天地後,才開始享受這豐盛的晚餐。
想想這兒時的八月十五是多麼的有滋有味,如果再不傳承恐怕這風俗就一代一代的淡薄了。
-
6 # 七年之瑾
一說到中秋的傳統,我的心彷彿就飛回了小時候。
我的老家是河北保定的一個小小縣城。無論是哪個節日,過節的氣氛都格外濃郁。中秋節,彷彿不只限於農曆八月十五的那一天,而是充斥著整個八月。
一、“打月餅”中秋節是什麼?中秋節就是小作坊裡傳出來的陣陣香氣。
老家的人們,一入農曆八月,便開始準備中秋節全家吃的月餅。小時候,月餅的種類還沒有這麼多,餡料也不是這麼的五花八門,大多數人家吃的,還是傳統的五仁月餅。
但好吃的五仁月餅,從來不是從哪裡買到的,而是自己帶著配好的餡料,找人去做的,在我們那裡,稱之為“打月餅”。
小時候,我總是揹著一大包一大包的雞蛋、冰糖、核桃仁、芝麻、花生等各種餡料,跟在媽媽身後,到村裡的作坊裡打月餅。老闆娘會細心地把你帶來的東西標註好,然後估量一下,讓你過一段時間再來取。
自己家配好的料,自然是最符合自家人口味的,因此打出來的月餅,也格外地香甜,好吃。
二、扎燈籠中秋是什麼?中秋就是媽媽精心紮好的燈籠。
小時候,每到中秋節,媽媽都會給我做一個小燈籠。折下的高粱杆,用小刀在頂部劈幾刀,然後迅速地勒下,泡在水裡。等到杆皮被泡的柔軟、韌性十足時,便開始扎燈籠皮。
燈籠外面糊上平時家裡糊窗戶的紙,薄薄的,可以透出光來,卻又非常結實,不會輕易被風扯破。
大部分時候,媽媽做的都是最普通的燈籠型,就像一個大南瓜。有時被我纏得煩了,也會做個兔子燈,沒那麼精緻,但還是覺得無比可愛。
再點上一支小蠟燭,便能夠拎著我的純手作燈籠招搖過市,吸引一眾羨慕的目光,和一串小尾巴。
三、猜燈謎中秋是什麼?中秋就是永遠猜不到的謎底。
縣城的正中,是當時家鄉的唯一一座街心公園。中秋前幾天,便有人在公園角落的亭廊裡忙忙碌碌地佈置了。
待到中秋節時,彷彿小城裡的一大半人都聚集在這個小小的公園裡。孩子們好奇地讀著花燈上的各個謎面,絞盡腦汁地想著謎底,但總有那麼幾個,永遠都想不到答案。
不過一轉眼,大家就把它們拋之腦後,提著自己的小花燈,追追打打地跑遠了。
四、拜月神中秋是什麼?中秋就是空中那一輪圓月。
八月十五,月圓人團圓。一家人湊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是肯定的。不過吃飯之前,媽媽總會準備一個小桌臺,擺上了月餅、葡萄、蘋果等各種供品。
香燭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家裡沒有香爐,總是會用一個小碗代替,碗裡盛上半碗小米,香便能穩穩當當地插入進去了。
待吃過團圓飯,月亮也緩緩升起,在廣袤的天穹中。我們於院中焚香,伴著嫋嫋升起的香菸,爸媽帶著我,向著月亮緩緩 下拜。爸媽會靜默一會兒,向月神許願,小小的我也裝模作樣地對著月亮說著小小的心事,小小的心願。
拜過月神後,供品才能被分食掉。但是除了月餅外,所有的水果爸媽都會留給我慢慢吃掉,只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受到賜福的水果,想要給小女兒帶來幸運。
中秋是什麼?中秋就是,無論我是否已經長大,離家到底有多遠,但看著那輪圓月,回想起與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心中總是格外歡喜。
回覆列表
八月十五,中秋節,閤家團圓,大家都在期盼。中秋節,歷史悠久,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至今廣為流傳。宋代蘇軾在我們家鄉任縣令時所做的那首詩詞,更是把中秋帶入了仙境。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把我們帶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最後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緩衝了悲愴情緒,感謝東坡高抬貴手,讓後人每每讀其大作時,走進去又很快走出來。
我們家鄉在膠東,儒家思想影響著這裡,中秋節也稱十五,團圓節,在這個節日裡,家中老人都盼望著子女回家相聚,出嫁的女兒會提前買好禮品回到孃家看望老人,雞,魚,肉,月餅,酒,煙等等,現在買的少了,拿個紅包代替更方便。兒孫都是拿酒煙,肉,月餅,雞等禮品到父母家做菜喝酒賞月,吃月餅,過去,每當吃完飯後,就在家中院子裡安上桌子,擺上月餅,軟糖,梨,石榴等,然後老人出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賞月,小孩都瞪大了眼睛,望著月亮上的影子,聽著老人講述過去的傳說,心中太多的疑惑,為什麼月末那天沒月亮,月初月芽口朝東,十五月亮為什麼這麼大,離我們近些,是讓我們上去看看嗎,,,再就是品嚐月餅了,什麼五仁的,雞蛋的,果脯的,豆砂的,吃的滿滿的,情誼濃濃的,不知已是深夜,還是不願離開。多少年了,這些記憶已經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裡。讓我們再念叨祭月時的訟詞吧;八月十五月兒圓,西瓜月餅敬神仙,有吃有喝還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