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峰149764346
-
2 # 關東俠客
楚國王族是祝融後代,周成王時封鬻熊的孫孑熊繹為楚子,方圓五十里,經過八百年的發展和擴張為春秋戰國時期最大的國家,楚國位於南方蠻荒之地,政治制度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中原諸國有著很大不同。.比如華夏諸國,君主以下設相國幫助國君處理政務,而楚國國君以下設令尹,司馬兩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令,發號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令尹位高權重,對內扶佐君王治理國家,對外率軍打仗。司馬主要職責是率軍征戰,令尹出現空缺可上位替補。楚國的令尹職務絕大部分由楚國王族擔任。楚族羋姓(屈,景,昭,彭).著名的詩人屈原擔任過此職。另外也有少部分由客卿任職。楚國有名的令尹46人,其中王族佔43人,客卿3人:吳起,張儀,李園。令尹受楚王嚴格監督,嚴防作大作強,不世襲,嚴禁結黨營私,有了錯誤即被伏誅。因比楚國能夠稱雄南方八百年和這種專制集權體制有很大關糸。1
-
3 # sunjin6278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被看作是荊蠻,《詩經》裡有“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之句。周王室與中原諸國,都把楚國看成了蠻夷,屬荒蕪少人之地,有鄙視之意。但楚國不甘被鄙視,從開國之君起,就在草莽之地開疆拓土,勤勉治國。以後楚莊王成春秋五霸,楚武王、懷王更是一統江南,一躍成為戰國七雄,成為最有實力與秦爭天下的國家,擠身於中原諸國的爭霸兼併中,一直被春秋戰國諸國所承認重視忌憚。其艱苦創業,不甘人後的精神也是值得後世讚揚的。
因為楚國遠離周王室,王化不及,楚國就不服周王室管教,在官制禮儀上與周王室不同,有自己的一套。中原諸國都設有相國,楚國沒有,而是設令尹,相當於相國,又設左右尹,相當於令尹副手。令尹著重國家政事,絕對聽從國王,與中原諸國相國權力有區別。正是楚國權力不過分集中於相權,才使國王便於集權管理,也許當時這也是楚國能很快崛起稱霸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
4 # 楊朱學派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相國。但名稱不同而已。
就如同今天的工業部長。工業部長,在隋唐至明清時期名曰工部尚書;在先秦時期,名曰工正。
今天全國最高的行政長官百官之長,是國務院總理。秦漢之後的百官之長是相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官之長,類似於相國者,名曰執政大夫。
子良、子駟、子皮、子產都曾擔任過鄭國的執政大夫。趙盾、韓宣子、範文子都曾擔任過晉國的執政大夫。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執政大夫,都是群臣選拔推舉的,國君沒有一票否決權。
例如:鄭國執政大夫子產去世前,對遊擊交代臨終遺言時,稱道:我死後,子必為政。
也就是說,遊擊的資歷、威望、能力,必將被推薦選拔為執政大夫。鄭國國君是無法一票否決的。
中原諸侯的相國名曰執政大夫。楚國的情況較為特殊。相國名曰令尹。擔任令尹首先經過群臣選拔和推薦。但國君最終擁有拍板權。
子常、子西、子國曾經擔任楚國令尹。子西在白公之亂中被殺。
我們可以籠統(不嚴謹)的把中原諸侯的百官之長執政大夫,以及楚國的百官之長令尹,都稱為相國。
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君逐漸集權,所有諸侯的相國,都是由群臣推舉,由國君任命。
中原諸侯的治亂強弱,是由執政大夫和卿大夫決定。如晉厲公昏庸殘暴。由於卿大夫給力,晉國照樣稱霸。而楚國若要雄起,國君和令尹都起重要作用。
-
5 # 劉一千五
治大國如烹小鮮。在楚國很明顯。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行政機構設定上簡易而有效,遠非號稱文明發達的其他幾國相比,其他幾國的國家機構臃腫扯皮,照搬周王朝衣缽,深受周文化影響,一直世襲周朝強盛時的"禮制"。這一套官僚機構,在三晉,燕齊表現持別明顯。
秦人強盛了,跟風做文明人,接受中原文明,採用同樣的"丞相"體制。唯獨只有"不與中國號諡″的自稱蠻夷的楚國,持自己的觀點,特立獨行。實行從部落升格起來的"令尹"制。其階位與丞相制差不多。以《屈原賈生列傳》為例,簡單再說幾句。
楚懷王客死於秦國,歸葬。其子繼位為頃襄王,他弟弟子蘭為令尹,上官大夫不變。屈原也是大夫。另有司馬一職,掌軍事,征戰平亂。令尹只在宗室裡找選,外來人少見這是家長制的結果,也是大權不旁落,引起顛覆王室的障。
但不是沒有,比如在楚國變法的吳起就是以令尹身份辦事的,張儀作令尹吃裡扒外,諞了懷王得了土地,李園殺春申君當令尹,變亂楚人血脈,由此可見,這令尹的權利該有多大。也反映出令尹必王室出的必要性。"丞相制"裡的丞相是遠遠比不上的,跟不過的。他們大都是王上的背鍋者,替死鬼。
-
6 # 澳古說歷史
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並沒有相國這一官職,與之相匹配的官職春秋時期叫太宰或是相,後來到戰國時期又被稱相邦,相國一詞第一次出現時在漢高祖劉邦的那個時候,為避劉邦的諱就將相邦改為“相國”。可以肯定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對於相國這個統領 百官,總領朝堂政務的官職的在各國的叫法都不太一樣,可以說隨時都會變動,具有相國地位的具體名稱也多達數十種,如太宰、相、相邦等等,我們世人所知的丞相作為文臣最高官職的這一叫法在秦朝時期,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當然在秦國秦武王時期而設立過左右丞相,但在那個時候丞相僅僅只是作為相邦的副手,而非文臣的最高官職。
所以說楚國並不是沒有設立相國,而只是因為他對應的相國這個職位的叫法與其他各國不一樣而已,楚國的相國叫“令尹”
《論語·公冶長》記載:“令尹 子文 ,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為長,從他國之言,或亦謂之宰。”《漢書·高帝紀上》記載:“﹝ 懷王 ﹞以 羽 為 魯公 ,封 長安侯 , 呂臣 為司徒,其父 呂青 為令尹。” 顏師古 注引臣 瓚 曰:“諸侯之卿,唯 楚 稱令尹,其餘國稱相。”不過楚國的令尹要比其他諸侯國宰相的權力更大,擔任此官職的官員入則可領政、出則可統軍,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可謂顯赫一時。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楚王為了平衡各方的勢力,也為防止令尹的職權過大影響到自己的王權,繼而令尹只負責國內的政務,對外戰事也只是偶有參與,而軍權和對外的戰事基本上就有楚國的司馬負責。
《說文》記載:“令尹:令,發號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可以說楚國的令尹兼具著其他諸侯國相和將的職能,但由於其權力過大,所以在楚國曆來擔任此職務的多為羋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雖然也有外姓(吳起、黃歇、李園),但縱觀楚國八百多年可謂是少之又少。
楚國設立令尹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削弱“敖”的權力,鞏固楚王的王權,在楚國剛西周時,楚是由各個部落聯盟拼湊而成,各個部落首領稱為“敖”,在楚武王熊通稱王后,熊通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強國家集權,專門設立了令尹、司馬,以分諸敖之權,而做令尹、司馬的基本上都是如上我所說的羋姓,也就是王族中人。楚國也依靠這個政策最後徹底的將敖氏滅族,王權得以徹底的鞏固。
-
7 # 貓員外
其他國家也沒有啊。
相國這個官職是秦國特產,就好像令尹這個官職是楚國特產一樣。
在山東六國,相這個官職其實沒啥牛逼的。比如,孔子就擔任過魯國相,很多人以此認為孔子是魯國的官僚一把手,很牛逼。其實不過是負責一些禮儀上的事情,沒啥大的權力。
相國最早叫相邦,始自秦惠文王事情,最後一任相邦是呂不韋,隨後秦始皇認為相邦這個職位太牛逼,就廢除了。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韓信被任命為相邦。隨後是曹參(第一次)、傅寬、蕭何(第一次)、樊噲、周勃、蕭何(第二次)、曹參。曹參之後,相國暫時空置,一直到呂后死後,她的侄子呂產當了一段時間相邦,再後面就是末代相董卓了。
劉邦之後,為了避諱劉邦的名字,漢代史書就統一把相邦改成了相國。
-
8 # 妖鬼雜談錄
相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稱為相邦,國君下最高執政官,楚國初稱莫敖後稱令尹;秦稱庶長;齊一度稱相;其他還有大尹、太宰、中軍將等。戰國時官分文武,體現在相、將的設定。
戰國其他六國設相,為百官之長,楚國延續春秋舊制,依然稱令尹,所以楚國不是沒有相國,只是名稱不同令尹是楚國特有的官名,只有楚國以及一些深受楚國影響的小國有此職位。
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掌握政治事務,對內主持國事,對外主持戰爭,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與春秋時期各國的執政官差不多。
但是在戰國時期,由於官制變化,各國的官制文武分工,相邦成為君主之下最高執政官多由文官擔任但是不對外作戰。
羋月傳中的春申君黃歇後來就做到令尹
楚國身處南蠻,與中原文明存在隔閡,所以在文化方面與中原各國並不相同;另外用《大秦帝國》中的一個觀點,楚國與中原文化在交流吸收的同時也有意保持自己的獨特性,體現在官制上便是稱呼的不同。其他各國稱相,唯獨楚國終戰國一世都成令尹。
西周時楚由各個部落聯盟拼湊而成,各個部落首領稱為"敖"。熊通稱王后為了加強國家幾圈,削弱各大部落的實力,專門設立令尹、司馬,以分諸敖之權。
春秋第一個相
-
9 # 風逍逍兮易水寒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不僅在政治上處於跨時代的創新改革,軍事上的諸侯爭霸和文化上的百家爭鳴也讓人熱血沸騰。這一時期的諸侯霸主我們都知道是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其中有三個國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都稱霸過,那就是楚國、齊國和秦國。
不同於齊國和秦國偶爾還會出現低谷,楚國自楚莊王問鼎中原後,機會沒有衰落過,不管是晉國被趙魏韓瓜分,還是齊國、秦國遭遇發展瓶頸,楚國一直很強盛,直到戰國後期,才開始被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遠遠甩開。所以當時就有一句話叫“天下強國,非秦即楚”,還有一個成叫“朝秦暮楚”,秦國和楚國就是當時的top2強國。
但是楚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沒有相國,這是為什麼呢?相國起源於春秋時期晉國,相國跟後世的丞相是不用的官職。相國出現得比丞相早,而且戰國時期的相國叫“相邦”,劉邦建立漢朝後,繼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為了避諱,才將“相邦”改成“相國”。漢朝的相國和相邦是同時存在的。
戰國時期,秦惠王開始設定相邦,“相”開始成為秦國的最高官職,張儀入秦後擔任的就是相國職位。秦惠王的兒子秦武王繼位後,又設定了左右丞相輔佐相國處理朝政,所以一開始丞相是作為相國的副手而出現的。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官員不分文武。魏國的魏文侯以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改革後,魏國盛極一時,諸侯列國也開始紛紛設定“相”這一文官總長和“將”這一武官總長,諸國才開始將文武官分開,強化了君權。
但是楚國卻不像其他國家一樣設立相國一職,這是因為楚國不服周王室和強化君權的需要。一、楚國不服周王室楚國雖然位列春秋五霸,又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歷來就被中原看不起,稱之為“蠻夷”。首先是楚國的地理位置原因,楚國國土面積是所有國家中最大的,但是絕大部分都位於秦嶺淮河線以南。
我們都知道,古代中國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黃河中下游流域。中原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人口充足。而楚國所在的南方是被視為蠻夷之地的,南方得到開發還是在東晉南遷後。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以周王室為首的中原諸國壓根就看不起發家於漢水流域的楚國。
再加上楚國因為在對外擴張張,與蠻族打交道較多,楚國的文化風格也開始偏離中原王朝的正統。比如中原以龍為尊,楚國的圖騰確實神鳥鳳凰。中原流行現實主義的《詩經》,楚國崇尚浪漫主義的《楚辭》。尤其是楚國對外擴張的野心和尚武的精神讓中原諸侯覺得很野蠻,認為楚國這種蠻夷不配跟自己中原正統高雅的文化並列。
所以,楚國一直被中原各國所看不起,楚國自己心裡也憋了一口氣,開始發憤圖強。最初周武王分封天下的時候,姬姓宗室分封的諸侯最多,爵位和封地也是最好的。楚國的開國君主熊繹在周成王時期才被封為子爵,分封到丹陽,封地五十里。可謂是官小地狹,民貧國弱了。
於是,楚國開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用戰爭來增強國力。楚國北方的中原諸侯惹不起,於是楚國就將目光轉到了南方,經過多年的征戰,楚國的勢力範圍開始擴張到長江流域,領土範圍變大,又得到了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個重要的魚米之鄉。
在古代,國家的強大主要體現在人口、土地和糧食上,楚國土地變大,人口變多,又有了兩大糧倉,客觀條件上已經具備了爭霸天下的基礎。但是中原各國還是不鳥楚國,仍然將他視為南蠻子,楚國一怒之下自封為楚王,直接挑戰周天子的權威。
周朝的爵位一共有五級,分別是公侯伯子男,楚國直接稱王,那相當於跟整個中原作對,中原的正統貴族們決不能容忍南蠻子騎到自己頭上來,於是在周天子的號令下,中原諸侯聯合討伐楚國,誰知道楚國居然堅持了下來,周天子加上諸侯連忙也沒能奈何楚國,最後只好默認了楚國的作法。
楚國順利拜託了周王室的控制之後,如同打開了一個大閘門,中原諸國也紛紛效仿楚國稱王,中原大地正式進入爭霸時代。楚國也趁此機會加緊擴張發展,最終在楚莊王時期,楚國逆襲成為新的霸主,問鼎中原,同時還用九鼎狠狠地羞辱了周天子一番,周王室的威信在諸侯心中一落千丈。
楚國是靠著反對周王室的領導成就霸業的,雖然在名義上還得奉周天子為大宗,但是心裡已經不拿周王室當回事了。中原諸侯的南蠻子也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無可爭議的強國。當其他國家都開始設定相國後,楚國就是不為所動,為的就是將自己與周王室區別開來,因為不服周王室的統治,所以還是堅持用自己的那一套自己的官職,也就沒設定相國一職。
二、為了加強君權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就是各朝代的主要矛盾之一。加強君權(皇權)是沒一個朝代的君主都會做的事情,戰國時期就體現在各個國家的君王加強君權上。楚國沒有相國,楚王就能將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權力集於一身。
楚國的強盛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沒有設定相國的緣故。不設定相國更有利於加強君權,楚王在行使國家大權,做出決策更能體現自己的意志。
楚國雖然沒有設定相國,但是楚國的令尹實際上就擔任了相國的職責。令尹是楚國的最高軍銜,是處理朝政、發號命令的最高級別官員。令尹的權力不亞於後世的丞相,對內主持國事,對外指揮戰爭,縱覽軍政大權。想我們熟悉的屈原、昭陽、黃歇、吳起等人都擔任過楚國的令尹。
正是因為楚國跟周王室的恩怨情仇,楚國向來就不在乎周王室,所以在官職制度上也要跟周朝的制度對立起來,雖然設立相國是諸侯國自己的事情,但是中原諸侯還是以周天子為尊的,從名義上來說,都是屬於周朝的統治。而且不設定相國,也更能加強君權,有利於楚王的統治。
回覆列表
歷史上,楚國雖然沒有統一過中原成為一統的大國,但是,它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延續了800多年,這與它的體制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楚國沒有設相國的原因,跟當今的美國有相似之處,當今美國不設總理,總統是國家最高統帥。集政治,軍事,外交與一身,處理國內外大事。
楚國沒有設相國,更有利於皇權統治,皇帝就是國家最高統制者。下設令尹,司馬等官職。
官員由皇帝直接在貴族中任命,只負責施令,使其不會專權坐大,失去約朿。
楚國能在春秋爭雄時期,獨樹一幟,國家運轉了800多年,這與他沒設相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