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黃帝軒轅氏第七代伯翳,屬於以封邑名稱或國名為氏。
按史書記載,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馴鳥獸,知其話言,事虞夏。初,採於嬴為,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於費,是為大費;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後分衍有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孟虧能述伯翳之業績,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朝衰敗,蕭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仲衍臣於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軒者,娶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父,處父善走,是為飛廉。處父生二子:曰革、季勝。革即惡來,事紂王,為周武王所殺。嬴姓後分衍有郯氏、寘氏、茲氏、蒲氏、沈氏、耿氏、譚氏、谷氏、巴氏、復氏、江氏、黃氏、鄠(妘)氏、弦氏、時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國中:江氏國、黃氏國、鄠(妘)氏國、弦氏國、時氏國、麋氏國、復氏國、白氏國、祁氏國皆滅於楚國,郯氏國滅于越國,寘氏國滅于徐氏國,茲氏國、蒲氏國滅於東周王朝,沈氏國、耿氏國滅於晉國,譚氏國、谷氏國滅於齊國,巴氏國覆滅於夔國。商朝時期伯翳的第四代後裔季勝分封在復陽,建國為侯國,地在漢朝時期的湖陽樂鄉(今安徽當塗湖陽鄉),典籍《爾雅》中記載:“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地下,三十許裡,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湖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唐朝時期湖陽遷往今河南唐河湖陽鎮。被楚國滅國後的季勝後裔子孫,以故地地名為姓氏,稱復氏、陽氏。自此中國始有單姓“復”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孫、伯夷二十五世孫海復,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國有十三:怡國、伊國、紀國、淳國、甘國、州國、舟國、駘國、戲國、向國、薄國、列國、賴國。夏禹曾封怡國君以祀烈山,是為默臺氏。從第一代炎帝起,傳說到第五十四代為齊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譜系如下: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鰲→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龍→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龍→玄氏→王宣→王定→王懷→王恆→王宙→王宇→王高→王許→王宰→王禪→王啟→王蒯→王正→志道→祖榮→杜成→濟公→林→承先→榮→永和→禹宣→恆車→海復→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調→訓元→先二→司會→輝前→公倫→豫仲→姜尚(即呂尚、姜太公、齊太公)。海覆在公元前1627年左右(傳說姜尚活了一百零八歲,則其生卒為公元前1129~前1021年左右,上推四百九十八年左右為其祖海復),被其父王恆車封於海復(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因名海復侯,其後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海復氏,後分衍為海氏、復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東海族古孤竹國,屬於以歷史事件稱謂為氏。滅亡於春秋時期的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相當密切,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竺氏家譜》記載:“孤竹君,諱初,字子朝,姓墨臺氏,襲孤竹君國,在遼西。”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徹底滅了令支、孤竹二國,將孤竹國地賠償給了燕國。孤竹國的舊臣民企盼復國,遂以“復”為姓氏。
.古代複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玉 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醜門 樗裡 穿封 淳于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臺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鬥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幹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餘
g幹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臺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万俟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醜 僕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裡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武安 武疆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鹹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書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於今浙江紹興 ,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4.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5.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6.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7.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佈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8.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9.由國名而來。
鍾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鍾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所滅,華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鍾離氏。
淳于氏: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
10.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穀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
11.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二複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五複姓。
12.是以血緣關係為姓。
夏、裔、週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後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13. 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後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14. 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賴氏族被楚靈王滅掉,他們的子孫改“賴”為“羅”或者“傅”。
漢代時曾與匈奴和親,因為匈奴的習俗是富貴人家都隨母姓,所以很多單于的後代都姓劉。
三國時,鮮卑人莫護跋投靠司馬懿,曾立下戰功,被封王,當時北地漢人流行戴一種叫做“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弄了一頂天天戴著,因為當地方言“步搖”和“慕容”同音,所以後來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並乾脆把這個當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實慕容氏是漢人的姓,出自漢代。
另有許多少數民族,比如可頻、鉗耳、高麗、柯史布,因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後來他們的後代紛紛改姓王。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南征蠻族,有一支姓龍佑那的蠻人部落,投降後被賜姓張。
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後來自稱大舜的後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時魏孝文帝拓跋燾為了掃除奴隸舊制給北魏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提倡漢化,措施之一就是將很多原屬鮮卑族的複姓改為漢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還有“獨孤”改成了“劉”。此外還有“拔略”改為“蘇”,“莫胡盧”改為“楊”,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統統改成了“賀”,“大漢”改成了“韓”,多羅、叱羅改成了“羅”,吐伏盧、伏盧、盧浦、莫蘆改為“盧”,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為屈,叱呂、叱丘、俟呂陵改為呂,丘林、丘敦改為丘,濁渾、朱可渾改為朱,侯莫陳改為陳,叱李改為李,丘林改為林,破多羅該為潘,賀魯改為周,谷合改稱谷,烏石蘭改為石,吐谷渾改為何,步六孤改姓陸。
而南朝梁的大將王僧辨,本是鮮卑人,姓烏丸,後來投奔梁朝後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鶻族姓高車,後改為狄。北魏滅亡後,有些姓獨孤渾的改為杜。
大唐時,太宗大敗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羅”率眾移居長安,後來他的子孫改稱“羅”。而另一支本是鮮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後改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為祖上曾經在金國作過兵馬檢軍,所以他改姓馬,後來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滅亡後,許多蒙古人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耶律改為王,有些姓完顏的也改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軍征討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賜姓金。
滿清亡國後,許多皇族韃子也不得不濫竽充數取了漢姓,混入漢族隊伍,比如韃子皇上的姓氏愛新覺羅,改為羅、金。
1.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黃帝軒轅氏第七代伯翳,屬於以封邑名稱或國名為氏。
按史書記載,少典氏第十八代、黃帝軒轅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馴鳥獸,知其話言,事虞夏。初,採於嬴為,是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於費,是為大費;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啟,後分衍有鳥俗氏、路俗氏,後裔有孟虧、仲衍。孟虧能述伯翳之業績,封於蕭,是為蕭孟虧。夏朝衰敗,蕭孟虧去而鳳島隨焉。仲衍臣於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軒者,娶酈山氏,生仲潏。仲潏生處父,處父善走,是為飛廉。處父生二子:曰革、季勝。革即惡來,事紂王,為周武王所殺。嬴姓後分衍有郯氏、寘氏、茲氏、蒲氏、沈氏、耿氏、譚氏、谷氏、巴氏、復氏、江氏、黃氏、鄠(妘)氏、弦氏、時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國中:江氏國、黃氏國、鄠(妘)氏國、弦氏國、時氏國、麋氏國、復氏國、白氏國、祁氏國皆滅於楚國,郯氏國滅于越國,寘氏國滅于徐氏國,茲氏國、蒲氏國滅於東周王朝,沈氏國、耿氏國滅於晉國,譚氏國、谷氏國滅於齊國,巴氏國覆滅於夔國。商朝時期伯翳的第四代後裔季勝分封在復陽,建國為侯國,地在漢朝時期的湖陽樂鄉(今安徽當塗湖陽鄉),典籍《爾雅》中記載:“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流為醴,東流為淮。潛流地下,三十許裡,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湖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唐朝時期湖陽遷往今河南唐河湖陽鎮。被楚國滅國後的季勝後裔子孫,以故地地名為姓氏,稱復氏、陽氏。自此中國始有單姓“復”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孫、伯夷二十五世孫海復,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國有十三:怡國、伊國、紀國、淳國、甘國、州國、舟國、駘國、戲國、向國、薄國、列國、賴國。夏禹曾封怡國君以祀烈山,是為默臺氏。從第一代炎帝起,傳說到第五十四代為齊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譜系如下:炎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鰲→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龍→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龍→玄氏→王宣→王定→王懷→王恆→王宙→王宇→王高→王許→王宰→王禪→王啟→王蒯→王正→志道→祖榮→杜成→濟公→林→承先→榮→永和→禹宣→恆車→海復→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調→訓元→先二→司會→輝前→公倫→豫仲→姜尚(即呂尚、姜太公、齊太公)。海覆在公元前1627年左右(傳說姜尚活了一百零八歲,則其生卒為公元前1129~前1021年左右,上推四百九十八年左右為其祖海復),被其父王恆車封於海復(今江蘇連雲港海州區),因名海復侯,其後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海復氏,後分衍為海氏、復氏。
第三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東海族古孤竹國,屬於以歷史事件稱謂為氏。滅亡於春秋時期的孤竹國與商朝王室的關係相當密切,孤竹國君墨胎氏與商王同為子姓。《竺氏家譜》記載:“孤竹君,諱初,字子朝,姓墨臺氏,襲孤竹君國,在遼西。”公元前660年,齊桓公徹底滅了令支、孤竹二國,將孤竹國地賠償給了燕國。孤竹國的舊臣民企盼復國,遂以“復”為姓氏。
.古代複姓大全
a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陽
b白玉 白馬 百里 柏侯 鮑俎 北宮 北郭 北門 北山 北唐 奔水 逼陽 賓牟 薄奚 薄野
c曹牟 曹丘 常濤 長魚 車非 成功 成陽 乘馬 叱盧 醜門 樗裡 穿封 淳于
d答祿 達勃 達步 達奚 淡臺 鄧陵 第五 地連 地倫 東方 東里 東南 東宮 東門 東鄉 東丹 東郭 東陵 東關 東閭 東陽 東野 東萊 豆盧 鬥於 都尉 獨孤 端木 段幹 多子
e爾朱
f方雷 豐將 封人 封父 夫蒙 夫餘 浮丘 傅餘
g幹已 高車 高陵 高堂 高陽 高辛 皋落 哥舒 蓋樓 庚桑 梗陽 宮孫 公羊 公良 公孫 公罔 公西 公冶 公斂 公梁 公輸 公上 公山 公戶 公玉 公儀 公仲 公堅 公伯 公祖 公乘 公晰 公族 姑布 古口 古龍 古孫 穀梁 谷渾 瓜田 關龍 鮭陽 歸海
h函治 韓餘 罕井 浩生 浩星 紇骨 紇奚 紇於 賀撥 賀蘭 賀樓 赫連 黑齒 黑肱 侯岡 呼延 壺丘 呼衍 斛律 胡非 胡母 胡毋 皇甫 皇父
j兀官 吉白 即墨 季瓜 季連 季孫 茄眾 蔣丘 金齒 晉楚 京城 涇陽 九百 九方 睢鳩 沮渠 巨母
k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 空相 昆吾
l老陽 樂羊 荔菲 櫟陽 梁丘 梁由 梁餘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 劉王 柳下 龍丘 盧妃 盧蒲 魯步 陸費 角里 閭丘
m馬矢 麥丘 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 墨臺 萬俊 昌頓 慕容 木門 木易 万俟
n南宮 南郭 南門 南榮
o歐侯 歐陽
p逄門 盆成 彭祖 平陵 平寧 破醜 僕固 濮陽
q漆雕 奇介 綦母 綦毋 綦連 祁連 乞伏 綺裡 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 丘麗 丘陵 屈侯 屈突 屈男 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r壤四 擾龍 容成 汝嫣
s薩孤 三飯 三閭 三州 桑丘 商瞿 上官 尚方 少師 少施 少室 少叔 少正 社南 社北 申屠 申徒 沈猶 勝屠 石作 石牛 侍其 士季 士弱 士孫 士貞 叔孫 叔先 叔促 水丘 司城 司空 司寇 司鴻 司馬 司徒 司士 似和 素和 夙沙 孫陽 索陽 索盧
t沓盧 太史 太叔 太陽 澹臺 唐山 堂溪 陶丘 同蹄 統奚 禿髮 塗欽 吐火 吐賀 吐萬 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 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撥
w完顏 王孫 王官 王人 微生 尾勺 溫孤 溫稽 聞人 屋戶 巫馬 吾丘 無庸 無鉤 五鹿 武安 武疆
x息夫 西陵 西乞 西鑰 西鄉 西門 西周 西郭 西方 西野 西宮 戲陽 瑕呂 霞露 夏侯 鮮虞 鮮于 鮮陽 鹹丘 相里 解枇 謝丘 新垣 辛垣 信都 信平 修魚 徐吾 宣於 軒轅 軒丘 閼氏
y延陵 罔法 鉛陵 羊角 耶律 葉陽 伊祁 伊耆 猗盧 義渠 邑由 因孫 銀齒 尹文 雍門 游水 由吾 右師 宥連 於陵 虞丘 盂丘 宇文 尉遲 樂羊 樂正 運奄 運期
z宰父 輾遲 湛盧 章仇 仉督 長孫 長兒 真鄂 正令 執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 中英 中梁 中壘 鍾離 鍾吾 終黎 終葵 仲孫 仲長 周陽 周氏 周生 朱陽 諸葛 主父 顓孫 顓頊 訾辱 淄丘 子書 子言 子人 子服 子家 子桑 子叔 子車 子陽 宗伯 宗正 宗政 尊盧 昨和 左人 左丘 左師 左行 劉文 額爾 達力 蔡斯 浩賞 斛斯 夾谷 揭陽
1.由封邑而來。
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功,受封於令狐邑,後人遂以“令狐”為姓;
段幹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於段幹,其後人遂以“段幹”為姓。
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等複姓,都屬這種情況。
2.因居地而來。
東郭氏,周朝時齊國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後人遂以“東郭”為姓;
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後人遂以“閭丘”為姓。
楚莊王的小兒子名子蘭,被封為上官大夫。上官,地名 ,在今河南滑縣東南。子蘭的後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便以上官作了姓氏。
歐陽姓,本禹王之後。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到少康時,封庶子無餘於今浙江紹興 ,建立越國。公元前306年,越國被楚國所滅,亡國之君無疆的兒子名蹄,受封於烏程(今浙江吳興)的歐餘山之南。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所以蹄又被稱為歐陽亭侯。其後遂以歐陽為姓氏。
東方之姓,是以方位為姓。出自上古伏羲氏。按《周易》八封推算,伏羲氏出於“震”卦,位主東方,於是伏羲後裔的一支,就以“東方”為姓。與此同類的還有北宮、東宮、南門、西門等姓。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居住在京都北宮門外,於是以北宮為姓。春秋之時,鄭國某大夫居於西門,其後人便姓了“西門”。
屬於此類的還有賀蘭(山名),羊舌,百里(邑名)、澹臺(湖名)、南宮、濮陽等複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3.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
公元前445前,杞國亡於楚,杞簡公之弟佗逃到魯國。魯悼公因其本為夏王族之後,予以優待,封爵為侯,世稱夏侯。以後,佗的子孫就用夏侯作了姓氏。西周開始,朝廷設有司徒、司空、司馬的官職。司徒掌管土地和人口,司空掌管工程建築,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這些職官權重位尊,顯赫一時,他們的族人引以為榮,便將官職拿來作了姓氏。屬於此類的還有太史、司寇、樂正、少正、宗政、即墨、亓官、巫馬、樂正、左丘等等。
公羊、子車等複姓由王父之字而來;
公孫、仲孫等複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複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受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複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鍾離簡化為鍾,公孫簡化為孫,等等。
4.由人名而來。
端木氏,鬻熊,仕於周,為文王、武王之師。鬻熊生二子,長子熊麗,次子端木。端木生典,典以父名為姓,名端木典,這是端木得姓之始祖。
顓孫氏,春秋時期,陳國簪纓之後代有公子名顓孫在魯國做官,其後代子孫以他的業績為榮耀,於是以祖名顓孫為姓,稱顓孫氏。
5.由部落名而來。
獨孤氏,劉進伯的後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稱谷蠡王,他以祖先劉進伯的自稱為號,稱獨孤部。其子孫後代皆以其部落名稱為姓氏,稱獨孤氏。
尉遲氏,尉遲部隨北魏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的漢字諧音“尉遲”為姓氏,稱尉遲氏。
6.自創姓氏。
赫連氏,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劉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雲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
7.由山水之名而來。
澹臺氏:春秋時期有魯國孔子的弟子,字子羽,名滅明,南遊長江流域,居於澹臺山(今山東嘉祥),遂以山之名命姓,因取名澹臺滅明。其後代子孫遂以“澹臺”命姓氏,稱澹臺氏。
完顏氏:“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是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佈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8.由賜姓而來。
長孫氏:拓跋圭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英雄是曾祖父的兒子,就賜他的兒子為長孫氏。
9.由國名而來。
鍾離氏:周朝時期,伯益的後人有封邑鍾離國(今安徽鳳陽、臨淮一帶),春秋時期鍾離國被楚國所滅,華人遂以原國名命姓,稱鍾離氏。
淳于氏:州國公族定居於淳于城(今山東安丘,原為州國都城),復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後,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
10.由職業而來。
漆雕氏:相傳漆雕最早出現時是職業稱謂,是那些油漆裝飾工的古稱。他們的後代就以祖先的職業或技藝的名稱中得姓,稱漆雕氏。
穀梁氏: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穀梁命姓。
11.由排序而來。
第二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田登為第二氏,第二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二複姓。
第五氏: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把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的王族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多萬人都強行遷徙到關中房陵一帶(今湖北房縣)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其族大人眾,煩於編籍,便以其門第按順序分為第一至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由此產生了第五複姓。
12.是以血緣關係為姓。
夏、裔、週三代,祿爵之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爵居五等之首,榮耀至極。他們的後人,紛紛自稱“公孫”,以顯血統高貴。所以《廣韻》記載:“古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故其姓多,非一族也。”
13. 是以社會影響為姓。
春秋時代,魯國的學者少正卯,聚徒授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聲譽鵲起,世稱聞人,他的後裔便拿“聞人”作了姓氏。
14. 是以少數民族的特殊稱呼為姓。
如赫連、單于、呼延(匈奴族);拓跋、宇文 、慕容、獨孤(鮮卑族)等等。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賴氏族被楚靈王滅掉,他們的子孫改“賴”為“羅”或者“傅”。
漢代時曾與匈奴和親,因為匈奴的習俗是富貴人家都隨母姓,所以很多單于的後代都姓劉。
三國時,鮮卑人莫護跋投靠司馬懿,曾立下戰功,被封王,當時北地漢人流行戴一種叫做“步搖”的帽子,莫護跋很喜歡,也弄了一頂天天戴著,因為當地方言“步搖”和“慕容”同音,所以後來他的族人都叫他“慕容”,並乾脆把這個當作了自己的姓氏,其實慕容氏是漢人的姓,出自漢代。
另有許多少數民族,比如可頻、鉗耳、高麗、柯史布,因為都是本族的大王,所以後來他們的後代紛紛改姓王。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曾經南征蠻族,有一支姓龍佑那的蠻人部落,投降後被賜姓張。
西晉時有一支西北羌族,姓燒當,他們後來自稱大舜的後代,因此改姓姚。
北魏時魏孝文帝拓跋燾為了掃除奴隸舊制給北魏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提倡漢化,措施之一就是將很多原屬鮮卑族的複姓改為漢姓,像他本人的“拓跋”,就改成了“元”,還有“獨孤”改成了“劉”。此外還有“拔略”改為“蘇”,“莫胡盧”改為“楊”,賀蘭、賀拔、賀狄、賀賴、賀敦統統改成了“賀”,“大漢”改成了“韓”,多羅、叱羅改成了“羅”,吐伏盧、伏盧、盧浦、莫蘆改為“盧”,古口引、侯奴、古引改姓“侯”,柯拔改姓柯,屈男、屈突改為屈,叱呂、叱丘、俟呂陵改為呂,丘林、丘敦改為丘,濁渾、朱可渾改為朱,侯莫陳改為陳,叱李改為李,丘林改為林,破多羅該為潘,賀魯改為周,谷合改稱谷,烏石蘭改為石,吐谷渾改為何,步六孤改姓陸。
而南朝梁的大將王僧辨,本是鮮卑人,姓烏丸,後來投奔梁朝後改姓王。北朝有一支回鶻族姓高車,後改為狄。北魏滅亡後,有些姓獨孤渾的改為杜。
大唐時,太宗大敗突厥,西突厥的可汗“斛瑟羅”率眾移居長安,後來他的子孫改稱“羅”。而另一支本是鮮卑的部族姓阿史那,投降後改為史。
元代蒙古人月乃和,因為祖上曾經在金國作過兵馬檢軍,所以他改姓馬,後來馬成了回族大姓。元朝滅亡後,許多蒙古人改為漢姓,其中就有耶律改為王,有些姓完顏的也改為王。
明成祖朱棣曾率軍征討漠北,蒙古王子“也先”投降,被賜姓金。
滿清亡國後,許多皇族韃子也不得不濫竽充數取了漢姓,混入漢族隊伍,比如韃子皇上的姓氏愛新覺羅,改為羅、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