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75300389244

    從前看《三國演義》潛移默化了很多對曹操的很多負面看法。比如奸詐狡猾,忘恩負義,更有《三國演義》上一句“寧叫天下人負我,休教我負天下人”而似乎板上釘釘了。

    但一個事實是,沒有任何一種成功是輕鬆得來的。

    尤其是在東漢末年這一水深火熱的環境中,普通人能否生存下來都是未知數,更何況是建立一番事業。王陽明說過一句話,古往今來做出一番事業的人,都有一種真摯的精神在。必定是心中有所追尋有所期望,所以才會一生戎馬,而百折不撓。

    平心而論,能在史書上留名的人,無論智識或武力或為人處世基本都會比同時代普通人的平均水準高出一大截,更何況是在如此腐朽而黑暗的朝代末年能建立一番功業的,因此我們現在談論古人的時候“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錢穆《國史大綱》)。

    我在孫權那個回答裡,講過我對三國幾位君主的感情:“我是喜歡曹操的,敬服劉備而畏懼司馬懿”。

    現在在這裡大概講一下前半句話的由來,之前寫過一篇《魏武故事》,古文大家都沒耐心看,這裡大概解釋下:

    後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雲"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於戶外,復雲:"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

    用現在的話來說,曹操的兒子曹昂戰死後,丁夫人哭哭啼啼不停的怪曹操,“你看看你,把我兒子都害死了,一點兒都不想念!”曹操一開始還能忍著,想著自己也確實不好嘛,兒子都死了。被說得多了就煩了,乾脆遣送她回家了。

    過了段日子,心裡估計又有些後悔,自己親自到孃家來接她。丁夫人正織布著呢。僕人們告訴她曹公到了!丁夫人不動。

    曹操站在她背後看了一會,輕輕拍了拍她的背說:“跟我一塊回家吧?”

    丁夫人沒有回頭。

    太祖走到門外,又喊了一句:“真不跟我回去了?”

    丁夫人還是沒動靜。

    曹操感嘆了一句:“真分了啊!”

    曹操對敵人“奸詐狠辣”,對自己媳婦兒倒是好話說盡,溫柔到底。這可跟一些在外面吆五喝六,在家裡打罵自家媳婦的男人強多了。他後來還特意叮囑讓丁夫人改嫁,不過也沒人敢娶。

    至於曹操臨死前囑咐的“分香賣履”,還特意關照銅雀臺上的女伶們的辛苦生活。蘇東坡認為這失了一代梟雄的威風,臨死前想的事情還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

    我倒以為恰恰相反,這才是曹操身上一些真正的閃光點,不做虛無模糊的完美梟雄,只願做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劉備一輩子政治正確,臨老玩了一把兄弟情仇,聯營七百里施壓於吳國,甚至早年也是氣血方盛,怒鞭督郵(他對人民仁愛,對朋友義氣)。

    張良晚期焚香學道,不問朝堂事,年輕時卻也聚集起眾多豪強,親自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

    曹操為官之初,造五色棒,鞭撻豪強,後來得罪權貴,只能避禍辭官。

    他們都是人傑,我有時忍不住想,如果他們凡事都隱忍低調,完全冷漠的向自己的終極目標進發(司馬懿、王莽),肯定成功的機會會大很多,然而,正是他們那些血性之舉,才真正讓人感到英雄的血肉,雄傑真實的人性。

    也才更值得讓我們欽佩。

    在當時人人都說假話謀取官位的時候,他是少有的敢講真話的人。

    在早期他真的是大漢孤忠,初當官時,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太祖初入尉廨,繕治四門。造五色棒,縣門左右各十餘枚,有犯禁,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後數月,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京師斂夡,莫敢犯者。”

    然因得罪權貴,棄官去職。

    年少的理想熱血受到了現實無情的打擊“是後政教日亂,豪猾益熾,多所摧毀;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觽已合,諸君何疑?……”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早年各路勢力會盟,商議剷除董卓,談了半天每一個人動,都是光說不練,怕損失自己的兵將。曹操急了,對他們喊了一大通沒人聽:玩手機的玩手機,摳指甲的摳指甲,轉佛珠的轉佛珠,諞閒傳的諞閒傳,氣得曹操憤而離營,決定自己帶兵前進。

    他還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有自己內心的信仰併為之而奮鬥的熱血青年。可是現實總是殘酷。

    後來他逐漸成熟,然而心中的英雄夢依然沒有破滅,他是有匡扶社稷之心,救濟蒼生之志的。他敢作敢當敢說真話,為人詬病詆譭而代以諸般“大笑”。

    曹操的幾則小事也讓人感到他的可愛。比如:

    “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譚,斬之。操作鼓吹,自稱萬歲,於馬上舞。”

    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個逗比兒,仗打贏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而彼時的皇叔早在曹操和袁紹合夥偷新娘子的時候就已經極為成熟了。

    袁暐獻帝春秋曰:太祖圍濮陽,濮陽大姓田氏為反閒,太祖得入城。燒其東門,示無反意。及戰,軍敗。布騎得太祖而不知是,問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黃馬走者是也。”布騎乃釋太祖而追黃馬者。門火猶盛,太祖突火而出。

    這則故事的場面則有些無厘頭了。

    呂布一個下屬逮住了曹操,大聲喝問:“嗨!你小子知不知道曹阿瞞往哪兒跑了?”曹操一想,有戲,於是縮著頭對他說:“報告!就前面那個騎著黃馬的人就是曹操了。”

    最讓我感動的還是曹操寫的《讓縣自鳴本志令》:

    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他本來最高的願想也只是做大漢朝的將軍,臨死之前有墓碑上能刻上“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心裡已經很滿足了。

    曹操任濟南國相時,下屬官吏多趨附權貴,貪贓枉法。曹操奏請撤免八個縣官,下令搗毀六百多所祠廟,嚴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近臣。於是託病辭官還鄉,年方三十來歲。

    而後築精舍,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他懷著讀書人最樸素的理想與願望,如孔子所言:如果世道還算清明,就努力做官為人民造福,如果世道汙濁,就掛冠而去,等待清明時代的到來。

    他講實話“設施天下無辜,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他還告訴我們,他不是想當皇帝,他之所以不肯丟掉兵權,是因為真的退隱以後,肯定會有人害自己,把話都講到這份上了。

    呂思勉評述曹操時講:“魏武帝的已亥令。還有可注意的兩端:

    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這正和後世的軍閥務求擴充軍隊,以增長自己權力的相反分裂時代的爭鬥,其禍源都是如此造成的。

    其(二)他老老實實說:我現在不能離開兵權,怕因此而受禍,不得不為子孫之計。又老老實實承認:想使三個兒子受封。以為外援。這是歷來的英雄,從沒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心地光明的人,說話能夠坦白。遮遮掩掩,修飾得自己一無弊病的人,他的話就不可盡信了‘現代的大人物,做自傳的多了,我們正該用這種眼光去判別他。

    《三國志。郭嘉傳》說:嘉死之後、魏武帝去弔喪,異常哀痛,對荀飲等說:"你們諸位的年紀,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奉孝最小。我想天下平定之後,把事情交託給他,想不到他中年就死了。這是命呀!。

    可見得他的本意,在於功成身退,後來不得抽身,實非初意。至於說他想做皇帝。或者想他的兒子做皇帝,那更是子虛烏有之談了。

    人生在世,除掉極庸碌之輩,總有一個志願。志願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樂。志願而做不到,看似失敗,然而自己的心力,業經盡了,也覺得無所愧作,這也是快樂。志願是各人不同的,似乎很難比較。然而其人物念大,則其志願愈大,其志願意大,則其為人的成分愈多,而自為的成分愈少,則是一定不移的。哪有蓋世英雄,他的志願。只為自己為子孫的道理?說這種話的人,正見得他自已是個小人,所以燕雀不知鴻鴿之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貽貝的生存本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