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湖畔小女孩
-
2 # 倫語健康
這個問題讓我響起我已經不在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是真正經歷過饑荒的人,鬧饑荒的時候,人餓得渾身浮腫,想想都可怕。
我姥姥就是經歷過這種事情的人。我母親告訴我,根據他說的年代應該是上世紀60年代,當時我的姥爺在煤礦上班,那時候他在煤礦上的掙的也非常少,而家裡這邊一家老小在農村的掙的工分兒也比較少,那個時候農村靠工分兒分糧食吃。這樣的話,我姥姥和我母親經常要捱餓,因為本來糧食就少,還有把糧食分給兒子、女兒和老人吃,我姥姥那時候非常瘦小,大風一吹直接能把她吹倒,想想都難過。鬧饑荒那一年,實在是沒有東西吃,因為大家都把樹皮什麼東西吃光了,想吃都沒有了。只能餓著,當時餓的都浮腫了,後來進了當時專門給浮腫病人康復的醫院才恢復過來,算是撿了一條命。
當時為了不受餓,一些人去偷過生產隊的糧食,比如地裡的紅薯之類的東西,膽小的就不行了,只能餓著,我姥姥就是這種人。
我爺爺一家算是好些,因為當時他們在農村生產隊的伙房上,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即使在饑荒,也有一些吃的。
-
3 # 記錄者強子
這個問題我爺爺奶奶爸爸他們都是經歷過的,吃不飽飯的年代真的不好過,要不現在的農村老年人都特別節約呢?如果你從吃不上飯的年代待過,那麼就知道糧食的珍貴了!
爺爺奶奶輩兄弟姐妹多,每家還不都得五個孩子以上,那個時候本來就窮的飯都吃不上,再加上這麼多的人口,沒餓死就算你幸運了。
爺爺說那時候地裡收不著東西,有一點紅薯,根本不夠一家人吃的,地裡有很多楊樹,楊樹葉子嫩的時候掐下來,用水焯一下,跟紅薯乾子紅薯葉子一起煮了吃,那時感覺還挺香,地裡有點野菜也被村子裡的人扒個精光,樹皮也啃過。
到了生產隊的時候,村子裡分的糧食不夠吃,好多人就去地裡偷地瓜和花生,也是餓的不行了,不然不會去地裡偷的,當時就是湊湊活活的東一頓西一頓的熬過來了,沒被餓死真是奇蹟。
爺爺奶奶看見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總是感嘆,以前人活著不容易啊,一定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千萬不要浪費,要懂得節約糧食。
-
4 # 民工札記
農民在饑荒年代怎麼活過來的呢?
這個問題有點沉重,我們要先從歷史上說起,歷朝歷代都是有饑荒的。一般有饑荒的話,救災不及時就會爆發農民起義。例如:李自成起義,王二起義,張獻忠起義,白蓮教起義等等。
明朝末年饑荒來臨,農民怎麼活命的。吃草根,吃樹皮,吃觀音土,最後實在沒辦法,於是就跟著李自成從軍了。話說寧做太平犬不做亂離人,從軍起義雖然讓九死一生,但畢竟還是有一線生機的,總比活活餓死強。
看過電影《1942》的都知道,當時河南鬧饑荒,災民四處流離。有的拿著一根棍子乞討去西安,有的賣兒賣女為自己活命,那時候人命如草,半袋子面就能換一個人。看電影記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娘被賣,孩子在後面哭著追。不過最讓人難忘的就是張國立飾演的那個人說:“我知道怎樣從窮人變成富人,給我十年,我還是地主。”
可見,歷史在前進,饑荒也不可怕,農民的生命力最頑強,不論如何都能活下去。
-
5 # 標準的70後
我的家鄉湖南,被人稱為魚米之鄉,在1959-1961年,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農民也是生活困難,吃飯都成問題。1959年,農民開始殺老母豬,下河捕魚捉魚,挖野菜填飽肚子。1959-1960年,湖南河裡的魚蝦,都被饑民撈盡,吃光。1960年,湖南農村集體食堂解散,農村搞單幹,實行家庭承包制,允許農民出售農副產品。但是,蔬菜糧食供應依然緊張,有的農民沒法子,吃糠餈粑,我們這些後生可別以為糠餈粑好吃,其實就是吃糠,好難吃的,吃了以後,便秘。1961年,湖南經濟逐漸好轉,農民開始半年紅薯夫年大米飯了。
小樓昨夜又春風,家鄉不堪回首月明中。許多老農跟我談起那段饑荒時光時,不勝感慨,都說我們沒經歷過那種苦,有錢都買不到糧食,後生幸福啊。彈指一揮間,現在,華人民成功的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吃的飽,吃的好,已經跨入了小康生活的門檻裡。
-
6 # 趕牛車逛街
多謝邀請。在這寒風飛雪的季節,在新手成使用者的時候,還是悟空一如既往的好。感謝悟空,更感謝粉絲。好像這個與回答問題不想幹,但是它說明了一個信念,在困苦的時候堅持與希望是永遠的支撐。雖然我沒有經歷上那捱餓的時期,但是常常聽父母說起來。或許農民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的優越感吧!過去捱餓就出現討飯的,如果是大面積的災荒戰亂,就出現逃荒一詞。農民因為不在城裡,人口相當稀少,加上有先天大自然的優勢。挖野菜,吃地瓜秧子度日。薺菜就是過去保命神菜。當然還有苦菜。有一部電影叫《苦菜花》就描寫當時情形。在人口濃密的山東更是資源匱乏,就有了闖關東下東北的盲流大軍。東北畢竟地廣人稀,就是薅樹葉也不容易被惡死。榆樹錢,橡子麵,地瓜秧都是往事歷歷在目的回憶。現在的人以為那時綠色食品,如果是常吃最為主食的時候,就有了不良反應。身體浮腫,還有便乾硬等等現象。不要以為窩窩頭大餅子是捱餓的代表,那也只是真正捱餓的時候一種嚮往,要比如今的大餐的。還有就是挖地鼠,翻找鼠糧,鼠肉也是肉。還有螞蚱也是食物,人們常說兩條腿的不吃人,四條腿的不吃板凳也證明挨餓受凍的人就沒有那麼多講究了。
珍惜糧食,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
7 # 張明文
農民在饑荒年代能挺過來的實在不容易,聽老一輩講述過60年的光景,難免辛酸落淚,能活到今天真的太幸福了,那是渡饑荒,村子裡的鍋碗瓢勺全部收交公,吃大鍋飯,定食定量,看見誰家要是有炊煙便去翻,把藏的東西上交。那個年代飢餓,災荒,身體出現浮腫。有的村莊餓倒下的不少於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聽母親講,60年冬當時區裡幹部下來視察看到事情發展的嚴重性,立即調來豆餅,黃豆,用來熬給老百姓充飢,時過半個多月,漸漸地村子人慢慢好了起來,人員能走動的多了起來,才開始幹活,下地勞動,時過多少年後,每當老一輩提起過饑荒,他們無不拭目掉淚,感慨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他們老人家看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靠。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
8 # 暢談新三農
在古代中國的大地上,災害連年,兵荒馬亂,戰亂不止;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由於連年的災害加之戰亂頻繁發生,食品極度的短缺。那麼他們是怎麼活過來的呢?
一、糧食吃光了,人就吃秕穀、吃糟糠。
二、許多地方麩糠吃光咽盡,人們就開始吃草根、吃樹皮。田裡山坡上到處挖得一乾二淨,不少人誤食毒野菜,頭暈目眩、腹瀉腸穿卻依舊咀嚼不停。比如一種叫“老鴉蒜”的植物,劇毒無比,人吃後輕則腹瀉嘔吐、重則神經麻痺、一命嗚呼。有種土叫觀音土,很面,能咬動,像麵疙瘩一樣,咬能咬動,小孩沒得吃就往嘴裡填,算是吃上點東西,大人是知道不能吃,小孩不知道,能吃就吃。
二、饑荒摧毀了一切秩序,人們失去尊嚴和理智。
人們賣掉了雞犬,賣掉了了相依為命的耕牛,賣掉了棉衣棉被,賣掉了土地,賣掉了兒女, 這時的人們搶劫、殺人、吃人,一切罪惡都被視為正常,而那些維繫人心的道德、禮儀、親情和憐憫頃刻間蕩然無存。
三、“闖關東”就是當時的社會現象。
“咱們這裡吃不上飯了,他們那裡地很多,一個人就好幾十畝地,只要幹活就有地,閒著很多地,你去那裡開墾就行”,現在關東那一帶有一半山東人。
四、1946年土地改革,決定改變土地政策,即由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來了個毛澤東”,毛主席帶領中國農民開展了第一次土地改革,農民真正意義上有了自己的土地,到了1963年,比較風調雨順了,中央意識到農民貧窮了,就開始生產自救了,又是開荒種地,紡線。沒有種子就想辦法,從外國進口了一批種子,分下來,再說農民也不用給部隊交糧食了,部隊也開展生產自救了。
現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我們應該珍惜當今的幸福生活,時刻牢記我們是“饑荒年代”下的子孫,珍愛糧食!
-
9 # 午夜141060128
農民在任何朝代都是最苦逼的一群人,收入微薄,還要應對各種苛捐雜稅,養活一家人確實不容易,要是遇上災年,就是九死一生了。
為了活下去,一般農民都會拖家帶口去乞討,要點剩飯剩菜啥的,或是給有錢人家打工,換點飯錢。災荒嚴重的時候就不行了,全家得走很遠的路,到沒受災的地方去討生活,往往有大批的人餓死在路上。
另外一條活路就是造反,成為土匪、流寇,吃大戶,打家劫舍。很多災民參加土匪都是逼不得已,老婆孩子都要餓死了,誰給一碗飯就跟著誰幹。當小嘍嘍其實也只能勉強維持溫飽,餓肚子是常有的事。
人類的求生慾望是很強烈的,瀕臨死亡的時候,為了活下去,什麼事都乾的出來。賣兒賣女,易子而食的事情數不勝數。記得看過兩個故事,一則是發生於民國陝西的災年,一婦女半夜醒來,聽見公婆正跟丈夫說話,公公說“把你媳婦殺了吃肉,等災年過去再給你娶一房新媳婦”,丈夫答應了,婦女嚇得魂飛魄散,連夜逃回了孃家,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知了爹孃。爹孃好生安慰了她,安頓她住下,她睡不著,起身上廁所,卻聽見爹在跟娘說“回來了也好,咱們自己殺了吃,免得便宜了別人”,這婦女聽了之後,一下就瘋了。還有一則故事是,災年某地一戶農家,爹孃都餓死了,只剩一個八九歲男孩,無人照顧。一支部隊從村裡路過,幾個當兵的可憐這孩子,就找了一戶人家,把孩子交給他們照料,說是日後來接孩子。後來,部隊來人,卻怎麼也尋不見那男孩,主人家說孩子跑了,幾個人都不信,覺得可疑,一番搜尋後,在側屋發現一個罈子,裡邊赫然是一個孩童的白骨,上邊的肉被啃的乾乾淨淨……人性墮落於此,不如餓死,以求解脫。
-
10 # 惑多惑少
翻閱史書,以史為鑑。
首先,吃植物的根莖葉。榆樹,榆樹全身都是寶,榆錢,就是榆樹的種子,一般都是春天出現,大概從出現到變黃落下只有10天左右,可生吃,也可摻麵粉蒸熟做成榆錢窩頭,還能撒到鍋裡做榆錢飯。災荒年時,榆錢可以說是災民最能救命的東西。但畢竟時間短,於是人們就把榆樹葉、榆樹皮、樹根扒來吃!紅薯,做成紅薯幹,或者磨成粉做粥,紅薯葉也可食用,現在更是成了養生佳品。棉花落,就是把棉花摘了之後剩下的殼,聽老輩人說特別難吃,但是沒辦法,為了活命也只能湊合。還有一些我就不再說了,你們應該也聽說過不少。
其次,觀音土。觀音土也稱高嶺土,又名膨土岩、斑脫石、甘土、皂土、陶土、白泥,富含矽、鋅、鎂、鋁等礦物質,現在主要是製作陶瓷和耐火材料的主要原料。舊社會和三年困難時期,窮人在青黃不接時或災荒年間,常常靠吃觀音土活命;這種土可充飢,但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吃了以後腹脹,難以大便,少量吃不致命;儘管不會餓肚子,但由於沒有營養,人還是要死。饑荒年代因吃觀音土腹脹如鼓,無法排便,活活憋死之人不計其數。
三是大鍋飯。其實這是一種方式,是中國解放後為了快速實現經濟的發展而採取的集體勞作方式,有效的使廣大群眾順利度過三年自然災害。
四是易子而食。這是史書上描寫的最殘忍的活命方式,《公羊傳》:"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但是為了生存,兩家交換,作為自己的食物。後來用來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但歷史上真有食人的事發生,馮小剛電影《1942》講述的就是1942年河南大災的真實場景,但事實遠比電影更可怕,人們先是吃草根、樹皮,後來發展成吃死人,到最後殺活人當食物。
好在現在是新社會了,我們慶幸生在這樣的時代,但勤儉節約的作風在現在社會已經被很多人丟棄了,居安思危,希望人們能牢記歷史,以史為鑑,真正做到不浪費、不攀比、講節約、講奉獻,把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發揚光大!
回覆列表
我老家就是農村的,聽爺爺奶奶說,在饑荒的時候,吃樹皮,榆錢葉,玉米棒芯煮粥喝,還有吃觀音土,還有就是把一種石頭打碎,參入紅薯面中烙餅吃。反正是隻要能吃的在饑荒年代都吃進肚子裡了
這是榆錢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