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這個故事流傳得很廣。但我認為把這個故事安在和珅的身上並不合適。

    故事說,粥場賑災,和珅抓了一把沙土灑在粥裡。別人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和珅回答,這樣蹭吃蹭喝的人就不會來了,真正有困難的人才能活下來。

    不過,這個故事並非發生在和珅的身上。

    真正的故事原型,是著名的晉商喬致庸。

    原因很簡單——清乾隆時期雖然表面看起來很繁榮,可國庫十分空虛。達官顯貴朱門酒肉臭,但賑災的糧食是真“臭”,根本就是變質的糧食,吃了很容易生病,只有災民因飢餓需求生,不得不去吃,而一般能吃得上東西、不至於餓死的人是不會去佔這樣的便宜的,畢竟風險太高了。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時多次發生天災,尤其江南和黃河沿岸,數發洪災。清政府正是以變質的糧食開粥廠來“賑濟”災民的,結果搞得很多百姓生病,大災之後又遭大疫,是很多有良心的商人、醫館來給清政府擦這個屁股的。

    也就是說,真實歷史中,如果和珅還幹撒沙子這事,純粹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了。

    但晉商喬致庸不同。和珅再怎麼聰明,畢竟是“肉食者鄙”,不像喬致庸經常與底層人民接觸,非常瞭解大眾的心理。喬家賑災早有歷史,而且有規矩,粥不僅是好糧食,而且“插上筷子不倒、包上包袱再解開不散”。

    為什麼要把喬致庸的功績塞給和珅呢?

    我個人比較討厭無腦洗白。現在很多故事為和珅訴說“冤情”,然後就把各種好事都往他身上安,結果竟然把一個鉅貪贓官給洗白了,不僅洗白,還差點成了正面人物,開什麼玩笑!

    這樣做實在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如果我們給後代講歷史故事的時候,難道要告訴孩子們和珅是個好人嗎?

  • 2 # 找靚機質檢員啊正

    相信大家都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經典片段,紀曉嵐和和珅在爭論怎樣救災,和珅提出一個辦法,用一斤口糧換三斤糠麩,然後再往米湯裡撒沙子 。這麼做究竟包含了什麼原理呢?

    首先,一斤口糧換三斤糠麩 ,就能夠有更多的食物來分給災民,這麼做能讓更多人生存下去,而不是說只讓少部分人吃飽而大部分人餓死。

    其次,災民雖然眾多,但是其中也會有假冒災民的人來領糧食,往米湯裡撒沙子,真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食物乾淨不乾淨的,有口吃的就不錯了。

    而假的災民還沒餓到那份上,看到米湯不乾淨,當然會嫌棄了,這樣一來 ,有效防止了有人蹭吃這種情況,米湯就能夠分給更多的災民了。

    除此之外,清朝連年征戰,國庫已經虧空了很多 ,能用有限的糧食來儘可能地救助更多的災民,也是是十分重要的,災民吃了這些米湯後 ,雖然沒大規模餓死 ,但也已經走不動,更加鬧不起來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 ,也維護了災區的秩序和安全 ,天災最後沒有演變成人禍,乾隆皇帝對此非常滿意 ,這就是和大人之所以這麼處心積慮的原因。

    總的來說,和珅這麼做沒有太複雜的原理 ,雖然看起來挺符合常理,但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可憐的還是災民啊,看完覺得還是生活在現代社會幸福。

  • 3 # 王事情

    這是一個和“廉租房不要建廁所”一樣的案例,當時罵聲一片,事後回想,堪稱經典之作。因為那些真正有需求的人(餓肚子的災民、租不起公寓的城市邊緣人)才不會在意這樣東西是不是完美,而那些混水摸魚、腦滿腸肥的人,一看有便宜可佔就會蜂擁而至,當他們發現這個便宜的確很便宜時,自然會繞道而走。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某地受災,朝廷開倉放糧,但災情並未明顯改善,餓死的人數有增無減。乾隆大怒,令和珅和老紀前去查探。兩人敏銳的發現,原來救災糧經過官員的層層剋扣,真正到災民手上的,早已所剩無幾。

    紀曉嵐憑一腔書生熱血,誓言跟貪官鬥爭到底,而和珅卻是四兩撥千斤,用沙子解決了問題。至於是怎麼解決的,故事到這裡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如題目所說,往災民的米湯裡撒沙子,一個是說,和珅命令在每袋出庫糧裡都摻雜大量沙子。

    災情就這樣得到了明顯改善。

    乾隆聞聽此事,召和珅問訊。和珅一番解釋,令乾隆回嗔作喜。

    往災民的米湯裡扔沙子,可以令一部分貪婪的渾水摸魚者嫌棄而走,往出庫糧裡多摻沙子則是這樣的糧食剋扣價值不大,再加上很明顯和大人已知道其中貓膩,花花轎子人抬人,在和大人拿出誠意想賑災的情況下,哪個不長眼的再敢肆無忌憚的伸手?

    這就是和珅比紀曉嵐高明之處!

    老紀只知鐵齒銅牙,卻是於事無補,官員都是官官相護,他那樣破釜沉舟、絕不同流合汙的做法事實上是逼當地官員抱成團對付他一個人。

    和珅的做法卻堪稱於無聲處聽驚雷。

    首先他肯定受賄了,收禮的潛臺詞就是,以往的事我就既往不咎了。

    其次他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往糧食裡放沙子的舉動就是告訴那些貪婪的目光,瞧,這樣的糧食你們弄過去也不好賣,所以該適可而止了。

    同時又透過摻沙子來糟賤災民的舉動,把這事拉了回來,瞧瞧吧,災民都不是人,是獸,他們只配吃摻了沙子的糧食——我根本沒把他們當回事,只是為了完成皇上交待的任務,所以咱們還是一條船上的。

    不得不說,高,真高!

    當然,這個故事未必發生在和珅身上,只不過藉助《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的改編而廣為人知。

    但和珅的確是個聰明人,其之文化水準,不在紀曉嵐之下,而對於人性和人心的把握,遠在紀曉嵐之上,這倒是真的。

    他本是普通侍衛,一天乾隆正看邊關奏報,看到有要犯逃脫,有感而發說了一句“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扈從皇帝的其他校尉和護駕的羽林軍聽到皇帝的話都懵了,此時和珅應聲而出:“典守者不得辭其咎。”

    這兩句回答可太有水平了。乾隆的問話出自《論語·季氏》。猛獸跑出牢籠,玉器毀於匣中,是誰的責任?針對的就是邊關逃犯越獄發問。

    和珅對答守衛難辭其咎。

    乾隆一聽甚喜,加之和珅眉清目秀,和珅從此發跡。

    電視劇中,和珅以善於藏拙著名。他曾教紀曉嵐為官之道:

    和珅以鉅貪聞名,這往往令人忽略了他膽子為什麼這麼大。我有一個恐怖的猜想,和珅情商如此之高,他的貪汙固然是乾隆的默許,但和珅難道不知道豬養肥了必然要殺嗎?恐怕他也明知自己的結局才如此肆意貪腐,這錢不是為他撈的,而是為下一代皇帝撈的,他只希望貪得越多,領導越會念他勞苦功高,到時候可以放他一馬。

    這是一場賭博,和珅別無選擇,只能走下去。

    事實證明,他賭輸了。

    可能也是他意料中事。

    ————完————

  • 4 # 劉國龍viv

    很簡單,精準篩選目標物件。不是真正需要的人看到有沙子就不會去搶粥了,只有餓到不行真正需要的人才會要,這樣有限的粥資源就精準投放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了。

    詐騙簡訊也是類似,看起來很傻的簡訊,我們在想怎麼可能會有人相信?這就是在篩選目標客群,不信簡訊的人後續上當的可能性也很小,相反信了簡訊的人,後續上當可能性大很多。這也是精準篩選目標客群,將有限的人力投入容易上當的人群上,提高成功率

  • 5 # 潘不安講究史

    這個故事之前一段時間在網上非常流行,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年鬧饑荒,乾隆派和珅去主持賑災。和大人來到了賑災的粥廠,看著鍋裡的粥,隨手就抓起一把沙子扔了進去,正當隨行的官員們大惑不解時,和珅解釋道:“真正的災民是不會在意沙子的。”

    比如網上有文章是這樣分析的,它認為這是經濟學合同理論中的資訊甄別。民眾的私有資訊(來領粥的是富人還是真正的災民窮人),朝廷無法分辨。作為共享資源的粥,難免會有富人來搶食,最後會導致一部分災民搶不到粥而餓死。所以設計的合同要用激勵機制,使得粥的價值恰好是窮人願意吃,而富人不願意吃的。

    詭辯,純粹是貪官的詭辯,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即做了××,又立貞節牌坊!”

    災民是因為和珅往粥裡撒沙子開心嗎?不!他們是因為有粥喝了才開心,卻被偷換了概念!試問一個災區富人才多少,而願意來和窮人搶粥的富人又有多少?只因為這極少極少來搶粥的富人,就會導致一些窮人餓死,朝廷賑災的糧食是如何做到計算的如此準確的?

    大家以為古代賑災的粥和我們現在喝的粥一樣嗎?曾聽老一輩人說,就四個字:“清湯寡水!”跟喝洗米水差不多,能夠看到幾粒米就很幸運啦。賑災的粥本身就已經是維持災民生存的最低標準了,基本就是保證災民餓不死而已,絕大多數富人是不屑於去搶的,又為何要降低標準?如果這樣的粥,富人還要來搶著喝,他們本身就已經是災民了,又為什麼要撒沙子多次一舉來鑑別。

    實際上,這就是古代貪官雞賊的地方。比如朝廷派下來1萬斤的好米賑災,和珅之流勾結米商,可以換成1萬斤的陳米、黴米,甚至是黑米。就是這種米,下級的官吏又層層剝削,1萬斤變成8千斤,8千斤變成5千斤,最後到災民手裡寥寥無幾。

    那怎麼辦,和珅的做法讓官員們恍然大誤,摻沙子!一半米摻一半沙,又變成了1萬斤的米,這還是有良心的呢。如果沒有和珅的這種說法,災民們一定會說:“粥裡為什麼這麼多沙子?”現在和珅把矛盾轉移了,窮人們一邊痛恨著搶粥的“富人”,另一邊卻對摻沙子的“和珅”感恩戴德!

    所以說,古代的那些貪官,奸臣實際都是天才,大家看,現在還是有大多數人認為和珅的做法是正確的,網上基本清一色的都是稱讚和珅的“智慧”!

  • 6 # 李任之

    不管這事是不是和珅做的,都能看做是一個聰明之舉。畢竟在救濟糧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排除那些蹭吃蹭喝的人,讓真正的災民得到救濟。

    但是這個也暴露了當時的政府救濟不利的情況。無法拿出足夠的糧食救濟災民,只能用這種手段。至於糧食去哪了,天知道。

  • 7 # 腳步丈量

    這是一個巧妙識別法,能把米湯真正的送到災民手裡,這種手法很高明,也正是和珅的聰明之處。

    往米湯裡撒沙子,真正的災民是不會計較的,有吃比沒吃好,總比餓死強。如果不撒沙子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假設一下不撒沙子,就會有很多根本對糧食需求不是很大的人混進來,或者說是還有點餘糧的人,與真正的災民分哪點少的可憐的糧食,如果救濟糧很多也沒必要做這種事了,都是人民來了就不會餓死,關鍵是糧食少,這樣做才不會有太多人餓死,但是這也會讓做出這樣決策的人承受道德譴責,不理解的人會認為你沒有同情心,災民已經夠可憐了,你還往裡面參沙子,太沒有功德心了。

    站在一個決策者的角度思考,這完全的明智的有必要的,有取就有得,把問題的損失降到最低,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謝娜這些年為張傑的事業做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