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貓眼觀史
皇太極作為清朝的第二個皇帝,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他的起因卻被後人津津樂道,因為很多人都說他是被多爾袞和孝莊文皇后害死的。
(皇太極劇照)
①但根據歷史記載: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病故:“是夜,亥刻,上無疾,端坐而崩。”②《清史稿〈太宗本紀〉》記載:“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這兩段話大概都是說皇太極無緣無故的就死了,其中“上無疾”和“無疾崩”是一個意思,就是說死的時候並沒有疾病,可是事情真是這樣嗎?瞭解這段歷史的肯定知道皇太極患有鼻衄,老毛病了,這種病會引起頭暈目眩、全身無力,書上記錄了皇太極在崇德五年的時候正準備圍剿錦州,還沒開始就病倒了。
(皇太極劇照)
《清史稿》記載:“上幸安山溫泉。”《清太宗實錄》記載:“聖躬違和。”“聖躬違和”一般指皇帝身體不舒服,而皇太極這次身體是嚴重不好,因為滅明計劃才剛開始他就去安山療養了。後來在松錦之戰老毛病“鼻衄”又犯了,沒過多久又聽聞宸妃(海蘭珠)去世的訊息,這對於皇太極來說就是晴天霹靂,他快馬加鞭趕回去,還是沒有見到海蘭珠最後一面,面對心愛之人去世,他傷痛欲絕,食慾不振,,加上經常昏迷,身體更是一天不如天了。
(宸妃劇照)
很多官員就權皇太極出去散散心,於是出去打獵,然而天意弄人,恰巧又經過了宸妃的墓地,想起往事,又陷入了極度思念之中。後來連一些政事都直接由三個親王和一個郡王處理。整個清史裡被記載“聖躬違和”最多的人就是皇太極了,由此可以看出皇太極身體並不好。
很多人就納悶了,皇太極一生征戰,身強體壯,為何身體不好?據《清史稿·太宗本紀一》記載:“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若渥丹寒而不慓。”這句話除了讚美皇太極之外還告訴我們一個資訊,就是皇太極到了中年身體開始發福,胖的你都不能想象,他有兩匹馬叫大白和小白,因為皇太極後期過胖,大白託著他只能行50裡地了,再加上小白才能行100裡,相比之前差遠了。
所以很多史學家以史料和醫學相結合,一致認為清太宗皇太極死於“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也就是52歲時死於腦卒中或心梗。這個是官方的、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說法。
(皇太極畫像)
野史和民間一直都說皇太極是因為撞見孝莊文皇后和多爾袞偷情,最後被多爾袞殺死了,但是根本沒有記載,只是在野史上才能看到。
-
3 # 鐵馬冰河wu
文獻記載,皇太極有眾多嬪妃,但最獲其寵愛的是關雎宮裡的辰妃。辰妃芳名海蘭珠,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的姐姐,但她比妹妹晚9年進宮。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姑(孝端皇后哲哲)侄(辰妃、莊妃)三人都嫁給了皇太極為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十分罕見的情況呢?原來,在宸妃海蘭珠入宮前,孝端皇后,莊妃都沒有生兒子,科爾沁部的貝勒爺非常希望將來由本部落妃子所生的兒子繼承皇位,以保證科爾沁部的尊崇地位能延續下去,於是便有了再選美貌貴族女子入宮的想法。
皇太極久聞莊妃之姐海蘭珠仙姿玉貌,明豔動人,而且她稟性溫柔賢淑,不可多得,也很想把她納入後宮。
天聰八年(1634年),海蘭珠來到盛京(瀋陽)與皇太極成婚。婚後,美貌文靜的辰妃海蘭珠備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情投意合,繾綣纏綿,很是恩愛。皇太極獨寵海蘭珠,將一腔柔情全部給了 她,崇德元年(1636),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辰妃(滿清稱側福晉),地位僅次於她的親姑姑、清寧宮孝端皇后。
崇德二年(1637)7月,辰妃生了個兒子, 這是皇太極的第8個兒子,然而,對於同侍一君的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的三個女人說,辰妃是第一個生了男孩的。皇太極非常高興,馬上宣佈將皇八子立為儲君,還在清寧宮裡大擺宴席,可謂盛況空前。
誰也想不到的是,皇八子剛出生半年就突然患病夭折了。辰妃承受不住這個巨大打擊,從此抑鬱寡歡,茶飯無味,身體一天比一天虛弱了。
1641年9月,皇太極正在松錦前線指揮後金軍對明軍展開攻擊,忽然傳來辰妃已病入膏肓的訊息。皇太極聞訊吃了一驚,忙將軍務託付給多爾袞等人,自己匆匆趕回瀋陽。17日凌晨時分,皇太極的車駕剛進瀋陽城,就傳來了辰妃已死的噩耗。皇太極掩面痛哭,心碎欲裂,他踉蹌來到辰妃的靈柩前,痛悼心上人。之後,辰妃海蘭珠被以最高規格厚葬。海蘭珠死後的第二年,明、清松錦大決戰爆發,清軍取得大勝,明軍勢力基本被逐出東三省,清朝逐鹿中煙、定鼎天下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了。
可是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皇太極卻無法完成並看到這一切了。多年的東征西討和操勞政務,已經耗盡了他的心力,辰妃的死又給他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創傷,崇德八年(1643)8月的一個晚上,皇太極突然猝死在清寧宮內的御榻上,歿年52歲。
《清史》裡說皇太極是“無疾而終”,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人用今天的眼光來解釋皇太極的突然死亡:從留下來的畫像看,他身形肥胖,且飲食又以肉類、乳酪為主,應該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栓塞等方面的病症,加上他非常喜愛的辰妃死去一事對他造成了精神上的巨大打擊,其他還有戰事緊張等多重因素刺激,由此突發腦溢血或心肌梗死突然離世。
一些宮稗野史以及民間傳聞沸沸揚揚地說,皇太極是被同父異母的弟弟多爾袞謀殺的。多爾袞和皇太極的莊妃布木布泰關係一向曖昧,據說一次兩人幽會時被皇太極撞見,為掩蓋姦情,多爾袞和莊妃合謀用尖刀刺死了皇太極。武俠小說家金庸是持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他還把這一驚悚離奇的情節用小說的方式錄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為增強這一傳聞的可信度,有人把一段悲傷往事也搬了出來 :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側福晉,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逼死了她為努爾哈赤殉葬。且民間素有孝莊下嫁多爾袞的傳說。皇太極被多爾袞刺殺,這種可能性有嗎?似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此事是野史傳聞,所以很難抽絲剝繭、找到真相了。筆者認為,多爾袞為人狡黠,機智多謀,論能力決不在皇太極之下。不過,在他自己的地位還未完全穩固、前景不明之時,他就敢為一個女人或替母報仇鋌而走險、冒天下之大不韙, 悍然殺兄奪權,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綜合各種史料所記,皇太極死於突發疾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4 # 古今通史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譯黃臺吉 、洪太主。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清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後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開國皇帝。
離奇死亡?恐怕這種離奇是依託於那個時代的醫學水平,檢測不到,或者是某些人想粉飾死因而已。
《清史稿〈太宗本紀〉》——“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無疾崩,皇帝死稱之為駕崩,就是說皇太極是無疾而終,暗喻善終。
我曾經寫過多爾袞的死因,其中也是疑點頗多,但總能看到家族遺傳心腦血管疾病的影子,可與皇太極的死因相互做個印證。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85876513487323396/
而皇太極所患病症為“鼻衄”,寫到這裡某些朋友怕是要嗤之以鼻了,(ˉ▽ ̄~) 切~~哪個寶寶還沒流過幾桶鼻血哩......但這只是外相,誘發原因在當時是診斷不出來的。
松錦之戰時皇太極就是帶著老毛病“鼻衄”趕到前方指揮戰鬥,後從盛京城傳來了宸妃(海蘭珠)病危的訊息。皇太極當即返京。一路狂奔,宸妃卻以先一步亡故,皇太極沒能見到愛妃最後一面。皇太極和他的父親一樣,都是多情種子。孟古去世時,努爾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之久不食葷腥,以示哀悼。
海蘭珠去世,皇太極則飲食頓減,一次,他竟然從中午一直昏迷到晚上,嚇得滿朝文武全都亂了手腳。此後的兩個多月中,他一直沉湎於悲痛中不能自拔,後經諸大臣力勸出去狩獵散心。沒想到在返回途中,路過宸妃墓,皇太極下馬再次痛哭不已。宸妃的去世,極大地摧殘了皇太極的身心,從此,他一病再病,身體狀況急劇走上了下坡路。
“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聖躬違和,肆大赦。凡重闢及械繫人犯,俱令集大清門前,悉予寬釋。”
這次病估計來得更猛,以至不得不用大赦的方法,求得上蒼的保佑。
操勞,皇太極在對待國事上,皆“躬自裁斷”,“好勞”,以致身心健康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諸葛亮就是因為事必恭親累死的,活了五十四歲,皇太極連諸葛亮的歲數都沒能活過。
皇太極最喜愛的兩匹戰馬——一個叫大白,一個叫小白,由於過胖,他騎大白一天僅能行五十里,騎小白才免強行一百里。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胖人易患的大多是心血管病,估計皇太極是因高血壓造成中風,以至腦內出血或心肌梗塞突然死亡,而絕不是什麼端坐於清寧宮無疾而終。
-
5 # 365度小知識
關於皇太極之死,歷史上有很多爭議。有關清代官書上記載“無疾而終”: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九日,已勤於政務一天的皇太極晚上亥時(21點至23點),在清寧宮南炕突然死亡。但據史料記載,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極“聖躬違和”,崇德五年(1640年)農曆七月到鞍山溫泉療養。崇德六年(1641年)松山大戰前夕,前線告急,皇太極原定於崇德六年農曆八月十一日親征,卻因鼻衄推遲三天。崇德七年(1642年),因“聖躬違和”,在大清門外大赦人犯;崇德八年(1643年)又“聖躬違和”,不但正月初一免了慶賀禮,而且再次大赦,並向各寺廟禱告,施白金。皇太極一生勤於政事,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加之宸妃之死,悲痛不已,使潛伏的重病一朝突發,瞬間猝死,遂引起諸多猜疑。
-
6 # 書中有毒
關於大清“伐木工”皇帝皇太極之死(52歲暴斃),歷來有著不同的版本(猜測)。官方史書也記載不一,民間更是流傳著多種版本,繪聲繪色,有如親見。
第一,突然死亡(暴斃)是肯定的。官方對其原因記載諱莫如深。
《清帝外記》說:“崇德八年八月,上御崇政殿,回宮,是夜無疾坐南榻而崩。”據《清史稿》所載:“崇德八年八月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刻,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而《清實錄》也有美似類的記載。然而《盛京通志》中卻對死因諱莫如深,沒有任何記載,只是簡單地說其“崩”。而《沈館錄》更說是皇太極是暴死的,即突然死亡,至於是何原因,則並無說明,原文記:“八月二十六日狀啟:本月初九日夜半後,皇帝暴死。”
而官方史料對皇太極的死因更是諱莫如深,一口咬定其是無疾而終,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可以被認為是為了穩定軍心、鞏固統治、避免眾兄弟覬覦皇位而互相征伐的權宜之計。
第二,真正的死因:“聖躬違和”了三年,胃腸病嚴重,可能是急性胃腸穿孔。
崇德五年(1640年)開始,在清朝的官方密檔中便屢次出現“聖躬違和”或“聖躬不豫”的字樣。表明皇太極身體並非健康,而似乎有種慢性病,且經常復發。那為何說是胃病呢?第二年八月十一日,皇太極原定帶兵去他援錦州的,可就在大軍開拔之際,他拉血,血流不止,且上腹疼得不能直腰,不得不將出發日期一再推後。史載“上行急,便衄不止,承以碗”。這種症狀一般是消化系統的胃腸出了問題。八月十四日,錦州前線吃緊,但皇太極的病情並未好轉,出血仍未緩解。而對十萬火急的軍情,皇太極決定抱病出徵,在松山大敗了明軍,生俘了洪承疇。
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二十日,皇太極舊病復發,且似乎更顯嚴重。據《清史稿》記載:“聖躬違和,肆大赦。凡重闢及械繫人犯,俱令集大清門前,悉予寬釋。”可見這次皇太極的胃腸病來得更急更猛,以至於他甚至採用了大赦的方式,來祈求上蒼的眷佑。崇德八年(1643年)開始,“聖躬違和”的次數越來越頻繁,這說明皇太極的病在繼續惡化。同年三月十七日,皇太極再次因“聖躲違和”而宣佈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皆赦之。”四月初一,因皇帝“聖躬違和”而連續兩天向盛京城及境內各地的寺廟禱告,施白金。八月初九,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神卻驟然降臨到了皇太極的身上……
-
7 # 辰州觀海
【1】
對於清朝歷史來說,皇太極的存在意義很大。
雖然皇太極一來不是清朝的開創者,二來清朝入關不是在他在位時期,但是可以說,如果沒有皇太極這樣的君王掌控清朝,那麼,很可能後來的中國歷史會走向另外一個走向。
清朝最初,是後金王朝,開國君主是皇太極的父親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其實對於奪取明朝的天下,倒是沒想過,因此努爾哈赤時代後金所制定的很多政策,其實都是隻適合讓後金割據一方,而不適合讓後金進入中原爭奪天下的。
可以說,如果沒有後來皇太極的積極改革,可能,後金始終就是個割據王朝,即便是到了李自成進入北京那天,後金(滿清)也還真只會進關搶奪一番,然後撤退。
而皇太極上臺以後,先是改革制度,再改革國號,把割據一番的小小後金,變成了制度上可以和明朝並駕齊驅的清王朝,也就在這一時期,皇太極打起了關內土地的主意(當然,皇太極是否覺得滿清有條件吞併明朝還真不好說)。
總而言之,皇太極為滿清吞併明朝,打下了基礎。
【2】
不難看出,皇太極是一位雄主,但是呢,作為雄主來說,光有雄心壯志是不行的,還要付出精力和心血。
而皇太極年輕時候,也是久經行伍,這就意味著,皇太極的身體消耗很大,並且,在當時,醫療條件也非常有限。
皇太極去世的時候五十多歲,相對於他的生長環境來說,這個年紀也算“高齡”了,因此,這個年紀去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古代人活七十古來稀,七十歲都號稱古稀之年)。
【3】
隨著清朝後來入關,建立了全國性的政權,並且很多政策,引起了讀書人的不爽。
於是,讀書人出於打擊報復的目的,再加上仗著掌握話語權,於是,各種關於清朝的花邊新聞傳播出來,比如:
1、孝莊和多爾袞歷來有染;
2、皇太極死於多爾袞謀殺……
回覆列表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四子,皇太極生於1592年,死於1643年,皇太極死的時候距離清軍入關只有一年,1643年皇太極突然暴斃而亡,官方史書,比如《清史稿》對於皇太極的死因的描述為“初九日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但是幾百年來關於皇太極的死因一直爭議不斷,因為皇太極死的時候正值壯年,而且皇太極死前並沒有得過什麼大病,所以關於他的暴斃一直有很多種猜測。
中國古代但凡大人物的暴斃一般都會伴隨有陰謀論的傳言,皇太極也不例外。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皇太極發現了自己的妻子(後來的孝莊太后)與多爾袞通姦,多爾袞於是和孝莊太后合謀毒死了皇太極,但是多爾袞為了掩人耳目,沒有自己稱帝,而是扶植了皇太極的兒子福臨即位(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不過這種說法並不能有直接的證據支援,因而只是一種傳言。
近年來有學者透過查閱資料,結合合理的推測認為皇太極的確死於疾病,且死因極有可能就是過勞死,皇太極是一個勤奮的皇帝,大概是吸取了明朝皇帝懶政的教訓,在皇太極死前幾年,雖然沒有得過什麼大病,但是皇太極的健康狀況已經出現了一些狀況,1642年(即崇德7年)皇太極兩次“聖躬違和”,皇太極一度到鞍山的溫泉療養。而皇太極去世前幾年正是滿清入關前征戰最多的時候,所以皇太極死於過勞死(猝死或者心血管疾病死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但是皇太極的死並沒有影響到滿清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