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西渡
-
2 # 宋春來
有哇,《孫子兵法》這部書,關於冷兵器時代的兵法謀略的空前絕後而又惟一無有匹敵的主內容。
不戰而戰,不戰而勝,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深的戰略智慧學說。
此書籍期間充滿無盡的哲意,對各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正面、積極的影響,尤其時至今日猶對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蘊含著相當的指導意義。
像這麼有價格的書籍著是甚少,且被世界各國所爭相研習與關注,另有一直無法割捨的使用的分量。
我想,作為男人,不能說對這部聖典書籍背得滾瓜爛熟,也要起碼的將其基本大意熟記於心。所以,我是異常喜歡這部兵法之典籍,更何況又跟我們的生活存在著聯絡,謂之息息相關。
-
3 # 海角老狼
你知道華人在外國最暢銷的兩本書嗎??錯,不是現在什麼所謂小說和各種暢銷書,而是華人最為經典的書《道德經》,還有一本《孫子兵法》深受外華人追捧,連外華人都知道的最經典的書,生為一個華人我們應該學習
-
4 # 恆靜軒
《親密關係》這本書很喜歡,讓人們可以理性客觀的看待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不僅是教導更多是用案例說明,與生活很貼近
-
5 # 令書
以下強推《活出生命的意義》
如果有一本書能夠觸動你的靈魂並且能引領它與之共舞,進而改變日常的生活與命運,哪怕只是其中的某個篇章或是某種思想,那你也一定要常常翻閱並且視之珍寶。對我來說,《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工具書”。
為什麼是“工具書”?書中前一部分敘述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真實遭遇。弗蘭克爾透過自己的真實遭遇告訴人們,人活著就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是人在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鉅的使命。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意義療法”,弗蘭克爾並非直接告訴人們什麼是人生的意義,而是提供方法讓人們自我追尋。因為,人活著的意義每時每刻都有可能改變,更別說具體到每個人的不可替代性。
人只有擁有活下的“理由”,才能承受活著的“方式”。弗蘭克爾本已拿到美國的簽證,可當他看到上蒼在大理石上給出的暗示:“榮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將能得到延續。”他不忍撇下雙親,在那時就是他的意義所在。在此時我們能夠看到宗教所存在的意義就是指引人尋找其自身意義所在。
我們最終認識了人類的本來面目。切記,人類不僅指那些發明了奧斯維辛毒氣室的人,也指那些唇邊默頌上帝或者聖母瑪利亞並徑直走進毒氣室的人。
——20世紀使用最多的宗教語句
在集中營那種難以想象的惡劣環境中,弗蘭克爾怎麼活了下來?有運氣,有別人的幫助,但無法否認的是他比大多數囚犯都知道人的內在力量可以改變其外在的命運。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人都有一種自由無法被剝奪: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
集中營的經歷
當人變為號碼,喪失一切,生死決定在名單上,道德和倫理就變得蒼白,為了家人,活下去就是最大的目標!
從踏進奧斯維辛的那天起:透過火車上僅有的幾處孔洞,一雙雙眼睛就抱有幻想:“事情不會太糟,我們或許還有轉機。”可當看到鐵絲網、探照燈還有那不知走向何處,衣衫襤褸的囚徒時,他們的幻想就已經被擊碎了。囚徒們已經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他們知道,這種極度恐懼將一直如空氣般無孔不入,直到他們習以為常。
“選擇”永遠是集中營中永恆的旋律,而“被選擇”則是囚徒們擺脫不了的宿命。可即使在極端的條件下,人依舊能有機會做出改變,哪怕這些改變極其微小。下面是弗蘭克爾第一次被選擇時所作的反應:我靜靜地等待著這第一次並且後來反覆出現的過程的到來。帆布揹包壓得我略微向左傾斜一點兒,我就用力挺直腰板。黨衛軍軍官仔細審視我,好像很猶豫,然後把雙手放在我肩上。我儘量表現得很精幹,他慢慢地向右轉動我的雙肩,我便順勢朝右轉了過去。這樣的選擇決定生死,並且在之後不斷上演。站在右側的人活了下來,而左側的人進了煙囪。
進入集中營,當一切看似都沒有意義,人就會變得麻木,尤其是對於他人所受傷害的反應,即使兩個小時前還在與你交談的人現在與你陰陽兩隔,他那雙尚未閉上的雙眼還直勾勾的看著你,你也不會多想什麼,而是小心翼翼喝著僅剩的湯。人之所以變得冷漠,是因為所有的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的生命中。
一天早晨,我聽見某人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這個人一向表現得非常勇敢和自尊,這樣哭泣是因為他的鞋子已經破得無法再穿,一想到以後只能赤腳走在冰天雪地裡就悲從中來。看到這可怕的一幕,我只好自己找點安慰。我從口袋裡摸出那份小麵包,美滋滋地大吃起來。
人真正被摧毀是由於精神的崩塌,囚徒們在集中營中,不留痕跡的鞭打比留下痕跡的鞭打更傷人心。黨衛軍只是把他們當作畜生,甚至都不願動手去打罵。同樣是囚徒,也會有等級之分,一些囚頭甚至比黨衛軍更加殘暴,或許在外面的世界他們不如你,可在集中營中,他們找到了存在感。
在集中營裡,煙代表著勇氣,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有獄友吸菸,大家都知道他已經放棄了,放棄活下去的勇氣,而勇氣一旦失去,幾乎不可能挽回。
人是有著極其強大的適應性的。
弗蘭克爾是怎麼熬過那些痛苦的時光?他給出了屬於他的答案。他認為想要度過痛苦的處境,方法之一就是回憶愛的人。弗蘭克爾透過回憶妻子明白愛一個人可以遠遠超越愛她的肉體本身。愛在精神和內心方面具有深刻的含義,無論伴侶是否在場,是否健在,愛以什麼方式終止是很重要的。
大自然的片刻美好也給囚犯們片刻放鬆:一天晚上,我們端著湯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名獄友衝進來讓我們跑到集合地看日落。站在外面,我們欣賞著晚霞,看著不斷變換形狀和色彩的雲朵籠罩著整個天空,雲彩一會兒貼紅色,一會兒豔紅色,與我們荒涼的棚屋形成鮮明對比,泥潭也映照出燦爛的天空。幾分鐘的寂靜後,一名囚犯對另一名感嘆道:“世界多美呀!”那一刻,在巴伐利亞悽慘灰暗的黎明中,一座農家小屋裡的燈被點亮了,這座小屋佇立在地平線上,就好像是畫在那兒一樣。
人是存在精神自由的。集中營中,是選擇保護內在的自由,還是成為環境的動物,都完全取決於自己。畢竟,在集中營生活過的人,都會記得那些走過了一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給了別人的人。
弗蘭克爾透過研究認為:在心理和精神的層面上,基本上任何人都能決定成為什麼樣的人,即便是在集中營,他也能保持自己作為人的尊嚴。
如果有難以避免的苦難,那我們應該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些苦難。這其實很簡單,弗蘭克爾把自己在集中營中的痛苦時刻看成是自己在為今後站在講臺上教授集中營心理學而進行研究。舉個更通俗的例子,李笑來背單詞就喜歡把每個單詞都賦予“真金白銀”,背一個單詞5元,背10個就是50元,短短的一小時就能賺到不少錢。這種方式讓人更容易面對那些無法避免的苦難,所有的苦難都不會消失,儘管它們已經成為過去,但我們可以使他們留存在世上。“曾經是”也是一種“是”,甚至更為確定。
不斷回答生命所提出的問題,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實際問題。不同人的命運難以用來比較,生活永不重複,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這是人的不可替代性。弗蘭克爾就想完成他未盡的使命:完成那本被沒收的耗盡他畢生精力的手稿。
弗蘭克爾還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世界上只有高尚的和齷齪的這兩類人,人類社會的所有團體中也都有這兩類人,並不存在存粹型別的團體。即使在黨衛軍中也是有善良的人,他們當時的集中營司令就是一個,最終他也算好人有好報。
歷經幾年的折磨,終於迎來被解放的那一天,那一刻,犯人們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向集中營大門。膽怯地看看周圍,看看彼此,疑惑不解,壯著膽子走出了集中營。但並沒有想象中的狂歡,而是充滿了“幻滅感”,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可能、像在夢中。
意義療法
意義療法就是讓人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Logos”是個希臘詞語,指的是“意義”。
法華人曾做過一項民意測驗,結果顯示,89%的被訪者承認人需要“某種東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認自己的生活中有某些東西或者某個人是自己願意為之獻出生命的。作者在維也納的醫院裡重複了這項實驗。結果只有2%的差別。意義療法在於啟發人們發現生命的意義進而產生動力。
要注意,意義療法不同於心理分析,它並不贊同原本的心理平衡,而是希望人的緊張狀態能夠讓人做出追求有價值目標的種種努力和奮鬥。
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極之間。——叔本華
當人喪失認識自己必須做什麼事這種能力時,就會走向兩種路徑:1.隨大流,做別人做的事;2.做別人希望他做的事。這兩種路徑都必然會導致人的厭倦。這就是因為缺乏生命的意義所導致的虛無。這裡的意義並非多麼高深莫測,我們也無須去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而是看到自身獨特的使命,直面生命提出的種種問題,擔負起應當擔負的責任是人類存在的本質。
面對許多年輕人,弗蘭克爾也給出了他誠摯的建議:“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的事業時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的,成功也同樣:常常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我希望你們一切行為服從良心,並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注意,我說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後!——正是由於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
意義療法透過引領人到世界中去,拓展視野,讓人意識到生命潛在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它是現實,作為意義永遠不會消失。
弗蘭克爾給出找尋生命意義的三點建議:
(1) 創立某項工作或者從事某種事業。
(2) 體驗事情面對某人。解釋為透過體驗自然和文化或體驗一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去愛某個人。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瞭解一個人的本質。甚至能夠看到他潛在的東西即他應當實現而尚未實現的東西是什麼。只有透過愛,才能使你所愛的人實現他的全部潛能。透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所能和應為,他就會實現自己的潛能。這也是愛之意義。
(3) 在不可避免的苦難面前採取某種態度。想要永遠避免痛苦是不可能的,在勇敢接受痛苦的挑戰時,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義。
生命中真正短暫的是潛力,潛力變為現實就會被儲存下來成為歷史。人要做的就是在生活眾多的選擇中發現哪些現實能夠成為“時間驛站中不朽的印記”。
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牆上地掛曆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曆越變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再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有過的全部生活。
意義療法是一門技術,它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實用性。正是因為恐懼本身是引起恐懼的事實之父,意義療法旨在打破恐懼,破除癥結。
這種方法極度實用,對治療口吃,潔癖,失眠等有很好的效果。拿其中失眠舉個例子,讓大家體會整個過程: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更難入睡。要克服這一恐懼,通常建議患者不要試圖入睡,而是試著做相反的事,就是儘可能晚點上床睡覺。換句話說,對入睡的過度關注會產生一種不能入睡的預期焦慮,因此必須運用矛盾療法,以不睡覺來替代它,這樣很快就會入睡。恐懼激發出症狀,而症狀本身反過來強化恐懼。這種惡性迴圈只有運用意義療法,透過矛盾牴觸才能被終止。
人是由自由和責任共同構成的,成為什麼——在天賦與環境的限度內——是他自己決定的成果。面對生活的最好方法就是對生活說:“是”,假定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是有意義的,即使在極為悲慘的境地也是如此,而事實也的確如此。
《活著的意義》中,弗蘭克爾並不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我們也無須去向他人尋問自己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他是想讓我們明白有些事情為什麼必須那麼做!
-
6 # 敢敢610
《富爸爸窮爸爸》!!!
簡單說一說這本書和自己的感受吧~
首先我覺得,一個人如果想改變的話,那一定是先從思想上有所改變。而這本書正是作者清崎從人的個體出發,分析了影響人窮富的自身因素。
作者羅伯特清崎有兩個”爸爸“,其中一個接受了高等教育,有著博士學位的是他的親生爸爸,也就是書中提到的窮爸爸。而另一個連初中都沒有讀完的爸爸是好友邁克的爸爸,也就是書中的富爸爸。
雖然兩位爸爸都有著非常高的收入,但是有著高文憑的窮爸爸卻經常為了錢而煩惱,因為他有著還不完的債務。而富爸爸呢,不用為了錢而煩惱,反而給邁克留下了一筆財富。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為什麼有著高文憑還會為錢而煩惱呢?為什麼富爸爸初中都沒有唸完反而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呢?
答案之一就是兩者觀念的不同。提問~學校會教你如何賺錢嘛?學校會教你相關的財務知識嘛?學校會教你如何成為富人嘛?我想應該不會吧。
學校教的,往往是一些生活中不常用或者用不到的知識,難道上菜市場買菜你真的會用二次函式計算如何最優惠的買大白菜嗎?難道在玩輪滑的時候,你真的會用牛頓定律計算自己的受力,摩擦力,加速度嘛?
接著說說我的讀後感吧。
先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的經歷。
我是出生在四線小城市的小農村的南方小矮子。沒錯,就是那種長大了要喂牛餵馬上山砍柴的那種小農村,但是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反而感恩生我養我的村子,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自立,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懂事。
小時候是外公外婆一手帶大的,在村子上的小學,後來父母在縣城買了房子,在縣城上了初高中。
初中那個階段,因為叛逆,加上結交了一些不良少年所以沒能考上重點高中,相反,在高中算是有些領悟了,因為家裡人被別人看不起,於是決定發奮學習,將來賺好多錢,決不讓我們家被別人看不起。
也正是這種思想,讓我覺得成為富人,應該就是拼命讀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吧。但在大學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我讀完《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後,我的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這是影響我大學生活乃至日後生活最大的一本書。以前我總是想,我們家窮,所以我能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讀書,瘋狂的讀書,取得好的成績,獲得好工作,拿著高薪水。但現在我覺得,這不完全是對的。
努力讀書並沒有錯,但我們會發現高中甚至是大學的老師只會傳授給你知識或者是一項技能,學校,也只是一個培養僱員的地方。而班上的A等生,往往給C等生工作。於是我們要學會思考,思考窮人和富人的差別。
很簡單,窮人為錢工作,有趣的是,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富人會用錢購買自己的資產項,讓資產項產生現金流,從而滿足消費。
所以,在大學,我覺得完全有必要對每月生活費和開銷進行合理的安排,並存一部分錢到自己的資產項,從大一就開始培養這種思維方式。既然存進去了,那麼就別讓他出來了。
當然後來我也確實這麼做了。
我的收穫:收穫到最大的當然是這種思想,我覺得要想改變一個人,首先要改變他的思想,在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方向,接下來的交給行動了,也相信未來的自己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至少,我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
加油(ง •̀_•́)ง
-
7 # 西檸W
《重返狼群》
女孩與狼的故事。
2010年女畫家李薇漪在草原採風救下了一條小狼崽,並戴回了成都餵養,畫家給小狼崽取名為格林。格林聽話、乖巧,但是隨著在城市中共同生活的時間越長,她便越能意識到繁華都市並不是野性的草原狼的歸宿。於是她便決定帶格林迴歸它真正的家園。
由人類撫養長大的狼,是不被野生狼群所接受的。迴歸是困難的一隻在房間裡長大的小狼崽很難適應物競天擇的草原,於是李薇漪只好親自上陣,留在草原陪著格林,像只母狼一樣,教格林捕獵、狼嚎,學習生存的本領,而格林呢也像守護者一樣保護著她。
當生病的李薇漪躺在獒場的宿舍內忍受著病痛的折磨,格林以它獨有的方式照顧病中的狼媽,它將一隻野兔扔進窗內,因為在狼的意識裡,能吃就能活。李薇漪有一次腳崴了,格林默不作聲地跑到山的另一頭,花40分鐘牽了一頭馬回來,推著她上馬背。她這個狼兒子什麼都知道,只是不會說話。
2011年2月格林成功重返了狼群,狼媽李薇漪異常高興,終於等到這一天,格林終於可以開始狼的生活,但同時面對與格林的分別,李薇漪的內心卻又是異常的悲痛。
幾經糾結,格林,一步一回頭,跟上了狼群。
女孩與狼,就此分別。
重返狼群,就是這樣一個傳奇的、動人的,關於人和狼,愛與自由的故事。羈絆真的是一件,既有溫柔又殘酷的事,格林的爸爸媽媽都是被人類害的,但它依然願意回報養育之恩,為李薇漪付出一切,李薇漪把格林當成自己的孩子,在荒野上陪著它吃那麼多苦頭,為的卻是讓它離開自己。
世界上有什麼東西比活命還重要嗎?自由!
-
8 # 瀟語寞的悅讀小屋
推薦楊絳的《我們仨》。
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我們仨》是,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我一直覺得愛情最溫柔的模樣,就是楊絳和錢鍾書溫暖而相知相守的愛情。那時候沒有電話沒有網路,卻有一生只愛一人的信念和執著,我們互相守著書桌的一角,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即使是不說話也覺得光陰很美好。我們給對方最好的懂得和陪伴。這也是我向往和追求的愛情。所以,在讀《我們仨》時,不止一次被他們的感情打動。
我一直認為親情最溫柔的模樣,就是我們仨組成了一個家庭,然後,借了一生的時光,把我最好的愛都給你。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我們仨經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卻也換來只屬於我們仨的諸多幸福。哪怕人生的盡頭,天人永隔,陰陽也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髮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鍾書,楊絳,錢瑗。
第一次接觸《我們仨》是在喜馬拉雅電臺上,主播溫柔的聲音從耳機裡傳過來的時候,我的心就隨著那聲音去了,去看他們仨的一生。聽節目時,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悽悽的離情瞬間湧上心頭。因為這本書是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於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於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愁斷人腸!
對於楊絳來說,這或許是一個不願意醒來的夢,因為夢裡,至少還有兩個她最愛的人。而對於我們,那是一個作者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愛的開始,殤,卻不是愛泯滅的終結。你們曾是我生命裡最溫柔的風景,你們離開後,我便用餘生的時光,來思念你們。
後來,聽過一遍電臺節目後又去買了《我們仨》這本書,從頭到尾又讀了一遍。
又再次被作者為我們講述“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悽美情思而打動。全書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他們仨是平凡的三口之家,母慈子孝,夫好妻賢,家庭和睦。他們仨又是不平凡的三口之家,各自都在自己的事業方面有所貢獻。其實這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才是我們這一生永難償還的愛。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嚮往。飄洋過海求學的艱辛,戰爭中輾轉相聚的艱難,以及文革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後仍是一抷黃土罷了!於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但是我們仍可以從文中感受到楊絳愛錢鍾書愛到了極致,從懵懂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從一個千金大小姐甘願變成為自己愛的人洗手做羹,學會和柴米油鹽打交道的賢妻良母,她幾乎是把一個女人的一生都給了錢鍾書。而錢鍾書的一番“遇見她之前沒想過結婚,娶了她不後悔,再也不想其他人”深情,又讓多少人羨慕楊絳先生遇到了最對的人。而他們的女兒圓圓,不僅是他們貼心的小棉襖,也是他們倆一生中共同的牽掛。圓圓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事躍於紙端,成為楊先生反覆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裡圓圓和父母的通訊,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捨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說。
書中最後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願你能在《我們仨》中,品味到不一樣的情感和人生。❤❤
-
9 # 自己文章
讀書是個人愛好。只要自己喜歡就好。推薦幾本我喜歡的書。《國史大綱》《百年孤獨》《生命之書》《歐洲史》
-
10 # 悠閒塬上人家
經典傳承載智慧,到頭如今沒意義。現實平淡無奇特,催眠作用吸腥味。
曬曬書架不算多,喜好推薦當其悅。殘唐演義後三國,四著三言並二拍。列國醒世婚姻錄,資治史記並戰國。
圍城廢都添莫言,白鹿笑傲至天山。封神文化皆苦旅,皇帝巡視山海經。
-
11 # 故夢難回
老家床下的書……
意外發現早年買的圍城,拿破崙傳……
細細一看,自己之前買的書籍,基本上都是編著的,唉好像說是作者七拼八湊的,不看也罷,還有基本上都是盜版的。
我沒有最喜歡只有更喜歡的書籍,早些年覺得金庸的武俠世界為我打開了武俠夢,科幻小說讓我眼花繚亂,言情小說使我肝腸寸斷……
學歷水平和認知水平有限,讓自己一直目光短淺,一開始看的都是恩愛情仇,你儂我儂的小說,後來才知道唯有名著經典,才會讓人深思覺醒,畢竟那才是王道。
我喜歡的小說,飄,教父,百年孤獨,面紗,月亮與六便士,追風箏的人,兄弟,平凡的世界,人生……
還有就是渡邊淳一的小說失樂園,紅城堡,幻覺,紅花……
東野圭吾的小說也可以白夜行,誰殺了他,嫌疑人X的獻身……
現在很少買書了,因為書很貴。基本上都是去圖書館借閱,關鍵是正版
官場小說也還不錯就不一一舉例了!
-
12 # 如鉤月說戰國
我看書是從我兒子出生開始的,那時候沒有什麼規劃,看得比較雜,每次出差在機場,高鐵站,火車站等看到有暢銷書買一本,睡前翻幾頁。不知不覺中也看了不少。《二號首長》是官場小說的代表;《大盛魁》是商戰小說的代表;高和的《牛人》寫出了現代人的無奈;
下一步要有計劃的看書,閱讀一些經典,分析一些經典,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
13 # 吉葵
搬了幾次家。
這些書始終跟隨著我。
我買書看書很少去參考推薦書單。覺得自己去淘書是一種樂趣。首先你要自己去尋找、去翻閱,有些書對你來說就是一種緣分。
-
14 # 臨江仙
明經世文編、張萱的西園聞見錄、葉向高的蒼霞草全集都是研究明史的重要文獻,還有一套中華書局綠本的二十四史。這些書算是我的鎮宅之寶。
-
15 # 青竹生涯規劃研究院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
“哲學史寫得這麼淺白風趣八卦,你讓我們哲學系的人還怎麼混?!”
說實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沒有徹底理清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幾位哲學大師的關係。但是這本書前幾章就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幾個人的先後順序與以及他們之間的影響和聯絡。
一般來說哲學書籍都晦澀難懂,但這本書的讀起來就特別順溜,像一個飯桌上嘮嗑的人用他自己的話給你講述他所熟悉的歷史故事。
這本書沒有對具體的哲學觀點進行深究,而是藉助哲學家、宗教事件、社會變遷等,講述了西方哲學的發生、發展與變遷。
對哲學感興趣但對哲學理論書籍還看不下去的朋友,可以先從這本書入手。
-
16 # 閒庭趣談
世人多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字裡行間道出世間尋常愛戀和婚姻,人們種種思慮和心態,萬千感嘆,讓人唏噓。所謂亙古頌揚的愛情,在常人心中卻已被放在和名利地位容貌才情各佔一端的天平上了。可又如何,世情皆如此。 同樣在《我們仨》裡,被稱為“先生”當之無愧的女子楊絳,以簡潔的文字記述他們仨一起相處的點點滴滴,多次閱讀,聲淚俱下,或許這就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愛情和最暖的親情吧!
01初見,他是自己“前世的人”
1932年,在三月紅綠交輝、柔風含暖的那個日子,在清華大學馨香襲人的古月堂門前,同學為他們簡單地介紹了彼此,兩人便一見鍾情。一個是譽滿清華的才子,一個是校花級別的女神。她被他眉宇間“蔚然而深秀”所動,只覺得他是她“前世的人”。他眼中的她清雅脫俗,與眾不同。更值得欣慰的是同喜讀書,都愛文學。 從此,彼此的世界只為一人綻放。在錢鍾書先生離世後,楊絳之前傾慕之人費孝通先生去看望她,她一語雙關地說:“樓梯不好走,還是不要知難而上了。”一段看似與普通百姓無異的愛情,卻真正詮釋了什麼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02相知,“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1935年夏天,經歷了幾年的相知相戀,又因錢鍾書先生考上去英國牛津大學的公費留學,不忍分離,也需照應,兩人在雙方父母親友的祝福下舉辦隆重的婚禮,便同赴英國,相依為命。 異國他鄉,剛開始在房東家吃飯,後來為了生活方便和可以有更多時間讀書(因同房東家吃飯,如有客人,可能需要兩三個小時,還得聞煙味),他們費盡周折,搬了新居。第一個早晨,惜時如命、一生多隻知讀書做學問、被錢家人稱作“大阿官”的鐘書先生居然做了豐盛的早餐,烤麵包、煮雞蛋、又香又濃的牛奶紅茶,另配了黃油、果醬、蜂蜜。難怪楊絳先生說:“我從來沒吃過這麼香的早飯。” 鍾書先生在生活方面常自嘆“拙手笨腳”,不會打蝴蝶結、分不清左右腳、拿筷子像小孩一樣一把抓。換做今天大多數女主,就算沒有一兩句“生活白痴”、“現代巨嬰”等鄙夷之詞,也會在心裡多幾分看不起,而楊絳先生更多的是滿懷的包容和體貼。
1937年,楊絳先生生孩子,住院20多天,鍾書先生每日探望,常苦臉說:“我做壞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房東的桌布,把檯燈砸了,把門軸弄壞了.......”沒有招來抱怨,反倒是一句句簡單的“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這需要多少的愛意和多大的胸懷,似乎告訴他:你闖的禍不需要自責和愧疚。讓戰戰兢兢的鐘書先生心下溫暖,也真的放心了。 妻女出院時,鍾書先生燉了雞湯、剝了新鮮的蠶豆瓣煮湯......這些無比平常的小事,但是對於到了60多歲才第一次劃火柴的鐘書先生是多麼的不易,而於楊絳先生又是多麼的幸福和欣喜。 一個在學界享有頂級盛譽、一生致力鑽研學術的鐘書先生,在家中不倨傲,為了愛人,甘願洗手做羹湯,還樂在其中。除了疼惜,還有愛和欣賞。柴米油鹽和家務,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瑣事,也是許多夫妻爭吵,甚至分離的導火線。如果不是深愛,又怎會如此甘心情願的,不然頂多也只是當做責任和義務吧。
在鍾書先生寫《圍城》的兩年多里,楊絳先生讓他安心寫作,給他減少了教課時間,收入來源也隨之減少,為節約開銷,便辭了家傭,自己包攬所有家務活。文中寫道:“劈柴生火燒飯等我是外行,經常給煤煙染成花臉,或燻得滿眼是淚,或給滾油燙出泡來,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鐘書寫《圍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願。” 要知道她也是愛書如命啊,早在鍾書先生成名前,她已經因所寫《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影》,在話劇界聲名大振,捨棄自己讀書學習上進的時間,為生活費心操勞,她的付出只為愛,為愛而成全。 因鍾書先生多次到外地任教,他們幾番分合,在淪陷區上海終於聚在一起,雖生活艱苦,“卻覺得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相愛容易相處太難,在他們這裡看不見,只見對相聚的渴望。流年沒有讓曾經的神仙愛侶變成痴男怨女,也沒有因兩地分居而貌合神離,以致勞燕分飛,他的追逐依然是她的追逐,他的歡喜亦依然是她的歡喜……
應該有很多人豔羨他們夫唱婦隨、琴瑟和鳴、惺惺相惜,感覺他們彼此太幸運,在最美的年華遇見那個想要遇見的人,我僅思忖或許他們為此生相見曾苦等了千年吧。 他們一起相守的六十三年裡,經歷過硝煙四起、動盪不安、顛沛流離的歲月,見識過太多的殘忍、骯髒的不公之事。一路坎坷,寵辱不驚。在文革時,多少知識分子被迫逃離祖國,或不堪屈辱自盡身亡,而他們儘管已年老病弱,依然在故土互相照應,彼此相攜,熬過了不堪回味的悲慘歲月。 兩人僅僅因為勞動改造空隙,可以在菜園邊小聚一下也欣喜不已,自嘲說堪比戀愛中花前月下的情侶相會。這份淡定和從容可能沒有誰比得過吧?
03相伴,人間最暖的親情
當得知楊絳先生懷孕了,鍾書先生喜出望外,興奮不已,還囑咐楊絳先生:“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她卻像要一個像他的女兒。後還說只要這一個孩子,因覺有了其他的孩子,不但妻子要承受懷孕的各種辛苦和過生產的鬼門關,而且喜歡另一個孩子,對不起女兒,他不忍也不捨。 每個妻子聽到這樣的話,都會難掩幸福吧,每個孩子得此父母給予這樣愛和珍惜,也都會深深感動吧。在那個年代,男子怎會不想多幾個孩子,又怎會不想要個男丁呢,而這個女兒就是他們的珍寶了。 老天眷顧,他們居然真得了個女兒——錢瑗,繼承了兩人精華,堅強好學、剛正多才、溫潤賢淑,被楊絳先生稱之為他們的傑作。第一次在醫院見到錢瑗,鍾書先生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簡單樸實的語言,相信這是孩子來到人世最愛的歡迎詞吧。
未完待續
回覆列表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對我影響挺大記得裡有這樣一句話:“當你專心致志去做事情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聚過來幫助你。”這句話並不是一句簡單的鼓勵,也有其相應的理論依據,因為所有的機會都是一種“隱性供給”,當我們在不斷努力追逐目標的過程中,自身會隨著能力的提升生髮出更多可能性,這時新的場景和機遇出現時,才能夠第一時間與之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