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乾清坤寧

    孝敬就是一個德,分為孝和敬。孝和養有關,敬和禮有關。所以提倡該德行的,一般是既要做到孝,又要做到敬。

    孝是什麼意思?孝養父母。所以儘量能夠給父母一些吃喝等等,讓父母老有所養。不會忍飢受寒。安度晚年

    敬即尊敬父母,讓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需要。父母為根,子女為葉,護好了父母子女一般都會有所發展的。

    當然有人說現在自己工資都不夠,怎麼養父母。任何的德行,都包括心相和事相。你十分之一可以出的起吧,攢起來給父母買一些生活必需等等,這難道不是孝順嗎。

    其實儒家的德行,雖然有人反對,但是隻要是德,其本身是帶有光芒的。人會不由自主去尊重。比如你們單位兩個年輕人,你是個領導,一個人暫時看起來工作能力強,但是喜歡反對父母,埋怨父母,一個踏實沉默,但孝順父母,你對誰有好感?對了,只要是德行,都會自帶光芒。這就是正氣福報的來源。一個姑娘把傘打給了母親,你會怎麼看他?德行是有光的,而光芒無法被詆譭,積累到一定程度,是遮不住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都是。

    有一篇文章,誰寫的忘記了,大意是身邊院子裡的人,真正發達到最後的,一定是孝順家的,不孝的人哪怕發財了也守不住。所以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是有道理的

  • 2 # 荊山一狼2

    他的所謂孝是什麼無關緊要,你有自己的孝的追求就好。孔子在論語中多處提到孝的內涵。總的要求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三個環節,活著以禮奉養,死了以禮埋葬,以禮祭祀。但是,社會在發展,禮也在演變,沒有必要追求古禮,那叫食古不化。比如孔子時代,子侄坐父輩入,子侄當跪迎。那時候跪迎比較簡單,因為坐是跪坐,沒有凳子,抬起屁股就可以。現在坐椅子,再跪,就太繁瑣,也不衛生。再比如,孔子認為父母喪,子守孝三年,因為父母養子女三年才能自己吃飯。當時他那個“朽木不可雕”的學生宰予就提出反對,說三年不演禮,就會手生,就會禮崩樂壞。後人逐步就演變成了戴孝帽三年,以示守孝,其他正常。因為絕大多數人三年不勞作就不是禮崩樂壞的事情,而是可能就餓死了。但是,也不能顛覆基本的孝道,否則叫忤逆不孝,那是畜牲。

  • 3 # 明貞

    孝不是孔子獨創的,是傳承的,是生存延續的需要和必然結果,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誌。所以,要給孝下個定義的話就是:種性血脈發展壯大及天倫之樂之必須的人的品質。

    孔子的孝本意也在於此,至於孝最終被扭曲成為專制家長們的助力,是人性劣根性和偽道德後天命運的造化,既不是孝的本意也不是孔子的初衷。

  • 4 # 炎戌先生

    正所謂孝有四個等級,小孝孝其身,中孝孝其心,大孝孝其願,至孝孝其慧。

    孔老夫子認為最基礎的孝,是指贍養父母,給父母提供吃喝拉撒睡,滿足於父母身體的所需。不過孔老夫子還說,如果僅僅是贍養父母的孝,跟餵養犬馬是一樣的,不是我們堂堂的人的孝。

    中孝孝其心,意思就是不讓父母擔心,要讓父母放心安心。如果自己的事情沒有做好,比如終身大事等等,而讓父母操了心,這也是不孝。

    大孝孝其願,看看父母有什麼心願,我們做子女的可以幫他實現。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人生有很多遺憾,或者是有很多夢想,我們應當把父母的心願實現,從而讓父母安心,這是大孝。

    至孝孝其慧,最後,最高層次的孝,是給父母開智慧,讓父母明白人生、家庭、社會的道理,讓父母不再迷惑。要讓父母像那些大修行家、大文學家理解的人生那樣,意思就是讓父母要明白生死的問題。

  • 5 # 適學

    初生之犢不畏虎。

    老牛一般都怕虎。

    阿丘知道這個,

    利用老父管兒子,

    皇帝可安心矣,

    妙.。

  • 6 # 畫桑麻

    孔子曾經和自己一位叫宰我的學生,聊到了古代關於“守孝三年”的話題,從而展開了一場辯論。

    宰我愛思考,他不會全盤接受獲得的新知識,而是會懷疑所有事情的必要性,並且提出自己的疑問。他曾經對孔子說,父母過世,孩子守孝三年時間太長,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年。

    宰我把三年的守孝期限,和當時的社會現狀聯絡在一起。他認為,一個人三年都不去學習禮和樂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和道德,就勢必會禮樂崩壞,於是他就把文化和守喪三年聯絡在了一起。

    宰我還提到了自然世界中,穀物一年收成一次的規律,為什麼人死後就需要白白的守喪三年呢?人文和自然兩方面的證據,讓宰我覺得自己的質疑十分周全。

    而對孔子來說,自然規律是經過長久時間沉澱後的結果,也知道短短三年就忘記禮樂規範,是過於牽強的說法,根本不存在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孔子所用的方法,不是一一反駁宰我,而是轉移焦點。

    孔子說,守喪三年的規範,其實是滿足我們內心的情感需求。是因為有了情感,才需要規範配合。

    我們知道,和親近之人永別,都會讓我們的情緒得不到排解。所以,用孔子的話說,那些守喪的人,即便是吃到好東西,也不會覺得美味;聽到好的音樂,也難以覺得悅耳;即便是住在十分舒服的地方,也感受不到舒服。所以,才會願意守喪三年,以此來調整自己的情緒。

    只有在對待親情時,我們做到了孝順,才可以讓家庭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相處愉快。還會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出其他正面影響。

    如果把自己的孝順,上升到整個社會,甚至還可以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 7 # 新星滿滿

    孔子對“孝"理解的意思有四種:1,不讓父母操心,自己遇到事情,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能讓父母煩惱。

    2,不要違背,父母活著,要贍養他們。父母死了,要按照當地風俗習慣,來按葬他們。

    3,能夠贍養父母,父母年齡大了,有條件就要和父母住一起。不能讓父母孤獨寂寞。除了給贍養費,父母不身邊的話,要多打電話,與他們多溝通,多問寒問暖。

    4,要發自內心的愛和感恩,我們給父母禮物或贍養費,要心甘情願的,要表裡如一,要有熱情。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長大了,難道就不應該,來贍養他們嗎?常問自己。自己拿出,就應該滿腔熱情地付出。難道不是嗎?

  • 8 # 天心地標

    孝首先指孝敬文母,次是孝忠國家,再是孝敬天下文母。兄弟和睦也是孝之列。巜孝經》中,有天子之孝,諸侯之孝,臣之孝,士人之孝,庶人之孝,孝有不同的職位不同房次的孝。孝夲身有養身,養心,養智,養志。這才是全孝。

  • 9 # 實在二

    孝,笑口常開,笑死不償命,又沒見過孔老二,抱死人大腿,不嫌惡心,父母文盲也知救育後代,動物也會知孝,知思,況人乎,不學無術騙子,高舉老二大床單,有意思

  • 10 # 杜象應

    孔子所謂“孝”是基於“仁愛”思想,在《論語.為政》中作了四個方面的優質回答。有人問“”孝”

    孔子回答在《論語.為政》中有四個內容如下:

    01:孟懿子問孝。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釋義:父母活在時,要按禮制度來贍養;父母逝去了,還要按禮制度來安葬並祭祀他們。

    延伸義:父母為大,作為子女或後輩應接受世俗禮節,有贍養義務並照顧好他們。假如哪一天他們去逝世了,子女們也應該按規定禮義程式將他們安葬好,並且以後年年如此按當地習慣禮制進行祭祀。

    對待父母,一切都要按照禮制度進行贍養、安葬和祭祀!

    02: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父母擔心的是孑女們讓他們放心,而孑女們是憂心父母的身體。

    延伸義:假如子女們都能安心守業,行為品德均好,就能使父母完全放心,也減少了他們的操心,這是好事,也是孝心。子女們不僅要自己操守好,不行歪門邪道,還要去多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有病就得為他們尋醫問藥,以期來減少病痛折磨。

    03:子游問孝。

    子曰:“今之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如今人的孝道,是說能養活父母就行了。至於狗和馬,都有人養,若沒有尊敬順從的意思,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延伸義:今天的人們對於孝看得很簡單,認為我的父母只要給他們吃喝就行了,並沒有真心對待,而是一種採取了一種應付的態度。相比較而言,你家裡看的狗或者馬,你卻真心去維護它們,順從它們的意思。如此說來,贍養父母確實不能區別對待,比對待動物還要盡心才是。

    04: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釋義: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好心情和容顏是很難的。有事情,讓年輕人效勞,有酒肉飯菜,讓老年人先吃,這就是認為可以是孝道了麼?

    延伸義:在父母面前保持歡樂的姿態,不要使臉色,不僅要在生活上照顧,還要給予精神上安慰,做一個孝子就是看內外一致的表現如何?你內心不情願,父母的心也就不安穩,你給他們吃好喝好,也沒有做到自身的本份。這種孝不謂是孝,也是世人所不期待的。

    談談看法

    01:“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的話言猶在耳,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感觸。人身父母不是草,隨你到那而去那,他們歲數大了,即使到了別處生活也不盡就適宜。有時候,生活在家鄉,還是柴方水便,樂意滿滿。作為子女應順從父母心意,讓他們過一個快樂的晚年,才可以說是真正地盡了孝道。

    人生雖註定很忙又不能不遠走他鄉,但子女們要常用手機通訊和父母取得聯絡,關心一下並告知自己的事情,這樣一來,兩頭都好,落個踏實快樂!

    02:事有輕重緩急,但孝心等不得。如今人們在經濟社會大潮中,多數人只顧拼博奮鬥,卻忘了家中的二位老人。他們有的在一邊帶著你們的孩子,一邊自食其力地生活。他們並不是指望你們寄回來了哪點生活費用,而是內心存在著孤獨感;特別是歲數太大了的老人,思念親人在身邊的感覺越發強烈。

    俗話說,拿人心比自心,扣心自問就顯得重要了。人們常言:家有二老是個寶,一點兒不錯。他們照著你們的孩子,讓你們在外安心工作,到底是誰幫了你們,作為子女應該是很清楚的事。誠然,孝敬父母就是你們的義務,也是代代相承的理念。於事,可拖可等,但孝絕不能遲疑,不作為!

    綜上所述,生為人,必盡孝。羊有跪乳之恩,烏鴉存反哺之意,何況人乎?百善孝為孝,努力做直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反義詞的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