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淵,李世民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左右的裴寂、劉文靜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到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乃於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在晉陽正式宣佈起事。
秦:薛舉(?-618年),祖籍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其子薛仁杲(gao三聲)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繼位。
涼:李軌(?-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河西著名豪望,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定楊:劉武周,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祖籍河間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參加隋煬帝東征遼東還後,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放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公元617年,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 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夏:竇建德(公元573-621年),漢族,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
隋:楊侗(?-619年),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鄭:王世充(?-621年),隋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公元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
唐:李淵,李世民看到隋朝即將敗亡,萌動了取而代之的念頭。他們左右的裴寂、劉文靜亦紛紛建議起兵以舉大事。到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農民起義在全國已居優勢,隋朝再也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乃於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在晉陽正式宣佈起事。
秦:薛舉(?-618年),祖籍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縣)。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與其子薛仁杲(gao三聲)起兵,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據隴西之地,眾至十三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今甘肅天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病逝,子薛仁杲繼位。
涼:李軌(?-619年),字處則,甘肅武威人。河西著名豪望,隋大業末年被任為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公元617),率兵攻入內苑城,逮捕了隋官謝統師等,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建元安樂。次年冬,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軌先後攻克了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定楊:劉武周,生年不詳,卒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祖籍河間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參加隋煬帝東征遼東還後,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開倉放糧,馳檄境內,得兵萬餘人,自稱太守。公元617年,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 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夏:竇建德(公元573-621年),漢族,隋朝貝州漳南(今山東武城漳南鎮)人。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隋遣楊義臣擊破張金稱、高士達。建德招集散亡復起,於次年正月稱長樂王於河間樂壽縣(今河北獻縣)。又大敗隋將薛世雄,攻克河間,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定都樂壽,國號大夏。河北起事軍隊皆來歸附。
隋:楊侗(?-619年),漢族,隋煬帝孫,即位前為越王,隋煬帝被賊宇文化及弒後,隋東都留守段達、王世充等人奉他為帝,史稱皇泰帝。在位不足一年,為王世充所弒,政權落入王世充之手。
鄭:王世充(?-621年),隋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字行滿。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歷為江都郡丞。大業九年(公元613)起,以鎮壓江南劉元進等部農民起義軍,坑殺降眾三萬餘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調北援東都洛陽,為李密所敗,遂入據洛陽以自固。及煬帝被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