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辣條與泡麵

    記得之前在聽郭德綱元宵節相聲時,他提起過元宵的來歷,為了仔細回答又去複習了一遍,2013年郭老師《樂在元宵》: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楚昭王,楚昭王在正月十五遊長江時,發現江上有白色漂浮物,切開之後,外白內紅,便請教孔子,子曰(哈哈,昨天剛看的武林外傳)“此浮沉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當然這只是聽相聲聽來的民間傳說,僅供大家參考。

  • 2 # 就是我的小竹筍

    據說古代晚上有宵禁,由於古時房屋都是木質結構,所以特別是燭火之類晚上是不允許點蠟燭,但是正月十五這天,漢文帝登基以後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將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晚上可以通宵點燈籠,以示慶祝。隨著發展,元宵節晚上的活動節目也越加豐盛,猜燈謎,吃元宵,舞獅子,踩高蹺等等。而且這天也允許家中女子出來戲耍,成為俊男美女花前月下的最佳時機,因此,元宵也是中國最傳統的情人節。

  • 3 # 浣曦於溪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春回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中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所以慶祝的習俗也所有不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等,是元宵節幾個重要的傳統慶祝活動。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好幾個版本,說法不一。

    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正月十五有僧侶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裡在皇宮和寺廟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為民間盛大的節日。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另一種說法是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野田間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又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在平定呂氏叛亂後,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位與民同樂之日,京城裡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關於元宵節的習俗活動,五花八門,隨及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其慶祝時間也是各朝代各有不同,在漢代時為一天,唐代時期已為三天,宋代長達五天,明代時期更是自初八點燈,十七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下面除賞花燈,舞龍舞獅之外介紹幾個民俗活動。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中國由來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後叫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可葷可素,象徵團團圓圓,熱熱鬧鬧。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來說的。因為夜裡老鼠經常把蠶大片大片的吃掉,人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來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就在正月十五這天熬上一大鍋粘稠的米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用碗盛好,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唸唸有詞加以祈禱詛咒。迎紫姑。紫姑是民間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貧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在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習俗。每到這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條扎扎成大大小小的紫姑肖像。父母們紛紛站在紫姑經常做活的廁所、豬圈等地方迎接她,像對待親姐妹一樣,跟她說心裡話,流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 4 # 烹煮時間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一個節日。道教稱這一天為三元中的“上元節”,正月又名元月,夜為宵,故上元節的晚上稱為元宵節。元宵節在最初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傳說有很多,可信度不大,當成故事聽解悶足以。但是有一個故事個人覺得還是有那麼幾分真實!

    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呂后把持了朝廷大權。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江山變成了呂氏天下, 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呂氏宗親呂產聞訊派灌嬰率兵迎擊,灌嬰至滎陽屯兵,使計與劉襄結和。後來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與開國老臣周勃誅滅諸呂。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都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而這個皇家與民同慶的日子經歷了漢朝幾百年的傳承,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一個重大的傳統節日,改朝換代後,歷朝歷代的皇帝也不會取消一個慶祝天下太平節日的。並且會把這個節日辦的越來越盛大,這才能體現出當朝的繁榮昌盛,因 國強民安之!

    個人見解 不喜勿噴

  • 5 # 風向標392

    元宵節有何來歷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們這有很多過元宵節的習俗,俗言道:年小月半大(月半指正月十五),元宵這一天都吃元宵,放鞭炮,舞獅子和長龍,還有彩蓮船。大人和小孩都到集鎮上去看燈會,特別是晚上就更是熱鬧,到處一片燈小通明,鑼鼓宣天,天上飛的是孔明燈,地下游的是火龍,熱鬧非凡。

  • 6 # G玫子

    元宵節的來歷,你知道嗎?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俗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農曆正月的第十五天,也是新年的第一次滿月,象徵著和睦和團圓。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很多傳說:

    第一、元宵姑娘“團圓”之說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時,救下了叫元宵的宮女。

    在正月十五這天,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第二、中國“狂歡節”之說 :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放煙花、吟燈聯、猜謎語、跳秧歌、耍龍燈、踩高蹺、舞獅子、劃旱船、吃元宵等盛況空前,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享受和熱愛。

    第三、中國“情人節”之說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第四、道教“三元說”之說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

    第五、“點燈敬佛”之說

    元宵節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隨著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然最重要就是全家團圓吃湯圓啦!

    元宵節佳節將至,帶上我誠摯的祝福,願所有的朋友:在元宵佳節張燈結綵之際,帶著幸福,牽著開心,抱著團圓,擁著吉祥,願你平安健康!

  • 7 # 馬博士健康團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要來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燈節,由來已久。我們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過元宵節,元宵節又是怎麼來的呢?

    據說早在漢代,就開始有了元宵節這個節日。約在公園前180年,周勃、陳平於正月十五幫助漢文帝平復了呂氏家族之亂,擁護漢文帝劉恆登基。每到此天,漢文帝出宮遊玩,與百姓同樂。古代的時候,正月又稱為“元月”,夜即是“宵”,因此,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全民慶祝的節日“元宵節”。後來,司馬遷在建立《太初曆》的時候,也將元宵節列為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隨著時代的變遷,慶祝元宵節仍是我們的傳統習俗。

    元宵節具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氣息,這天是新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春回大地,很多地方都有許多慶祝活動,如舞獅子、鬧龍燈、猜燈謎等,吃元宵或是湯圓也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美食環節。作為中國重要的民俗節日,元宵節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

    張娜 營養學博士

  • 8 # 有緣人153832681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固傳統節曰,在古時候元宵又叫上元節或上元佳節,

    早上2000多年前秦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太一神(主宰宇由一切神仙)",的祭祀活動就定為正月十五,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代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叫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燈節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是元宵節重大的民間習俗。是萬家團圓,歡樂祥和的節曰。圖片來於網路。

  • 9 # 歷史大學堂

    人生有很多痛苦,最痛苦的莫過於人活著,但錢沒了,而緊隨其後第二痛苦的則是,節還在,但假沒了。

    對,我說的就是元宵節。

    提到元宵節,除了吃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燈。燈,已然是元宵節的標誌物了,甚至還延伸出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典故。而關於元宵節最常見的三種起源,如漢武帝祭祀太一說、漢明帝燃燈表佛說、道教三元說等,也都是從燈的角度來解釋元宵的緣起。

    但實際上,張燈習俗是比較晚起的。正如臺灣民俗學家王秋桂在《元宵節補》一文說,“各式各樣的燈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 , 但在這一節日的發展史中,燈到隋朝才出現 , 算是晚出的節目內容之一 , 要到唐以後才稱為元宵的標誌 。 ”

    而在張燈之前,點火才是元宵節的真正習俗。

    1.最初是火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一個名叫柳彧的御史上了條反三俗的奏章。他對皇帝說,最近幾年,每到正月十五,老百姓就知道整日玩樂,不是呼朋喚友四處浪蕩,就是聚眾嬉戲賭博,非但白白地鋪張浪費,而且整的男女混雜,有辱斯文。於是,他請求皇帝下道詔書,禁止一切不文明的行為。

    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對於正月十五節日最詳細的描述,其中,柳彧提到老百姓的節日習俗是“燎炬照地”,即當時民眾過節是點火而非張燈。

    實際上,直到清代民國時期,火仍然是許多地方元宵節的特色。

    如清人著作《錫金識小錄》提到乾隆十七年本地的過節習俗為:十五日元宵節,夜斷松木為薪,架而然之樸門左,佐以爆竹銀花,日火爐,蓋古摻盆遺 意。

    民國十九年《永和縣誌》則提到:十五日元宵,張燈放花爆,並院中放火,曰“打夜火”。類似的習俗還有許多。

    此外,民間流傳的關於元宵節起源的口頭傳說,也能提供相應的佐證。

    湖南臨湘有這樣一則故事,說古時候天鵝降臨人間後被獵人射中受了傷,玉帝相當惱怒,於是打算在正月十五這天派天兵下凡放火,要把人畜都通通燒死,以給天鵝報仇。有個仙女姐姐同情人類,便私自下界告訴老百姓。

    為了逃避滅頂之災,人們便在正月十五這天放煙火、掛紅燈,裝出大地著火的樣子。玉帝果然上當受騙,不再派天兵放火。此後,每年到了這一天,人們都張燈結綵放煙火。元宵節就這樣形成了。

    其他地方還有東方朔助宮女說之類。雖然各地流傳的故事不同,但卻有共性:即元宵節之所以要張燈和放煙火,目的是製造出人間著火的假象。顯然,火是核心元素。

    簡而言之,點火是元宵張燈的緣起,張燈是點火的進一步發展。然而,為何會發生這種轉換呢?

    2.燃燈禮佛?

    在中國佛教典籍中,東漢明帝被刻畫成了印度阿育王的中國副本,夜夢金人的典故很多人都熟悉,認為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才使得佛教在中國生根發芽並流行開來。

    為了提倡佛教,漢明帝下令全國,在正月十五這一天要全部掛上燈籠,以此禮敬佛祖,即所謂的“燃燈表佛”,燈節就此形成。

    以上便是元宵節起源的漢明帝燃燈表佛說。不過,這一說法通常認為是後人所編造的。

    兩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為了爭奪信眾,開始不斷撕逼,為了搶佔理論高度,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搞潛心創作,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偽書在此期間大量面世,道教最著名的便是傳說中的《老子化胡經》,《漢法本傳》則是佛教所編撰的偽書之一。

    除了燃燈表佛故事不可信外,根據吳焯先生的研究,漢明帝夜夢金人一說恐怕也是後人所附會的,因為佛教最早傳入中國大概是在西漢末年,而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皇室之中最早信奉佛教的是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而即便是劉英本人,對於佛教也不太瞭解,只是將釋迦牟尼當做黃老一般的神仙去祭拜。

    但是,轉折又來了,雖然人物不對,但觀燈源於佛教恐怕確有其事。

    3.從火到燈

    燃燈表佛之說在佛經中隨處可見。

    佛經《蓮花面經》記載,釋迦牟尼去世之前,明確告訴弟子阿難,希望在自己去世後,信徒能為自己設七天七夜的供養大會,供養的方式便包括“種種燈明”。另一部佛經《佛般泥洹經》則提到,在佛涅槃之後,信徒將他的舍利用金罌盛放,置於金床之上,然後“天人散華伎樂,繞城步步燃燈,燈滿十二里地”。

    顯然,就佛教而言,以燃燈方式供養佛祖是釋迦牟尼本人意願,屬於正統教義。而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的資料,其燃燈禮佛的時間正是在中國的正月十五日。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伴隨著持續的動亂以及胡人入主中原,佛教得到迅猛的發展,遠超道教而成為信眾最多的宗教,上層社會也迅速投入佛教的懷抱。基於此,許多佛教習俗逐漸被吸納融合,成為中國本土的社會習俗,元宵觀燈便是其中一例。

    元宵觀燈習俗較早的史料記載出現在隋煬帝時期,自詡為文學大家的隋煬帝曾有詩作《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云: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凝流水,春風含夜梅。

    幡動黃金地,鍾發琉璃臺。

    詩中提到的“法輪”、“梵聲”顯然都是佛教術語,表明在楊廣看來,元宵節的種種習俗源自佛教。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比如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六首》之二:

    “神燈佛火百輪張,刻像圖形七寶裝;影裡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

    這裡,作者將元宵的花燈與佛火等而視之。

    如果說隋煬帝時期是元宵張燈習俗的開始,那麼其定型則是發生在唐代。

    唐睿宗李旦時期,有位名叫僧婆陀的佛教徒上書皇帝,請求在元宵節時燃燈三天三夜,皇帝批准了這一請求。其後玄宗即位,再次下詔,以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燃燈,並以為定式。

    就這樣,元宵張燈成為此後千年的慣例。

    文:江河散人

    參考文獻:《蓮花面經》《錫金識小錄》《永和縣誌》《元宵節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可以吃海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