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景小食光
-
2 # 衡陽同城
冬至日鄉愁起,想起媽媽親手包的餃子冷吃一大碗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始於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今天的衡陽,細雨輕輕地飄灑著,走在戶外,不覺寒冷。雖是冬日,然而沒特意去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大概是久居城市的年輕人,對於節日的意識在慢慢地淡薄,城市年輕人的節日淒涼。
畢竟是個節日,還是要去買點菜,做上一些像樣的飯菜。相信在鄉下,圍著父母,一定會有一番溫暖的節日氛圍。
此刻,不禁想起在北方老家吃餃子的情景。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端上一碗媽媽親手包制的熱氣騰騰的餃子,溫暖而又溫馨。北方的這天,還是比較寒冷的,印象中,媽媽會在前一天晚上,或是冬至當天一大早,和好面、擀好餃子皮、包好餃子,整齊地碼放在饃盤(一種用高粱杆子,連接穗子的細長部分,做成的盛放饅頭的帶沿的器具,不帶沿的叫饃坯子)上,放進廚櫃,或是端進堂屋,用屜布蓋好,防止老鼠偷吃。當然,當天趕製餃子是最好,可以避免這一點。但是,農村的每一天都比較的忙,媽媽一大早起來,要打掃庭院、喂牲口、要去蔬菜大棚掀草苫子通風,忙活下來,已經是比較晚了,所以一般在冬至前一天晚上要把餃子包好,忙完就可以直接下鍋了。
廚房內(俗稱鍋屋,有鍋做飯的地方),矮矮的灶臺,一口鐵製大鍋前,可以看見媽媽忙碌的身影,爸爸在灶口邊上慢慢往裡新增著乾柴,紅紅燃燒的柴火,把爸爸的臉映的通紅,他從灶臺拿出一根燃燒的木棍,從懷裡掏出一顆香菸點上。便會遭到媽媽的數落:“要吃飯了,還在抽菸。”這時,爸爸抽上一口,用指甲掐滅菸頭,放置在灶臺邊,繼續新增著柴火。
水開了,媽媽便小心翼翼地將餃子陸續下鍋,不多時,餃子在大火的催煮下,慢慢漂浮起來。“來,嚐嚐熟沒?”媽媽用勺子舀起一個水餃,放在碗裡,端給爸爸,有時候我在廚房時,就端給我。“可以了,熟了,很香。”此刻,爸爸已停止往灶膛內新增柴火了,把明顯的火頭壓低壓滅,留有餘火,保持灶膛溫度,以便吃完水餃,剩下的餃子湯用來餵羊(熱湯水新增麥麩)。
這時,媽媽便把幾個碗依次擺好,開始盛水餃。我便端到桌子上(老家俗稱案板),搬上小凳子、小馬紮,圍坐著開始吃起來。媽媽端上蒜泥醋(大蒜切碎加入香醋,再新增點香油),夾起餃子蘸著吃,別有滋味。農村一般的餃子餡,用白蘿蔔加豬肉、芹菜加豬肉、白菜加豬肉,有的也用羊肉,但是比較少。
超市裡,水餃的品種也是多樣,豐富了選擇,豬肉水餃、海鮮水餃等等,都有,都是包裝好的速凍水餃,雖味道還算可以,但總嘗不出家鄉的味道,尤其是媽媽親手包制的。冬至後,不多久就可以回老家過年了,想想就是激動,激動地不止可以大口大口吃著媽媽做的水餃,更重要的是一種親情的融合,家的味道。
回覆列表
我們這習俗之一就是去逛廟會,手中握著糖葫蘆,邊吃邊玩,快樂的早已忘記了寒冷!
冬至開始“數九”,進入隆冬時節。北方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北方還有“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一說,所以每到冬至必吃餃子。
對於北方的我,定是喜歡吃酸菜餡餃子了。
材料:酸菜 豬肉餡 麵粉
調料:植物油 鹽 味精 料酒 花椒粉 生抽 蔥末 薑末
製作過程:
①和麵,醒發半個小時(可以醒發時間長些,面會更柔軟)。
②調餡。豬肉餡里加料酒、生抽、蔥末、薑末、胡椒粉、植物油、順時針攪拌上勁兒,醃製十分鐘。
④一切就緒,就可以擀餃子皮,開始包餃子了。
⑤鍋中加水煮沸,加鹽,倒入包好的餃子,煮制沸騰,點涼水,反覆三次即可出鍋。
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春天,離我們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