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狗容易做人難
-
2 # 圖文繪歷史
按照李光耀的話說:新加坡不是個自然形成的國家,而是人為的,它沒有腹地,完全要依靠馬來亞,連水都要靠馬來西供應,所以脫離馬來亞,新加坡難以生存,就像心臟少了軀體一樣,但是加入馬來亞僅聯邦僅2年後,新加坡被趕出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被迫獨立。
圖為1963年,受支持者歡呼的李光耀。
1961年,馬來亞聯合邦總理拉赫曼在新加坡的東南亞外國記者俱樂部發表演說,建議把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沙巴、沙撈越和汶萊五個地區,合併成馬來西亞聯邦,李光耀當時是新加坡自治邦的總理,立刻對此建議表示支援,同年8月雙方進行會談,1962年新加坡就同馬來亞聯合邦合併問題舉行公民投票獲透過。
圖為李光耀夫婦和長子李顯龍。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馬來亞聯合邦等在英國倫敦簽署了《關於成立馬來西亞聯邦的協定》。規定新加坡作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個州存在,英國繼續保持在新加坡佔有和使用軍事基地的權利,新加坡保持自由港地位等其它權利。於是馬來西亞聯邦正式成立,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個州。隨後的時候,李光耀著手解散新加坡立法議會等著馬來西亞政府來接管。
圖為1965年8月10日,李光耀向媒體講述新加坡被獨立的原委。
但是此時新加坡掀起了群眾內亂,說李光耀把新加坡出賣給了馬來西亞,李光耀立即鎮壓鬧事群眾,逮捕了工人領袖林清祥,此事雖然表面平息,但是它像一股暗流一樣還在湧動。因為馬來西亞是伊斯蘭教穆斯林為主,在新加坡除40%華人外,也有40%的穆斯林和其它種族人,在1964年新加坡連續發生了多起種族暴動,並有多人在暴動中喪生,幾萬穆斯林集結在新加坡政府大廈門口舉行遊行,而新加坡就兩個營的部隊還是馬來西亞人指揮的,幾百個警察根本不夠用。
1965年獨立後的新加坡,李光耀看望社群裡的孩子們。
而這場持續不斷的種族暴動是受馬來西亞巫黨政府支援的,而且在新加坡的巫黨分子更加煽動反對李光耀的情緒,此時遠在倫敦養病的馬來西亞巫黨政府首腦拉赫曼對這場暴動頗為自得,李光耀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談判,要麼屈從巫黨,要麼被一腳踢開,李光耀後來回憶說:我們正在體驗一場聯邦種族恐嚇政治,原來是那樣天真的相信他們,可是我們拒絕在受威嚇中屈膝臣服,於是1965年8月9日,新加破和馬來西亞正式分家。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新加坡自1824年起就成為英屬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珍珠港,次日日軍在英國治下的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淪陷。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9月捲土重來的英軍回到新加坡,然而此時英國在新加坡的殖民體系已破壞殆盡,1953年底新加坡透過修改憲法獲得了較大的自治權。1959年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職,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總理。
儘管新加坡已取得自治地位,然而新加坡國土狹小——由60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僅相當於北京的1/23,常住人口只有448萬。在這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上各類資源少之又少,連淡水都要從對岸馬來亞的柔佛州進口。可以說新加坡人無時無刻不面對著嚴峻的生存壓力。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佈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對此李光耀決定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於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了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然而這場結合從一開始就潛伏下了分家的種子:新獨立的馬來亞聯合邦是個多元種族社會——馬來人和非馬來人(主要為華人和印度人)幾乎各佔一半。新加坡人口主要由華裔、馬來裔和印度裔組成,其中華裔佔新加坡總人口的74.2%,一旦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將直接改變馬來西亞的種族結構。本來新、馬兩地之間的種族衝突就比較尖銳,而兩地之間的黨派矛盾進一步刺激了雙方的對立:馬來西亞的獨立是在東姑阿都拉曼領導的巫統奮鬥下實現的,於是巫統成為了獨立後的馬來西亞的執政黨;而新加坡的執政黨是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1963年由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的聯盟黨在中央政府的支援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聯盟黨不僅未添一席,連原有的三個選區也被人民行動黨奪取。一時間在馬來西亞國內“馬來人至上”和反種族主義兩種呼聲針鋒相對,隨後新加坡商人指責馬來西亞中央政府沒給他們和其他州屬一樣的權利;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則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同時指責新加坡華人暗通中國。
此時身為馬來西亞首相的東姑阿都拉曼見國內的種族衝突似有加劇的跡象,為維持馬來族對國家的統治,於是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在國會緊急透過修改憲法並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就這麼被動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事實上新加坡並非對此心甘情願——李光耀在其回憶錄裡不無傷感地提到:在新馬正式宣佈分離那天他感到馬來人如休妻般地拋棄了新加坡。在新馬分家後的幾十年內新加坡曾屢次重提合併之事。
-
4 # 文史磚家
二戰結束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世界版圖中出現了大量新興的獨立國家,然而它們當中,卻並非所有的國家都心甘情願“當家做主”,比如東南亞小國新加坡。新加坡本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最終卻被國家無情拋棄,幾乎是含著眼淚被迫獨立。那麼,馬來西亞為何要拋棄新加坡?新加坡又是如何從絕望中前行,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發達國家呢?
新加坡是個群島國家,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由6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北邊隔著淺淺的柔佛海峽與大馬為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由於扼守馬六甲海峽的“咽喉”、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航運價值和軍事地位極其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加坡是個典型的“國小民富”型袖珍國,雖然面積只有719平方公里,僅相當於香港的65%,但國民收入卻很高。根據2015年的統計資料,新加坡人口為553.5萬,全年實現GDP總值為2927.4億美元,人均GDP為52889美元,屬於發達國家標準。但很少人知道,新加坡在歷史上曾經是個落後的農業島,而且曾長期是大馬的領地,它之所以獨立,完全是被逼無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新加坡古稱蒲羅中、淡馬錫,早在元朝之前便有華人在此定居(見元朝Nautilus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1824年新加坡被英國佔領,起初歸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但由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867年又升格為皇家直轄殖民地。二戰期間(1942-1945年),新加坡被日本佔據,日本投降後則重受英國的統治。
二戰結束後,面對島民日漸高漲的自治呼聲,英國被迫於1959年改殖民地為自治邦,允許島民透過投票選舉自治政府,最終的結果,是由人民行動黨候選人李光耀出任總理。然而,李光耀深知新加坡島小民寡、經濟落後,僅憑自己的力量很難保障獨立和安全,為謀求更大、更可靠的生存空間,李光耀毅然帶領島民在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然而在加入馬來西亞後,新加坡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安全保障,反而因為是華人聚居之地的緣故,遭到以馬來人為首的中央政府強力打壓和經濟歧視,在別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下,島內還發生了激烈的族群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李光耀及其島民對中央政府越來越不滿,雙方間的齟齬不斷。
與此同時,因為李光耀過於耀眼的政治魅力和先進的治國理念,讓大馬首相東古越來越擔心華人最終會主宰國家的政治及經濟,而馬來人將被邊緣化。在這種情況下,東古權衡再三,最終決定透過修憲的方式將新加坡“踢出”了聯邦。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緊急透過修改憲法,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結果,將新加坡“踢出”聯邦。
就在新加坡被“踢出”聯邦的同一天,李光耀含著眼淚被迫宣佈獨立。多年之後,李光耀仍在回憶錄中遺憾地寫到:“對新加坡來說,1965年8月9日不是什麼值得慶祝的日子。我們從沒爭取新加坡獨立...在居住著1億多馬來回教徒的群島上,我們華族人口簡直微不足道。新加坡是馬來海洋中的一個華人島嶼。我們在這樣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如何生存呢?”(見《風雨獨立路-李光耀回憶錄·第一章·新馬分家》)。
然而難過歸難過,日子還是要繼續下去。為求存求活,李光耀政府實施一連串的措施來發展金融、石化、航運、服務業,在90年代又大力發展電子業,積30年之功,終於把一個地狹民稠、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島變為一個富庶文明的發達國家,並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極強的影響力,可謂居功至偉。
從獨立後一直到1990年,李光耀一直擔任總理職務,卸任後又擔任內閣資政,直到2011年完全退休。從很大程度上來講,是李光耀一手締造了新加坡的獨立、安全與經濟成就,把一個缺乏生機、經濟落後的農業島,蛻變成充滿活力的全球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其成就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正因為此,李光耀在新加坡獲得“國父”的稱號,這也是對他一生功績最高的認可。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92歲。隨著李光耀的離世,屬於他的傳奇故事終結。
-
5 # 大正看世界
其實新加坡也不想從馬來西亞聯邦獨立,而是被逼無奈,直接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
今天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兩國原都同屬於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海峽殖民地,然而英國、法國這樣老牌的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嚴重消耗,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了。外加上二戰後,世界各地的民族覺醒,早已經不滿被歐洲殖民者統治與壓迫,所以全世界範圍內爆發一波又一波大規模民族獨立運動,今天世界格局和版圖也是那時候開始慢慢形成的。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馬來西亞聯邦也趕上這一波民族獨立熱潮,1957年,馬來西亞國父東姑阿杜拉曼宣佈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成立馬來亞聯合邦,1963年,馬來亞聯合邦與其他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海峽殖民地的邦——沙撈越、沙巴、新加坡共同組建成立馬來西亞聯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馬”。
更大矛盾在於從馬來西亞全國來看,馬來人對比華人人口不佔優勢,都是佔全華人口比例40%多一點,馬來人透過強力的政治手段,於1965年直接把華人人口密集的新加坡直接踢出馬來西亞聯邦,這樣馬來人再無人口劣勢之憂,後來又從印度尼西亞遷移過來大量的馬來人到馬來西亞,徹底控制了馬來西亞的主導權。
也正是這樣歷史原因,新加坡才被迫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本來新加坡是不願意脫離馬來西亞獨立,而是被踢出馬來西亞聯邦這個共同體。其實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新加坡人被迫獨立,所以新加坡人自力更生,在二三十年間創造了經濟奇蹟,成為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也是東南亞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可能當初的馬來西亞萬萬沒想到的吧!
-
6 # 蘇綻
馬來西亞地區歷史上一直是比較零散的地方,雖然曾經建立過多一些大或小的國家,但是,從16世紀開始,其地先後被葡萄牙、荷蘭所佔領。
英國18世紀初進入馬來西亞地區以後,開始取代荷蘭,確立了英國對馬來西亞的霸權,從此馬來西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也從此基本奠定了馬來西亞後來領土的雛形。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南端的一個島國,僅隔1.5公里與馬來半島隔海相望。新加坡在歷史上與馬來半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是自英國在馬來西亞取得統治權益以後,英國對當地採用的是分而治之的策略,新加坡與馬來半島的歸屬也自然不同。
其中,馬來半島主體部分被英國分為9個馬來州進行統治。而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納閔則被組成海峽殖民地,歸東印度公司管理。
二戰中,英國的東南亞殖民地悉數被日本所佔領,包括馬來半島、新加坡在內的各地都展開了對日本的反擊作戰,過程中壯大了殖民地的自身實力,也加快了各地民眾的覺醒。
日本戰敗以後,英國重返東南亞,並將馬來半島的馬來九州與檳城、馬六甲合併為馬來亞聯邦,向英皇效忠,建成英國的保護國。聯邦雖然考慮容納新加坡加入,但最終還是將新加坡拒之門外。
馬來亞聯邦只存在了兩年時間,最終因為馬來人反對而撤銷。此後,英屬殖民地各地都開展了針對獲取獨立的鬥爭。
其中,以華人佔優的新加坡在1955年取得自主權,成為事實上的獨立島國。此外,1957年馬來亞半島各州聯合組成馬來亞聯合邦,並宣佈獨立。
因新加坡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小島,各方面包含基本的淡水資源都需要陸地供應,沒有獨立成國的基礎。因而在1963年,經過各方的談判,馬來亞聯合邦最終容納新加坡,並與新加坡、沙撈越、沙巴一起組建成為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成立以後,因為當時東南亞各地社會主義運動的原因,以華人為主導的新加坡被視為導致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當時的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與馬來西亞領導人也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最後,馬來西亞表決透過將新加坡剔除出馬來西亞的決定。1965年,在被馬來西亞剔除出兩天以後,新加坡方面正式脫離馬來西亞建國。
新加坡建國後迫於內憂外患的局面,生存面臨極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先後加入聯合國和英聯邦。此後,靠著扼守黃金水道的新加坡,逐漸因為大宗貨物中轉而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成為東南亞最發達的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領土面積僅約為馬來西亞的四百五十分之一,人口為馬來西亞的九分之一,卻創造了與馬來西亞同等規模的經濟水準。馬來西亞剔除新加坡,無意間放棄了一塊戰略要地。
-
7 # 股海人生260
來點簡單的通俗總結。
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總加起來佔絕對優勢壓倒當地的本土人。
自然影響到整體馬來西亞的本土民族未來利益。甚至像蝗蟲一樣侵蝕他們的本國利益。
這樣自然就找個理由。順勢而為把新加坡踢出來,獨立。
馬來西亞剛剛獨立的時候。全華人口普查。
華人佔比例42%(未曾計算新加坡華人人口,數目的。)
回覆列表
在二戰之前東南亞馬來半島這一大片地區都是英國殖民地,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首先獲得獨立,之後1959年新加坡等地獲得獨立。後來為了聯合力量、共同發展,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公佈了想把新加坡、馬來亞、汶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聯合起來組成馬來西亞的想法。當時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舉行全民公投,最後71%的人投了贊成票,1963年9月新加坡正式加入馬來西亞。
但是新馬合併後各種矛盾叢生。首先在經濟上當時的新加坡並沒有現在這麼富有,住宅短缺,缺乏土地與天然資源,想要發展需要馬來西亞中央政府的撥款,但是馬來西亞不同意;新加坡的商人抗議馬來西亞政府歧視他們,沒有給他們和其他地區商人一樣的權益;最嚴重的是1964年12月,馬來西亞中央政府以擴軍防備印尼為藉口,要求新加坡將上繳中央的稅收從4成增加到6成,雙方矛盾激化。
其次在政治上新加坡本地以李光耀為首的人民行動黨在競選中非常有戰鬥力,引起了馬來西亞執政黨的恐懼。1963年,巫統、馬華和國大黨組成國陣執政聯盟在中央政府的支援下參加了新加坡州選舉,然而看似強大的聯盟黨不但沒贏得選舉,反而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三個選區丟了。
最後是民族矛盾尖銳。馬來西亞地區本土居民是馬來族人,後來英國殖民者為了掠奪該地區資源,遷入阿拉伯人、印度人、華人,其中華人定居在當地的人數最多。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華人人口數量暴增,佔馬來西亞人口的42%,和馬來族人口不相上下。
馬來西亞地區本土居民認為馬來族是馬來西亞的主人,應該擁有特權;而後來定居的華人和印度裔被認為是承蒙馬來族恩惠的外來者,應該處於次等地位。馬來族精英懼怕以華人佔多數的新加坡會削弱他們佔多數的人口比例,並主宰馬來西亞的政治及經濟環境。
於是1965年8月8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利用其在馬來西亞國會的人數優勢強行透過決議,修改憲法,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