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第一軍情
-
2 # 亂世史詩
首先曹丕剛剛登上不久,面臨著國內時局動亂,內部矛盾等問題,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就是因為蜀國相比吳國距離更加遙遠,蜀道出入地勢複雜與艱難,不是一般的程度,要攻打蜀國是一個需要長遠謀劃的選擇。
同時,曹丕稱帝不久,孫權表面向曹丕稱臣,實際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曹丕要求孫權送壬子到魏國“做人質”,孫權就不答應了,曹丕一怒之下就決定要攻打東吳。
其次,吳國靠近魏國邊境,一直以來魏吳兩國都很少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和衝突,魏國在吳國邊境的兵力和軍需物資充足。
再有,魏國想要在蜀國勞師動眾千里迢迢攻打吳國的時候趁機攻打蜀國,還面臨著風險,雖然劉備傾全國之力,想要滅亡吳國,但堅守在蜀國本土諸葛亮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曹丕之前在關羽戰敗後,就曾經出兵攻打了蜀國的漢中之地,但是面對弱小的蜀國的頑強抵抗,結果是損失慘重,經歷了上一次的教訓,曹丕不願意再冒險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在劉備攻打孫權失利後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從大局著想,儘管是孫權背盟在先,但諸葛亮還是重新和吳國建立盟約,再次實施聯吳抗曹戰略。
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三國力量的平衡。劉備之所以要攻打吳國就是想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之地。但是,關羽在北伐過程,被魏吳兩國夾擊而遭受慘敗,損失慘重,蜀國實力一下子大大削弱,吳國則因為佔領了荊州而增強了自身的實力,無論是出於維持三國之間力量的均衡,還是防止吳國進一步變得強大起來,曹丕都得出兵攻打吳國而不是蜀國。
-
3 # 小鎮月明
三國時期,關羽孤軍伐魏,被吳魏圍攻,身死敵手,荊州也落入孫吳之手。劉備名義上說是為了報關羽之仇,舉國之力伐吳。報仇肯定只是說辭,想要重奪戰略要地荊州才是真。
劉備起兵伐吳之時,曹丕剛剛即位不是很久,此時的曹魏內部的局勢也是比較微妙的。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曹魏內部局勢還不是穩固,而且曹丕也沒能完全掌控國內的大權。此時曹丕若要伐蜀,國內極有可能發生變動,曹丕不太會去冒險。
劉備伐吳時,天下三分,三國之間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平衡。劉備伐吳之時,諸葛亮在國內也安排了魏延防範曹丕的進攻。另一方面,雖然此時吳蜀大戰,一旦曹丕大舉伐蜀,吳蜀之間必定會迅速休戰,共同對抗魏國。唇亡齒寒,一旦蜀國覆滅,吳國不能獨存。
出於這樣的考慮,曹丕若想伐蜀,不僅要考慮國內的形式,也要考慮國際形式。
-
4 # 同濟天下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歷史上的劉備斷然是不會為了關羽而對吳國發動滅國之戰的!
歷史上身居高位者,為了爭權奪利,親情都可以不顧,何況歷史上不存在桃園三結義之說。那麼,劉備為什麼還要發動伐吳之戰?
筆者覺得答案應該是荊州。劉備伐吳之戰的動機就是荊州。首先,荊州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劉備若佔據荊州,一方面,利於北伐。另一方面,可順流而下直取東吳。
其次,荊州若失去了,劉備和諸葛亮隆中對的宏偉藍圖也就破產了。所以荊州不能有失。
至於曹魏為何不趁機攻打蜀國。這個很好理解。因為曹魏不想重演第二次赤壁之戰。蜀吳雖然酣戰在即,但曹魏一旦進攻,兩家勢必聯合。這也可以從劉備兵敗夷陵後,又迅速和吳國交好就可以得知了!
-
5 # 冬州
重臣:劉備,孫權狗咬狗,老大,你看我們怎麼辦?
曹丕:孫權強,咱們和孫權一起打劉備,穩的很。
劉曄:不對吧大哥?孫權那麼強,你還慣著他,發育起來怎麼辦?
曹丕:也是啊!
王朗:要不這樣,反正也不著急,咱們先嗑會瓜子,等他們打完再說。
曹丕:好主意。
因為篇幅過長,不引用原文,具體請見《三國志·劉曄傳》
其實,這種“聯合”就是鑽空子,聯吳就是打漢中,聯蜀就是打荊州。
戰前,曹丕選擇了坐山觀虎鬥。於是,曹丕沒有進攻蜀漢的第一個原因出爐了。
戰前西線準備不充分
縱觀三國這些年來,曹魏的軍事佈局,一直是東強西弱。坐擁半壁江山,被諸葛亮打的兵力捉襟見肘,便是證據。
由於“坐山觀虎鬥”戰略的實施,曹丕並未調動兵馬,怕引起蜀國的驚慌。
曹丕再不濟,短時間內,在漢中集結個五萬兵馬還是隨叫隨到的。劉備新敗,蜀漢若在漢中和曹丕打硬仗,家底耗不起,畢竟五萬是先頭部隊,所以蜀國漢中必丟。但若想真拿下蜀國,還真不一定,畢竟蜀道之難,眾所周之。
這就引出了此事的第二個原因。
戰爭利益最大化
上邊我說,你打下漢中,並不代表打下蜀漢。
歷史是老師,之前的曹操——劉備漢中之戰告訴我們,漢中想防守成都方面的進攻並不算太容易。
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我們來談談荊州。
荊州這個地方是三家交界,在曹劉“襄樊之戰”前,有兩個重要地方。
南郡(江陵),孫權的命門,在劉備手裡。(具體原因複雜,本文不詳解,大家只要知道江陵是長江上游,對曹魏攻打江東,作用極大)
洞庭湖,關羽的命門,在孫權手裡。洞庭湖連線荊州內部水脈,交通方便,孫權“要”回荊州三郡,於此關係非常大。
其實曹丕“夷陵之戰”時的不作為,或者說王朗“坐山觀虎鬥”戰略,就是在變相打算“聯蜀伐吳”。
若是這一仗能拿下江陵,曹魏勉強可回到赤壁之戰前的局勢。
可惜,他忽略了諸葛亮。
諸葛亮代表蜀漢強行和孫權聯合。這時候,不幫忙就是最大的幫忙。曹丕認為蜀漢會難忍這口氣,再度聯魏伐吳,可惜!
最後強行吹一波,諸葛亮大局觀真的是無敵!
-
6 # 夏有涼風61
謝邀,三國時,劉備對東吳發動滅國之戰,曹丕為何不趁機進攻蜀國,非要打吳國?關羽死後,劉備要為關羽報仇,兵伐吳國。魏國計劃是要和蜀夾擊滅了吳國的,可這個時候偏偏孫權向魏稱臣。魏國臣下諫言魏文帝曹丕說,東吳孫權是假稱臣,可魏文帝還偏偏就接受了孫權,還封了孫權為王,當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時,曹丕來了個坐山觀虎鬥,那為啥曹魏不在劉備伐吳時攻打蜀國了,這裡可能有幾個原因。一,曹丕剛廢了漢獻帝,根基不穩,那時人心大多向漢,曹魏是新的政權,人心不穩,之前就有河西胡羌叛亂,曹丕施行崇尚道德教化政策,這個是主要因素。二,就是劉備伐吳,蜀中有諸葛亮、魏延坐鎮留下了防守部隊。所以蜀國攻吳,魏就沒有出兵伐蜀。
-
7 # 槓一生
那段時間是蜀國最鼎盛時期。曹操一死,三國已經沒有人能擋得住劉備了。東吳的周魯呂死後,後繼無人,主戰派中,只能找出個20多歲的陸遜來統兵。魏的司馬懿更不知道在哪裡貓著,魏不是不想打,是不敢打。
-
8 # 三國逐鹿劉備伐吳,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為何還要攻打吳國?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字子桓,曹魏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操與卞夫人嫡長子,曹丕自幼博學多識,文武雙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受禪讓稱帝,結束了四百年大漢的統治,建立曹魏政權。次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復仇,舉全國之兵七十三萬伐吳,蜀軍聲勢浩大,屢戰屢勝,222年二月,蜀軍已深入吳境兩三百公里。
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攻猇亭。建立大本營。東吳為了避免兩線作戰,急忙向曹丕稱臣。曹丕自始至終坐山觀虎鬥,未曾發兵救援東吳,更沒有進攻蜀漢的意思。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劉備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敗塗地,曹魏居然在樊城大肆屯兵,意欲攻取荊州,曹丕為何進攻戰勝國東吳,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荊州是戰略要地,曹丕攻打東吳意在荊州。荊州是天府之國,物產富饒,人丁興旺,足可以養兵百萬。荊州又處於交通要道,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而東吳與劉備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主戰場正是荊州,此時荊州剛經歷過戰火,東吳剛從劉備手裡收歸荊州,立足未穩,再加上劉備伐吳時,孫權曾承諾歸還荊州,送還兇手範疆、張達,以求劉備的原諒。劉備新敗,荊州是誰的更是說不清楚,曹丕正是想在荊州易主,模稜兩可的時候,一舉拿下,這樣便可以名正言順。曹丕得到荊州,西可以攻取益州,東可以進攻東吳,這樣曹丕就可以坐擁四分之三天下。
其次蜀漢有諸葛亮鎮守,曹丕冒然進攻蜀漢只會徒勞無功。益州山川縱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想要攻取蜀漢,必然進攻漢中,而這之間又有秦嶺阻隔,因此絕非易事。曹丕在劉禪繼位時,曾讓五路大軍共計八十五萬攻蜀,也是徒勞,分別是西涼鐵騎沙摩柯起兵十萬,進攻祁山方向,名將張郃起兵二十五萬進攻漢中,南蠻孟獲起兵十萬進攻成都方向,讓盟友孫權起兵二十萬自荊州方向進攻蜀漢。大將軍曹真起兵二十萬進攻祁山方向。然而卻被諸葛亮輕易化解,魏軍不戰自退。由此可見,有諸葛亮在,再加上趙雲、馬超、魏延等當世名將全部都在蜀漢,曹魏攻打蜀漢沒有可能佔到便宜。
再次吳蜀軍隊都基本在荊州,魏攻吳蜀必然不會全力相救,而魏攻蜀,吳國必然與蜀國再次聯手。吳蜀剛剛經歷一場大戰,而原因是東吳偷襲荊州,背信棄義,並且斬殺了關羽。東吳是對不起吳蜀聯盟的,然而吳蜀雖然破解,只是劉備痛恨東吳。孫權仍然盼望吳蜀聯盟能夠恢復,共同抗擊曹魏,這一點從孫權割地賠罪,願意歸還荊州給劉備就可以看出來,因此如果曹丕攻打蜀國,劉備已經敗亡,諸葛亮必然遣使與東吳再結聯盟,這必然讓吳蜀更加團結的聯合在一起,因為孫權很明白,一但蜀國滅亡,東吳也不會存在很長時間而事實上曹丕沒有攻取的情況下,諸葛亮還是和東吳恢復了聯盟關係。
最後蜀華人窮物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蜀國雖然面積不大,但險要關隘很多,易守難攻,曹魏勞師動眾,幾次都沒有好的結局。就連曹操也沒能收服漢中失地,攻取蜀漢要比攻取東吳難得多,在加上蜀國物產不足,土地貧瘠,人口也不多,攻取蜀漢遠遠沒有東吳價值大,因此曹丕將進攻的重點對準了東吳。
你是如何看待曹丕伐吳的?
-
9 # 大飛熊騎士
(影視中的孫權)
第一,孫權能忍辱負重,態度反覆,接受了吳王的封號,名義上歸屬已篡位的曹魏。但是,這說到底是虛的,土地和兒子是實的。所以,曹魏要求質子,孫權就虛與委蛇了。曹魏一集結部隊,陸遜就停止對蜀漢的進攻。
第二,曹丕大軍討伐東吳,不是奔著解救蜀漢去的。主要是成為帝王的曹丕,不知不覺被孫權利用了,從而得到了荊州,隨後態度反覆,吞不下這口氣。
(影視中的曹丕)
第三,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路大軍攻打東吳,中路和東路都是元老領兵。只有西路軍曹真,夏侯尚,再加上張郃等人輔佐,曹丕坐鎮南陽,江陵似乎志在必得。實際上,江陵差點就陷落了,只是不巧,遇到了瘟疫。
第四,對曹魏而言,荊州的重要性和價值大於蜀漢的漢中。拿下漢中,固然可以讓蜀漢早一天滅亡,但是漢中更不好攻。夷陵之戰,魏延的漢中軍團是沒有參與的。曹魏攻打漢中,後勤線更長,畢竟關中歷經戰亂,正在恢復,相當於一個緩衝地帶。
第五,東吳志在荊州,不是亡蜀,一旦蜀漢危急,東吳必然再度和蜀漢聯手。如果進攻東吳,蜀漢就不會插手了。事實也證明了,東吳再度開啟和蜀漢的外交,蜀漢也沒有參與抗擊曹魏。
第六,東吳拿下荊州後,進入全盛時期。東吳地盤,人口都得到大量的增長,陸遜,朱然,朱桓,全琮成了新的中堅力量,再加上呂岱,諸葛瑾,賀齊,徐盛,丁奉等人,人才濟濟。曹魏選擇打擊東吳,也是要抑制東吳這種勢頭,日後也好一統。
第七,曹丕接過曹操的事業後,幾次對東吳用兵,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曹操。畢竟,曹操一生征戰,大部分諸侯已經消滅,就赤壁之戰敗得最慘。曹丕如果能取得對東吳的勝利,一個替曹操出了氣。第二,也能穩固曹魏統治,以及篡位的合法性。
-
10 # 沉墨I方之城
曹丕的想法很多,但最符合曹魏利益的只能是攻打吳國,柿子都喜歡捏軟的,孫吳雖在在夷陵之戰中獲勝,對曹魏而言,依然是最軟的那顆柿子。
吳、蜀之戰起源於關羽被殺,關羽被殺的根源是荊州被劉備所佔,荊州地區的重要性對三國時期魏、蜀、吳都非常重要。
荊州地區地處長江流域中下游,水系發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戰略要地,此地不但可以北進中原,也可以東下江浙,甚至可以順江而上進擊益州,劉備就是佔據了荊州之地後,率軍入川,創下了蜀國的基業。
三國時期的荊州一直都是魏、蜀、吳三國垂涎的底盤,吳蜀兩國聯盟的解體就是因為孫權大將呂蒙趁關羽北上抗曹,偷襲荊州得手,佔據了荊州七郡。
劉備率軍出川為關羽報仇是假,搶回荊州是真,自此爆發了中國戰爭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以劉備慘敗而結束,但是孫吳不但沒有趁勝追擊,反而卻遣使向暫居白帝城的劉備求和,因為曹丕派大軍從北方伐吳來了。
那麼題主的問題就來了,此時孫吳大勝劉備,兵鋒正勝,為什麼曹丕不痛打落水狗,進攻蜀國,反而進攻孫吳呢?
這就是我前面提的柿子理論了,孫吳此時雖然表面光鮮,實則內部柔軟,夷陵之戰孫權左湊右挪才給陸遜五萬人馬,陸遜帶著幾萬人馬去對付劉備的幾十萬大軍,難道真的是因為陸遜藝高人膽大,那是孫權沒有辦法,能用的軍隊都給陸遜了,傻子也知道幾萬對付幾十萬能取勝的機率會是多少,雖然最後取得了勝利,既靠的是陸遜的指揮有方,也靠的劉備的輕敵冒進。
孫吳是軟柿子,而此時的蜀國呢,卻是個硬核桃!
劉備東伐孫吳,卻留下了諸葛亮鎮守成都,魏延防守漢中,馬超北守羌戎,蜀國對於北方曹魏的進攻進行了嚴密的防範,最重要的是進攻蜀國對曹魏來說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蜀國地處四川盆地,無論從哪個方面進行攻擊,都會受到地形地勢的阻礙,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和舉國之兵,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更何況曹魏在吳蜀之戰前還興兵八十多萬伐過蜀國,都被諸葛亮輕易的化解,這個曹丕的印象很深刻,幾十萬大軍伐蜀都無功而返,現在在蜀國進行了精心準備的情況,伐蜀的成本太高。
那麼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伐吳就是為了滅其國嗎,肯定不是的。還是衝著荊州來的,關羽丟荊州前,曹操就派曹仁、于禁從襄陽進攻,打過荊州的主意,最後慘敗而歸。
此時吳蜀聯盟瓦解,正是出擊的好時機,恰逢曹丕登基稱帝不久,也需要用戰爭的勝利來建立自己的權威。
孫權不是傻子,劉備更不是,雙方都明白,如果孫吳聯盟就此瓦解,那一定會被曹魏各個擊破,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明白,在政治利益面前,一切仇恨都不是個事兒。
於是吳、蜀聯盟重新修好,孫吳化解了蜀國劉備的恩怨後,全力抗曹,最終曹丕的戰略目的並沒有得逞。
綜上來看,曹丕在吳、蜀之爭結束後,打算來撿軟柿子的戰略是非常正確的,只是沒有考慮到吳、蜀能夠迅速的達成和解,而且還低估了孫吳抗曹的決心和實力。
回覆列表
公元221年,劉備在蜀國自立為帝的三個月後,隨即發兵數萬,水陸兩軍並進,對東吳孫權進行滅國之戰。面對蜀國大軍的來勢洶洶,東吳自孫權開始,全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劉備發病攻打吳國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為關羽報仇。當然,在劉備看來,東吳要比曹魏弱小,一旦東吳被滅,可在有生之年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即便劉備一時之間滅不了吳國,也可以乘機名正言順地奪取荊州。
面對劉備的傾國之兵,孫權心如亂麻,迅速召集大臣商議應對方案。經過商議,東吳迅Superb出了青年才俊陸遜作為前線總指揮,另一方面,孫權派特使趕赴曹魏,企圖勸說曹魏合力進攻劉備。然而,曹魏最高領導人曹丕卻態度含糊其辭,最終作出了坐山觀虎鬥的決定。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一潰千里,數萬蜀國精銳損失殆盡,而東吳陸遜見好就收,迅速回防曹丕,並且大敗曹丕。由此,吳國勢力達到最頂峰,蜀國從此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