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明代王爺的待遇太好了,難怪有本書叫做“回到明朝當王爺”,相信我,趕緊去穿越。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做了皇帝后唯恐吃虧,給子孫們開出了巨好的待遇,比如說親王(皇帝的兒子)待遇是一年是一萬石大米,郡王兩千石(親王的兒子,嫡長子可以繼承親王爵位),鎮國將軍一千石(郡王的其他兒子)然後待遇一直往下遞減,第八級也就是最後一級是奉國中尉,一年的俸米是200石,一個月也平均15石多,要知道當時正一品月工資也就87石米,還的天天冒著生命危險上班,只要被抓到貪汙就的剝皮抽筋等等,簡直是天壤之別,會投胎就是厲害。除此以外,婚喪嫁娶,生日節假日都有補助,級別不同,補助不同。

    錢只是一部分,朱元璋剛做皇帝那會,藩王的權力還很大,例如藩王兼任地方行政首長,可兼都指揮使,掌地方兵權。在封國內,親王擁有相當大司法、人事權,幾乎就是封疆裂土的一方諸侯,即使犯罪了,也不能隨便處理,老朱家的人外人沒有權力治罪,只能召到京師,由皇帝發落,如果大臣有離間皇帝宗親之間感情的,輕則革職坐牢,重則滿門抄斬。

    護短的心思,一清二楚!

    朱元璋後期,對於藩王做大有所警覺,尤其是皇太孫朱允炆能力有限,為了給孫子上位順利鋪路,朱元璋削減了藩王的權力,但考慮到部分王爺戍邊有功,許多政策並沒有嚴格執行,以至於後來燕王朱棣做大,起兵造反。

    朱棣繼位以後,吸取自身教訓,對藩王實行嚴格管控,他先是羅織罪名,收拾了一些尾大不掉的藩王,又把一些藩王遷移到偏遠地區,降低威脅,緊接著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二王不得相見;不得擅離封地;即使出城省墓,也要申請,得到允許後才能成行;如無故出城遊玩,地方官要及時上奏,藩王除了生辰外,不得會有司飲酒等等,透過這些措施,把藩王牢牢鎖在封地,讓地方官監控起來,雖然大米待遇沒有什麼變化,但謀反的威脅大大降低,所以自靖難以後,明朝藩王再無力造反。

    但即便如此,明朝的國庫也被這些龍子龍孫吃的不堪重負,萬曆年間,皇室宗親發展到13萬人之巨,以最低標準,相當於吃了1500萬人的口糧。而這些人幾乎都是不勞而獲的紈絝子弟,國家哪裡養得起?也難怪張居正指他們為國家的弊病,確實如此!

  • 2 # 季我努學社

    明成祖朱棣

    明代田地分為官田和私田兩種,皇莊是名義上的公田,實際上是屬於皇帝的莊田,一般包括皇帝的莊田,皇太后的莊田(也稱為宮莊),以及皇太子的莊田(也稱東宮莊田)。儘管在名義上是屬於官田範圍,但是實際上皇帝為首的私人土地,所以皇莊的管理方式與一般的地主和農民關係的管理並不相同,那麼皇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呢?

    明代皇莊的土地來源可以看作是明代土地兼併的先驅。一是兼併民田,透過直接強行兼併民田、誘騙方式取得土地、強行購買土地,亦或是得到奸民”獻出的土地,奸民指得是不務正業的農民或者地主豪強,如明憲宗時期沒收曹吉祥管理的皇莊,有很大一部分土地案就是兼併民田得到的;二是兼併軍民屯田、牧馬草場或者是勳戚莊田。在這樣子的土地兼併下,出現了許多農民逃亡的現象,造成當地嚴重的災難,激化社會矛盾,對明代社會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曹吉祥

    皇莊的管理人員大多是由皇帝委託自己的奴僕——太監進行管理的,同時有旗校、莊頭、家人和伴當等人員。旗校是指皇莊內部管理皇莊的武裝暴力人員,莊頭一般是太監的幫兇,一般是由不無正業的農民或者奸詐狡猾的地主階級組成,家人是指管理皇莊內部事務的人員,伴當一般是指奴僕或僕從。明代的太監向來以專橫跋扈、干預朝政、無惡不作為人所知,在皇莊的管理方式是太監為首的一群人自行管理皇莊,並不受戶部管理,在掌握如此大的權力之下的這群人,相互勾結、狼狽為奸,可謂是無惡不作,隨意增加稅收,聚斂財務,任意逮捕農民,姦汙婦女,戕害人命。除了這些管理人員,皇莊內部還有一種人——佃戶,佃戶的來源一般是:上文所說的奸民獻出土地成為佃戶,被兼併土地之後的佃戶,為了逃避徭役成為佃戶。由於皇莊內部的管理方式未能合理組織,佃戶所受的剝削是十分嚴重的,要承擔“一田兩稅”的負擔。

    明代皇莊被認為是明代弊端之一,皇莊大量出現,朝中官員,皇室親王等等也紛紛佔領土地,主要以王莊的形式,帶來極大的社會危害,這和明代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分不開的。

    參考文獻:

    1.《明代皇莊發展探源》,官美堞

    2.《明代皇莊的設立與管理》,鄭克晟

    3.《明代皇莊考源》,王巧玲

  • 3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說起來,明朝亡於崇禎,還不如說,是亡於財政危機的無可救藥。而造成帝國財政危機的因素,有一部份來自於奇葩的”宗王供養制度”。而這個制度的始作俑者,卻是得國最正的明太祖朱元璋。太祖雄韜偉略、打敗了元朝,所建立的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王死社稷、開疆拓土、遠邁漢唐。讓大漢民族彎腰了百年之後,重新揚眉吐氣。

    洪武朝建立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比如內閣制度、衛所制度,皆頗有前瞻性、集權性、先進性。不知是否因貧窮,限制了太祖的縝密和預見,他竟親手為大明王朝,埋下了一枚定時炸彈,非故意地設定倒計時為276年。這枚定時炸彈的名字,叫做”大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當這炸彈炸翻明朝之際,正是崇禎帝揮劍手刃長公主之時,無奈令母、後自盡之前,大明末帝崇禎發出了痛徹心肺的悲鳴,“汝何故生於帝王家!”

    只能說”做人要低調”,這句古訓永遠是對的。權力是柄雙刃劍,即便權傾天下、尊至皇帝,也不可以為所欲為。制度這個東西,拿捏得不好,也會傷及自身、傾至覆巢。太祖,當然是不可多得、天縱英武的制度設計家。他何曾知道,自己設定的”宗王供養制度”,會埋葬了他親手創立的王朝。明朝最天才的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改革之時,面對這個”宗王供養制度”的祖制,也是一籌莫展,沮喪之餘,怒而指斥此製為大明的先天弊病。下文將詳細地分析一下,明朝”宗王供養制度”,為何會成為浩浩天制的大明王朝不可承受之重?

    一,明朝王爺的待遇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朱元璋同志凌步丹墀之時、君臨天下之際,想必心中一定志得意滿,翻身的農奴把歌唱,一定要讓子子孫孫,永無貧厄困頓之虞。於是“宗王供養制度”出爐了。親王(兒子)年俸萬石,郡王(孫子)年俸2千擔,鎮國將軍(曾孫)年俸千石,輔國將軍(玄孫)年俸800石,奉國將軍(五世孫)600石,鎮國中尉(六世孫)400石,輔國中尉(七世孫)300石,奉國中尉(八世孫及以下)200石。

    諸君如果對上例之數還是無感,就按當今經濟狀況折算一下。親王年俸約為今日400萬元左右,而且是到了10歲就可領喲。這個起點,是全國九成九的人,再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的終點。知道大明官員年俸多少麼?二品尚書732石,七品知縣90石。不僅如此,各路藩王均有大大小小的肥沃豐腴的封地,不納稅不繳糧,還可收取封地上的諸多稅費。

    明朝對官員的苛刻,和與對王爺們的關懷,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而且這種關懷,是從貫穿於王爺們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國家全包之中,來體現它的無微不至、雨露均霑的。“宗王供養制度”,代表著王爺們的經濟待遇,也是反噬權力自身,最主要的經濟因素。

    與經濟上的優待王爺相匹配,在人權上,王爺們有超越法度的雍容,地方官和刑部是不能處置王爺們的肆意妄為、欺男霸女的。在架空法度尊嚴的同時,也耗光了帝國存在的基礎——百姓對皇權的服從和信任,即便縱有千百年來儒家禮制等級制度的不斷灌輸,也無法消彌惡政對帝國無聲無息的蛀空。

    至明中晚期,由於皇權對藩鎮自立替國,恐懼的歷史記憶,王爺們的自由受到了變態的限制,不僅有”兩王永不見面”的規定,而且連王爺到外地旅個遊,也要上達天聽、御核方成。換句話說,這些王爺們,只是被皇權關在銀籠子裡,跳來跳去的金絲雀,好吃好喝、卻不得逾籠半步,形同軟禁於封地。

    在軍事上,太祖當政時,出於父母天性和轉移軍權的需要,還對藩王們、兒子們抱有尋常農家的幻想。認為皇帝冶國,皇弟兄戍邊,一旦內外間或受敵,群起而滅之。一派互敬互愛、助人為樂、其樂融融、鄉村裡寨的場景。藩王不僅封地廣袤、率軍雄健,而且還賦有節制地方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的巨大權利。

    自建文帝貿然削藩開始,限制藩王軍權的政冶行為,已經悄然上路。及永樂帝清君側之後,由於朱棣自知得位不正,也就對限制藩王的軍權和自由,不太好意思大搞,但這種對藩王恐懼的政冶記憶,無疑會留存下來。而且,朱棣透過重啟太祖廢棄的錦衣衛、創辦東廠,來彌補因停止削藩,導致皇權防範藩王力量的減弱。至明朝中晚期,基本上,藩王做為一支足以左右帝國的政冶力量,已不復存在。

    二,明王爺們如何滅了大明朝

    好吃好喝好封地、限軍限動限權力。這政策的夾子兩邊一夾,是個人,全會跑去生孩子了,更別說這些好逸惡勞的王爺們了。在這裡,不得不服封建社會政策的厲害。說到底,政策就是透過挑動人類自私、自保的隱秘本性,引導人們去做,皇權希望你去做的事情。皇權希望王爺們做什麼呢?不許謀反自立!只要不違反這一點,皇權對王爺們來說,還是充滿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意蘊,不信看看上文所述的王爺們優裕的待遇。

    弘治5年,山西巡撫楊澄籌,向弘冶帝上奏,山西慶成王朱鍾鎰,勇奪朱元璋家族的生育冠軍。其育子94人,且其子女的生育能力也師承慶成王的優異基因。如長子所誕兒女達70多人。孫輩的人數已達163人,曾孫輩更多達510人。再加上眾多的妻妾女眷,慶成王府之人肯定無法認全和理清這團亂麻, 甚至還鬧出兄弟對面不相認,父子擦肩無所知的笑話。

    正德初年,慶成王府不無憂慮、貽笑大方地上奏朝庭,“本府宗支數多,各將軍所生子女或冒報歲數,無憑查考,乞令查報。” 皇族人口兇狠的上漲,自然是明朝人口爆炸的縮影。據各種專家的資料,明朝人口峰值,從6千萬至2億不等,這裡取中值約1億3千萬,人口大幅增長,對幾千年來,屢歷戰火的封建農業社會顯然是好事一樁。

    可以說,人口在哪個朝代爆炸,說明哪個朝代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也反映了有明以來政制、國制的完美優秀和卓爾不群。可是,誰又能知道,大明王爺們,在嚴酷和甜蜜的朝制監控之下, 旌旗雲集的造反,沒擊倒堅若磐石的大明王朝;床第宮闈的造人,競讓帝國彈指間灰飛煙滅,讓區區30萬人口的後金,進關檢了漏。讓涕泗橫流、勤勉寡斷的崇禎買不起單。

    明之建國初,“初封親郡王、將軍才49位”。據明末徐光啟推算,明宗室人數,每30年左右即增加一倍,據人口史專家推算,至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暴漲至百萬之眾。各地布政使陸續驚恐地發現,本省的財政收入,已經不足以供養本省的皇族。 所謂“宗室年生十歲,即受封支祿。如生一鎮國將軍,即得祿千石。生十將軍,即得祿萬石矣……利祿之厚如此,於是莫不廣收妾媵,以圖則百斯男。”

    這種爭先恐後的生兒育女,很快壓垮了看起來各方面制度,都犄倚互補、完美無隙的大明帝國。真的不能懷疑,朱元璋設計制度的天賦異稟。然而,太祖死也不會想到,區區皇族人口的一生二、二生四、四還會變成無窮,壓垮了近一億三子民奮力撐起的王朝;也許不能說,太祖在設計制度之時毫無預見,從親王只傳嫡長子,到王室越傳越低階,俸祿越傳越低的設定,足以反映了他當初的預見和防禦。

    但他能預見到,縱貫明清兩朝的小冰河時期的早澇相存、寒暑交加,所導致的顆粒無收、地赤千里麼?他知道,歷代明帝一揮筆欽準的每個不斷繁衍的王族,要匹配多少逆天的資源嗎?不斷膨脹的封地、年俸、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繁禮雜費、這還僅是經濟上的匹配;人權上資源的寬縱,所導致朝庭政冶信用的浪費乃至破產,這筆筆政冶資源的只付不收,縱使太祖英明神武、心細如髮,能考慮到這種奇葩的結局麼?

    他知道這種王室制度,對大明工商業、農業、國家壟斷的鹽鐵銅業的漸次摧殘麼?他知道這種福利制度的梯次的代數級降幅,最終匹配不了王室狂產的指數級增幅,最終在各種因素壓制下,成為大明王朝最終不可承受之重麼?結賬的時候到了。朱姓王族成為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所率領的流民組成的農民軍最優目標,農民軍攻城掠地、推枯拉朽之處,手無縛雞之力、身無長技的王族。無不屍骨無存、玉石俱焚。被屠之慘烈、付出之宏巨,也算是把三百年來所造之孽帳,一併給軋平了。

    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必然,最初總是以偶然的迷人和嫵媚,來迷惑人的心智和決策,南美蝴蝶的羽翼輕若鴻毛,滑過花叢寂而無聲,而太平洋的颶風所掀起滔天駭浪,連巨艨都不放過,試問,蒼天饒過誰?

  • 4 # 李任之

    明朝王爺的待遇要分兩個階段來看。

    第一,成祖靖難之前。這時候的明朝的親王大都是朱元璋的兒子,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有自己的武裝,人數有多有少,平均幾千人左右。不僅如此,親王對自己的封地有著直接的統治權,封地內的一些事情完全由親王一力決定,無需向中央政府請示。至於中央政府給親王的待遇,靖難之前大約為:

    親王萬石,

    郡王二千石,

    鎮國將軍千石,

    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

    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

    (以上標準出自洪武二十八年)。

    第二,靖難之後。靖難之後,親王的直接待遇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只不過到張居正時期,親王待遇有所減少,但與洪武二十八年的標準相比相差不多。

    以上所列舉的待遇基本上只是明面上的收入,其實明朝親王之所以給國家財政帶來很大負擔,源於王府的一些灰色收入。

    明朝宗室地位尊崇,尤其是靖難之後,親王們都沒了軍權、治權,一輩子只能呆在封地內,不能隨便出門。當時地方官員對轄區內的宗室基本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這些王爺們不造反,其他諸如圈佔良田、欺行霸市的行為,地方政府根本不會追究。這就導致明朝的王府肆意侵佔土地,而且不用承擔賦稅;參加商業活動,利用自己的身份搞市場壟斷。這些不法行為其實才是明朝王府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要是隻依靠朝廷的俸祿,他們怎麼可能養活那麼多兒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放在冰箱裡要用保鮮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