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炒米視角
-
2 # 四川達州人
豈止如此?
阿巴亥,是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悲催人物。主君嫡妻殉葬,別說漢族歷史,就是五胡亂華時期的胡族政權也從來沒有過。
明朝君臣當然譁然一片,紛紛斥責後金政權是十足的野蠻人。
當時人都認為,嫡妻殉葬不符合禮儀。但誰也沒有去關心,同時殉葬的還有努爾哈赤的兩個小妾,似乎她們就應該殉葬。
-
3 # 茹叔敬
首先說明:阿巴亥的死,是在一程度上從側反映出愛新覺羅家族的皇權慘烈。所以在當時,皇太極要奪得大汗之位,對手是:主要是代善與阿巴亥所生的三兄弟,阿巴亥的三個兒子中,長兄阿濟格雖亦多次隨父征戰,也立有不少戰功,但努爾哈赤一向更寵愛他的兩個弟弟多爾袞與多鐸。所以集中目標來看,皇太極的對手只有兩個,一個是他的兄長代善,一個是他的弟弟多爾袞。先說代善,他雖身為大貝勒,而且在褚英處死後,他曾一度處於王儲之位,按說他得大汗之位比較順理成章,但他寬厚仁慈,稟性柔弱,他在接褚英嗣位期間,被皇太極和其他貝勒與努爾哈赤的兩個庶妃搞臭,說代善與阿巴亥有私情通姦,在爭奪大汗之位的鬥爭中不算是皇太極的對手,眾貝勒不會選他。再說多爾袞,他雖比他的親長兄阿濟格還小几歲,多爾袞從小就深得父汗的愛憐,在才能方面早已顯露出來,既繼承了父汗的雄才大略,努爾哈赤駕崩之時,多爾袞只有十五歲,可他與多鐸都已統領著正白,鑲白二旗,這以阿巴亥為首的這一家子,實在是皇太極更不可輕忽的政治上的敵手。可能皇太極這樣想:如何集中力量來對付多爾袞,如果直接從正面去與多爾袞爭奪,這真不好辦。因為的因為:皇太極自己雖是皇后孟古姐姐所生,但他是獨苗哦!上無哥哥姐姐,下無弟弟妹妹,所以與多爾袞一旦正面衝突,其他哥哥弟弟不一定會站到他的一邊,而阿濟格與多鐸倒是確定無疑地會站到多爾袞的一邊。相信這個猜想是對的。於是皇太極要用硬手段來殺死阿巴亥!!!什麼手段?說是汗父生前曾有遺言,說等我(努爾哈赤)賓天之後,一定讓大妃(阿巴亥)陪我殉葬,以慰在天之靈!皇太極的話真的:只有天知,地知,皇太極知,天下沒有第二個人知!!皇太極向諸貝勒一傳,有的信以為真,還有的更堅信這確是先汗父的遺言,只有多爾袞兄弟堅決不信,這是皇太極的陰謀!沒辦法啊,年紀還小,實力不足!維有用淚水洗面,日後報仇。皇太極向大妃阿巴亥發難,在努爾哈赤面前告訐的小福晉庶妃德因澤與阿濟根她倆都沒趕上為努爾哈赤生兒子,搬弄是非倒是真有一套。在利用她倆來離間汗父與大妃的關係時,曾是皇太極的馬前卒,現在她倆的歷史作甲巳完成,對皇太極來說已沒有什麼作用,必須要殺了她倆,她倆知道皇太極的陰謀太多了,所以皇太極也逼令她倆一併與阿巴亥殉葬。
-
4 # 耿伯昭
阿巴亥7是多爾袞的生母,也是努爾哈赤的大妃,她雖獨得恩寵二十年。但後金這種汗國的大妃並不能和中原王朝的皇后相提並論。不是一個概念。大妃也只是大汗的諸多財產之一,況且草創之初的後金,還保留著很多部落制的陋習,女人沒有多少社會地位。
從政治制度來看。後金不同於中原王朝的一元君主獨裁,而是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體制,除了大汗之外,部盟的實權掌握在阿敏、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四大貝勒的手上。其他的諸如阿巴泰、徳格類、吉爾哈朗、阿齊格、多爾袞、多鐸、杜度等貝勒貝子還年幼。努爾哈赤殯天后,就算真的有遺命,將汗位傳給老十四多爾袞。也架不住成年的貝勒們安排出殉葬的鬧劇。沒有強力後援和政治盟友的阿巴亥母子,怎麼可能鬥得過老八皇太極。阿齊格、多爾袞和多鐸三兄弟能活得下來,已經算很不錯了。
-
5 # 談古論金
孝烈武皇后烏拉那拉氏阿巴亥(穆麟德:Abahai)生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在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1626年9月30日)只有37歲,正當盛年,從1603年被努爾哈赤冊封為大福晉開始,她已經當了23年努爾哈赤身邊最重要的女人,也為努爾哈赤生下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第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第十五子豫親王多鐸.
再看這一年,生於萬曆三十三年(1605)的阿濟格22歲,生於萬曆四十年(1612)的多爾袞15歲,生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的多鐸13歲,阿濟格已經成年,多爾袞、多鐸尚年幼,他們繼承了努爾哈赤直接掌握的最重要的八旗部分,如果正當盛年的阿巴亥透過收繼婚的形式與某個貝勒成婚(比如代善),皇太極等人必然受到極大的壓制甚至會權柄盡失,而即使阿巴亥只是讓某個人成為自己的情夫,而這個情夫又有野心,也會動搖後金的國本。
因此,在努爾哈赤屍骨未寒的時候,35歲的皇太極就趁著權力出現真空的時機攜同幾位大貝勒闖入後宮,傳達所謂的“帝遺言”,強迫阿巴亥殉葬。
有電視劇演繹之前阿巴亥情急之下對皇太極說了一句「就是把汗位讓給你也沒有什麼不可以」,這「讓給你」三字徹底得罪了皇太極,才導致殺身之禍,這當然是小說家言性質的文藝創作。
阿巴亥自然不肯就範,百般支吾,但最終還是迫於無奈,不得不從。
皇太極成為大汗之後留下的史料當然把要阿巴亥殉葬說成是努爾哈赤的遺命,但實際上應該不存在這個所謂遺命,不過阿巴亥還是沒辦法對抗這個冠冕堂皇的說法,特別是這個說法背後還有暴力的支援。
作為交換條件,阿巴亥要求諸王貝勒恩養多爾袞、多鐸,諸王貝勒均做出承諾,後來多爾袞和皇太極之間有恩又有仇的微妙關係,也都起源於阿巴亥殉葬事件。
-
6 # 秉燭讀春秋
公元1626年正月,一代雄主努爾哈赤病危,陪在他身邊的是心愛的女人阿巴亥——即清初的開國皇后。努爾哈赤用微弱的聲音對阿巴亥交代了後事,也就是臨終遺言。阿巴亥淚如雨下使勁點了點頭,努爾哈赤安詳的閉上了雙眼。
老汗王死了,宮中的情況一下子變得詭異起來,尤其是皇太極焦急萬分,他所擔心的就是自已能不能平安問鼎汗位。
他在父親病危的這幾天沒閒著,私下已經把其它三大貝勒拉到了自己陣營裡了。
(努爾哈赤)
宮中情況皇太極已經控住了,大貝勒代善已經被兩個兒子嶽託和碩託說服支援自己繼位。
二貝勒阿敏根本沒戲,因為他是老汗王的侄子。
三貝勒莽古爾泰早就名聲掃地了,原來之前他殺死了母親。他的母親因為和代善有私情,後來事情敗露,老努把莽古爾泰的母親打入了冷宮。誰知道莽古爾泰為了討好父親,居然殺了母親向父親邀功請賞,人們對他這種禽獸不如的做法十分憤恨,他想繼位大臣們也不答應。
皇太極分析的沒錯,事實也確實如此,他繼承汗位只差一步之遙。老汗王死後的第二天,“五大臣”和“四大貝勒”出於禮貌詢問皇后老汗王臨死前有什麼交代,阿巴亥緊張猶豫了好一陣子,最終還是迎著皇太極虎視眈眈的目光,銀牙一咬,以一種豁出去的心情說出了老汗王臨終遺言:由十四子多爾袞繼承汗位,由大貝勒輔政,待多爾袞成年後,代善歸政”。
(代善和眾貝勒)
此言一出,阿巴亥就像捅了馬蜂窩一樣,所有的人都反對,這顯然不符合在場的多數貝勒和大臣的心意。這些經久沙場的老將們把不屑寫在了臉上,紛紛質問阿巴亥。
“老汗王臨死前,只有你(阿巴亥)一個人在身旁,沒有其他人在旁為證,只憑你一張嘴說了不算,要我們相信,除非你出示文字或者遺詔“。也就是說,大臣們和眾貝勒直接否定了這道口諭。
說實話這就是阿巴亥不明智的地方,他就不想想,他失去了努爾哈赤的寵愛還有什麼呢?
他的三個兒子還小,當時最大的阿濟格也才22歲,多爾袞14歲,多鐸12歲。他的周圍有和她一心一意的文臣武將嗎?即便代善喜歡她,到現在不也投靠了皇太極嗎?
說實話,他的命運和當初漢朝劉邦的愛妃戚夫人差不多,阿巴亥當時能做的就是夾著尾巴做人,順應當時的情勢,擁戴皇太極繼位。這樣說不定還能分一杯羹吃。
阿巴亥說出老汗王的遺命時,她離死不遠了。皇太極不可能放過一個和自己爭天下的皇后,就像當初呂后不放過戚夫人一樣,不過二人的死法有所不同。(阿巴亥)
第三天,皇太極和眾大臣臉上帶著淡淡的微笑上朝了,皇太極在昨晚已經把繼位大戲的劇本編排好了,就等女主角阿巴亥出場了。
阿巴亥懷著忐忑的心情來到了大殿,皇太極和眾大臣斷然否定了那個多爾袞繼位的臨終遺命。
隨後,四大貝勒懷著愉悅的心情,向阿巴亥口授了老汗王另一臨終遺命:大福晉阿巴亥豐容靚飾,與老汗王相處二十餘年,早已情如一人,因此,老汗王要走了,卻把美麗如畫的阿巴亥就在這塵世間,委實有些不捨,所以,老汗王再三囑咐:俟吾終,必令殉之。
後饒丰姿,然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引自《清朝武皇帝實錄》聽到這些,阿巴亥當時驚愕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初自己傳達老汗王的遺命,不過是為自己三個兒子謀些政治利益,為自己以後的生活謀個依靠。
(阿巴亥)
到底有沒有阿巴亥說的這道遺命呢?我覺得這個口諭應該是真實存在的,畢竟努爾哈赤生前很寵愛阿巴亥和十四子多爾袞,老汗王無論出於公和私,有這樣的遺命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就是這份遺命要了心上女人的命。
其實談論遺命的真偽沒什麼大的意義,“賜死殉葬”的不也是口諭嗎?為什麼皇太極和眾大臣們有選擇的相信呢?
對自己不利的事反對,對自己有利的事擁護,並且不遺餘力的推行,這就是典型的“流氓政治”。
政治一切來源於實力,阿巴亥不想死也得死。按說當時殉葬有規定,殉葬的都是沒有生育過兒女的偏妃,皇后一般不會殉葬,況且阿巴亥生了三個兒子,他的小兒子才12歲,古代只有到14歲才能算成年人,也就是說阿巴亥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沒必要殉葬。
(皇太極)
但是皇太極要她死,當時36歲的阿巴亥出於對塵世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史書記載阿巴亥百般支吾,希望事情有些轉機,其實要等出現奇蹟,除非努爾哈赤活過來,你覺得有可能嗎?
皇太極和眾大臣步步緊逼,阿巴亥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自縊殉死。(有一說是皇太極命人用弓弦勒死了阿巴亥)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辰時,阿巴亥自盡而死,當日盛殮,巳時與努爾哈赤的遺體同時出宮,安放在瀋陽城內西北角。
三年過去了,也就是天聰三年(1629)二月十三日,阿巴亥同努爾哈赤葬入剛剛建成的瀋陽福陵。同時入葬的還有孝慈皇后、和繼妃富察氏,但在官方史書上卻只記載孝慈高皇后和富察氏,對阿巴亥一字不提,明顯是對阿巴亥的歧視。
——END——
-
7 # 金水史
努爾哈赤死後,後金大汗之位最終由皇太極獲得。
以這個勝利的結果推測前因。
第一,根據史書記載,阿巴亥不是請命殉葬的,而是被迫的,皇太極是主謀之一。
《太祖武皇帝實錄》較為詳細地記述了阿巴亥被逼殉死的情景:
留之恐後為國亂,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之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
當時四大貝勒,包括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以努爾哈赤臨終遺命為由,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就範,為了保住自己三個兒子的性命和安全。
第二,傳言努爾哈赤臨終前和阿巴亥商討關於代善輔政、多爾袞繼位秘事,無論傳言真假,都會影響皇太極登帝位,至少名不正言不順,不利民心歸順。阿巴亥死去會斷絕了她兒子多爾袞即位的可能。
第三,根據歷代子少母壯的啟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會依仗阿巴亥這個最大的政治靠山,壯大力量,日後勢必會日漸威脅皇太極的地位和江山社稷。
第四,當時滿族有兒子繼承父親財產和妻妾的習俗,努爾哈赤生前曾表示,他死後嫡妻阿巴亥及阿巴亥子嗣會託付給長子代善,如果阿巴亥不死,會聯合代善的勢力壯大力量,更加威脅皇太極稱帝的地位和江山。
第五,阿巴亥身為大妃,沒有皇太極那樣的政治手腕,能力和政治同盟。努爾哈赤生前,阿巴亥不得人心,因獨寵引起其他庶妃的妒忌,被告發和代善眉來眼去的行徑,又因自己私藏金銀行為不端而導致努爾哈赤對其信任度驟減,更不會為兒子們籌謀鋪路,沒有拉攏四大貝勒中的兩大勢力阿敏和莽古爾泰爭取更多政治同盟。
綜上,無論是當時後金形勢,皇太極還是阿巴亥自己,都是導致阿巴亥殉葬的原因。
回覆列表
努爾哈赤的第四任大福晉、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大妃。這個努爾哈赤繼孟古之後最寵愛的女人,最終成為了後金乃至之後清朝唯一一個被殉葬的皇后。
但是女真人在此之前並沒有殉葬的傳統;努爾哈赤本人亦無殉葬的要求。阿巴亥甚至還是努爾哈赤臨終前召見的遺囑執行人!可是翻遍清初史料,努爾哈赤的臨終遺言究竟是什麼已經無從可查!《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和《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裡要麼語焉不詳,要麼前後矛盾。因而這裡必然有故事!
但是歷史還是留給我們線索的,那就是從北韓的史料裡和之後《皇考開國方略》裡面,我們可以得出,皇太極自己都承認,繼位不是努爾哈赤的遺命,努爾哈赤的最終遺命是多爾袞繼位,代善輔政,或代善繼位這兩種中的其中一種。
多爾袞彼時太小,正逢女真群龍無首,生死存亡之際,的確無法撐起大局;而代善,我們知道的,老實人一個。兄長褚英的死(因為爭儲,被努爾哈赤賜死),讓這個老實人早就無意於這個兇險的汗位了。帶兵出身的他,非常明白什麼樣的人才能真正勝出!
所以這個時候,說白了不但要看誰的實力更強,還要看誰的心上扎得住刀子!很顯然皇太極的勝出,更能穩定這個局勢。因為皇太極符合上述所有要求。這就是所謂的”眾請皇太極繼位”。
雖然皇太極得了所謂的“民意”,但畢竟不是努爾哈赤的聖意。而此刻阿巴亥身為努爾哈赤的遺孀,本身地位高貴,又是努爾哈赤的遺囑執行人,如果她按照丈夫努爾哈赤的意見執行,無論努爾哈赤立的是誰,皇太極都無法登上汗位!因此,阿巴亥就成為了皇太極繼承汗位的最大阻礙。要知道皇太極的母親是孟古,孟古生前是努爾哈赤最愛的女人,畢竟是東哥的姑姑,應該也是大美女一個。可是孟古死得早。後來努爾哈赤與葉赫部又有發生了那麼多不愉快,所以皇太極因為孟古的死,失去了太多太多。
無論是從感情還是客觀需要出發,弄死阿巴亥,是皇太極唯一的選擇。可是如何不留下把柄呢?那就是讓阿巴亥給努爾哈赤殉葬!
阿巴亥的被殉葬,難道都是皇太極的責任嗎?顯然也不都是!還有一個始作俑者,那就是本來可能繼承汗位的代善!因為除了阿巴亥,還有兩個殉葬的庶妃,一個叫德因澤、另一個叫阿濟根。在努爾哈赤生前,德因澤和阿濟根曾經多次在努爾哈赤面前告阿巴亥的狀,其中一次最嚴重的就是告阿巴亥與代善有一腿。導致努爾哈赤暴怒,在氣頭上,險些處死阿巴亥!
但是很顯然,無論阿巴亥還是代善腦子都不會如此不清楚。雖說女真人沒有倫理的禁忌,但是畢竟兩人要面對的是努爾哈赤。
所以這是一個陰謀,很顯然德因澤和阿濟根再怎麼搞倒阿巴亥,出於自身出身,她們也無法得到正主之位。那他們又何至於冒這麼大風險去搞阿巴亥,還順帶上代善呢?
從誰得益誰主謀的角度出發,炒米看到了這兩人身後皇太極的影子!的確阿巴亥和代善都是皇太極的阻礙!
但是當結局變成阿巴亥和德因澤、阿濟根被殉葬,而代善不但沒有事,還成為了皇太極繼位的積極擁護者和操辦者。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代善和皇太極有什麼背後交易了。
所以,阿巴亥的被殉葬,除了皇太極是直接受益人外,代善也逃脫不了干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