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秉燭讀春秋
我覺得不恰當,諸葛亮是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首先我們看管仲和樂毅的成績。然後和諸葛亮的成績兩廂對照,一切會昭然若揭的。
首先說管仲,他幫助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齊桓公的相父,他和諸葛亮相比,管仲更多的是大國風範的宰相,管仲講責任,講信譽,具體事蹟是這樣的: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管仲主持了齊國和魯囯的會盟,這時候魯囯不如齊國強大,齊國奪了魯囯許多城池,魯囯國君敢怒不敢言,但他的手下曹沫不服氣,於是暗藏利刃也隨著魯囯公一起會盟去了。
當二人及隨從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雙方坐下來商議事情,此時曹沫快步用利刃逼住了齊桓公,當時在場的齊國士兵嚇得不敢動彈。
曹沫用刀逼著齊桓公答應,把之前奪的城池交還魯囯國君,齊桓公沒辦法就答應了,然後曹沫放下刀子,像什麼也沒發生似的站回了自己佇列。
事後,齊桓公要毀約,管仲說“這樣做不可以。不可以為了一時的快樂貪圖這樣小的利益。這樣做會使你在諸侯中的威信盡失,失去天下人的信任與幫助,還不如還給他。”
於是齊桓公把侵佔魯國的城池還給魯國。從此奠定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了。
反觀諸葛亮又是怎樣為劉備出謀劃策的呢?荊州本來是借的孫權的地方,但諸葛亮勸劉備佔著不還,還讓關羽據守,結果多行不義,關羽被孫權所殺。
借了不還,在道義上說不通。這點諸葛亮和管仲差遠了。這也是管仲能把齊桓公輔佐成春秋五霸之首。而諸葛亮卻沒有把劉備輔佐成“恢復漢室,克復中原”的一代雄主之。
相對樂毅,諸葛亮又差之遠矣。樂毅把弱小的燕國打造成了強大的盟主國,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反觀諸葛亮又如何呢?六出祁山,七伐曹魏,然而無尺寸之功,講真鞠躬盡瘁沒什麼大不了,這和耗盡蜀國國力是劃等號的,沒有實質的區別。
國家強大才是硬道理。千百年來,諸葛亮騙了我們。直到今天我查了管仲和樂毅的資料,我才如夢方醒,原來他自比的管仲和樂毅的兩個人是如此的出色,和諸葛亮相比,諸葛亮頓時黯然失色了。
-
3 # 知常容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這個比喻有些恰當,又有些不恰當
管仲他是治世之能臣,千古之賢相。諸葛亮也是千古之賢相,無疑他可以達到管仲這一層次,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管仲,蕭何之亞也。
三國裡面的名人很多人對他的評價就是劉備是豪傑,諸葛亮是治世之能臣。諸葛亮治理蜀漢的確是有本事,劉備在夷陵之戰帶了之後,蜀漢已經空掉了,益州疲弊。
當時人心浮動,三郡反,蜀漢內部也是暗潮湧動,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情況下,諸葛亮硬是透過3到5年時間的努力,不但平定了三郡,且擁有了北伐的實力,並且跟吳國達成了同盟,使蜀漢南方無需擔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他自比管仲一點都不自傲,不誇張。
那就說一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也就是自比樂毅。是諸葛亮的理想目標。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怎麼樣,我也認為他與樂毅有很大的距離。樂毅指揮燕國的軍隊打到齊國,最後只剩下兩個城,如果沒有反間計的話,可能齊國從此從版圖上消失。是以弱勝強的典範,而諸葛亮很明顯沒有做到這樣六伐基本上沒有多大的建功。自比樂毅有些浮誇。
但不管怎麼樣,諸葛亮是神一般的人物。是歷代儒生的榜樣。
-
4 # 圭海四記
諸葛亮自比管仲與樂毅,在我看來,是十分恰當的。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與叔父躬耕於南陽,當時其所交之人皆是當時的名士,如龐德公、黃承彥、徐庶、崔州平等人,更是被司馬徽稱讚為“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即使在鄉野僻壤,諸葛亮仍是眾人口中、眼中的能人義士。
而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更是將劉備由破落戶發展成蜀漢的昭烈帝,單單如此程度,其實諸葛亮的功績便已經足夠標榜歷史了。
但是,三國演義影響實在太大,特別是以劉備為主線的故事中,讀者是多麼希望蜀漢能打倒魏吳,恢復大漢,因而寄予大多期望在諸葛亮身上,當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並身先死時,大家的最後期望破滅,自然要把罪過全放在諸葛亮身上。這也是諸葛亮的悲哀所在。
那麼,我們再試著還原一下管仲與樂毅的功績吧,看看諸葛亮是否有如此的能耐與之相比。
管仲最初是齊桓公哥哥公子糾的謀士,當時的管仲並未能助公子糾順利登上齊王之位,反而是齊桓公小白先生禮賢下士任用管仲,從而使管仲得以施展還算不錯的能力使齊國登上春秋霸主之位。
在這個成就之下,管仲確實功不可沒,但齊桓公絕不是省油的燈,也是一代雄主,才能與管仲相得益彰,反觀劉備,與齊桓公可是同一號人物?而齊國,本就是姜太公的封地,基礎自然是很雄厚的,加上山東漁鹽之利,周邊都是魯國、徐國一類的小國,要成長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但蜀國可謂是從無到有,是草創之功,難道比不上齊國嗎?
何況蜀國以天府之地,要做到三國鼎立,那真的是雞蛋碰石頭,還要頻繁主動出擊,的確了得了。
樂毅呢?最大的成就是帶領一幫烏合之眾把齊國殺個片甲不留?這個完全是靠樂毅的領導能力,以及碰巧齊國國內無大將的緣故,直到後來田單實施了反間計才使齊國保全。難道諸葛亮沒有這樣的戰績嗎?當然是有的,樂毅可以聯合一干諸侯齊心屠戮齊國,諸葛亮也可以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聯合吳國在赤壁大破曹操,這不是同等的戰績嗎?再者諸葛亮六出祁山,哪場戰役不是各種巧奪天工?
而諸葛亮最大的厲害之處是主少不疑,什麼叫功高蓋主,這點樂毅遠遠比不上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這麼厲害,為什麼沒能幫蜀漢統一天下呢?
只能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強中手最怕豬隊友。
諸葛亮的對手是誰?司馬懿、曹操、郭嘉、賈詡等,哪個不是天才式的人物,關鍵不是一個,是一群,反觀自己的陣營,猛漢張飛,不信任自己的關羽,還有白痴兒劉禪,這麼多坑,怎麼過的了?
當然,歷史人物強與不強,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機遇實在是太重要了,高能力不如遇到好世道。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咱們先說諸葛亮為什麼要“自比於管仲、樂毅”?
三國亂世,群雄逐鹿。群雄要逐鹿,自然需要人才。但是,如何發現人才?或者說,你作為一個人才,如何被諸侯們發現,這就是一個新課題。
(諸葛亮)
為什麼說是新課題呢?因為在東漢的時候,人才舉薦的方式是察舉制,就是按照三綱五常的標準,推舉對治理國家有用的人才。不過,當時舉薦出來的人才,大都是士族、望族的後代,而這些人多是紈絝子弟。真正有才幹的平民子弟,很少能獲得舉薦的機會。這是其一。其二,就算是嚴格按照標準把人才舉薦上來,這樣的人才,在三國亂世,幫助諸侯們平定天下治理天下上,也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所以我說是“新課題”。
為適應新的形勢需要,當時的民間出現了由汝南郡人許劭兄弟搞的“月旦評”,也就是開論壇,一月一期,對當時的人物進行品評,以期給國家推薦有用的人才。
但是,光靠別人評價,顯然是不可靠的,自己還應該主動。和諸葛亮齊名的另一個謀士龐統,他採用的方式,就是不斷高評別人,這樣別人也就高評他,他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
諸葛亮為了推銷自己,其實也是做足了功夫的。一是,他一面號稱“躬耕隴畝”,另一方面又把隱居地選在交通要塞之地南陽。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說,為什麼古代的隱士都會選擇終南山隱居呢?因為終南山離長安很近,更容易被皇帝發現。諸葛亮選在南陽,情況也是一樣的。二是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梁父吟》講的中心思想,其實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就是表明自己的人生觀,自己是個有本事的人,有遠大理想的人,但不是追名逐利的人。這樣的人,君王用起來更放心。三是“自比於管仲、樂毅”。為什麼自比於管仲、樂毅呢?這兩個人,管仲是讓齊國強盛起來稱霸諸侯的宰相,是政治、經濟的全才。樂毅則是軍事天才,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諸葛亮自比於管仲、樂毅,那就表明,自己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天才、全才!
那麼,諸葛亮配不配得上他自己做的這個比配呢?
(管仲)
先說政治上,諸葛亮在跟隨劉備以後,一直主要負責後方管理、賦稅徵收及劉備打仗時的糧草供應。他獎勵生產,訂立制度,任用賢才,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在蜀地樹立起了極大的威信。更為重要的是,當地老百姓非常擁護他,劉備也並沒有猜忌他,甚至最後還把劉禪託孤給他。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在政治上是非常成功的,比蕭何、管仲的成功,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說經濟上,諸葛亮在經濟上的作為,主要體現在對於漢中的打造上。漢中之前是比較貧弱的,諸葛亮在幫助劉備取得漢中後,在漢中採取了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主要有“休士勸農”和“踵跡增築”,說白了就是實行軍屯和興修水利。這兩點,讓漢中盆地成為繼成都平原之後,又一個魚米之鄉,為後來的北伐戰爭提供了強大的保證。這個經濟作為,雖然比不過管仲在經濟上的改革,但依然是很出色的。
(樂毅)
最後說軍事上,諸葛亮在具體的指揮打仗上,並不是很出色,最典型的的證明就是他的多次北伐行動都沒有成功。不過,在戰略上他則是一流的。在隆中的時候對於天下大勢的分析,給劉備做的規劃,可以說,都是非常精當的,劉備最後實實在在是按照這個規劃發展起來的。在這一點上,他其實比樂毅的能力強。畢竟樂毅雖然打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市,但是最後被齊國反敗為勝,收復了失地。
總之,諸葛亮並沒有做虛假廣告,實踐證明,他對得起他做的廣告。
-
6 # 野草的沉思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這個讓喻不僅恰當,而且還略含謙遜。
一,管仲,春秋時人,政治家兼軍事家,曾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雄踞春秋五霸之首。
二,樂毅。戰國時人,政治家兼軍事家,應燕昭王黃金臺之邀,助燕昭王伐齊,東下齊城七十二座,幾近滅齊。後遭人離間離職,功敗垂成。
三,諸葛亮,三國時人,政治家兼軍事家。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他總攬蜀漢軍政大權,為蜀漢立下了豐功偉績。
四,此三人相比較,諸葛亮無論在當時的功業上,還是對後世的影響上,都超越了前二人。
-
7 # 先秦史
管仲樂毅何許人也?
管仲是春秋齊國桓公的宰相,他幫助齊桓公對外稱霸,對內改革,是一位政治經濟能力非常突出的人物,有“華夏第一相”的美譽。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著名的統帥,軍事才能突出。最主要的戰績是連下齊國七十餘城,使齊國幾乎滅國。但是因為政權更迭,失去新君信任而功敗垂成。諸葛亮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是蜀漢立國以後基本國策。赤壁之戰之前,諸葛亮主動要求到吳國協商孫劉聯合大計,併力成此事,最終取得赤壁之戰的三分天下的勝利。夷陵之戰以後,蜀漢政權偏安西南,諸葛亮以弱攻強,以進為退,為蜀漢的延續提供機會。都是政治影響深遠的大計,戰略性十足。
在漢中,諸葛亮搞起屯田,興修水利,發展了漢中的經濟,為以後北伐奠定經濟基礎。劉備出兵打仗是,諸葛亮逐漸負責起內部事宜,比如發展生產、調整賦稅、充實軍資,他居中持重,幫劉備的後方打理的井井有條。
諸葛亮的主要軍事貢獻就是後期的幾次北伐,由於蜀漢後期缺兵少將,經濟落後等原因,成就一般。綜上所述,諸葛亮在政治、經濟能力都非常突出,符合自比管仲的要求;而在軍事上,諸葛亮的成就要比樂毅略遜一籌,但是戰略思想明顯是樂毅不能比的。個人感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還是名副其實的。
-
8 # 泰山7001
我的回答是:不恰當。
我對諸葛先生還是很尊敬的,但先生有些過於自負了。管仲相齊,齊桓公稱霸一時;樂毅伐齊(怎麼又是齊國),威震華夏,這都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
管仲像,孔子贊曰:微管子,吾等披髮左衽已。
樂毅像,髮型很奇特。伐齊連下七十餘城後,我猜不出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諸葛先生確實是一等一的人才,治國、用兵也頭頭是道,蜀漢政權在他的管理下,按部就班,井井有條。在對曹魏政權的作戰行動中,也是勝多敗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他的功勞和管仲、樂毅可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治國,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政權雖然安定但很貧窮,老百姓負擔很大,在魏蜀吳三個政權裡是最困苦的一個,沒有達到管仲時期齊國獨霸一方的高度。
用兵,諸葛亮中規中矩,六出祁山實際上是無功而返。兵者,詭道也,而諸葛先生卻不能靈活應變,總是一個策略進行到底。司馬懿後來乾脆就堵在進軍路上也不跟你打,耗到沒有糧食自然退兵。諸葛一生為謹慎嘛,以弱打強,不出奇謀詭計怎麼能贏的了呢?
在我看來,諸葛先生離管仲、樂毅還是有差距的,他倆算十分的話,諸葛先生只能打八分。而東吳有個陸遜的帥哥,這傢伙有可能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出將入相堪與管、樂二人可比肩的人物。
-
9 # 千古名將英雄夢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丞相在南陽躬耕時,以管仲樂毅為人生榜樣,這個比喻當然恰當,而且這三個人也非常相似。
其一,諸葛亮與管仲、樂毅生活的時代非常相似。他們都是生活在中央政權衰微、諸侯爭鬥不休的亂世。所以三人後來都尋得明主,得以大展拳腳,成就一方霸業。
其二,諸葛亮與這兩位古人的出身也非常相似。他們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都擁有顯赫的先祖,都擁有顛沛流離落魄窮困的青年時期,後來又都因為獲得了明主的信任與重用而開創了一番大事業,並都扶助己方弱小的政治勢力擊敗強敵成為了一方霸主。
特別是樂毅,來自家族傳統悠久的晉國樂氏家族,出過樂王鮒、樂羊、樂池等著名將相,諸葛亮則也有葛嬰、諸葛豐這樣的優秀先祖。他們的出身於境遇非常相似。
看來,諸葛亮也是幸運的,他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為自己定好了整個人生規劃——首先要成為像管仲、樂毅那樣的軍政奇才,其次要在亂世中找到雖然勢力弱小但雄心萬丈的明主,然後要幫助明主打敗強敵稱霸天下,最後要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仍然保證自己身後的控制力與影響力,避免管仲、樂毅人亡政息、功虧一簣的悲劇結局。最後這一點最難,因為這不僅需要能力,也需要一點運氣;但幸運的是諸葛亮做到了,做的不僅比管仲樂毅要好,而且幾乎已做到了人臣的極致,直達聖賢之境界。
“追星”有四重境界。第一重是“崇拜偶像”,一如我們大多數;第二重是“效仿偶像”;第三重是“成為偶像”,這似乎已經成功了;但還有第四重境界,那就是“超越偶像”,甚至把偶像遠遠甩在後面!正如孔子超越了偶像周公,劉邦超越了偶像信陵君,蘇軾超越了偶像韓愈,愛因斯坦超越了偶像麥克斯韋,諸葛亮也最終超越了偶像管仲樂毅,而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傳奇與輝煌。
回覆列表
這個不是《三國演義》胡謅八扯的,在《三國志》中就有記載: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身高八尺,自比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以為然,只有崔州平,徐庶深信之。
諸葛亮這個比喻,我是認為恰當的,諸葛亮的能力不容置疑。至於諸葛亮:出身未捷身先死,沒有取得歷史性的勝利的原因。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結尾也給瞭解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蕭何舉薦韓信,管仲舉薦王子城父(這是個人名,如果想了解,私信我),都是考慮到自己不具備的能力,用這兩個人來補充自己的不足。諸葛亮在政務方面,不亞於管仲,蕭何。但是當時沒有城父、韓信這樣的名將,導致功業未成。天命所歸,不可以憑一己之力而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