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南好藥師
-
2 # 蛻變卍
是治好就停服,還是繼續服。
像一些慢性病,一旦確診了是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服藥的,即便血壓血糖控制於穩定水平,也不建議停藥。
還有一些慢性病,如慢性胃炎,慢性咽炎,根據病因的不同,藥品使用療程說明書會有明確提示。
急性病,急診使用要求藥效迅速,隨用隨停。
有明確療程限制的藥品,大多長期服用會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說明書會有明顯的提示。當然,個體狀態千差萬別,最穩妥的方式是諮詢專業藥師。
-
3 # PSM藥盾公益
老百姓常說:“是藥三分毒。"究竟在生活中,服藥有可能存在哪些誤區呢?下面我們就常見的用藥誤區給予分析和糾正。
誤區
一、錯誤的服藥觀念
1、新藥比老藥療效好
目前,很多人在治病時會主動選擇新藥。新藥是經過嚴格的試驗,並證實有較好的臨床效果才批准上市的藥物。但是,新藥被應用於臨床的時間還不長,其有可能發生的毒副反應還未被充分認識,最終有可能被淘汰掉。因此,我們要謹慎的選擇新藥。選擇藥品不是新的就是好的,而應該選擇最合適的才是正確的。
2、打針比吃藥見效快
傳統觀念認為注射藥物比口服藥物起效快,療效好,其實不然。注射液中因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不溶性的微粒,有可能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比如休克。注射液所配的藥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發生不良反應的頻率也越高。所以非疾病必須所需,應優先選擇使用口服藥物。
3、發熱就用抗生素
許多人,往往把發熱和細菌感染畫上等號,因此一發熱就認為該用抗生素。引起發熱的原因絕不只有細菌感染一種,腫瘤患者可以發熱,病毒感染也可以發熱。一定要先弄清楚發熱的原因,針對感染的病菌不同,再針對性地選擇有效的抗生素才是明智的選擇。
4、口服抗生素不會過敏
很多人認為口服抗生素不用做皮試,不會發生過敏。有些口服抗生素,如青黴素類,按規定也應做面板敏感實驗。對於過敏體質或已知對某類藥物的過敏者,即使是口服藥物,也要慎重,嚴密觀察用藥後反應,如皮疹、心慌、胸悶、腹瀉等,發現過敏症狀及時就醫。
5、喜歡中西藥物聯用
大量的實踐證明,絕大部分中西藥是可以同時服用的,有時兩者相互結合,往往能增強療效、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中西藥物是不能同時服用的,藥物之間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導致藥效降低或失效。比如服用B族維生素時,不能同時服用大黃、五倍子等中藥,兩者結合能夠生成一種不能被胃腸吸收的化合物,從而使維生素B失去作用。因此需要同時服用中西藥物時,應先向專業的醫師或藥師諮詢清楚。
二、錯誤的服藥時間科學的服藥時間是根據人體的生物節律特點和藥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來合理安排的。準確來說,一天三次服藥,不是每天隨三餐吃上3次就行了。它的意思是指每間隔8小時服用一次,一天服3次。另外,飯前服用一般應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飯後服用一般是指餐後30分鐘左右,睡前服藥至少提前15分鐘。
三、錯誤的服藥方式1、吃藥不注意水溫
人們在服藥時大多會飲用溫水,但有部分藥物遇熱後會發生一定的物理或化學反應,從而影響藥效。比如含酶類的助消化藥物、活疫苗、含活性菌的藥物等,遇熱後都會使藥物失去活性。這些藥物的儲藏溫度為2到8℃,服用時應當用涼白開水送服。
2、兒童喜歡用飲料送藥
兒童在服藥時大人喜歡用飲料來送藥,以改善藥物的口感。飲料中含有的化學物質有可能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影響藥物的療效,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危險。因此最好用溫白開水送服。
3、服藥方式錯誤
比如舌下含服的藥片直接吞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時,藥物吸收完全且起效迅速,能迅速緩解心絞痛,如果改為口服,其藥效會大打折扣。包衣片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它們具有維持藥物不在胃裡被破壞,到腸道中才被分解吸收的特點。因此,包衣片應用溫水整體吞服,不可研碎服用。泡騰片如金蓮清熱泡騰片,遇水後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如果和溫水一起服下,有可能引起窒息,因此,必須先將藥物溶解後再服用。
解惑藥品的種類繁多,合理地選擇和正確地使用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因此,服藥前切不可掉以輕心,應仔細閱讀說明書,諮詢專業的醫師或者藥師。
以上由PSM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廣東省藥學會 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 潘瓊 提供答案!
感謝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鄭曉霞
-
4 # 美中嘉和防治腫瘤
吃藥,不只是把藥送進胃裡這麼簡單。
今天,就來學習一下如何正確吃藥吧
看懂醫生的用藥醫囑
在醫生開具的處方中,不少患者一定被看不懂的拉丁文縮寫搞暈過,要學會正確服藥,先來學習一下常用的服藥相關專業術語。
常用術語
Sig:用法
Po:口服
Qd:一天1次
Bid:一天2次
Tid:一天3次
Qid:一天4次
Q.4.h :每4小時一次
Q.6.h:每6小時一次
Q.8.h:每8小時一次
Sd:馬上服藥
Qn:睡前
P.r.n:必要時
學會正確的服藥時間
看懂了讓人頭暈的拉丁語縮寫,接下來,您還需要學習正確的服藥時間,空腹吃藥、飯前吃藥等具體是什麼時候吃藥呢?
1. 空腹吃藥
空腹,一般是指在餐前1-2小時之前或餐後2-3小時。
完全空腹,是指在早上未進食之前服藥,食物經過一夜的消化,基本不存在於胃和小腸內了。
空腹吃藥是為了避免食物影響藥效,利於藥物發揮藥效,沒有特殊規定的藥物空腹吃最好。
2. 餐前服藥
餐前服藥,是指在餐前15-30分鐘服藥,而不是吃完藥就馬上吃飯。
離用餐時間太近,食物在腸道內的停留會阻礙藥效的發揮。
3. 隨餐服藥/餐中服藥
吃飯的同時服用藥物。有些藥物隨餐服用是為了減少胃腸道的不良反應,有的則是為了充分發揮藥效。
4. 餐後服藥
餐後服藥,是指在用餐後15-30分鐘服藥,而不是吃完飯就立馬服藥。
飯後服用的藥物利用食物的混合,能減少藥物刺激,有些藥物餐後服用能更好起效。
具體到某個藥物的服用時間,一定要把說明書看明白,跟醫生問清楚。因為即使是同一類的藥物,也可能服用時間不同,比如同樣是抗生素類藥物,諾氟沙星要空腹吃,而克拉黴素要隨餐服用,這是為了減輕克拉黴素的腸胃副作用。
使用正確的服藥方法
看懂了醫生的醫囑,學會了服藥時間,接下來您還需要學會正確的服藥方法。
一日一次怎麼吃?
很多腫瘤靶向藥的服用方法是“一日一次”。這一天24小時,到底什麼時候吃呢?
正確做法是:在每天的同一個時間點服藥即可。
如果漏服了,請勿“自作主張”,建議在醫生開藥的時候就問清楚漏服藥物的應對方法。
有些藥物漏服後需要再次加倍服藥,比如,一些首劑加倍的藥物;有些藥物則不能因為漏服一次,下一次就吃兩倍的量。藥物千萬種,正確吃藥就一種——遵醫囑。
一日兩次、一日三次什麼時候吃?
“一日兩次”是指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兩段,每12小時服藥一次。不是簡單的早一次、晚一次,如果不按12小時服藥1次的頻率,可能會導致某一時段藥物濃度過高或者/過低。
同理,一日三次,是指將一天的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藥一次。
將藥片掰碎吃
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除非藥品說明書有明確說明或者醫生有此類醫囑。
這樣做會引起不少問題,藥物最外面的塗層可能是為了延緩藥物的分解,延長藥效,比如緩釋片;或者是為了防止藥物在胃中被分解,比如腸溶片。如果將藥片掰碎,可能會影響藥物的藥效,有可能還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這樣豈不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同時服用多種藥物
有些患者可能會服用多種藥物,有的患者圖省事,會一次性都服用,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原因在於不同藥物之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這些作用也許是增強藥效,也許是降低藥效,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藥物的量進行調整;最可怕的是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還可能是產生不良反應,危及患者健康。而且,多種藥物(不論中藥、西藥還是保健品)同時服用,會增加患者的肝臟代謝負擔,加劇對肝腎的損傷。
因此,患者在同時服用多種藥物時,要提前諮詢醫生的專業意見,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中的“藥物相互作用”。
-
5 # 良言本草
用藥是要講究方法的,服用方法不當,會適得其反的,怎麼正確的服藥呢?
普通片劑、膠囊劑有些人在吞服片劑或者膠囊的時候,會粘在嗓子那裡,很不舒服。在吃藥之前,可以先喝一口水,潤一下嗓子,然後在將藥片或者膠囊放在舌頭的後部,靠近嗓子的地方,然後喝一口水,嚥下去,再喝幾口水,吃完後不能馬上躺下睡覺,要坐幾分鐘或者走動走動。如果嫌棄藥片或膠囊太大,也不能輕易掰開服用,比如腸溶片或者腸溶膠囊,就是需要整個吞下去的。粉末類的需要同水混勻後,在喝下去的。
舌下片需要含在舌頭下面,透過舌下黏膜吸收,比較快,還不被胃酸破壞。舌下片常見的有預防和治療心絞痛藥物,還有止疼藥。這一類藥物服用的時候需要迅速放於舌下,保持安靜,不能用舌頭移動藥片,也不能咀嚼和吞嚥,含服藥片的時間因該在5分鐘之內,不能同時吸菸或者吃東西,儘量保持安靜,少說話,服藥30分鐘以後在吃東西。
咀嚼片咀嚼片是可以嚼碎在嚥下去的。這樣可以迅速將藥物釋放出來,減少的藥品在胃中崩解的時間,起效快。
泡騰片這個可不能直接服用,需要放在水中崩解結束,把水喝下去的。泡騰片在製作的過程中新增有機酸和碳酸氫鈉的混合物,放到水中後,發生化學反應,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泡。泡騰片千萬不能直接吞服,如直接吞服產生的大量氣泡會進入氣管,引起窒息,這樣的案例實在是讓人痛心。
顆粒劑顆粒劑需要用溫水沖服,非常適合小孩子和吞嚥困難的人服用。
緩釋片、控釋片、腸溶片或者膠囊這一類藥物都是在普通片劑基礎上做成的特殊劑型,緩控釋製劑可以控制釋放藥物的速度,起到長效的作用,減少給藥次數。腸溶製劑是在表面加一層特殊材料,在胃中不溶解,較少胃酸對藥物的破壞,也可以減少藥物對胃的刺激性。這些特殊劑型,是需要整個吞服的,不能掰開服用。
-
6 # 優醫邦線上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生病了怎麼辦呢?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吃藥進行治療的。
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為了節省時間,吃藥也越來越便捷,隨手用飲料等送藥。甚至對身體造成了損害,那麼如何正確服藥呢?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服藥需用溫開水送服日常服藥時,最好用溫開水服藥,大多數飲品包括茶、咖啡、酒、牛奶、果汁等都對藥物的吸收、代謝有影響,不建議服藥時一同服用。如缺鐵性貧血的患者,服用鐵劑時如果喝牛奶,牛奶中的鈣離子與鐵劑在十二指腸發生吸收競爭,會影響鐵劑的吸收。
服藥期間避免部分水果服藥期間有些水果最好是不要吃的。如長期服用抗抑鬱類藥物的時候,建議不要吃牛油果,抗抑鬱藥會影響牛油果中的酪胺水平,酪胺有參與神經傳遞作用,當人體中酪胺的濃度逐漸升高時,血壓水平也會隨之上升。
在吃他汀類等調脂藥時,最好不要吃柚子、橘子,以免引起血藥濃度過高,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要避免高脂肪、高鹽、高糖等食物對於正在吃補鐵類藥物的人來說,脂肪攝入量不能太高。以免影響鐵的吸收。服用可的松類藥物不適合吃太鹹的食物,此類藥物具有保鈉排鉀的作用,不然血液裡的鈉離子濃度會增加,而鉀離子會減少。
很多人因為藥物本身味苦吃不下去,需要和糖類食品同時送服。但是在服用健胃藥等需要保持低糖飲食,因為健胃藥的苦味可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胃液分泌,達到助消化、增加食慾的目的,如果此時吃高糖食品,會掩蓋苦味,失去治療效果。
飯前飯後服藥依情況而定很多人對於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會有疑慮,空腹服藥更加利於吸收。如,大部分的抗菌藥物,空腹時服用效果最好;人參和鹿茸等滋補藥,空腹時吃吸收特別快。
飯後服藥是為避免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減少胃腸道反應。如解熱鎮痛藥、維生素類、抗酸藥物等適合飯後吃,其中脂溶性維生素是吃飯之後立刻服用,而解熱鎮痛藥是飯後1小時左右服用。
-
7 # 陳相因631
服藥遇到了難題。有的藥品外包裝表明“用量見說明書,開啟說明書嗬!翩幅長64公分、寬13公分,懶婆娘的裹腳條子又臭又長,字跡密密碼碼小得看不清,用擴大鏡也沒看明白。患者所關心的是主治和用量,就不能在外包裝上直截寫出用幾粒或幾片多明瞭!
回覆列表
1、在一些情況下,當藥物已經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時,就可以及時停藥了。
一些對症治療的藥物,如退燒藥、安眠藥等,一般是在症狀發作時用,症狀消失後即不需要再用藥。
2、降壓藥
在較長時間服用降壓藥後如果突然停藥,會出現血壓升高、心律失常、心動過速、震顫等症狀,嚴重者可引起猝死。因此,如果停藥,應從前7~10天開始逐漸減量,也就是說要讓身體適應這個過程。
3、抗生素
一開始抗生素的使用剛剛把細菌的活力消耗很多,此時若患者感覺症狀基本消除後停用抗生素,導致病情反覆而又重新使用抗生素,更可能產生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