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南韓、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蹟,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南韓、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題解 戰國策的作者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定,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是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劉向按照國別編訂了《戰國策》。因此,戰國策顯然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劉向只是戰國策的校訂者和編訂者。因其書所記錄的多是戰國時縱橫家為其所輔之國的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因此劉向把這本書名為《戰國策》。 北宋時,《戰國策》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該書共27篇,其中11篇內容和文字與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大體相同。 體例 今本共33卷。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衛策1卷,中山策1卷,共497篇。 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前490年知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 評價 《戰國策》一書反映了戰國時代的社會風貌,當時士人的精神風采,不僅是一部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歷史散文。它作為一部反映戰國曆史的歷史資料,比較客觀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是戰國曆史的生動寫照。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縱橫家的言論和事蹟,展示了這些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才幹,另外也記錄了一些義勇志士的人生風采。《戰國策》的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它標誌著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新時期,文學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畫,語言文字的運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戰國策》一書對司馬遷的《史記》的紀傳體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戰國策》歷來為研究者稱讚其文學價值,但是對它的思想卻是眾說紛紜。這是由於該書與後世的儒家思想不符,過於追逐名利。而且過於誇大縱橫家的歷史作用,降低了史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