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3月上旬一次廈門/鼓浪嶼/武夷山之行,讓筆者對人類與自然——或者是動物界的關係有了一些不安的認識。

    在世界雙自然遺產的武夷山,一天半時間三進三出,遊過天遊峰、虎嘯巖、一線天、九曲溪等景區。來去匆匆,該地自然保護似乎挑不出毛病,只是除了虎嘯巖路上看到一隻白鸛,再沒有看到任何一種動物(連猴子的影子都沒見),何故?

    偌大區域,開闢為若干景區,一年進出遊客上千萬,沿途紛紛擾擾,早就打破了動物界原有的秩序與安寧,它們會在那等著遊人?絕無!只能退避三舍,到更深邃靜謐荒蕪的區域,而在人類進逼之下,這樣的空間越來越小,可以想象,動物的生存空間與環境就在這發展與進步中越來越差,還有大的趨勢,氣候變暖、汙染多元等等......

    也就是說,再多的保護,都是服從於發展與開發的,對於大自然及動物界,意味著苟且,而人類則日益偉大,無往不勝。

    回到題目中的問題,非洲部族集團規模的遷徙,對於再威猛的動物都是災難,因為他們有工具、有智慧、有團隊,動物有什麼,只有被人類滅絕的宿命!

  • 2 # 喉子小青

    這個命題很活泛,時代背景沒說,人數沒說,遷徙途中食物是否充足沒說,遷徙次數沒說,這真的不太好說,但是我們要相信,這動物更笨,全絕對不會笨得不長記性。

    當人群經過它們的領地,而它們變成被捕食的物件時,在人遷徙的時候,這些動物也會選擇躲避,走到人找不到它們的地方。

    如果人只是遷徙一次,對於沿途的動植物的傷害是有限的。如果這人的遷徙如果我們的春運一樣,每年一次,而且人潮洶湧,還是走在非洲。一個延續幾千年的傳統,那這些動物起碼在非洲大草原上會變成稀有物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常用藥有哪些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