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筆
-
2 # 江郎說史
任何一個朝代的末期都是因為王室的無能,導致了國家的衰敗,唐朝後期因為王室無力鎮壓起義軍導致了之後的五代十國,清朝後期也是因為無力抵抗列強的侵略導致鬧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鬧劇。儘管朝代都是因此而亡,但是唯獨大漢違背了這一規律。
南越殺漢朝使者,結果被漢朝屠為九郡。大宛殺漢朝使者,結果將漢朝頭顱懸掛在城牆上以震異族。北韓殺漢朝使者,即時誅滅。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
像郅支單于的罪行,人家都已經遠遁於漠北了,本來只是皇帝稍微的下詔譴責一下就好了。然而陳湯率領漢軍千里飛馳,斬殺了郅支單于。並且將其頭顱懸掛在蠻夷之地,以便警示異族不敢輕舉妄動。
有人說這只是漢朝強硬時期的所作所為,然而東漢末年到了黃巾起義和軍閥混戰的亂世了,大漢依然保持著強勢的霸權態度。馬超在西涼號稱神威將軍,羌人見之聞風而逃;公孫瓚則是被稱為白馬將軍,烏桓人無不畏之如神;士燮更是恩威相施,大漢兵威所指,異族無不聞風而降。
之後曹操滅烏恆,使南匈奴歸降;諸葛亮深入南蠻七擒孟獲;東吳更是平定山越將其強者盡數充軍;這就是漢朝,終漢400多年,從頭到尾,無論興衰都保持著國際的霸權地位。無論是威風凜凜時期還是風燭殘年時期,這是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然而時代終究會被終結,漢朝一度保持的強勢也爆發了內部的爭執,當一個帝國在外看起來可能固若金湯,但是內部卻早已千瘡百孔。
當袁紹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之後,大漢的分崩離析也是不可避免的。大漢的滅亡最終還是因為這些諸侯的混戰,這些諸侯混戰就導致了中原力量的削弱,當三國最後迴歸到司馬家的時候,中原的力量也無力抵禦蠻夷,也正如王夫之所說的,五胡亂華的悲劇和諸侯混戰不是沒有關係的。大漢因為強勢,所以導致內部的分裂,而曾經那個不可一世的帝國再也沒有出現過,我漢人何時何日才能重回那個巔峰,讓世界再次顫抖。
-
3 # 阿福686
從某些角度來說,是這樣的。——不只是軍事實力,更在於廟堂之上。
首先,大漢王朝並不像其他朝代那樣,到了晚期便是一派死寂,暮氣沉沉。其在黯淡西山之時,依然有不少正直忠良的大臣。更為可貴的是,這些大臣還都不是人微言輕之輩,而都是朝廷重臣!
前有楊震、李固,後有竇武、陳蕃、李膺,雖然我們無法確認他們的確能匡扶社稷,但令名在外,卻極為時人稱許。
只是,大漢王朝卻似乎毫不珍惜這些彌足珍貴的棟樑之才,肆意摧折。或許,這就是天道幽遠,運數使然罷。用一句更為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死,都是自己作出來的。
再來說軍事實力的問題:
徐樂——此人無生卒年月,無生平事蹟,只留下了一封奏摺。但因為這封奏摺寫得實在是太好太好,因此經史家之手得以流傳至今。奏摺裡,徐樂提出了兩個概念:一個叫“土崩”,另一個叫“瓦解”。土崩瓦解,於今人而言,無甚區別,但在徐樂的奏疏中,差別巨大。
什麼叫土崩?
徐樂舉了秦末的例子。他認為當時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對統治者怨聲載道而上層卻不知;地方上,也是行政混亂,道德淪喪。正是因此種種,才會有陳勝的揭竿而起,然後遍地星火燎原。(“秦之末世是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亂而政不修,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此之謂土崩。”)
什麼叫瓦解?
徐樂舉了七國之亂的例子。七國雖然兵多將廣,糧草精足,但是,他們上得不到其他諸侯的支援,下沒有普通百姓的響應。面對朝廷的大軍,自然容易敗亡。(“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此之謂瓦解。”)
不準確的概括一下就是:
“土崩”,是中央對基層組織能力的喪失; “瓦解”,則是對中層控制能力的喪失。
那麼東漢末年,屬於哪一種呢?
從黃巾之亂來講,看上去很像是“土崩”。張角披著宗教的外衣,在全國範圍內都形成了巨大的組織能力。但實際上,東漢的滅亡,是“瓦解”。
董卓以後,軍閥割據要津,招兵買馬,擁兵自重。
運氣差的,在混戰中身死族滅,如袁氏兄弟;
運氣一般的,四處征伐,三分天下有其二,這是曹操;
運氣好的,則守著一塊地從始到終,譬如孫權;
當然,還有運氣好到爆的,五十多歲了,人生居然還能煥發第二春,從一無所有到絕地大反擊,這就是劉備了。
縱觀三國的軍閥混戰,除了劉備等寥寥幾人,你會發現,其餘都是體制內的官僚,如曹操、袁紹等,他們很早就在朝廷內任職。說白了,他們用以爭奪天下的資本,基本上都是公款公物。
這也是三國混戰近百年方能統一的原因之一。其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據地,期間大部分的戰爭都只是區域性戰爭,勝敗與否,無傷全域性。
這與秦末相比,已經不同。陳勝起事後,天下響應,各地均陷入權力真空的狀態。你只要有人有槍,就能稱王稱霸,但是統治卻並不穩固,經常是一仗戰敗,屬下即散。
-
4 # 聞之道
其一,北擊匈奴,東征北韓,南伐百越和西南夷,西拓西域的擴張造成誨內虛耗,戶囗減半。其二,崇尚武力和軍功,使士大夫隨著軍勳的增長而變得強勢,擁兵自重,造成東漢未年的軍閥割據和戰亂。 獨漢以強亡,是指國家一直保持對外的強勢,即便四分五裂仍沒給外族染指中原的機會。
-
5 # 白齊光
漢帝國雖然在中國古代史中受現代史學家推崇的不多,但是漢武帝劉徹一手締造的大漢帝國卻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的推崇與尊重。
漢武帝
在美國曆史辭典裡: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西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裡,漢帝國是羅馬帝國稱雄之時唯一能與之對抗的帝國!而在我們東方,漢帝國無論是強盛還是沒落之際都對周邊國家保持軍事上的優勢,使周邊國家不敢對漢帝國不敬!
漢的強在於兩漢作為中央王朝的集大成者,對外征服和軍事建制幾乎達成了同時代的一個高峰。然而在北擊匈奴、東征北韓、南伐百越和西南夷、西拓西域的擴張中無數場勝利的背後是“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這種對國力根基的損耗到西漢結束的時候都沒有恢復過來。漢朝崇尚武力和軍功,但是軍功顯赫的王朝實際上導致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士大夫階級的“唯功名論賢”,士大夫隨著軍勳的增長不斷的發展,也變得越來越強勢,然而這些發展起來計程車大夫並沒有輔助國家的興盛以保大統,反而是擁兵自重,以此自貴,要是哪日皇權不興,乾脆就自立算了,所以這也就造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和戰亂。
西漢地圖
從西漢的疆域來看,西漢的統治面積比秦代增加了一倍,從地圖上可以看出,西漢在西部和南部的疆域已經到了之後兩千歷史的頂峰。
東漢與羅馬帝國地圖
“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所謂“漢以強亡”中的“強”是對外來說的,對於外部勢力,漢的國力是非常強勁的。每當中原王朝沒落之際,都會伴隨著外族的入侵,很多朝代也因此亡在外族手上,如宋朝,明朝等,但大漢王朝卻不同,即使在國家四分五裂,諸侯割據之際,漢代到了後期仍然吊打四方蠻夷,在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強勢地位,外族根本沒有機會染指中原,因此後世也給予了漢朝很高的評價“獨漢以強亡”。
-
6 # 君山話史
王夫之所說的國強或國弱,指的是相對於周邊敵國而言。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到了後期都還十分強大,周邊遊牧民族勢力基本上構不成威脅。但是禍起於蕭牆之內,西漢被王莽篡了權,東漢被曹丕給篡了權。
先來說說西漢後期的事。
後漢晚期,北方最強大的匈奴分裂為南、北兩支,南匈奴臣服於漢室,北匈奴的郅支單于遠遁中亞,被陳湯萬里遠征斬殺,懸首京師。西漢後期,帝國的邊疆幾乎沒有戰事,從北方的匈奴到西域諸邦到西羌,都臣服了。這都是漢武帝時代與漢宣帝時代打下的基礎,周邊的勢力全被打趴下了。
再來說說東漢末期的情況。
東漢的軍事力量,總的來說不及西漢,但是東漢湧現出一大批能力超強的將領,彌補了這個不足。比如影響東漢一百多年的羌戰,在段熲手中終結了。段熲在最後的平羌之戰中,殲滅羌軍近四萬人,而漢軍的陣亡人數僅僅四百人,敵我死亡比例居然將近100:1,這在冷兵器時代,實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戰績。
儘管東漢末期軍閥混戰,曹操把控下的東漢政府,在軍事力量上仍然極為強大。公元207年,即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一戰擊斃烏桓踏頓單于,降服二十餘萬人。經此一役,烏桓之勢力一蹶不振。烏桓與匈奴、鮮卑為北方三大勢力,烏桓從此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匈奴被曹操分割為五部,嚴密監視,根本起不了大風浪。
與烏桓、匈奴相比,鮮卑對東漢的威脅要大一點。在東漢末期,鮮卑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在著名酋豪檀石槐的領導下,鮮卑迅速崛起,擁兵十萬,成為東漢的勁敵。不過,檀石槐死得早,只活了四十五歲,他一死,鮮卑就走下坡路。他的兒子和連被推為鮮卑首領,在一次與大漢邊疆守軍的交鋒中,和連中箭身亡。和連的兒子騫曼年齡尚小,其堂兄魁頭乘機大權獨攬。待騫曼長大成人後,心懷怨恨,與魁頭大打出手。兄弟為權力相鬥不休,導致鮮卑許多部落紛紛離去,曾經一統的鮮卑又形同一盤散沙。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來,到了東漢末期,無論是西羌、匈奴、烏桓、鮮卑等遊牧勢力,仍然不是大漢帝國的對手。與後來宋亡於蒙古、明亡於清相比,大漢之亡,並不是因為弱。從武力水平來說,大漢帝國是惟一的超級強國,只是亡於權臣之手。這就是漢以強亡的真相。
-
7 # 血山飛蟲
王夫之是誰?歷史學家還是社會學家,即使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得廣泛討論!看了一下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應該還不具備認識歷史的能力,因為真正的認識歷史,必須有認識廣闊的歷史和社會演化背景,例如委內瑞拉為什麼如此作妖,可以這麼解釋,委內瑞拉以印第安血統為主,印第安人是一萬兩千年前最多300個透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的獵人的後裔,近親繁殖程度太高了,腦子不好使!這樣的解釋就讓人很滿意,而且可以解釋其他社會歷史現象!這樣委內瑞拉的問題就在人類廣闊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得到了比較滿意的解釋了!
那麼漢是以強亡的嗎?應該進行廣闊的時空對比,王夫之顯然被遊牧民族嚇住了!認為遊牧民族很膩害!哈哈,這個和現在幾乎狗屁不通的無厘頭的青年一個認識,實際遊牧民族那個時候是不行的,沒有馬鞍,而且連王族住的都是帳篷經常進行遷移,王夫之老先生是沒有這個歷史知識的!而且王夫之沒有搞明白,以後在宋代北方遊牧民族已經建立了王朝,這個發展水平絕對不是漢朝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能夠比的,遊牧民族的社會發展水平已經比漢朝的時候高了二個等級,王夫之肯定沒有這些概念的!
漢朝強嗎?可能比周圍的遊牧民族發展水平強不少吧!但是即使比起後來的宋朝也應該弱不少的,漢朝的皇帝經常是不諳世事的小孩子,北宋幾乎沒有這個現象,皇帝都經常相信巫術,漢朝的軍事領導一般都是外戚或者沾親帶故,衛青霍去病沒有任何軍事經驗就被委以重任,打仗的時候漢軍經常出現邊走邊逃跑的現象,北宋也有,但是那個是末年的事情,漢朝全盛的時候經常出現這個現象!漢朝的王族之禍之嚴重是遠超歷代,漢朝的王族大部分有實權沒有實權也有實利,繁殖瘋狂程度遠超過歷代,曾經有天下遍地帝王劉的說法,劉邦的子孫可能曾經佔據全國男性的1%!宋朝的皇室好多了,當然中國也不能再折騰了,如果再象漢朝皇室那樣繁殖,那中國的腦殘疾再次大幅度增加,誰也受不了了!哈哈!
提醒大家的是漢朝的軍事水平比較低的,是遠低於宋的,宋朝的時候中國的軍事水平實際有了一個飛躍,標誌是當外敵入侵的時候,終於能夠守住四川一段時間了!以前和以後守不住的!王夫之老先生應該是不懂這些的!
-
8 # 坐古談今
王夫之說這句話是有特定語境地,不要理解成是在誇漢朝強大。
(1)王夫之所說其實只是針對邊疆問題,漢朝內政一塌糊塗
各國亡國前,基本都處於對邊疆地區控制薄弱時期。邊疆民族或控制邊疆自立或進入內陸地區爭衡,漢政權反而被民族政權勢力所碾壓。唯獨漢朝在滅亡之時仍對其有碾壓態勢。
從表面上說,王夫之的這句話是對的。即使三國時期,三大割據政權魏蜀吳對相應的少數民族政權確實如此。也即漢亡時,這一態勢並沒有出現。
然而,王夫之也說了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即因為無論西漢還是東漢,外戚專權時間都佔據主體,如果你想幹出些成績許多人都向邊疆爭功。因此,王夫之得出: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
可以說,士大夫要想成功,被皇權、外戚、宦官看重要麼在邊疆建功立業,要麼平滅內亂。
(2)王夫之所謂的“強”反而是滅亡之道是什麼意思?同時,王夫之也並沒有因此誇讚漢朝,貶低其他朝代
正是因為要麼在邊疆建功立業,要麼平滅內亂,所以,漢朝士大夫們不斷地用兵邊疆,使得匈奴等族不斷地被打壓。最終臣服漢朝,內遷南下北上。不僅僅是士大夫,即使外戚也是如此。
永元元年(89年)竇憲要殺死妹妹竇太后的情夫並嫁禍給蔡倫,結果事情敗露被囚禁於內宮。為了保住性命,竇憲請求出兵北匈奴建功贖死罪。
因為這個喜好,到了漢末人人樂殺,導致將領權力勢大。由此,王夫之不是在誇讚漢朝。
(3)王夫之不但沒有誇讚漢朝,反而是在批評漢朝;王夫之一直在保持著古儒道思想“善兵者不詳”
王夫之在全文結束是這麼說的“漢末之強,強之婪尾而姑一快焉者,論世者之所深悲也。”這句話很明顯地擺明了自己的態度,真搞不懂,為何有很多人會拿這句話誇讚漢朝,並將其捧為“5000年來最為強大的朝代”。
正如其所說“佳兵不祥,遂舉曠古以來富強卓立之中夏趨於弱,而日畏犬羊之噬搏。”正是因為無論西漢、還是東漢都喜歡用兵才造成強大的朝代日漸衰落。三國之後,迎來大難!
回覆列表
我覺得有了對比,才會有“國恆以弱亡,而漢獨以強亡”的說法。
先來看看這句話的具體出處。
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
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我們可以先說說兩漢末年的狀況,再看看歷代王朝滅亡的原因。
西漢末年,是因為王莽篡位,公元8年,王莽拋卻道德外衣,篡漢自立,建立新朝,基本上是兵不血刃,所以西漢算是強大的時候滅亡的。
再來看看東漢,東漢末年,由於自然災害,黃巾起義,動亂數年漢朝依然強大,董卓敗亡之後,各路諸侯的實力也是不可小覷,一個時代,竟然能夠謀士多如狗,猛將遍地走。像後期曹操一路諸侯就能夠遠征烏桓,所以東漢的滅亡,也是強大時候滅亡。
秦朝,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統一六國時建立,後來由六國舊貴族討伐攻滅。
晉朝,亡於五胡之亂。
隋朝,亡於屢次征伐高句麗,大修運河,民疲國衰。
唐宋元明清就不一一細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