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京川

    莫言的《蛙》成功塑造了他的姑姑是一位縣城醫院婦產科醫生,從她手中接過上萬條新生兒,莫言很欣賞姑姑,讚美姑姑。不過2016年2月份當時我精神狀況欠佳,只是草草看了一遍《蛙》,沒有仔細看。

  • 2 # 老喵玩遊戲

    莫言的《蛙》寫得極有特色,開始是以給日本朋友寫信的方式敘述故事,最後又把整篇故事編成劇本,很新穎。《蛙》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鄉村婦產科女醫生萬心的形象,說“萬心”這一形象的成功在於寫出了萬心一生無與倫比的艱辛和無與倫比的拼搏,萬心一生親手接下一萬多個嬰兒,同時期在計劃生育工作中親手進行的結紮、人流的手術也不下一萬人次,她能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和政治漩渦裡奮力拼殺,最後自己卻沒能生一兒半女。萬心算不算英雄?怎樣評價姑姑萬心的人生?這些正好表現了“蝌蚪”這一小知識分子的鄙微、卑微、尷尬、糾結和矛盾的靈魂。《蛙》這一命名也極有象徵意義,因為“蛙”是“蝌蚪”變的,蝌蚪和蛙在那個年代的高密東北鄉繁殖相當茂盛,但死亡率也高的驚人,這和萬心所接生的“娃”是何等的相似;古代的女媧創造了無以數計像蛙一樣的娃,才有了人類,難道萬心姑姑不也是在創造人類嗎?所以我覺得莫言的這篇小說寫得妙不可言,怪不得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 3 # 大豐205065954

    《蛙》是當代名家莫言的長篇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剛剛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工作的故事。為了提高經濟發展,解放生產力,黨和國家政府制定的有效控制人口增長的方針政策。

    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姑姑是根紅苗正的革命後代。她熱愛祖國,勤懇忘我的工作作風,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她即是計劃生育工作的宣傳工作者,又是醫院婦科醫務工作者。

    姑姑的一生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大詞來形容不為過。

    我對這位姑姑有莫名的親切感,因為從姑姑的工作經歷中讓我看到了我母親的影子。

    我的母親也是一位婦女幹部,也是在那個年代從事計劃生育工作。

    計劃生育工作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有如同斷人香火,掘人墳墓之罪禍,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

    印象中,母親從早忙到黑,從沒有正點回家吃過飯。舍家撇孩不知疲倦的東跑西顛。大會宣傳,小會坐談,東家啦家長,西家論裡短,前鄰做婆的工作,後鄰做丈夫的安撫。這批帶環那批結紮……

    雙腳踏遍鄉鎮家家戶戶,村村落落。

    不知是怎樣的苦口婆心,政策宣傳,論證利弊,使工作得己順利開展(說順利也著實不易)。反正我們那個鄉鎮在計劃生育工作中在會縣(現在己劃成市區)名列前茅,被縣政府樹為典型。

    在我小的時候,記得不管誰家鬧矛盾起爭執,只要母親一到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母親就是正義的化身,我真的佩服我的母親。

  • 4 # 蕭硯歌

    莫言的《蛙》中描繪了中國上世紀六十年的生育史,作為透視現代化程序的一個視窗,作品冷靜地描寫了計劃生育政策下女人的困境,由女人的生育問題深入到人的生產,真切地揭示了人的生產和現代化程序中所呈現的複雜的關係。

    小說塑造了多個形象,其中以“姑姑”形象的塑造最為豐滿成功。

    我將以“現代程序中的反思”為主題談談作品的文學價值,並從“人性的扭曲與迴歸”出發,對“姑姑”這一形象進行具體分析。

    一 現代化程序中的反思

    計劃生育政策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全國開始全面推廣,女人作為該政策的直接參與者,也同時充當了政策的受害者。

    《蛙》以其獨有的敏感度,深刻揭露出女人在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下,所承受的不可調和的悖論,展現了女人在多重壓力下生育艱辛的殘酷事實。

    但《蛙》並沒有徹底否定計劃生育,而是致力於尋找人的生存狀態和現代化程序之間的平衡點。

    《蛙》圍繞著姑姑的故事展開。從她接生第一個孩子開始,她就和女人的生育緊密結合。

    人的生產和現代化程序中的矛盾像一把枷鎖,使她在肉體和精神上備受折磨,越到晚年就越感到自己的罪過。

    如果說姑姑早年認為自己堅定不移地堅持計劃生育是絕對正確的,那麼姑姑的罪孽感就不會那麼深重:

    “一個有罪的人不能也沒有權利去死,她必須活著,經受折磨,煎熬……”

    最後她選擇了上吊,用死亡來表現自己從“異化”狀態向人的存在的迴歸。

    因此,姑姑早年在實施計劃生育時沒有那麼“理直氣壯”,那些“豪言壯語”只是為了給自己找個服從政策的理由,姑姑在激烈衝突下所採取唯一解決辦法就是尋找更高意識形態的支援(後文中將說到的供奉泥塑嬰兒)。

    莫言在《蛙》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寫姑姑得知王膽超生違背政策後的追捕情節,但結局卻出乎我們的意料,最後救了王膽孩子的恰恰是姑姑,在她的內心世界裡生命是可貴的。

    《蛙》共五部,前四部為書信體,第五部則為九幕話劇。

    小說前四部寫了蝌蚪和杉谷義人的通訊,闡明瞭作者將姑姑的故事寫成話劇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做是蝌蚪為話劇的寫作蒐集資料的過程。

    話劇看似虛構,但能極大地表現出真實的一面。

    《蛙》中的話劇以陳眉“找孩子— 搶孩子一失去孩子”為線索,穿插寫到了姑姑深深的罪惡感以及商品經濟下的人物群像。

    作者採用話劇的形式,以客觀冷靜地態度去審視現代化程序中這種複雜的悖論式關係,形成了人和社會發展不相調和的巨大張力,來達到震撼的藝術效果。

    話劇的主題也就從“生育”轉向了對人的行為的嚴肅思考。

    最重要的是,莫言在《蛙》中的思考探索沒有止步,他還把現代化程序的思考上升到歷史高度,這主要透過蝌蚪和杉谷義人兩人的“對應式”懺悔完成,二人在小說中有著某種契合。

    蝌蚪為了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在杉谷義人對待歷史問題精神的感召下,把杉谷義人當做自己的精神導師,不斷向杉谷義人懺悔。

    而杉谷義人也在懺悔,為了父親曾經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的難以饒恕的罪行,帶有明顯的歷史反思色彩。

    不管個體的懺悔是否真摯,也不管是否選擇刻意地淡忘或漠視,歷史畢竟是真實客觀的。

    人在面對歷史時不僅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要有擔負反思歷史的責任感。莫言的《蛙》為人類反思歷史提供了一種可能:

    歷史的死亡、毀滅、災難、苦痛等層面在人們的面前如何展現,取決於人反思歷史的姿態與深度。

    二“姑姑”:人性的扭曲與迴歸01 紅色的情感與流露

    姑姑自出生開始,其命運就與革命緊緊聯絡在了一起。父親曾是白求恩大夫的弟子、八路軍的一名醫生,為革命壯烈犧牲。

    自小受紅色思想的影響,加之姑姑七歲曾被日本人以人質綁架進入平度城與日軍司令鬥勇鬥智的傳奇經歷,堅定了她承繼父業,為革命奮鬥一生的報國志向。

    從衛校畢業後,姑姑被安排在高密東北鄉衛生院當起了一名專職負責接生的產科醫生。

    姑姑在鄉里推廣新法接生,擊退了“老孃婆”愚昧、落後和野蠻的接生方法,徹底取代了“老孃婆”在鄉民中的地位。

    姑姑在17歲時順利接生了第一個嬰兒陳鼻,姑姑的傳奇人生由此開啟。

    自此以後,高密東北鄉無數的幼小生命經姑姑的雙手來到了世間。

    姑姑體驗到了一個個幼小生命透過她的新法接生來到人世間的陣陣狂喜,她對自己從事的接生事業,深感無限的榮光和自豪。

    雖然她的革命性很強,但對待新生嬰兒的問題上,她仍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任何階級與成分的界限。

    為了革除“老婆娘”長期以來落後、愚昧、野蠻的接生方法,她也就忘記了階級的界限,而當嬰兒從地主老婆的產道里拖出來的一剎那,生命的價值已遠遠超越了階級的界限,這足已說明姑姑堅定的革命意志裡流淌著的仍是人性善良的光輝。

    姑姑人性的善良仁慈,還可以從她為母牛接生這件事上得以充分體現:

    “難產的母牛一見到姑姑,兩條前腿一屈就跪下了。姑姑見母牛下跪,眼淚一下子流了下來⋯⋯牛雖畜類,也是性命,豈能見死不救?”

    小說對姑姑為牛接生時充滿溫情的場景描寫,也是姑姑人性最樸素的情感流露。姑姑能夠超越階級與階級鬥爭、人與畜的界限,飽含著對一個個幼小生命的敬畏之情,用自己博大的母愛迎接新生命降臨世間。

    作為產科醫生,每當在飽滿欣喜迎接一個又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世間的同時,其實也是與死神進行生與死的博弈,其個體承受的精神壓力也可想而知。

    從這一點來說,姑姑也不愧是聖潔而又偉大的白衣天使!

    02 事業的執著與人性的癲狂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

    但計劃生育與中國農村長期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傳統倫理相悖,積重難返的傳統觀念,必然形成傳統生育觀與國家意志的抗衡。

    由於姑姑自小受到的紅色思想以及家庭的影響,加之,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望與出色工作業績,自然被委以高密東北鄉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副組長的重任,成為高密東北鄉基層計劃生育政策的堅定執行者,也成為了國家意志與傳統倫理矛盾中的尷尬人物。

    在那個年代,姑姑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頂下來。

    她始終固守著“決不讓一個漏網”的原則,不放過任何一個無計劃懷孕的婦女,甚至大義滅親。

    為了不折不扣地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她與抵制“人流”、“結紮”的鄉民們開展了一場近似於戰爭的殊死較量。

    這給她後來的悲劇命運和人生遭際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姑姑男友的叛逃就已註定了她一生的悲劇。

    年青時的姑姑曾經愛上了志不同、道不合的空軍飛行員王小倜,這一點明白人都知道,姑姑“太革命、太正派”對事業堅定執著。

    而王小倜渾身上下充斥著“資產階級”情調,在即將談婚論嫁的時候,“中了資產階級流毒”的王小倜駕機叛逃到了臺灣。

    王小倜的叛逃,讓姑姑無辜牽連其中,被帶上“叛黨叛國嫌疑”而受到留黨察看處分。

    在“文革”中,姑姑被視為牛鬼蛇神,莫名地受到一波又一波的無情批鬥。

    20世紀70年代,全國上下掀起聲勢浩大的計生運動,讓姑姑由此看到了重新做人、“從血泊中站立起來”的希望,有了贖罪立功的機會。

    身為高密東北鄉計生政策的執行者,對這場關乎國計民生的計生運動,她立下了“生是黨的人,死是黨的鬼”的信條,以火一樣的熱情投入到計生工作。

    她挖空心思設計“土政策”,與超生無計劃懷孕婦女鬥勇鬥智,甚至“把當年游擊隊員對付日本鬼子的辦法都用上了!”

    隨著計劃生育運動的深人推進,姑姑的人性逐漸異化扭曲,變得極端的執拗冷酷,由老百姓心目中曾經富有情感、善良的“活菩薩”搖身變成了冷漠無情的“活閻王”。

    在這裡,“活閻王”與其說是鄉民恐懼姑姑的力證,還不如說是鄉民將姑姑民間妖魔化的再現。

    為了對付因超生外出躲藏的“超生游擊隊”,姑姑行動決絕,粗暴的手段近乎癲狂,且大多有違人性。

    比如,為了抓回跳河潛逃並患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且已懷孕五個月的張拳的老婆耿秀蓮,姑姑不分青紅皂白地帶上一幫計生幹部圍追堵截,耿秀蓮在河水中精疲力竭地被姑姑等人用機動船追趕強行拖上船,終致母嬰雙亡。

    已身孕7個月、因超生逃亡的陳鼻的老婆——袖珍婦女王膽,被姑姑等一群人圍追堵截在行進於激流中的木筏上,王膽因驚嚇過度導致懷中胎兒早產,王膽也因產後大出血而撒手人寰。

    為了找出無計劃懷孕而躲藏在外的蝌蚪的老婆王仁美,姑姑粗暴地拆掉其房屋,強行將身孕4個月的王仁美流產;最終,可憐的一對母子慘死於手術檯上。

    姑姑作為一名曾經拯救生命的產科醫生,為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卻忘記了自己作為醫生的天職,喪失自我意識和人間溫情,人性扭曲異化,淪為了“完全政治化、符號化的政策執行的工具化人物”。

    終日奔波於計劃生育運動中的姑姑,已逐漸褪去了原有的慈善人性,“有人給姑姑取了個外號叫‘活閻王’,姑姑感到很榮光!” 。

    對此,莫言對姑姑給以了戲謔化的形象描寫:

    “姑姑那時身體略有發胖,那口令人羨慕的白牙也因無暇刷洗而發黃。她的聲音嘶啞,有了幾分男人嗓,我們經常能在高音喇叭裡聽到她的講話。”

    如果說姑姑曾經的牙齒是因為革命而潔白無比,那麼無暇刷洗而發黃的牙齒則是她對革命的堅定擁護和忠誠的集中體現。

    莫言以這種戲虐式的表達,寓意姑姑對革命的那種迂腐忠誠,這種忠誠的背後卻是以犧牲無數嬰兒和產婦的生命為代價。

    03 人性的迴歸與覺醒

    姑姑把一生都獻給了自己鍾愛的婦產科事業,對計劃內生育的,她是焚香沐浴為其接生,對計劃外生育的,她是“決不讓一個漏網”。

    然而,晚年的姑姑內心卻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懊悔的彷徨中,她害怕孤獨,痛苦的失眠折磨著她。

    一場“蛙夢”徹底打破了姑姑本該寧靜的生活,退休前的那一天晚上,喝得微醉的姑姑神志恍惚地闖人一片蘆葦地,被無數青蛙伴著震耳欲聾的淒涼而怨恨的哭叫聲魔幻般地追逐,無數的青蛙爬上她的身體、咬噬她的肌體,猶如“一種怨恨、一種委屈,彷彿無數受了傷害的精靈在發出控訴”向她索命,讓姑姑魂飛魄散。

    幾乎赤身裸體一路狂奔的姑姑在月光下遇上了泥塑大師郝大手後得以獲救,才使姑姑擺脫了青蛙的追逐。

    被“蛙夢”嚇得昏厥的姑姑滿面淚流,決意要嫁給救命恩人郝大手。

    莫言透過這種魔幻與現實糅合的恐懼場景的渲染描寫,意在言外:

    無數幼小的生命和強行被流產而死去的孕婦的冤魂讓姑姑揮之不去;曾經潑辣強勢、叱吒一時的姑姑神志有點兒不正常了。

    她也“一直認為自己有罪,不但有罪,而且罪大惡極,不可救贖。”

    現實中的姑姑懼怕的並不是青蛙,而是由“蛙夢”意念到的無數被她扼殺的幼小嬰兒,已幻化成無數的青蛙瘋狂地向她復仇,發洩不滿,讓姑姑揹負著沉重的心靈枷鎖,靈魂不安。

    莫言以此折射出晚年姑姑良心的發現與心靈的懺悔,實現了姑姑由“魔性”迴歸“人性”情感的轉變。

    被“蛙夢”驚嚇產生幻覺的姑姑,絞盡腦汁地回憶起曾經被她強行引產而未能來到世間的無數嬰兒父母的模樣,郝大手憑姑姑的這些零散記憶,以泥塑的形式再現嬰兒的模樣,並把這些泥塑嬰兒供奉於廂房牆上的木格中,幻想著在第六空間為他們唸佛禱告。

    姑姑企圖以泥塑嬰兒來彌補曾經的偏激行為的歉疚與贖罪,感受自己內心被罪感糾纏的靈魂的洗禮以及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與其說姑姑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的過去贖罪,還不如說是姑姑對生命的敬畏與其信仰的復歸。

    正如小說中的姑姑所言:

    “這輩子吃虧就吃在太聽話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認真了。”

    這席話道出了曾經六親不認的姑姑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表達了她內心深處對自己曾經所作所為的懺悔之意和深刻反省。

    特殊的身世和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姑姑對事業的堅定與忠誠,被鄉民奉為“送子觀音”、轉世的“活菩薩”,也因偏激推行計劃生育,被鄉民唾罵為“活閻王”。

    晚年的姑姑潛心懺悔,這是姑姑傳奇人生的一種自我覺醒,姑姑的一生充滿悲劇色彩,坎坷的命運貫穿始終。

    她在晚年透過對自己內心深處的矛盾與糾結、革命與人性衝突的深刻反思後,在救贖中完成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實現了人性的迴歸。

    姑姑這種自我的覺醒與人性的迴歸,被莫言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承載了對歷史、人性和生命價值的反思,表現了人性、生命、情感等在國家意志和民間倫理矛盾下的衝突與畸變,記錄著一個時代的烙印。

  • 5 # 慧海拾珠

    我只能說,敢於涉及這個題材的人,是真勇士。

    一個愛孩子的人,是怎樣接生無數孩子、又是怎樣打掉無數孩子,自己卻沒有一個孩子,最終又創造了無數孩子,這是一個多麼可敬的人,有著多麼複雜的情感!

    莫言的描寫絲絲入扣,讓人掩卷不禁嘆息,又發人深思。

    這就是一個文學大師帶給人文學的深刻意義。

    文章開始於一個飢餓的年代,用飽受詬病的寫法。拉開了整部小說的序幕,真實而又深刻。

    這是一部厚重的新中國生育發展史, 從解放初期號召多生,到控制超生,整個小說以姑姑為主線,講述了一個長長的關於中國生育的故事,其中不乏驚心動魄的場面,講述姑姑本心對孩子的愛和對黨的工作的忠誠。

    把這麼複雜的人性刻畫得這麼豐滿,不愧是文學大師。

  • 6 # 真誠智勇雙全綠葉

    這裡要結合語境來說。孔乙己大約已經的確死了。這裡有兩層意思:1、孔乙己大約已經死了。這是一個推測,因為孔乙己兩年多沒到店了,他是極度貧困悲殘的人,這個推測成立。2·從孔乙己的本性來分析,他不會欠錢不還的。兩年多沒來還錢,腳又被打折了,他窮困潦倒。他性格清高的,他怕大家說他不是的,魯迅對他的性格本質是認知到位的,兩年多了還沒還錢,他的確已經死了。這判斷是有依據的。他知道孔乙己不會不還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字的古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