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海雲青

    邏輯是什麼?

    邏輯是推理、說理過程。

    邏輯是從論點到論據到論證的過程。

    邏輯透過“因為…根據…所以…”等句式,證明自己的論點有證據的說理過程。

    但有證據的說理過程不等於是真理。

    譬如:我說“吃瓜群眾是寡慫”,然後我根據某些事情、事件作論據,詳細證明了我的論點,非常符合邏輯地證明了我的論點。但“吃瓜群眾是寡慫”絕不是真理,我一口咬定它是真理,網友們會一頓磚頭把我拍死!不拍死絕不罷休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那麼這句話是絕對真理嗎?也需要用邏輯來擺論據,擺事實擺歷史來證明,也是需要邏輯論證過程。

    你一擺歷史,好多歷史現象中歷史人物個人起了決定性作用,譬如秦始皇、漢武帝、劉秀、劉邦等待。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有條件的真理,即人民群眾掌握了正確的理想正確的方向透過有組織地實踐進行社會改造,那麼人民群眾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不然的話,不敢想不敢說遇事觀望有好事就順便搭車一點虧也不想吃,那麼,“吃瓜群眾就是寡慫!

    強調“邏輯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在遇到邏輯性較強的哲學問題時,請不要把邏輯一詞當“真理”來使用。闡明自己觀點時論據論證要嚴密一些。譬如有人賣箭,不說它的箭是如何精準有效,只顧說“我的箭就是好箭,就是好箭!”不擺出好箭的論據在哪裡?是難以說服人的。

    有些公理是不需要邏輯推理的。譬如說:太陽給人以光亮和溫暖。這是公理。因為不管你是吃瓜群眾還是皇帝聖人都知道這個理。“Sunny不到的地方就會有陰影”也是公理,不需要任何人去證明它。

    增強說服力就要會運用邏輯思維的方式方法。不會邏輯思維,可以有個辦法。回去再學習學習初中的平面幾何、高中的立體幾何和解析幾何。掌握怎樣使用“因為…、根據…、所以…”句式的用法。

    注:陝西話“寡慫”是傻子的意思。

  • 2 # 科學史評話吳京平

    先說結論:“首先,邏輯學是一門很嚴肅的學問,其次日常生活中我們講的邏輯跟這種嚴格的數理邏輯還是有所區別。”

    那麼邏輯到底是什麼?怎麼樣才算是有邏輯,怎麼樣才算是沒邏輯呢?

    首先,邏輯學是一門很嚴肅的學問,不過它的枯燥程度不亞於數學。實際上,有種觀點認為邏輯學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如果按照教科書式的方式來告訴你什麼是邏輯,那基本上我只能給你堆砌一大堆不明覺厲的名詞,例如,邏輯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溯因推理。

    光看看這些名詞,你就能感受到那種濃濃的教學氣息了。如果我再跟你說,把邏輯分分類,又可以分為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形式邏輯又可以進一步分為符號邏輯和數理邏輯,符號邏輯又有兩個分支,命題邏輯和謂詞邏輯。

    正常人看到這些沒有不暈菜的。

    而且,還有大量的與邏輯相關的名詞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分類,或許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搞清楚整個邏輯世界的層次結構吧。當然,所謂的層次結構也都是人為定義的,只要是人為定義,也就免不了會有分歧。

    我給你列一些不明覺厲的術語吧,讓你感受一下邏輯學的複雜程度:布林邏輯、直覺邏輯、多值邏輯、亞結構邏輯、非單調邏輯、模態邏輯、可廢止邏輯、模糊邏輯……我大概只列了維基百科上能查到的跟邏輯相關的詞條的四分之一的術語吧。我的感受是:邏輯學確實是一門需要終生研究的大學問。

    為了讓你直觀地感受一下,這些教科書式的邏輯學都在研究一些什麼樣的問題,我找了一道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GRE) 的邏輯考題。

    20 多年前,我也曾經是一名備考 GRE 的考生,但是花錢上了一個多月的培訓班後,我決定棄考了,因為當時的我覺得題目過於變態:要記住幾百種樂器的英文單詞,要記住表達“下流”的幾十個不同的單詞,就跟孔乙己說回字的四種寫法一樣。我覺得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學習這些,不如直接找一份程式設計的工作能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不過我當時就覺得邏輯題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舉一個過去 GRE 邏輯題的例子,現在的邏輯題可能改革過了,不再出這樣的題了:

    A、B、C、D、E,5 個人當中,有兩個人是從來不說謊的老實人,但是另外 3 個人是總說謊的騙子。下面是他們所說的話:

    A:“B是騙子。”

    B:“C是騙子。”

    C:“E是騙子。”

    D:“A和B都是騙子。”

    E:“B 和C都是老實人。”

    問:到底誰是騙子,誰是老實人? 你能解出答案嗎?

    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講的邏輯跟這種嚴格的數理邏輯還是有所區別。

    邏輯是我們日常與人爭論的過程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個詞,似乎人人都懂邏輯,講邏輯。我覺得給大家總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邏輯謬誤,可能對大家最有幫助。

    我把常見的邏輯謬誤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形式謬誤一類是非形式謬誤

    當然這種分法本身也沒有一條清晰的界線,只是為了便於記憶和表達,分開表述顯得條理比較清晰。

    形式謬誤

    形式謬誤是指某個觀點陳訴中,因為結構上的缺陷而導致論證的過程不符合邏輯的情況。因此,對待這樣的邏輯謬誤,我們只需要分析論證的形式,就能發現謬誤或者矛盾,根本不用分析具體說的內容到底是真是假,就能得出論證本身是站不住腳的。

    最常見的一種邏輯錯誤就是把一個真命題的逆命題也當成是真的,比如說科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理論一開始不被主流科學界所接受,這是一個真命題,我們能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

    但是有人就以此來論證它的逆命題了:因為我的理論現在也不被主流接受,所以我的理論也是偉大的。再比如,因為發生過少數人是對的情況,所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所以我這個只有我一個人相信的理論就是真理。

    一個命題的逆命題有可能是真,也有可能是假,它們在邏輯上沒有必然關係,所以,這麼論證站不住腳。

    再比如,把整體具有的屬性當成是每個部分也具有的屬性,或者反過來,把部分當成是整體。

    我以前從事軟體開發,我很清楚,儘管單元測試都通過了,就是說軟體的每一個模組都通過了測試,但這並不能說明軟體整體也一定能透過測試。香蕉和黃魚單獨吃都挺好吃的,但不代表香蕉炒黃魚就一定好吃。鴻茅藥酒中的 67 味中藥,其中的每一味藥材在藥典中都記載著能治療某幾種病症,但不意味著混在一起就能包治百病了。

    再比如迴圈論證:把待證明的結論也包含在證明的過程中。例如,

    你如果不信上帝,就會下地獄。這句話已經隱含了有一個上帝會把人送入地獄。所以,你不能用地獄去威脅一個無神論者,這沒有邏輯同樣的道理,有人對我說,因為你不相信上火,所以你看你昨天吃了那麼多瓜子,今天就上火了吧,現在你總該信吃瓜子會上火了吧

    這個論證過程中已經把所有吃瓜子產生的後果都歸因於上火,因此這種迴圈論證可以說怎麼都不會錯,也可以說沒有邏輯。

    最後,還有各種錯誤的因果關係:把前後關係當作因果關係,或者倒果為因,把相關性當作因果性,或者忘記了一果多因和一因多果等等。

    以上這些是常見的形式謬誤,這類謬誤不需要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只需要分析觀點的論證過程即可。

    因此,當有人指責別人不懂不要亂說,或者說你沒學過什麼就沒權批評時,這個人本身就已經不講邏輯了。因為對於形式謬誤,是不需要關心具體內容的。我們應當搞清楚別人批評的到底是什麼,再判斷他的批評內容是屬於形式邏輯上的批評還是對於專業內容的批評,這時候才能繼續說他有沒有資格批評,否則就很容易變成人身攻擊了。

    我接著來說一些常見的非形式謬誤。

    這類謬誤五花八門,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觀點本身的內容。重申:下面的分類只是為了便於理解和記憶,並不是嚴格的定義,也不是一個完備的分類,甚至很多情況下,一個例子可以同時分到多個不同的類別下面。

    一、訴諸結果:用一個觀點的成立或者不成立的結果好壞來證明這個觀點是否成立。例如,

    如果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那麼人類就不要活動了,因此,全球變暖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宗教人士有時候會說,如果不信上帝,不信善惡有報,人們就會為所欲為,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二、豎立錯誤的靶子:故意用一種錯誤甚至是滑稽的方式說出別人的觀點,然後再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比如,當年很多人嘲笑進化論,說赫胥黎先生你是否承認自己的祖母是猴子變的。這就是透過歪曲別人的觀點來達到攻擊的目的。再比如攻擊現代醫學的人經常會說,現代醫學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實際上,你如果頭疼去醫院做檢查,很可能查出神經系統出了問題,現代醫學要治療的是你的神經系統。而一個人腳疼,可能是痛風,這時候的治療方案跟腳完全沒有關係,而是減少嘌呤的攝入。說現代醫學是治標不治本的,基本上也是同樣的邏輯謬誤。現代醫學只有在實在找不到本或者是知道本但無法治療的情況下,才會轉求只緩解症狀。病理學和毒理學等尋找病因、病源的研究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三、簡單歸納(直覺歸納)。在統計學上,樣本太小,或者樣本不具備廣泛代表性,是不能得出結論的。

    例如,有人說我每次魚刺卡喉嚨,喝一口醋馬上就好了,所以就得出喝醋能軟化魚刺的結論。這是極端的反例,就因為自己一個樣本就敢下結論了。比較普遍的是這樣的句式:我周圍的人都喝藿香正氣水防治中暑,所以這個藥對治療中暑很有效。還有這樣說的:安檢就是一個擺設,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查出什麼東西。

    四、萬能定義法。這在西方國家有一個對應的俗稱:“不是真正的蘇格蘭人”。

    典故如下:一位叫哈密什的蘇格蘭人在報紙上看到一個英格蘭人犯罪了,於是說:沒有蘇格蘭人會做這種事。結果第二天,報紙上又登了一個蘇格蘭人也犯了同樣的罪,哈密什沒有承認自己的觀點是錯的,而是說“我的意思是沒有真正的蘇格蘭人會做這種事”。這樣一來,他就永遠不會錯了,因為犯錯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蘇格蘭人。這就好像有些人為出錯的風水大師辯護,他們都不是真的大師,是假的。哪怕這些人確實是根據古籍經典做事,也是假的,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什麼是真正的風水大師的定義,而是根據結果來作出的萬能可變定義。

    五、舉證責任倒置。很多人會以沒有證據證明某個命題是假的,來論證某個命題就是真的。把證據的缺失當成是證據不存在的證據。

    比如,因為不能證明某個 UFO 現象是已知的任何自然現象,就當作它是外星人飛船的證據。實際上,舉證責任在提出非凡主張的一方。不能證明不存在可不代表必定存在。另外,絕大多數情況下,想要證明絕對不存在在邏輯上也是沒有可能的。

    六、把自己的無知當證據。例如,

    我真的難以想象就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技術,人類就能登陸月球。我難以相信古人怎麼可能建造出金字塔這樣的龐然大物。

    這時候,比較耿直的一種迴應:這就是你為什麼沒有成為科學家的原因吧。

    七、把偶然當必然。

    儘管一系列偶然的事件有可能導致一個不好的結果,但論證者會無視這種偶然性的機率,無限放大可能性,以可怕的後果為證據來反對某個觀點。這種謬誤最常見的句式:如果人人都怎樣怎樣,那……在我的印象中,採用這個句式的論證幾乎都是霸權式論證,往往對付小學生很有效。例如

    某個小學生上課的時候尿急,老師就會說:如果人人都像你這樣,那我的課還怎麼上?類似論證還常見於某些管理部門逃避己責,無限放大偶然事件,以“如果人人都怎樣”來踢皮球。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一文中,批評某些衛道士時就寫道: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華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現在很多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實就是建立在這樣的邏輯謬誤之上,其實質只是逃避監管責任。

    八、對人不對事。

    在西方國家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拉丁文tu quoque(英文: you too,中文:你也一樣)。就是反駁某人的觀點時,不關注觀點的內容本身是否有理,而是轉而指責這個人的人品。

    比如,有人說應該保護智慧財產權,反駁的人就以“誰沒用過盜版,你也一樣”反駁。

    九、訴諸無關權威。一個科學家哪怕再著名,脫離了本專業的領域,也和普通人一樣有可能犯常識性錯誤。

    比如生物學家或者化學家發表與理論物理有關的觀點時,就不見得比普通人更可信了。

    有些人可能會因此反駁我說:那你一個科普作家的觀點就更不可信了。

    正因為此,所以我從來不在專業領域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只是在科學家和大眾之間搭起一座語言的橋樑,我的職業操守規定了我只是在專業領域儘可能地忠實轉述科學共同體的觀點。個人的淺見偶爾談談,但會宣告僅代表個人淺見。

    十、虛假兩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論證者會設計出一個其實並不存在的二元選擇,人為製造非此即彼的兩難境地。例如:

    你不討厭我,說明你愛我你不恨美帝,就是美分你不仇視日本人,就是精日分子你不轉就不是華人等等

    他們忘了這個世界是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的,這個世界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

    已經十種了,先談到這,一定還有很多我沒有想到的常見邏輯謬誤。

    但我必須指出一點:在某項論證中找到謬誤,並不意味著結論一定是假的,結論有也可能是真的,只是需要更好的推理來支援它。

    在我看來,一個觀點的論證可以分為強邏輯和弱邏輯。

    那些嚴格用公理演繹法推匯出來的命題,就是強邏輯。

    例如數理邏輯就是非常強的邏輯,幾乎很難找到漏洞。所謂公理演繹法,就是說從某一個不需要證明、人人都認為是正確的命題出發。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需要證明,可如果每一個命題都需要證明,那就會無窮無盡,所以必然要有一個最初的源頭——公理。例如

    過兩個點可以做一條直線

    光速是永恆不變的

    物理規律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改變

    正常人都需要吃飯、喝水、睡覺等等

    從這些基本公理出發,一步步推理下去,就叫公理演繹法。以人類目前的認知水平,用公理演繹法得到的結論是邏輯性最強、也是最可靠的結論。

    此外,相對弱一點的邏輯就是用歸納法得出的結論。例如,

    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昇西落,所以得出了“太陽明天還會升起”的結論。

    歷史學家從歷史中看到壓迫和反抗總是相生相伴的,就歸納出“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結論。

    這些都是從有限的事例推向普遍規律的歸納總結法,此結論的可靠性不如公理演繹出的結論,但可靠性隨著事例的增多而增大,它也是人類獲得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公理演繹出的結論一定能得到歸納法的支援,但是歸納法的結論卻不一定能得到公理演繹的支援。

    比歸納法更弱一些的邏輯就是透過哲學思辨得到的結論,比如由華人的文化傳統和民族性得出華人會選擇什麼樣的道路,它的可靠性比歸納法更弱,但不能算是邏輯謬誤。

    最弱的一種邏輯就是由類比得出的結論,比如

    按照我的經驗,用類比得出的結論往往錯誤的居多,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恰當的類比。哪怕是最恰當的類比,也只能是最弱的一種邏輯,可靠性最值得懷疑。

    當然,身為科普作家最喜歡用的就是類比的方式,這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因此,我想告訴各位學子:如果你將來想從事科學研究,最好把從科普書中學到的所有類比都忘記,真正的科學研究與科普大相徑庭。

    科普的意義在於激發好奇心,培養科學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眼睛往外凸怎麼辦?有什麼辦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