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環球網

    三號突擊炮是德國在二戰中生產的最多的坦克殲擊車。到二戰結束時三號突擊炮總共生產了快10000輛。德國大量生產突擊炮的原因無它,就是因為突擊炮沒有炮塔,簡單好造,而且造價便宜,製造時間比坦克短。三號突擊炮是德國利用三號坦克的底盤加以改造生產的。最開始三號突擊炮是打算用來彌補步兵火力不足,支援步兵進攻的自行移動火炮。經過實戰使用和不斷的改良,三號突擊炮被改造成了坦克殲擊車。

    讓三號突擊炮大放異彩的是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戰爭中,面對裝甲非常厚的KV系列坦克,德軍四號坦克所裝備的坦克炮無法擊穿,德軍急需一種可以擊穿蘇聯坦克的坦克殲擊車,於是三號突擊炮被換裝了更加先進的反坦克炮。原來75毫米24倍口徑的火炮被換成了75毫米43倍口徑的反坦克炮。三號突擊炮G型換裝了75毫米48倍口徑的反坦克炮。還有一個型號喪心病狂的裝備了28倍口徑的105毫米榴彈炮。三號突擊炮車身很矮,低矮的外形隱蔽性非常的高,敵人很難發現,很多時候三號突擊炮已經發現了敵人,但是敵人還沒有發現三號突擊炮,裝甲作戰哪一方先發現敵人會佔據很大優勢。多數情況下三號突擊炮在敵人的視距範圍外就擊毀了敵人,有的敵人到死都不知道三號突擊炮在什麼位置。

    三號突擊炮的反坦克炮在射程範圍內能夠輕易擊穿二戰蘇聯裝備的大多數坦克。三號突擊炮在整個二戰中擊毀了超過20000多輛盟軍坦克,三號突擊炮算得上是二戰中,甚至是截至到目前為止擊毀坦克數量最多的武器,沒有之一。

  • 2 # 第一軍情

    二戰時期德軍的坦克都是赫赫有名的,什麼虎,豹等大型主戰坦克一度令歐洲國家聞風喪膽。在裝甲車輛中有一款吊打蘇聯坦克的神器,德國陸軍的三號突擊炮,這款裝甲車,效能不錯,是打擊蘇聯坦克的主要利器。

    1936年,德軍萌發了研製新型裝甲車的想法,軍方要求新式戰車要能搭載一門75毫米的的主炮,水平射界不超過30度,能夠對6000米外的目標實施間接打擊,在500米距離上火炮能夠貫穿敵人坦克的正面裝甲,自己的裝甲能夠抵擋20毫米穿甲彈的攻擊,其餘部分也能抗住輕型武器的攻擊。

    經過一番折騰努力,在1940年1月,第一個原型坦克殲擊車出來了,德軍取名為三號突擊炮。這輛坦克殲擊車造價8.25萬馬克。第一批三號突擊炮以三號坦克F型底盤和零件為基礎,配備了24倍口徑75毫米主炮,上部裝甲板採用焊接方式,側面逃生艙門的裝甲厚度達到了50毫米。從1940年1月到5月之間,總計生產了30輛。到了1945年4月中旬,三號突擊炮總計生產了1053輛。

  • 3 # 戰略論

    三號突擊炮之所以能取得擊毀蘇軍數萬輛坦克的戰績,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符合當時德軍戰術需求。尤其在德軍1943年後期直至1945年戰爭結束,德軍在東線戰場已經全面轉入戰略防禦階段,而三號突擊炮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

    在古德里安將軍擔任裝甲兵總監時,便看中了三號突擊炮在防禦中的巨大價值,將其作為加強步兵師反坦克能力的一個重要武器。介於德軍據守防線的寬廣,很難做到在所有防線上均配置相當數量的反坦克炮來抵禦蘇軍的進攻,而且這種平均分散的佈置難以阻止蘇軍的重點進攻。於是這種擁有一定的裝甲防護和機動能力的突擊炮便被當做反坦克主力,一來它擁有一定的裝甲可以不會像反坦克炮那樣輕易被摧毀,二來這種履帶式車輛可以迅速來回的調動以加強至蘇軍主要突擊的方向,作戰效果遠比反坦克炮要強。

    關於三號突擊炮的效能,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在保證了火炮的威力和裝甲厚度的情況下也保證了其巨大的產量。三號突擊炮同德軍其他坦克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炮塔導致其進攻能力很差,但是沒有炮塔也提高了三號突擊炮的正面防禦能力和降低了車體的高度提高了隱蔽性。

    這個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坦克依舊是最適合進行反坦克的武器,之所以選用突擊炮來代替坦克就是看上了它的易於生產,可以滿足前線對反坦克火力的大量需求,也正是大量的三號突擊炮列裝前線,戰鬥在東線各個戰場,所以也取得了相當的擊毀戰績。

  • 4 # 武器裝備大雜燴

    並沒有,算不上吊打,只是在防禦戰中表現算得上優秀。其低矮的車身不易被敵軍發現,犀利的火炮足以應付大多蘇軍坦克,適當的裝甲防護,保證了三突的戰場生存。

    經過良好偽裝的三號突擊炮,很難發現

    車身很低,也就比旁邊小汽車高點

    裝填手兼機槍手

    車長及炮手

  • 5 # 利刃號

    三號突擊炮吊打盟軍坦克那肯定是小編瞎說,作為德軍步兵的支援火力三號突擊炮的作用與英國的馬提爾達、丘吉爾系列沒什麼兩樣,甚至在大部分效能上遠不如盟軍的步兵坦克,它之所以能夠取得擊毀盟軍20000多輛坦克的戰果,完全是德國裝甲兵的參戰經驗和優秀戰術協同的戰果,換句話說如果德軍裝甲部隊有足夠數量的重型步兵坦克可用,他們的戰績會更好。

    三號突擊炮的由來眾人皆知,就是陸軍元帥曼施坦因在擔任步兵師師長期間,提出研發一款擁有厚重灌甲和大口徑火炮的步兵支援性武器,用於協助衝鋒中的步兵摧毀敵對方火力點和堅固堡壘,由於德軍資源有限無力發展步兵坦克等昂貴的武器,只能將原有的坦克簡化去掉炮塔,加裝大口徑短身管火炮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很明顯這款武器的設計初衷與反坦克作戰沒有關係,只是戰況急轉直下德軍找不到補充裝甲部隊的技術裝備可用,只能拿廉價的三號突擊炮濫竽充數,經過不斷改進終於在1942年搖身一變為“坦克殲擊車”,大戰期間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坦克。偽劣降低生產成本三號突擊炮的發動機是僅有300匹馬力的12缸邁巴赫引擎。

    但是由於沒有炮塔和複雜的旋轉機構,車身裝甲最厚的地方也僅有11~80mm整車重量遠小於坦克,其機動速度高達 40km/h。由於速度不快也沒有用於快速反應作戰的炮塔,三號殲擊車主要用於陣地伏擊戰,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向敵軍裝甲部隊衝鋒的現象,在阿登反擊戰中車身過小、火力偏弱的三號突擊炮已經完全被四號突擊炮取代。

    早期的步兵支援型三號突擊炮配備短身管的75mm24倍徑火炮,當1942年盟軍裝甲部隊氾濫的時候德國工程師為其裝上了75mm43倍徑長身管火炮,這才是他能吊打蘇軍T34的主要原因,長身管主炮搭配的軍次口徑穿甲彈完全可以剋制蘇軍帶傾斜裝甲的T34,三號殲擊車首次參戰就取得了擊毀20多輛T34自己毫無損失。

  • 6 # 植物人史軍

    作為一個資深偽軍迷十分想說說這個問題。

    第一點,突擊炮和坦克的定位完全是不一樣的啊,根本就無法來比較哈。最初在二戰德軍的作戰序列中,突擊炮是配合步兵使用的。主要的職能是突破要塞區防線,抵近攻擊碉堡,所以最初的三號突擊炮裝的其實是短身管的75mm火炮,並不是長身管的反坦克炮。

    第二點,時勢造英雄,雖然在戰爭後期蘇聯坦克洪流很兇猛,但是很遺憾的是,最初的蘇聯的坦克主力大都是薄皮大餡的T-26這樣的輕型坦克,也讓三禿子有了可以發威的餘地。如果是碰見鐵頭的kv系列坦克,三禿子是無論如何沒有啥機會的。

    當然了,在換裝了長身管的75mm火炮之後,三禿子終於有了真的反坦克的能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逐漸成了反坦克的主力平臺。搞定T-34還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後來出現的IS系列那就力不從心了。

    隨著戰爭的推進,T-34和IS系列大量出現在戰場上,三禿子的火力就是捉襟見肘了。

    第三點,在戰爭不是要比武器最先進,而是能迅速生產出更多的裝備,而三號突擊炮恰恰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容易生產大量部署,最終的三禿子的產量達到,10,500輛。那上鏡率當然是相當高的了。就形成了一個錯覺,三禿子真能打啊。

    如果與虎式相比,T-34肯定不是對手,但是在戰鬥中,大量的不斷補充的戰車就影響了戰局的走向而言,後者肯定是更成功的。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武器畢竟是武器,還要有好的運用才能發揮效能。二戰初期德國的裝備甚至比盟軍還要差勁,但是這並不妨礙推進。好的指揮比好的武器有時更重要。

  • 7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看待三號突擊炮的吊打問題,其實有三個必要條件。1.強悍的指揮官和車組 2.中晚期換炮轉職的車型 3.防禦戰。

    “三號突擊炮”,看名字也該知道這是一款“突擊炮”而不是“坦克殲擊車”,本來就不是專用對坦克武器,屬於步兵炮兵編制,談什麼吊打蘇軍坦克呢?

    早期的三號突擊炮屬於德軍在曼施坦因裝甲理論上的一種嘗試,同時也是一種對老舊裝備底盤的再運用,一開始就沒有想著去反坦克,它的任務是作為一線支援步兵的輕裝甲目標,與今天的步兵戰車定義很近似。打擊的物件是敵方的火力點、工事、碉堡和輕型載具。

    說到底,這個時期的三號突擊炮就是個機械化步兵直射支援武器,其裝備的75mm StuK 37 L/24火炮作用也僅僅是門步兵炮而已。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蘇軍開始瘋狂崛起的鋼鐵洪流面前,“突擊炮”也不得已成為步兵反坦克的裝備,憑藉機械化的機動和甜薄脆的裝甲,總比機關槍靠譜的多。

    曼施坦因最後也接受了這一點,他在《裝甲領袖》中寫到:“越來越多的反坦克任務被突擊炮承擔,我們的常規反坦克武器,在對手日新月異的新裝備面前愈發力不從心 。一二線部隊都需要 大量的突擊炮;基於節約人力物力的目的,突擊炮營與殲擊車營應該合併。”

    實際上他這番話有不少歷史背景,當時許多德軍都希望將突擊炮這一支步兵機械化力量搶到裝甲兵序列中去,但連海軍、空軍都組建了自己的突擊炮部隊,坦克部隊再說什麼未免不團結。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突擊炮被趕鴨子上架的急迫。對於三號突擊炮而言,這也可以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大機遇。由於價格低廉、維護簡單、佔工時較短,三號突擊炮開始被德軍大量的生產,到戰爭結束,一共生產了近萬輛。

    與此同時,開始負擔反裝甲任務的三號突擊炮換裝了75mm StuK 40 L/43炮,自此終於可以對坦克目標進行真正有效率的吊打,三號突擊炮搖身一變,成為了“三號坦克殲擊車”。德軍總共生產9300輛左右(一說10500輛),長身管L43炮的型號就生產了8400多輛。

    雖然三禿子已經變成了三尖子,但德軍內部已經成了習慣,誰都不願意提這茬。這裡面水很深,裝甲兵一直覬覦著各個兵種旗下的那點突擊炮部隊,連戈林都為此保持著敏感,所以三號突擊炮的名稱和編制就這麼留下來了。

    實際的戰績中,三號突擊炮的表現非常優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軍士長庫特·普弗瑞德納使用F型三突,在20分鐘內殲滅9輛蘇聯坦克,被授予其實鐵十字勳章。43年1月,軍官霍斯特·紐曼帶著三突打爆27輛蘇軍坦克。

    43年7月-44年1月,武裝黨衛軍“帝國”師的第二突擊炮營在突擊隊長華爾瑟·克納布帶領下,以兩輛突擊炮的損失,消滅蘇軍坦克129輛。667突擊炮營從42年8月到43年11月,共計擊毀1000輛戰車。就連許多人崇尚的坦克王牌“魏特曼”,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從突擊炮部隊起家的,他指揮著C/D型的三號突擊炮,擊破了6輛T-34坦克。

    到1944年,根據上表的戰報,突擊炮部隊擊破敵軍戰車20000輛。這其中大部分是三號突擊炮完成的。無怪乎有種說法,德華人如果一門心思升級和生產三號突擊炮,不去搞那些豺狼虎豹,戰爭沒準就打贏了。

    不過我們也可以換個思路理解,三號突擊炮的崛起之路正是一條德國的勝利與敗亡之路。前期支援步兵衝鋒的三號突擊炮產量並不高,反倒是隨著德國攻勢的逆轉,它們像被湊數一樣的瘋狂生產出來。繼而在屬於殲擊車的防禦陣地上大放異彩。

    二戰後的三號突擊炮有不少仍然堅持在戰場上,蘇聯將一部分三號突擊炮送給了敘利亞,敘利亞後來將這些車輛與其它德國戰車一起擺在戈蘭高地上防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也都有許多三號突擊炮在繼續服役,不過這也沒啥,作為一款40年代的兵器,服役個30年沒毛病。那麼多T-34和SU-100不是還沒淘汰麼?

    總的來說,三號殲擊車裝甲太薄,隱蔽優越,只能叢集佈置在陣地關鍵環節的側翼進行伏擊,否則指望它們與蘇聯坦克臉對臉的單挑只會反被吊打。

    就連德軍自己的分析中,T34-85和謝爾曼M4這類主要的中型坦克都是三號突擊炮巨大的生存威脅,更別提那些更重的傢伙了。我們在相信三禿子是輛好車外,更應該相信是德軍的防守與戰術讓三禿子獲得了“吊打”的戰果。戰火成就了一些東西,但也會讓另一些東西被遮蔽。

  • 8 # 蝸牛沒腹肌

    閃電戰的精髓就是古德里安大將那句話“坦克決不能分散,必須集中使用到敵人的後方去,讓敵人無力反抗”,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吧精銳突擊力量集中起來摧垮敵人的大後方,這樣一來就能迫使在前線奮戰的敵人放棄抵抗。

    “三號突擊炮”是二戰期間德國用來反蘇聯坦克的一個利器,看名字這是一款“突擊炮”而不是“坦克殲擊車”,怎麼會成為反擊蘇聯坦克的利器呢?原來在二戰期間蘇聯的武器日新月異,在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強大,使得德國有點招架不住,這給“三號突擊炮”帶來了一個重大的機遇。

    德軍面對窘迫的現實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就是把突擊炮營與坦克殲擊營合併,用來節約人力和作戰成本。由於突擊炮結構簡單,製造方便,容易維護。而且相對於機關槍來說,“三號突擊炮”要靠譜的多。並且當時德國軍隊前線需要大量突擊炮,於是在二戰中被德軍大規模生產出來用來打蘇聯的坦克。

    於是“三號突擊炮”搖身變成了“三號坦克殲擊車”。本是趕鴨子上架的方法,卻讓“三號突擊炮”,成為了德軍打蘇聯坦克的重要武器。德軍使用“三號突擊炮”打掉了蘇聯無數的坦克,為德國二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從而有了三號突擊炮完虐蘇聯坦克的說法。

    當然了能有這種成就也不單單是“三號突擊炮”的功勞,這主要也依賴於德國裝甲兵的豐富經驗和德軍優秀的戰術指揮,還有德軍優秀的防守戰術。畢竟在面對更大更重的武器時,突擊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是“三號突擊炮”作為當時最適用於德軍的反坦克突擊炮,為當時的德軍的作戰雪中送炭卻是無可厚非的。

  • 9 # 鐵匠工坊

    吊打是不可能吊打的,這輩子不可能吊打。理由很簡單,一方面三號突擊炮實力有限,另一方面蘇聯坦克以及蘇聯坦克工業本身也不賴。

    首先三號突擊炮本身就是德國裝甲兵理論的集大成者曼施坦因要求為德軍步兵師專門開發的一種裝甲步兵支援車輛,用來步坦協同。這種車輛具備自行能力和一定的裝甲防護能力,火炮系統也應該以輕型和中型為主。也就是說早期的三號突擊炮只能說相當於現代的BMP定位,他的武器主要是以反步兵、反掩體之類的為主。

    早期三號突擊炮是裝短管榴彈炮的

    三號突擊炮A型到E型的主武器是一門75毫米StuK 37 L/24低速炮,也就是說一種低速的75毫米榴彈炮,以發射高爆彈為主,發射風帽被帽穿甲彈的時候初速只有每秒385米,侵徹力也就相當於100米垂直擊穿54毫米均質鋼版的樣子(遇到30度的斜角裝甲就乾脆下降到41毫米),打打蘇軍那個時候列裝的T-26坦克還行,遇到了像T-35A重型坦克(1939年型)那種70毫米厚的前裝甲的怪物,三突子就只能乾瞪眼了。

    而後期的三號突擊炮F型和G型改為了75毫米L/48反坦克炮,高爆彈裝備量減少,增加了穿甲彈的數量。發射穿甲彈時,三號突擊炮G型可以在100米距離垂直擊穿176毫米均質鋼版,遇到遇到30度的斜角裝甲下降到143毫米。嚴格說起來,的確足夠擊毀蘇軍T-34坦克的正面裝甲,甚至在針對KV-1和KV-2的時候也能一戰,但是打不穿IS-2正面120毫米60度傾角的,說吊打自然不可能。

    而且話說回來,蘇聯坦克也不是停在那邊讓三號突擊炮一炮一炮打。所以說後者即便從戰術上也很難做到吊打,坦克講究的是機動作戰,而三號突擊炮本身沒有炮塔,車身低矮,迂迴包抄並不現實,所以更依賴於偷襲作戰。而且三號突擊炮的正面裝甲只有80毫米,等效也不高,如果被發現了很容易被85mm坦克炮和122mm坦克炮直接報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句:你的笑容是糖,下一句怎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