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馬冰河wu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還有中亞碎葉 一說)人。李白在中國可謂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他是唐代詩壇的領軍人物,亦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人稱“詩仙”。

    李白的詩作名篇迭出,代表作有《蜀道難》、《橫江詞》、《鳥棲曲》、《子夜吳歌》、《長幹行》、《行路難》、 《把酒問月》、《將進酒》......李白的文學成就不用多說,是個華人都能背誦幾首他的詩,但他還是一位任俠好義、武功高強的劍客,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李白曾經寫過“儒生不及遊俠人”的詩句,由此可見,他非常欣賞仗劍行走江湖、急公好義的遊俠。他也曾在《與韓荊州書》一詩中說他自己 “十五好劍術”,也就是說他十五歲時開始痴迷並練習劍術,還有友人說他“少以俠自任”。

    在他的詩作中,描寫並讚美遊俠的不勝列舉,譬如《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結襪子》:“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然諾,泰山一擲輕鴻毛”。

    《少年行》:“君不見淮南少年遊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

    李白的遊俠思想表現出一種現實主義,以及對儒家思想的蔑視。他生性倜儻絕倫且狂放不羈, 喜歡錢,喜歡酒,喜歡美色,儒家說富貴若浮雲,而他偏偏只要眼前富貴 ,喜歡結交權貴,“王侯皆為平交人”;一旦遇到不平事,或不爽不如意,他還要殺人,所以“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三杯弄寶刀,殺人如翦草”。這些都是他的平生理想。假若理想無法實現,他亦無遺憾,啥都不想, 就會“縱死俠骨香”了。

    由於李白有濃烈的遊俠思想,所以他對快意恩仇的江湖兒女頗為讚賞。譬如他在《秦女休行》中說:“西門秦氏女,秀色如瓊花;手揮白楊刀,清晝殺仇家;羅袖灑赤血,英聲凌紫霞”。

    李白早年曾求仙學道,期間是否遇到世外高人教授他練習劍術, 史料沒有記載 。但他的任俠好義卻見諸史冊。傳說他曾經手刃數人,可見他不僅練過劍術,而且擊刺技藝高超,劍法精湛,否則不能一次格殺好幾人。

    他自己說年輕時曾經攜蜀中好友吳指南同遊楚地,途中吳指南患了重病,不幸病死於洞庭湖。李白大慟,好比親兄弟死了一樣,路人見之無不感動;他守著好友屍體,後來一隻猛虎靠近,他也不退縮,暫且草草斂葬;後來他從金陵遊歷迴轉,借錢將好友遺骸正式安葬。李白“存交重義”,也是遊俠思想的一種具體實踐。

    李白結交廣泛,他的朋友三教九流,幹什麼的都有。其中就有書劍飄零的遊俠。其中著名的有公孫大娘、武諤等。他在《贈武十七諤詩》的序中說:“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沈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他的門人都有行俠仗義之風,可見他有多 喜歡結交江湖豪傑。

    唐朝時的華人,確實生機勃發,生命力頗為昂揚,雄健義烈的野性還沒有喪失殆盡。李白就是盛唐的象徵。他身為一介文人,身體與思想卻並不羸弱,他贊慕遊俠,說明他和當時的社會一樣充滿了朝氣、活力、流動著豪放的情感與新鮮的血液。不僅如此,他確實練就了一身驚人的劍術,而且不止一次的使用過,否則也沒有“十步殺一人”的說辭了。要問他的武藝水準有多高?肯定不是馬保國大師那樣的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否則他哪能獨自“ 手刃數人”?可見他的劍法不僅中看,而且中用,和他的“詩仙”稱號一樣,他也是一位武功出眾、俠肝義膽的“劍俠”。

    【插圖源自網路】

  • 2 # 澳古說歷史

    李白會武功?當然會!

    李白的詩,不用多說,清醒時,李白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醉時,李白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正所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詩仙”二字足以說明一切。

    可對於李白的武,恐怕多數人未必知曉。

    在唐代,李白有兩個身份,一就是詩人,而另一個就是劍客。《新唐書》有云:“(李白)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李白十歲時,就喜歡劍術,夢想著能當一個樂善好施,受人尊敬的劍客。而據裴敬給李白所寫的墓誌銘可知,李白15歲時師從大唐第一劍客裴顯,跟在他身邊學習了幾年的劍術。

    裴顯可是當時聞名於大唐的“劍聖”級別的人物,時人稱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裴旻的劍舞為唐代“三絕”。《獨異志》有云:“(裴顯)擲劍入雲,高數十丈,若電光下射,漫引手執鞘承之,劍透空而入,觀者千百人,無不涼驚慄”,由此可知裴旻劍術之高超。而李白能跟隨在他左右學習劍術,再怎樣,劍術也不會太差。

    對於自己的劍術,一首《俠客行》將李白的自豪之情是表露無遺,“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這就是李白對於自己劍術的自信。除此,李白也曾自誇“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說自己十五歲時就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句話在外人看來,未免實在是有些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了,實在當不得真,或許這只是李白酒後之言。當然,從李白的自賣自誇下,可知對於劍術,李白那是相當自信的,自認是大唐頂尖劍客之一。

    那麼,李白的劍術真的有他自己自認的那般高嗎?現今有人說“李白劍術大唐第二,武功超群”,這真是事實?

    李白的劍術相對普通人的確算是高超的。比起文弱書生,李白可謂是“文武不殊途”,早年師從大唐第一劍客裴顯,學成歸來後,又“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就這樣一劍一人,遊遍大半個大唐,途中李白憑藉著自己遠超常人的劍術,是好不快意恩仇,遇到不平之事,是立刻就拔刀相助,曾一人一劍於集市擊殺數人。師承名師,又在外歷練數年,底子加上磨練,李白的劍術自然是越來越精湛,遠超常人。

    李白曾經與好友吳指南結伴同遊,行至湖南郊野時,吳指南暴亡,李白伏屍痛哭。此時一隻猛虎突衝出,倘若李白這時拔腿就跑,吳指南的屍體必然會被猛虎所啃食,為避免友人遺體受損,李白是拔劍力克猛虎,將其逼退。一劍就能逼退猛虎,李白劍術之超然由此可見。

    當然,若說李白劍術大唐第二,這實在是有些恭維。劍南東川節度使詩鬼高適、詩骨陳子昂等劍術,就遠在李白之上。有人說李白敢一個人走遍大唐大江南北,其劍術就定然很是厲害,但這並不能證明李白的劍術。遙想當年,一介柔弱書生杜甫孤身於安史之亂這亂世之中,他曾兩次穿越戰場,北上朔方鎮,西赴鳳翔府,若真如其所說,杜甫武功豈不比李白更厲害嗎?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李白有武功,這並不假,若無武功,哪有這等豪氣,誰見過王勃、駱賓王、孟浩然、李賀、劉禹錫等柔弱詩人能寫出這等頗有江湖風氣的詩句嗎?但是,李白雖有劍術,可其劍術卻並沒有到大唐第二那般地步,最多就是在文人中李白的劍術是屬於最頂尖的那批,但是在武夫中,他的劍術卻遠遠沒有到頂尖。

    環顧李白一生,不見他受降城外北逐突厥,也看不到他仗劍入蜀西克吐蕃,沒有經歷生死搏殺的文人劍客,其劍術絕不會比在戰場上廝殺,以命搏命的武夫強。

    武林高手,從來都是遊走於生死之間,若未經歷過生死的大徹大悟,武功學得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

  • 3 # 朝文社

    答:身為一位以飛揚詩篇,驚豔后世一千多年的大唐“詩仙”,李白另一個看上去無比強大的本事,正是“武功造詣”。

    比如一些野史影視劇裡,那看上去手無縛雞之力,落魄時還常捱揍的“文弱李白”形象來,單看李白自己的詩篇,其“個人武力值”就常變成“大場面”。

    比如騎射功夫,他就能做到“閒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簡直是縱馬彎弓,瞬間秒殺百獸之王。又比如劍術,那更是他壓箱底的功夫,以他《與韓荊州書》裡的話說“十五學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低卿相”。然後就“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劍”對於他,不止是深厚的本事,更是理想信念的寄託,比如《行路難》裡,他那一聲“拔劍四顧心茫然”的詠歎。他眼中的自己,就是一把未遇明主的“寶劍”。

    而在李白的詩文中,其精深的劍法,也常殺出震撼一幕。比如《結客少年場行》裡的“由來萬夫勇,挾此英雄風”。在《少年子》裡他更是“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古風》中“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好一個騎射劍法樣樣精湛,快意恩仇的豪俠形象。如此“詩仙”,單是讀著他的詩,滾滾殺氣就撲面而來。

    那麼問題來了,李白詩篇裡,這近乎登峰造極,直追武俠小說裡“絕世高手”的強大戰鬥力,會不會是他自己自吹呢?同時代李白身邊的一些人,也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比如盛唐詩人崔宗之筆下的李白,曾經“超舞拂長劍,四座皆揚眉”。能夠在這樣的場合拔劍起舞,把現場一群行家看得服氣,就足見其硬核的實力。而以《翰林學士李公墓》的記載,李白的劍法,也曾師承自有“唐代三絕”之一的裴旻,絕非“野路子”。

    而李白的追隨者魏顥,也生動描述了李白強大的“實戰能力”,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自己的詩裡,也回憶了自己在長安“我昔鬥雞徒,連延五陵豪.邀遮相組織,呵嚇來煎熬”的一幕。以這個意義說,大唐地界上的幾場惡仗,真是這位大詩人主打的。

    其實,不管這些記錄可信性有多大,最能“實錘”李白“武力值”的,卻還是他的一生浮沉。要知道,李白從25歲起就“仗劍出國,辭親遠遊”。單看他的詩作裡,那一句句詠歎中華大好河山的詩篇,就知若沒有強健的體魄,就根本走不完這“南極蒼梧,東涉溟海”的艱苦路程。沒有那“少年負壯氣”的豪邁和實打實的硬功夫,在那個沒有“影片造假”的年月裡,在那個尚武成風的“大唐朋友圈”裡,他又怎能讓人信服,寫下“詩仙”傳奇?

    哪怕品讀李白的詩作,在那瀟灑豪邁的氣魄背後,我們也常常能讀到壯志未酬的悲情。而在這悲情裡,精湛的劍術也依然支撐著李白的自信。所以他會在《南奔書懷》裡“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在《獨漉篇》裡“雄劍掛壁,時時龍鳴”,在《江夏寄漢陽輔錄事》裡“抽劍步霜月,夜行空庭遍”。“詩仙”的光環背後,是寒光四射的劍鋒,亦是壯志難伸的悲涼。讀懂這“硬功夫”的劍法,或許就更懂這位“詩仙”的一生。

    當然,大唐的詩人裡,如李白這樣“能寫又能打”的人物,也並非個例。比如與李白齊名的“詩聖”杜甫,雖說詩風與李白不同,但也是同樣的文武雙全。作為西晉戰神杜預的後人,杜甫的體魄也同樣不差,少年時就能做到“一日上樹能千回”。壯年時期的他,更是曾“騎胡馬,挾長弓,箭不虛發”,甚至“長鈚逐狡兔,突羽當滿月”。沒有這樣的“武力值”,他恐怕也登不上泰山,寫不出“會當凌絕頂”。他也許更熬不過苦難的安史之亂,留下至今震撼人心的“詩史”。

    而在唐朝三個世紀的“詩人圈”裡,如李白杜甫這樣的“尚武”風氣,更幾乎是唐朝詩人共同的追求。比如翻開一部《全唐詩》,品讀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我們讀到的何止是唐朝的風土人情,更有“大唐體育現場”。

    比如王建的筆下,就寫下了“珠球到處玉蹄知”的馬球比賽,沈侄期的“飄飄拂畫球”,也道盡馬球場的絢麗。李群玉的“三十六龍銜浪飛”,也還原了龍舟競渡時的熱鬧。王維的“蹴鞠屢過飛鳥上”,正是唐代“足球比賽”的真實寫照。劉行敏的“喚取長安令,共獵北山熊”,講的也正是唐朝人的騎射生活。字字句句,都再現了大唐的尚武風。

    特別是那讓李白寄託了無限心事,又充滿了無盡自豪的“劍術”,就不止是“詩仙”一人的專利。中唐詩人白居易也曾“金鐵騰精火翻焰, 踴躍求為鏌鋣劍”。韓愈也嘆息“不能刺讒夫, 使我心腐劍鋒折”。而在盛唐熱血飛揚的年代裡,李嶠也高喊“倚天持報國,畫地取雄名”。張說也在殺氣籠罩的軍營裡,感慨著“軍中宜劍舞,塞上重笳音”,不同年代,每一位大唐詩人心中,都有一把劍。

    看過這樣的豪情,也就不難理解大唐三個世紀裡,多少唐朝詩人的選擇,所謂風花雪月,所謂錦衣玉食,所謂虛度光陰,在他們的人生觀裡,也不過是浮雲。所以在李白之前,作為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就發出了“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的吶喊。而在李白同時代,以田園詩見長的孟浩然,竟也有著“男兒一片氣,何必五車書”的豪情。中唐的苦難歲月裡,英年早逝的李賀,那一聲“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州”,又激勵了近代史上多少仁人志士摒棄安逸生活,選擇一條拋頭顱灑熱血的路……

    理解了這些吶喊背後,尚武風氣下的理想情懷,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整個《舊唐書》裡,單是選擇“投筆從戎”“效力從軍”的唐朝詩人,就有一百八十多人(有籍貫姓名可考者)。為什麼大唐的詩人,總是會以一種獨特的形象,吸引著後世無數崇仰的目光。不止是他們優美的詩篇與尚武的本事,更是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一代代大唐詩人們對國家命運自覺的擔當——撐起唐朝輝煌的,除了帝王將相,還有那麼多有名的無名的,慷慨熱血的詩人形象。

    參考資料:薛天緯《漫說李白“學劍來山東”》、任文京《唐代北方尚武精神對詩人從戎及創作的影響》、武倩,王倩《試論唐代文人的儒俠精神及社會原因》、楊洋《全唐詩 所見的唐代體育運動及相關問題研究》、辛蘭《孔子在體育方面的實踐和主張》

  • 4 # 關注通渭

    回答這個問題,說是李白的武功有多高,就要看看他師從何人。

    古代武功都是有師傅言傳身教的,沒有一個好的師傅,也就不會平白無故的有一身好功夫。

    據說,李白的師傅是傅裴。傅裴何許人也?

    唐代人稱裴旻為“劍聖”,不僅是因為他劍術精湛,更因為他有一招“擲劍入雲數十丈,而能手持劍鞘接住”的絕技。裴冕(703-770年),字章甫,河中府河東縣(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唐朝宰相。裴冕出身河東裴氏東眷房 ,以門蔭入仕,授渭南縣尉,遷監察御史、出任河西(哥舒翰)行軍司馬。安史之亂時,參與擁立唐肅宗李亨即位,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兩京收復後,冊封冀國公,出任西川節度使,入為右僕射。唐代宗即位後,充山陵使,後因依附權宦李輔國被貶為施澧二州刺史。廣德二年(764年),入朝授檢校左僕射、御史大夫、江淮都轉運使,領集賢院待詔。大曆四年(769年),受到宰相元載舉薦,拜左僕射、同平章事、東都留守,旋即卒於任上,時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尉。元和四年(809年),配享唐肅宗廟庭。

    在唐文宗時期,稱李白為“詩仙”,張旭為“草聖”,裴旻為“劍聖”,這三人也被譽為唐朝三絕。有趣的是,曾有傳聞稱詩仙李白曾向裴旻學劍,而裴旻將天賦頗高的李白收為弟子後傾囊而出,將李白培養為了“唐朝劍法第二”。

    《新唐書·李白傳》道:“十歲通詩書,既長,隱岷山。州舉有道,不應。蘇頲為益州長史,見白異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學,可比相如。’然喜縱橫術,擊劍,為任俠,輕財重施。”

    你說武功高強之人,哪能沒有徒弟的?這李白也有徒弟,名喚武諤。在《贈武十七諤》的序中,李白道:“門人武諤,深於義者也。質本沉悍,慕要離之風,潛釣川海,不數數於世間事。聞中原作難,西來訪餘。餘愛子伯禽在魯,許將冒胡兵以致之。酒酣感激,援筆而贈。”門人即徒弟,此亦可知,李白的劍術已絕妙高超至有人慕名前來求學了。且李白的這個徒弟,武功也是高深莫測,他能將李白之子於亂軍中救出,其勇其義,乃真英雄也。李白也贊武諤是個真正的仗義豪俠,“精誠合天道,不愧遠遊魂。”

    十五歲開始習武;二十幾歲隻身一人闖蕩江湖;師傅是“劍聖”裴旻;徒弟能從亂軍中救人;驅過虎、殺過人。諸位看客看到這裡,是否相信了李白不僅會武功,且武功不弱了?若不信也不打緊,權當聽人說了一回書,打發了無聊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的空調老是滴水,這是怎麼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