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串七珠讀雜書

    讀史記能夠提高什麼?

    什麼是《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撰寫的紀傳體史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共130多篇,規模巨大體系完備,並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採用這種體裁撰寫。《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來的《漢書》、《三國志》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魯迅先生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劉向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理。 《史記》的背景:

    為什麼會寫《史記》?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理念有關。在東周時期,由於王道廢弛,秦朝“焚書坑儒”譭棄古代文化典籍,使得很多珍貴圖書典籍散失,失落。漢朝建立後。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治理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文學之士逐漸重用,《詩》《書》等被譭棄的古書不斷被各地愛好文學的人士搜尋出來。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

    《隋書經籍志》載:

    “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

    可見司馬遷之父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司馬遷曾經說過這話:“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繼承其父的遺志。在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出獄後,他忍辱發奮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司馬遷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藝術價值以及讀史意義

    唐朝時,因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對《史記》給予很高的評價,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洪邁等都很推崇。《史記》在流傳中有所增刪。

    (一)

    提高藝術鑑賞

    史記獨特敘述藝術,史記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領域、行業,描寫了社會各個階層、民族、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豐實結構。

    史記中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獨到之處,別出心裁,因其新奇多遍的風格,產生獨特的效果。其中最精彩的一篇,就是《項羽本紀》,把項羽這個人物描寫的栩栩如生,富有個性和立體感。對人物刻畫非常到位,後人刻畫人物,有重要的影響。

    (二)

    學習人物的塑造

    司馬遷刻畫人物最成功的特點是,把人物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去表現,在敘述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體現了個人生命偶然性中的歷史必然性。尤其是《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對於刻畫戰國諸侯之間微妙的複雜的厲害關係,予以細膩的描寫。在以戰國七雄為背景的廣闊的社會關係中,刻畫出蘇秦和張儀的智慧和能力,在故事的發展中逐步完成兩個有才有謀的奇男子,相繼幹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兩個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已經深入人心。

    最有名的還有《趙氏孤兒》,被拍成電影,刻畫的人物就是以公孫杵臼、程嬰為主要人物的義舉。成為歷代朝代的楷模。

    (三)

    學術研究的意義

    自漢至清,《史記》的研究著作和論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流傳等等。

    對後世的影響

    ▲史學影響

    建立通史體裁。《史記》是第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名著,影響著後人的研究和寫作。

    建立史學地位。在古代文學中,史學沒有地位,《史記》建立了史學地位。

    建立史學文學傳統。

    ▲文學的影響

    《史記》的文學影響更大,幾乎無所不在。《史記》不但對古代小說、戲曲、傳記文散文影響深遠,對現代文學影響也很大。在後世文學中,受《史記》影響比較大的有《東周列國轉》、《大秦帝國》、《戰國縱橫》等,在人物傳記方面的影響,《史記》是人物傳記的本源。唐代柳宗元認為《史記》:

    樸素凝練、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對政治的影響

    自《史記》之後的各朝代統治者,都閱讀《史記》,讀史明鑑就是說的《史記》。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史記》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句:由此可以看出,《史記》就是一部百科全書,豐富如海。讀史能瞭解古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歷史故事、社會風情、政治現狀、人物關係,能提升了自己的見識,打開了眼界。在文學素質方面,讀《史記》能提高寫作能力。比如對人物的刻畫,人物的對話,神色的描寫,故事情節的安排,詞語的運用,都有極大的幫助。

  • 2 # 靈機先生講國學

    讀史記可以讓你提高歷史知識。可以讓你知道興亡成敗之理。善惡是非之源。讓你知道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還可以讓你提高文學素養。實際不單單是歷史書,還是一本文學鉅著。你要能讀通史記的話,有機會成為一個大作家。

  • 3 # 東流泉書院

    @一串七珠讀雜書 :感謝邀請簡單地說,讀《史記》能提高讀者的史學知識和文學修養。金聖嘆把《史記》列為“六才子書”第三部,魯迅先生繼南宋鄭樵,清代章學誠的絕妙評價後,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簡而賅的評斷,點明瞭《史記》的特殊地位:史學界——“絕唱”;文學界——“離騷”。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闡述下這個問題:一是《史記》的成書和流傳脈絡,二是從史學的角度,學《史記》應借鑑什麼?三是從文學的角度,學《史記》應借鑑什麼?

    一是《史記》的成書和流傳脈絡。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寫作背景寫來也是一篇長文,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史記》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93年——96年。史料記載,司馬遷自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開始動手寫《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投降”事件,含冤入獄,但他顧念《史記》還沒有完成,忍辱苟活下來,三年後出獄(公元前96年)。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在他寫給朋友任安的信(即有名的《報任安書》)中說: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由此可見,這時《史記》己基本寫就。

    2.《史記》名稱的由來。三國以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早期,學術界把《史記》稱作“太史公記”“太史公”,至東漢末年己有學者稱《太史公書》為《史記》,三國時期,“史記”成為司馬遷之書的專名。

    3.《史記》的組成及流傳。《史記》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個部分組成,內容主要記述帝王言行政跡,兼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國家大事。上起傳說時代的皇帝,下至東漢武帝獲麟的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歷時三千年右。據《太史公自序》全書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一百三十篇。《史記》殺青之後,司馬遷親手抄寫正本、副本兩種,“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但由於該書所涉及的對劉邦瓜譏諷、對漢武帝也尤多微詞等原因,《史記》並未流佈於市,至西漢未年仍不易得到。《漢書•宣元六王傳》記載,東平王宇:

    “上書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風。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太史公書》有戰國從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

    成帝之初諸侯王都不能得到《史記》,一般人就可想而知。

    3.現在看到的《史記》一百三十篇,一般公認西漢的禇少孫補闕了十篇。《史記》在東漢班彪、班固父子時期就出現了殘缺。《後漢書•班彪傳》載班彪之言:

    “太史令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

    《漢書•司馬遷傳》載班固之言,也說《史記》“十篇缺,有錄無目”。班氏父子不僅治學嚴謹,且距司馬遷僅百年左右,所言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褚少孫補了哪些呢?據《索隱》引三國時魏人張晏雲:

    “元、成之間,褚先生補闕,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司馬遷對當朝帝王的譏諷篇章丟失,不言自喻)。

    今天史學界公認的還有六篇補闕:《三代世表》《建元以來諸侯年表》《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田叔列傳》《滑稽列傳》;存疑一篇《陳涉世家》。

    4.景祐本是今世最古老的刻本。司馬遷把《史記》抄為正、副本兩種,“(正本)藏之名山,副本在京師”,是為把一生的心血流傳後世,但這部書的流傳也是十分曲折的。《史記》的副本在京師也沒交給官方,而是放在了他的女婿楊敞家裡。楊敞在昭帝時官至丞相,曾讓《史記》部分宣佈於世,其子惲“始讀外祖《史記》”,並把全書宣佈於世。東漢初年班彪班固父子己考證不到百三十篇中的十篇。東漢延篤是目前考證最早註釋《史記》的,他撰《音義》一卷,早己失傳。南朝中郎外兵曹參軍裴駰作的八十卷《集解》是能見到的最早的註釋本。爾後歷代都有註釋《史記》的著作聞世。唐以前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宋代以後出現了大量的木刻本,可知最早的刻本是淳化刻本,己不可得,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景祐本是以淳化本為祖本的。經過清代的學者整理以後出現了兩種流傳較廣的刻本:一是乾隆四年(公乙1739年)的武英殿校刻本;一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金陵書局刻本。現在流行於市的《史記》,基本上都是以這兩個刻本為底本。

    二、從史學的角度,學史記《史記》應借鑑什麼?

    《史記》是中國史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開創了用“紀傳體”編纂歷史的新紀元,併為歷朝當權者所認可,從此以後,歷代史學家沿一具規制,到清朝乾隆年間欽定以《史記》為首的二十四史為“正史”,都是紀傳體這種史書。

    研讀《史記》,撰寫史傳類書籍,簡而言之,應借鑑司馬遷的這五種精神和態度。

    1.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以原始資料為第一手材料的治史態度。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比對,甄別,取捨材料。

    2.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不懼困難,重視實地考察獲取的材料嚴謹態度。實地考察是驗證史實,撰寫歷史資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司馬遷遊蹤遍及漢代半壁江山,對耳聞目睹的真實情況,大量納入《史記》。如《淮陰侯列傳》載:

    “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後世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宋代祝穆《方輿勝覽》、清朝顧租禹的《讀史方與紀要》都可看作是傳承《史記•河津書》,實地考察寫就的佳作。呂午在《方與勝覽•序》中說:

    “司馬遷貫紬經傳,旁採子史,又聞長老之所稱,而必觀九江,望五湖,闞洛汭,行淮、泗,而後成河渠之書。……學問不博,聞見不廣,涉歷不親,而欲會集四海九州山川、風俗、土產、景物、人材、文章、名數、沿革之祥,特誣而已。建陽祝穆和父,本新安人,朱文公先生之母黨也。幼從文公諸大賢遊,性溫行淳,學富文贍,雅有意於是書。嘗往來閩、浙、江、準、湖、廣間,所至必窮登臨。與予有連,每相見必孜孜訪風土事。經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採摭,必晝夜抄錄無倦色,蓋為紀載張本也。”

    3.學習《史記》要懂得史書志書中也有愛憎。世上沒有無愛無恨的文字,也沒有無愛無恨的人。一個史學家面對一段歷史,選擇寫什麼,不寫什麼;什麼詳寫,什麼略寫,在選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把感情融入其中。王立群先生說:

    “實錄難,飽含愛憎的實錄更難。本來,一個史學家面對歷史,只需客觀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感情;但是《史記》往往飽含作者強烈的愛憎之情,特別是對一些悲劇人物,像《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李廣,司馬遷都寫得悲歌慷慨,蕩氣迴腸;而對他憎惡的人物,像《平津侯主父列傳》裡的公孫弘,則不惜筆墨,從不同側面給予揭露抨擊。”

    《史記》如此,二十四史中的每一史都如此,只是有的明顯,有的隱晦罷了。

    4.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的平民視角。“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平頭百姓不入正史,這是《史記》之前的一定之規。但到了司馬遷時,“雞鳴狗盜”之徒也入了史,如《遊俠列傳》《刺客列傳》《滑稽列傳》《貨殖列傳》寫的都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因此,我們修史寫志更應該關注那些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的人,以小見大,反映時代的變遷。

    5.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疑難之處,或存疑、或略而不書”的治學態度和處理藝術。對各種說法眾多,考證難決;或者史料缺乏,難於考證或無法考證的問題,或採取“疑則傳疑”或“疑者闕焉”的處理方法,不可臆斷,更不可妄推。如《史記》中《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和《三代世袁》不標年月,只載世系,就是這種科學態度的最好體現。

    三、從文學的角度,學《史記》應該借鑑什麼?

    《史記》的文學價值,主要體現它的人物傳記上,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作為一部歷史著作,《史記》是忠於歷史的,所以劉向、楊雄、班氏父子等都稱為“實錄”。但作者在“實錄”品基礎上,象文學作品那樣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了人物性格的重要特徵,具有極強後藝術感染為,因之被稱為“無韻之離騷”。

    1.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對材料的取捨和安排。如為表現張良品性格特徵,他在《留侯世家》中說:

    “【留侯】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在《留侯世家》還有“語在項羽事中”“語在淮陰事中”,而對項羽一些貶責的話放在《淮陰侯列傳》中說,而在《項羽本紀》中集中表現項羽叱吒風雲,豪氣蓋世性格,即突出了項羽的主要性格特徵,又保持了項羽人格的完整性。這種對材料的取捨安排猶有後世評《紅樓夢》的“草蛇灰線,浮脈千里”的筆法。

    2.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運用多種方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徵。一是抓住主要事件,透過細緻的描寫人物的活動突出人物性格。如《魏公子列傳》中沒有過多的寫信陵君在“救趙存魏”這一事件中的政治和軍事活動,而是把描寫的重心放在信陵君如何和侯贏、朱亥的交往以及“從博徒賣漿者遊”的故事上,透過這些故事的具體描寫,表現了信陵君仁而下士、勇於改過、守信重義、急人之難的性格。二是善於透過瑣事雜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如《酷吏列傳》寫張湯兒時的故事:

    其父為長安丞。出,湯為兒,守舍。還,而鼠盜肉。其父怒,笞湯。湯掘窟,得盜鼠及餘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並取鼠與肉,具獄磔堂下。其父見之,視其文辭如老獄吏,大驚。遂使書獄。

    從張湯這個兒時的小事中,異常生動的突出了他殘酷的性格。其他如張良為圯上老人拾履;韓信忍胯下之辱;李斯少時見鼠而發感嘆等等,這些細節和故事的描寫,避免了乾枯的敘述,增加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三是把人物放到矛盾衝突中去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門宴。

    3.學習《史記》要學習司馬遷運用語言的藝術和技巧。一是運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來表現人物的神情態度和性格特點。如劉邦和項羽在分別見到秦始皇后,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坦率、強悍、爽直的性格躍然紙上;劉邦見後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委婉曲折、貪婪多欲的性格立馬可見!寫陳涉用他故鄉的土語“夥頤”,表現了他農民的質樸性格;《張丞相列傳》中,周昌的口吃襯出又急又怒的神情等等,不勝列舉。二是把民謠、諺語、俗語用到敘事和記言中,增加了語言的活力和張力。如《淮南衡山列傳》引民歌,《魏一具武安位列傳》引潁川兒歌,對當權者進行諷刺和斥責。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等諺語俗語,來表達思想感情,表現人物性格。

    《史記》是部曠世寶藏,細讀慢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收穫和提高各得其妙,僅就我的見解竊一斑之豹,供方家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類IP地址如何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