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姬付文

    我為王安石感到悲哀,也為他感到憤慨。卑鄙政敵,為了擊敗對手,不惜造謠汙陷,說他與兒媳有染,致使他做出如此舉動。而神宗也迫於壓力,將他罷相。

    其實這些謠言根本經不起推敲。試想,以王安石的地位,與當時的風俗,與其做這些傷風敗俗的事,倒不如多娶幾個美妾,誰能阻攔的了?可王安石一生都沒納妾。

    王安石一生節儉,吃菜只吃靠眼前的菜,距離自己遠一點的菜根本不動筷子。一門心思只花在了琢磨文章上,所以他文章雄奇,與韓愈並稱。歷代詩作,以他的詩作最為精緻。他還有這些心思搞歪門邪道?

    況且王安石也是一位道學先生,誰能懷疑他的人格?說他是個偽君子?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說我為他感到悲哀,更為他感到憤憤不平!

  • 2 # 峰峰說史

    在北宋政壇,王安石是跺跺腳就能引發官場地震的大人物,他的兒子王雱也天資聰慧,才華橫溢,王雱是個不折不扣的神童,年少成名的王雱似乎很有資格睥睨眾生,朝堂之上一時人人側目。然而就在他縱橫仕途時,不料禍從天降,年紀輕輕突發心疾,也就是精神出了問題,病情一日重似一日。他的妻子龐氏誕下一子,本是喜事,他卻高興不起來,左看右看,覺得這個孩子長得一點都不像自己,整天疑神疑鬼,並千方百計地想要弄死這個孩子。於是,這個不幸的孩子在他無休止的折騰中早夭了。然而王雱還不罷手,三天兩頭與龐氏鬧矛盾,甚至動輒家暴。龐氏痛不欲生,幾近崩潰。王安石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雖疼惜兒子久病不愈,但又不忍讓兒媳終日遭罪,萬一再把兒媳也逼成瘋子,或是鬧出人命,就更不好收場了。於是,他主張兒媳與兒子離婚。古代休妻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多是女方背鍋,王安石不忍讓兒媳落下惡名,便用心地為她找了一戶好人家嫁過去。在他的關照下,龐氏過得還算不錯。

  • 3 # 絕塵的時光

    王安石,子介甫,江西臨川人,宋神宗時期改革派的首腦人物,性格執拗,人稱"拗相公",作為北宋文壇的領軍人物,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的王相公為何會讓兒媳改嫁呢?

    王安石的兒子王霽從小就聰明絕頂,二十多歲就憑自己的本事進士及第,才華橫溢的王霽深受神宗皇帝的賞識,一路從太子中允上升為朝廷的中樞人物,仕途坦蕩無比。然而,天不遂人願,年紀輕輕的王霽患病而英年早逝。

    歷史記載,據說王霽得了心臟病和精神病,得病的王霽整天疑神疑鬼,他的妻子龐氏誕下一子,王霽越看孩子越不像自己,懷疑是妻子與別人私通生下的,於是絞盡腦汁要弄死這個小孩,於是三天兩頭對龐氏進行家暴,龐氏整天以淚洗面,痛不欲生,常有尋死的跡象。

    王安石雖是個宰相,眼裡容不得沙子的人,但他看到兒媳這樣,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在朝堂上可以對保守派發動攻擊,堅持己見,但是在家裡也只是個父親,兒子和兒媳的處境讓他很是傷懷,為了不讓兒媳遭罪,也希望兒子能夠靜下心來生活,於是王安石給兒媳找了一戶好人家,聽說兒媳嫁過去日子還過的不錯。

    可見,王安石雖是宰相,亦是父親,同全天下的父母一樣也希望子女能夠過的舒心。顧全兒媳名聲,給兒媳找戶好人家,對於王安石這個"拗相公"真的是難得,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個光明磊落的真君子、好父親。

  • 4 # 尋根拜祖

    王安石在兒子王雱尚在世的情況下,將兒媳婦龐氏以義女身份改嫁,這件事雖不是正史記載,但民間筆記記載頗多,應該真實可信。王安石為什麼這麼做?原因說出來讓人唏噓。小神童王雱一邊以出色的才華名噪當世,一邊卻是個精神病患者,龐氏的婚姻相當不幸福。

    為了不讓兒子拖累龐氏,王安石頂著世俗的眼光,毅然決然地將兒媳改嫁出門!在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的年代,王安石的人性之光閃耀青史!

    少年天才王雱的幸與不幸

    王雱在歷史上是個小人物,不過在當世絕對算得上明星級人物。他二十一歲就中進士,雖然三十二歲就英年早逝,但是留下的著作卻很豐富。著有《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論語解》、《孟子注》、《道德經注》,《全宋文》收錄了其中十二篇,《全宋詞》、《江西詩徵》及《宋詩紀事》存詞兩首、詩五首。

    宋神宗在位時,他曾任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龍圖閣直學士,年紀輕輕就被冠以“思想家”、“政治家”和“道學家”的名頭。雖然有王安石這麼個大宰相的爹做靠山,人家王雱根本根本不用靠爹,靠自己的才華,名噪一時。

    然而遺憾的是,上天給了王雱才華,卻沒給他一個健康的體魄,本該是揮斥方遒的年紀,他卻因疾病纏身,生活得痛苦不堪。最要命的是,王雱的病是精神病,所以,除了自己,家人更痛苦。

    後人分析,王雱之所以得了精神疾病,跟王安石變法不順,屢遭政治打擊有關。而王雱一輩子最大的偶像就是父親,他也一直致力於協助父親變法,所以,變法失敗帶來的痛苦,很可能就是王雱的病根。

    有一天,王安石與程灝正在家中議事,正聊到反對派的洶洶氣焰,突然王雱出現。只見他光著腳,披頭散髮,還帶著個女人的帽子。進來就很傲慢地箕坐,並輕飄飄地說了句狠話:“只要砍了韓琦和富弼的人頭,新法就可成功!”

    一看這段細節,哪像一個飽讀詩書的君子,那身裝扮出現在客人面前,就是對客人的不尊敬。而王安石竟然沒有異議,只是批評了他的言論,程顥更是不客氣地制止了他的發言。由此可見,王雱那時候精神狀態,已經不是一個正常人。

    王安石嫁兒媳的人性之光

    王雱的精神疾病,給龐氏帶來難以言表的痛苦。龐氏曾給王雱育有一子,王雱卻“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無端懷疑龐氏給他戴了綠帽子,他對孩子多番折騰,弄得孩子夭折了!

    對一個女人來說,丈夫和孩子就是自己的天,現實卻是丈夫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根本無法溝通,感情的折磨可想而知。現在孩子也沒了,龐氏的精神世界恐怕也處於崩潰狀態。

    在理學開始流行的年代,對女人的思想禁錮開始逐步嚴重,那個程顥就是理學的重要人物。按照當時的社會現狀,龐氏註定要度過悲慘的一生!

    我們不知道王安石在決定讓兒媳改嫁時,他的內心有多煎熬。正常情況下,他的這個決定,不會有人贊同。首先龐氏改嫁,對王雱的病情就是極大的傷害,其次,龐氏也會受到輿論的譴責,甚至王安石本人也會處於輿論漩渦。

    但王安石就是這麼做了,他沒有簡單粗暴地將龐氏踢出家門,而是先讓人替龐氏尋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好人家,然後將龐氏收為義女,以嫁女的名義,將龐氏出嫁,給龐氏重新覓得了一個新的歸宿。

    這件事就是有名的“生前嫁婦”的故事。事情發生後,即便王安石的政敵們,都情不自禁地對他豎起大拇指。可見,即便在封建王朝,人性之光足以刺破一切黑暗!

    《東軒筆錄》還記載了另一則故事:王安石有個學生,叫侯叔獻(任工部員外郎),娶了一個不守婦德的妻子魏氏。侯叔獻剛剛去世,魏氏就在家中與人私通,弄得輿論沸沸揚揚。王安石聽到訊息,跑到侯叔獻家中,替學生做主,將魏氏逐出家門。

    這兩個故事,被後人記載為“王太祝生前嫁婦,侯工部死後休妻”。

    一曲《眼兒媚》訴盡人間苦

    王雱曾經寫過一首《眼兒媚》的詞:楊柳絲絲弄輕柔,煙縷織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難重省,歸夢繞秦樓。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頭。

    據傳,這首詞是王雱臨終前的絕筆。讀者不難體味王雱的情感世界,往事已經模糊,留下的只有曾經的夢,相思就像枝頭脆嫩的花蕾,嬌弱不堪。躺在病榻上的王雱,不知道度過了幾個失去龐氏的春夏秋冬,在去到另一個世界之前,他還有一絲憂愁:那個世界裡,還能見到她嗎?

    催人淚下!

    不知道王安石看到兒子作品,是否會潸然淚下。不過,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一回,他恐怕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愛不是自私的佔有,而是讓對方更幸福,痛苦自己嘗。

    王安石在放歸了兒媳一個新生活的同時,也讓他的人性光輝,在那個不平等的社會,光芒四射!

  • 5 # 鳶飛九天2018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作為北宋著名的詩人、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終其一生,都在身體力行的推動北宋改革,力圖革除國家積弊,讓國家富強。這樣一位被世人所崇拜的古代改革家,竟然讓自己的兒媳在丈夫活著的時候改嫁。

    雖說北宋確實有不少婦女改嫁的先例,禮教的束縛也沒有明清時期那麼誇張,不過,宋朝畢竟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同時也是理學誕生的時期,尤其是所謂的大戶人家和書香門第,十分重視門楣和臉面,婦女改嫁,只會讓雙方家族臉上無光,那麼,名副其實書香門第的王安石,為何又要讓兒媳改嫁呢?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生有二子二女,這位改嫁的兒媳乃次子王雱之妻龐氏。據《宋史》等史書記載,王安石的這個兒子,少年聰慧、才華過人,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那麼,王雱究竟有多聰明呢?

    據說,王雱幼年時,有人給家中送來了一獐一鹿關在同一籠子中,由於年紀較小,他並不能方便這兩頭動物哪一頭是獐,哪一頭是鹿。當客人向王雱詢問,能否正確認出這兩種不同的動物時,他機智地回答道:“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王雱的這種答案,出乎所有人意料。

    王安石劇照

    這位天才神童,20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可是踏入仕途以後,他發現官場上的這些爾虞我詐,遠比他想象中的更加黑暗。或許是由於自幼人生一帆風順,他一時間難以接受官場裡的勾心鬥角,因而得了“心疾”,這種疾病,根據症狀對比,很可能就是當今社會我們所說的心理疾病。

    患有“心疾”以後的王雱,最大的反常之處就在於他對待妻兒的態度上,王雱與龐氏成婚以後,第二年龐氏就生下一子。恰巧這個時候,正是王雱心疾最嚴重之時,《東軒筆錄》記載,王雱認為自己的兒子“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

    王安石雕塑

    王雱一直認為自己兒子的樣貌根本不像自己,所以他就在心中斷定,這個兒子必然是龐氏對他不忠,與外邊的姦夫所生的孩子。沒過多久,他的這位長子就被自己折騰死了,兒子去世以後,龐氏不僅整日以淚洗面,王雱依然不依不饒,整日找些小事與龐氏爭吵。

    王雱這些過激的做法,王安石一直看在眼裡,兒子的“心疾”不見好轉,這下不僅折騰死了外孫,整日躲在閣樓裡面哭泣不停的龐氏,很有可能也會被王雱折磨而死。

    古代女性劇照

    王安石是一個明白人,他知道這些錯誤都在自己兒子的身上,龐氏從來沒有過任何錯。思考良久之後,王安石做主讓自己的兒媳與兒子離婚。不僅如此,他為了讓兒媳龐氏不揹負“下堂妻”的名聲,他還為兒媳另尋覓了一個好夫婿,隨後風風光光地將兒媳再次嫁了出去。

    當時,京師民間就流傳著這樣“王太祝生前嫁婦”的美談。其實,王安石替兒媳另覓佳婿,是非常明智又無可奈何的做法,兒子王雱的心疾一直不見好轉,繼續拖累龐氏,倒不如讓她改嫁,對於兩個後輩也是一種比較好的結局。

  • 6 # 王者九兒

    兒子還活著,王安石卻逼兒媳改嫁,為何能贏得他人喝彩?北宋神童22歲中進士,妻子被父親逼嫁他人,33歲抑鬱而逝。

    北宋名相王安石,在中進士後的第三年,時年23歲的他又喜得貴子,就是後來被世人稱為神童的長子王雱。王雱,字元澤,慶曆四年(1044年)出生於王安石任所淮南(王安石時為淮南節度判官),稍一懂事,就表現出有異常人的聰明。

    在王雱幼時,具體是幾歲,史無確載,老黃估計,也就相當於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的年齡吧,有人為了與王安石套近乎,特地給他們家送來一頭獐和一頭鹿。這在京城可是稀罕物,王雱小朋友也擠過來看稀奇。客人聽說王安石的這個兒子非常聰明,就想考考他,便問王雱:“哪隻是獐,哪隻是鹿?”那時沒有動物園,在京城裡,即使是宰相家的孩子,也沒地方去接觸珍禽異獸,因為王雱此前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兩種動物,所以根本不能分辨哪頭是獐、哪頭是鹿。客人見到王雱陷入疑惑的沉思中,以為小朋友被難倒了,沒想到,只是過了片刻,王雱就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獐旁邊的那只是鹿,鹿旁邊的那只是獐。”在座的人聽了,無不稱奇。

    (王雱)自幼敏悟,數歲時,客有一獐一鹿同籠以問雱:“何者是獐?何者為鹿?”雱實未識,良久對曰:“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客大奇之。(沈括《夢溪筆談》)

    成功都是為有心人準備的,治平四年(1067年),年僅23歲的王雱就進士及第,結果只被授了個旌德(今安徽旌德縣)尉。王雱自恃才高,睥睨一世,這些小官他一直看不到眼裡,便將精力放在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上。先後著有《論語解》、《孟子注》、《新經尚書》、《新經詩義》、《王元澤爾雅》、《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佛書義解》等。王雱在學術上繼承了乃父之長,被時人稱作“小聖人”。

    在鄧綰、曾布等人的舉薦下,宋神宗才召見了王雱,並升遷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其後,又受詔撰寫《書義》、《詩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

    王雱雖然才華出眾,但是,情商卻低,與官場中人很難相處,慢慢地,就患上了疑心病,也就是抑鬱症吧。病情嚴重時,他就像個瘋子一樣,很難控制自己。朝廷要調遷他為龍圖閣直學士,他卻死活不肯就任。

    閒居在家的王雱,看誰都不順眼,尤其是對於妻子龐氏,他怎麼看,她都像是在綠自己。疑心生暗鬼,精神失控的王雱,就此認定龐氏對自己不忠。更令家人難以接受的是,他連自己親生的兒子也充滿了懷疑,“以貌不類己,百計欲殺之”,於是,那個可憐的孩子,來到人世間還沒享受到父母之愛,很快就被他這個瘋爸爸給折磨死了。遭遇喪子之痛的龐氏有苦不能訴,只能是躲進房中,每天以淚洗面。越是這樣,王雱越懷疑她在外有相好,天天哭喪個臉,是在嫌棄自己,於是,家暴就成了他的必修課。

    作為父親的王安石,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痛在心中。王安石在擔憂兒子病情的同時,也非常心疼自己的兒媳,長此以往,兒媳也會像自己的孫子一樣,遲早會被自己的瘋兒子給折騰死。作為一代名相,王安石為人的格局也有異常人,為了讓兒媳早日脫離苦海,便做主強逼著王雱與龐氏離了婚。

    在當時,女子遭夫家休妻,在人前是很難抬起頭來,因為,一個婦人,如果沒有犯錯,夫家是不能隨便悔婚。比如,春秋時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就休過妻,具體原因不詳。但是,正常情況下,男子要想休妻,除非女子犯了“七出”之條。

    所謂“七出”,就是女子被休的七種理由,通俗地說,就是女子觸犯了律法上規定的七種錯誤,哪怕是其中的隨便一條,男子才可以“出”妻——將妻子趕出家門。

    七出也稱“七去”,據《大戴禮記·本命》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不順父母去,為其逆德也;無子,為其絕世也;淫,為其亂族也;妒,為其亂家也;有惡疾,為其不可與共粢盛也;口多言,為其離親也;盜竊,為其反義也”。

    到了唐朝時,為了保護已婚婦女的合法權益,這個規定又被進一步完善。唐律規定: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處徒一年半;雖犯七出而有三不去的情況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但如犯惡疾及奸者,即使有三不去的條件,仍可徑行出之,不受上面規定的限制。

    因為龐氏在王家沒有犯任何錯誤,王安石不願意讓龐氏背上被休掉的惡名,又親自為前兒媳龐氏選擇了一位好夫婿,相當隆重的將王雱妻子龐氏“嫁”了出去。這就是很多史書中記載的“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婦”。王安石此舉,受到人們的交口稱讚,成為傳頌一時的美談。在那個時代,王安石能有如此胸懷與大義,實在難得。

    子夭妻嫁不久,王雱於熙寧九年(1076年)抑鬱而逝,年僅33歲。王雱病逝,朝廷特贈其為左諫議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又被追封為臨川伯。這也算是對一代才英年早逝的一份安慰吧。

  • 7 # 遂寧月嫂肓兒嫂蘭花

    如果王安石不把自己的兒媳婦嫁掉,兒媳婦很可能要死於其兒子手上,這個王安石非常清楚的,所以王安石是心痛自己的兒媳婦,讓兒子和媳婦離婚再把兒媳婦風光的嫁出去。這樣的公公曆朝歷代都很少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磁式風扇離合器怎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