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耿小凡

    1.多多瞭解孩子 在忙於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瞭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儘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知識 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化,那麼教養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在這裡我想建議家長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瞭解孩子的想法,並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並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希望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於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麼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後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透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麼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麼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建議家長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於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來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瞭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 2 # 葛老師英語新智匯

    對於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毋庸置疑,巴普洛夫曾經說過:從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你就已經晚了兩天!很多人都以為是誇張,實際上這裡的教育可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什麼識字或數學,而是指的寶寶全面的身心的發展!我們都知道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道理,實際上三歲之所以能看大,關鍵還是在3歲以前我們的早期教育效果所決定的!

    腦科學證明:大腦神經系統的網路化過程,主要發生在生命的頭三年;

    心理學證明:每一個嬰兒都是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

    教育學證明:早期良好的教育可以極大地開發嬰幼兒的智慧;

    教育實踐證明:絕大多數超常兒童是早期良好環境條件下教育的結果!

    既然孩子出生三天再教育就已經晚了,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在孩子出生以後再去學習也已經晚了,因此未雨綢繆,我們應該在孕中甚至孕前就應該開始學習育兒的本領,這樣等到寶寶出生以後,就會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才能讓養育真正的合二為一,那我們就來說一下初為人母我們應該掌握的那些育兒的知識吧:

    一、首先要了解和把握寶寶的先天基礎,做到心中有數,瞭解的方式就是掌握孩子的三個條件反射!

    寶寶一出生就已經天生具備了32個條件反射,限於篇幅關係,我們這裡僅列舉三個比較重要的條件反射:

    1、吮吸反射:孩子天生會蠕動小嘴巴啃手指,知道吮吸媽媽的乳頭,這是寶寶最基礎的條件反射,是孩子能生存的基礎!

    2、抓握反射:寶寶一出生,醫院的護士往往都要給新生兒做一些簡單的健康監測,其中有一項就是肌張力,我們把手指伸進寶寶攥住的拳頭裡面,輕輕往上提,你會發現寶寶會抓的很牢,甚至有的可以直接把寶寶提到懸空也不放手;

    3、探究反射:比方說寶寶在吃奶的時候,我們在一旁製造聲響,寶寶就會循著聲音的方向去看,去找!

    這三個反射裡面,我們重點要強調一下探究反射,我們會發現,每個寶寶的探究反射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比如當寶寶吃奶的時候我們打一個響指,你會發現不同的寶寶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大致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聽到以後立刻就會回頭去觀望,去找;

    第二種:聽到以後不會立刻回頭,而是要等一會才會慢慢的回頭去找;

    第三種:聽是聽到了,但是任憑你的響指打的再響,他愣是不會回頭!

    是不是不回頭的就一定不好呢?當然不是,我們一定要強調的是,每個寶寶不管反應如何,未來都有成才的可能,重點在於,我們清楚了孩子的不同差異,相對的我們的家庭教育方式就要有所側重,比如:

    聽到以後就立刻回頭的,未來的學習方面可能家長就會少操心一些,但不代表完全可以放手;

    聽到以後等一會才回頭的,未來家長可能要勤於監督,多加督促,孩子才能展示出他應有的能力;

    對於不回頭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可能就要付出更多,尤其12歲之前,要不斷的在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各方面不斷的予以提醒和督促!

    二、三歲之前處於無意識吸收階段,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是習慣的養成期!

    很多人往往並不重視孩子0-3歲的教育,因為在他們看來,小屁孩啥都不懂,真的是這樣嗎?當然是錯誤的,孩子0-3歲處於無意識吸收階段,由於語言能力還剛剛萌芽,所以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會像照相機一樣,把他看見的所有東西都儲存下來,所以孩子這個時候就是長見識的時候,我要讓孩子多聽、多看、多接觸,我們要對孩子多說、多講、多互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結,讓孩子未來的發展充滿無限可能!

    3歲以前是培養孩子各種好習慣的關鍵期,這個階段十大敏感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

    1、視覺敏感期——剛生下來對明暗相接的地方感興趣。2、口的敏感期——包括用口進行的味覺、觸覺過程。簡單說就是什麼東西都要放嘴裡感覺一下,用口感覺事物、認識事物,不斷練習使用牙齒使用舌頭。3、手的敏感期——什麼東西都要用手摸,包括大人認為髒的危險的東西,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4、走的敏感期——從最初要成人拉著手跳,到獨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樓梯,到專門愛走不平的地方。5、空間敏感期——喜歡探索空間,最早表現為爬、抓、移動物體等,稍大一點則喜歡爬高、不停旋轉、各種扔東西。6、細小事物敏感期——對細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比如小釘子,綠豆,大米,小碎紙屑,小線頭,孩子會樂此不疲的用小手去捏起來。7、秩序敏感期——急切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比如,必須穿他指定的衣服。爸爸媽媽下班回來不能直接進門,必須要敲門,並且他要問過是誰之後才可以進來。一定要自己選擇把菜飯分別放在餐盤的哪個格子裡,否則就要把飯菜倒掉再重新放。8、模仿的敏感期——最早表現為模仿大人的一個詞或一應一答,到不斷的重複模仿大人說的話,和模仿別人的動作。比如很多孩子喜歡模仿媽媽炒菜。9、自我意識的敏感期——表現為咬人、打人、說“不”等。比如孩子整天對什麼都說“我的”。10、審美的敏感期——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須完整。比如只吃完整的蘋果,切過之後的堅決不要。三、家長的高質量的陪伴是0-3歲最好的教育方式!

    母親給到寶寶的是安全感的建立,這個是其他任何人無法代替的;而父親給到稍大一些寶寶的是方向感,同樣無可替代!作為媽媽來講,生命的頭三年,我們建議一定不要把寶寶交給別人帶,不管有任何的原因,都要儘量的把寶寶帶在自己的身邊,尤其不要出現嚴重的分離(一般超過兩週就是嚴重的分離)!

    缺乏安全感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的負面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影響,比如:

    1、做任何事情都要拽著媽媽,媽媽不在身邊無法安靜下來!

    2、剛進入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明顯要比同齡小夥伴長很多;

    3、社交方面會有很多問題,比如不能正確分清對方的意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任性自我等等;

    4、喜歡活在自我的小圈子裡,隨遇而安,不喜歡接受挑戰,不願意站在聚光燈下;

    5、到了一個陌生環境,適應起來會很困難!

    當然,初為人母要學習的實在太多太多,比如孩子的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幼兒的常見問題解決方式等等,不是我們一篇文章就能涵蓋的,但是我想說的是處處留心皆學問,不管是什麼時候,只要我們用心,我們總能學到很多,孩子就是一部我們永遠讀不懂的大書,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研究,不斷的去反思,不斷的去了解我們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特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孩子的潛力,為孩子的一生注入源源不斷的生長動力!

  • 3 # 墨小魚的Volg

    這個是困擾很多新生兒父母的問題。兵法有云:謀定而後動。所以個人認為,需要要分幾步走 :

    1.父母需要一顆同理心

    同理心是情商理論中的專有名詞,是指可以正確的瞭解他人的感受,進而可以做到理解、關懷他人情感的一種心理。通俗地講就是可以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體諒他人。

    父母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當孩子玩耍時,到了寫的時間,便不顧孩子的心理活動,強行將玩具收走,逼著孩子趕緊寫作業,然後孩子開始大哭大鬧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繼續玩,最好能和孩子一起來玩遊戲。然後在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寫作業。

    如:在玩手槍時告訴孩子,你這個手槍是玩具,真正的槍比這個要厲害好多。不過呢,只有說到做到的人才有資格拿,寶貝只要能說到做到將來能拿到真正的槍。當孩子被美好的東西所引導自然會乖乖聽話。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2.其次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

    如果孩子內向我們做些外向的引導,非但不解決問題,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以如何判斷孩子的性格尤為重要,一起來看看吧。

    幾個小孩子在一起玩過家家,一個2歲的小男孩在另一旁獨自玩耍。媽媽鼓勵小男孩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小男孩抬頭看一眼後,自顧自地玩耍。 那麼這個孩子目前就屬於內向型。父母要引導孩子就說些內向型孩子喜歡的話。如多給孩子講故事,講古詩詞等等。好的醫生是對症下藥,父母也是如此。

    3.好父母必然是愛學習的人

    常言道:學習使人進步。放在育兒裡也同樣的道理。教育是長久的事,當父母感覺力不從心了怎麼辦?當然是買些書來豐富自己的頭腦,讓自己更從容的應對孩子的問題。

    為了避免推銷的嫌疑就不寫書名了。具體可以到網上問一下度娘娘。同理心是育兒的基礎,就是育兒裡的道,只有擁有同理心才能運用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 4 # 嘿呦喂哦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而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方式不在多,有以下2點,足以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聰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兩個絕招

    一、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

    有很多家長,一生努力打拼,只為給孩子留下萬貫家財,護其一生無憂。但卻沒想到,錢財這種有量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被孩子們揮霍殆盡。

    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習慣了每日大手大腳的孩子,一旦高品質生活被打亂,到時留給他們的只有墮落和無盡的悔恨。

    所以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孩子們百萬財富不如給他們幾個好習慣。好習慣可以拓寬孩子未來的人生格局,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及其重要。

    閱讀的習慣

    閱讀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關鍵,對學習和人生閱歷都作用極大。

    孩子有閱讀的習慣,不僅在寫作上的詞彙會大幅增加,而且對於見識、知識的拓展也能打下堅實的基礎。

    吃苦的習慣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給予孩子優渥的物質生活和學習環境時,孩子們往往不會珍惜,肆意揮霍。

    這樣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體恤父母的辛勞之外,也沒有一顆感恩、孝順的心。

    所以,家長們請給孩子們吃苦的機會,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這樣才能理解生存的艱難。

    二、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在教育學裡,與其苦口婆心勸孩子好好學習,不如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如果一個家庭的氣氛是和諧有愛的,那對於孩子的教育,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緊張,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關鍵在於身份定位。

    不當“領導”,學做“教練”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總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為孩子鋪路,告訴他們學什麼特長好,看什麼書籍有用……

    雖說出發點是為孩子好,卻絲毫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畏懼你,遠離你,不會和你談心,自然對你的話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很多難題。這時他們需要有人給他們建議,幫他們指出問題所在,然後一起攻克難關。比起一個要求聽話和服從命令的上級領導,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貼心教練。

    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運動場上的裁判,眼睛時刻盯著運動員,一旦發現有犯規行為,立馬給予警告和退場,處理起來毫不心軟。而啦啦隊則時刻充滿活力,為隊員們加油鼓氣和吶喊助威,給運動員帶來自信和動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騎車……可能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摔倒很多次,也會不斷重複錯誤。這時,家長一定要給孩子一點緩衝的機會,不要開口就是“你怎麼這麼笨,都幾遍了還學不會”。

    俗語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長對孩子的批評除了會讓孩子心裡難受外,也會讓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拉遠,對親子雙方沒有任何好處。

    沒有誰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錯,更何況孩子呢?當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夠好,我們要多給他們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幫助他們更正錯誤。

    教育沒有想象中的難,不過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點。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怎麼科學地在家庭教育中,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勢在必行。

    分享一個識字APP。父母用手機下載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來教寶寶認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更多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做一個世界科幻電影排名,你認為有哪些電影能排進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