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雲君
-
2 # 丹書戰史
二戰相比於一戰,已經將海陸空立體化戰爭發展得相當全面了,尤其是新成立的空軍,各型飛機的出現,其航程,載彈量,飛行高度等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隨著飛機越來越複雜,對駕駛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訓練過程也變得更加的花費時間和精力,而戰爭偏偏又是一個不斷消耗的過程,對飛行員的補充,就成為了各國非常頭疼的問題,有時甚至是有足夠優秀的飛機,卻沒有優秀的飛行員來架勢。
二戰之前,對飛行員訓練最好的應該是德國和蘇聯。英法等國對於飛行員的訓練,還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根據空軍編制招募人員,然後進行緩慢的培訓,先從基礎知識教起,然後是駕駛教練機升空,逐步成為獨立飛行員,這一套過程下來,在和平時期是沒問題的,有足夠的時間和人力物力去培養。而德國蘇聯,在戰前鼓勵民間飛行,各種滑翔機運動飛機等大量發展,雖然軍隊內部還是按照英法那一套方法來訓練,但是在民間,卻存在大量的準軍事飛機駕駛員,戰爭初期的人員補充中,軍隊能夠從民間快速招募到有飛行經驗的駕駛員,再經過簡單的訓練,以及老司機帶帶,很容易就能參與到作戰任務中去。
但是戰爭的殘酷超出人們的想象,各國對飛行員的損失都感到很難以負擔。除了美國本國遠離戰爭,國內資源又豐富外,其它國家基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好好的培養飛行員了,連德國的飛行精英也逐步的消耗殆盡。在這種嚴酷的情況下,各國都不得已到處拉壯丁,對飛行員的訓練也是一再縮水,更甚者別的先不管,只要能把飛機開上天,降落下來,就算成功。這種以戰代練的方法,普遍存在於各國,確實也曾有一批出類拔萃的飛行員湧現,但更多的是在對方的經驗飛行員面前血灑長空。
-
3 # 血色黃昏的黃昏
以英國來說,英國就有——英聯邦空軍訓練計劃(BCATP)或稱帝國空軍訓練計劃(EATS)。
該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建立的聯合培訓軍事飛行人員的龐大計劃。【首圖:溫莎公爵訪問百慕大飛行學院】
BCATP計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培訓專案之一,負責培訓英國皇家空軍(RAF),皇家海軍艦隊空軍(FAA),澳洲皇家空軍(RAAF),加拿大皇家空軍(RCAF)和紐西蘭皇家空軍( RNZAF)近一半的航空兵,轟炸機飛行員,戰鬥機飛行員,空中炮手,無線運營和飛行工程師等等。
根據相關協議,南非的“聯合空中訓練計劃”為南非空軍和其他盟軍空軍訓練了33,347名機組人員。僅次於加拿大,加拿大培訓了131,500人。
根據該計劃,阿根廷,比利時,錫蘭,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斐濟,法國,希臘,荷蘭,挪威,波蘭和美國等等國家的學生參加了培訓。
1938年底,類似的民用飛行員培訓計劃也已經開始實施。
上述4個國家關於聯合培訓的計劃談判,是戰爭的頭幾個月在渥太華舉行的。1939年12月17日,4國簽署了航空培訓協議,通常被稱為“Riverdale協議”,River Riverdale勳爵作為英國代表參加了談判。
如果情況允許,該協議要求每年培訓近5萬名機組人員,其中:英國22,000名機組人員,加拿大13,000名機組人員,澳洲11,000名機組人員和紐西蘭3,300名機組人員。協議規定,空中機組人員在前往加拿大進行高階課程之前,要先在各英聯邦國家接受初級培訓。培訓費用由四個國家分攤。
上圖:羅得西亞索爾茲伯裡附近的克蘭伯恩,來自20號服務飛行訓練學校的北美哈佛IIA航班,由參加英國聯邦航空培訓計劃的皇家空軍實習飛行員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加拿大的空中訓練中心聲名顯赫,為盟軍培訓了130,000多名訓練有素的空中機組人員。聯邦政府承擔了總費用的四分之三,金額超過二十五億美元。
澳洲根據協議,為此花費大約一億英鎊。除帝國航空培訓計劃外,戰時需求導致了對家庭需求的培訓。澳洲皇家空軍建立了空中訓練和地面訓練學校,機場專門學校,在戰時和戰後都為國家作出了一定貢獻。
英國DH.82虎蛾教練機
二次大戰期間,蘇聯空軍實施計劃(VVS),將婦女帶入現有的戰鬥空中小組進行飛行訓練。
蘇聯著名的飛行員和導航員Marina Raskova(拉斯科娃)是戰前VVS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利用她的影響力,蘇聯組建了三個全部是女性的空軍飛行團:第586戰鬥機航空團,第587轟炸機航空團和第588夜間轟炸機航空團(著名的“夜間女巫”)。女性操作飛機比較吃力,以至於有時需要兩人在起飛時同時拉操縱桿。
由於她們在戰鬥中取得的輝煌成就,後兩個空軍部隊被重新命名為近衛部隊。在三個團之外,蘇聯女飛行員有時與其他男性飛行員一起戰鬥。女飛行員,Nautilus,炮手,機械師,武器專家和其他地面人員等3000多名女兵組成的VVS,共飛行24,000架次。二戰期間,世界上只有蘇聯的兩個女性戰鬥機王牌飛行員:Lydia Litvyak(利維亞克)和葉卡捷琳娜布達諾娃。
左起:拉斯科娃、利維亞克、葉卡捷琳娜布達諾娃。
二戰前,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禁止德國擁有空軍。
由於一戰後該協議的制約,德國飛行員只能利用民間航空學校秘密進行訓練。為了訓練駕駛新型戰機的飛行員,德國尋求蘇聯的幫助。
1924年,德國在利佩茨克建立了一個秘密的飛行訓練機場。在1933年關閉之前,德國利用荷蘭和蘇聯,以及一些本國的教練機進行了近九年的訓練計劃。與此同時,數百名德國空軍飛行員和技術人員在俄羅斯中部幾個地區的前蘇聯空軍學校接受學習和培訓。二戰期間很多德國空軍的王牌飛行員就是出自蘇聯學校。
到1939年夏天,德國空軍已經準備了4,201架作戰飛機,1,191架轟炸機,361架俯衝轟炸機,788架戰鬥機,431架重型戰鬥機和488架運輸機。
同時,德國空軍將培訓機組人員的學校提高了42%,達63所飛行學校。機組人數達到4,727人,增長31%。完成訓練任務的機組人員人數達3,941。這些學校將設施轉移到德國東部,遠離盟軍的危險。然而,因急於完成這一快速擴張計劃造成很多事故,導致997人死亡,700人受傷。事故損失飛機946架。
德國福克沃爾夫FW 200“神鷹”遠端偵察和反艦/海上巡邏轟炸機。
德國最大的戰術失敗之一,就是1939年至1941年在西部戰區沒有海軍航空兵。這也是由於赫爾曼·戈林的私慾一手自己造成的。就是他極力阻撓德國海軍發展航空兵。
二戰開始後,由於德國空軍戰前主要是以戰略轟炸進攻理念為發展目標,這種理念一直持續到1943年下半年。而此時隨著戰事不斷加劇,急需要戰鬥機飛行員參加空戰,而這正是德國空軍的軟肋。
德國戰鬥機飛行指揮員的數量很少,飛行員死亡率不斷增加,缺少高階飛行教練員,加上訓練器材飛機燃料短缺等等因素,造成飛行訓練計劃混亂無章,沒有系統化的訓練大綱。
由於空戰愈演愈烈,以至於德國空軍總參謀長漢斯·傑簡內克無奈的表示:
“首先我們必須擊敗俄羅斯,然後才能開始訓練!”
到1944年,整個戰爭形勢對德國來說基本難以挽救,德國空軍也逐漸從萎靡到難以為繼。
-
4 # 明星私服ing
二戰規模很大,當時世界主要各國基本上都參與了,不管陸軍、海軍和空軍人員都消耗很大,就飛行員損失也很大,飛行員不像陸軍一樣好培養,需要的時間更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各國就加大各種資源培養,如美國,
1、在二戰期間美國當時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在強大的經濟支援下,各個工廠加足馬力生產飛機。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別的國家根本無法與之相比。舉例說,在1943年和1944年,每年生產出接近十萬架飛機。在整個二戰,美國共生產出接近三十萬架飛機,這一產量幾乎是其他參戰大國的總和。而且美國的飛機很多是4引擎的重型轟炸機。培訓飛行員是需要硬體的,就是要有很多的教練機,很多的同類型教練型飛機。沒有強大的生產力是不行的。
2、教育資源豐富和管理體系比較健全,還是就是石油資源豐富,美國在戰爭爆發之前就有大量飛機俱樂部和航校培養了許多飛行員,在航校學習近一年的理論知識,同時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結業後才能派到訓練基地進行對口機型的專業訓練,訓練長達9個月左右。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淘汰率高達40%。還有就是美國飛行員上戰場的都至少有幾百小時的飛行經驗,而德國日本的後期新飛行員往往只有幾十小時飛行經驗,之所以不能更多的訓練,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石油。
3、當時的軍用飛機操作不復雜較簡單,美國受教育水平高,只要花點時間就可以培養出一名合格的飛行員,然後在經過後期不斷的對抗訓練就可以投入戰場。第四、美軍對飛行員生命的重視度夠高,無論是對飛機防彈效能的高要求還是飛機墜落後對飛行員的大力搜救,都大大減少了飛行員的損失。
4、除了以上幾點還有就是與同其他國最大的區別是,美國會將作戰中表現最優秀的飛行員調到後方,將戰鬥經驗傳授給新飛行員。而不是任由他們的優秀飛行員在戰爭中被消耗掉。這一措施使美軍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優質飛行員。而不是像德國和日本那樣把精英留在戰場被逐漸消耗,新來的飛行員被敵軍拿來刷了經驗。
5、美國是人口大國,人力充足,可以不斷輸送人力投入空軍。
-
5 # 球尢之路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制空權這個新概念橫空出世,空軍成為影響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沒有制空權,再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也是浮雲。由於空軍地位的提升,飛行員自然也水漲船高,成為嬌人的兵種,各國都把飛行員當寶貝一樣。那麼為什麼飛行員那麼金貴呢?主要是飛行員屬於稀缺資源,培養一名飛行員非常不容易。
第一,飛行員選拔很嚴格,不是所有人都能當飛行員;
第二,飛行員培養培訓時間非常長、學的內容也非常多,不合格的還會被淘汰,週期長產量低;
第三,飛行員分很多種類,不同飛行員用途不同,大部分飛行員都是定向培養的,根本沒有多餘的;
第四,飛行員培訓費用非常高,一個飛行員培訓出來的費用比一架飛機都貴,尤其是王牌飛行員可以說是真的拿金子堆出來的。
第五,飛機可以量產,並且消耗的只有錢,但是飛行員的培養不但消耗錢,而且消耗時間。飛機易得,行員難求。
此外,飛行員打一少一個。這就是為什麼飛行員那麼金貴的原因。不是鑽石貴,而是鑽石少!每個國家都把飛行員當寶貝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列顛空戰英華人能贏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空戰發生在英國本土,英國飛行員掉下來還能跑回去開飛機接著打,而德國飛行員掉下來基本就回不去了,所以德國真的傷不起。
當然,日本是個特例。日本前期損失了太多飛行員,再加上零式的弱點被知道了以後死的很多,所以後期的日本飛行員有些只有十幾個小時的飛行經驗就得上飛機。不過也無所謂,日本人根本沒想讓他們去空戰,他們要做的是開飛機撞軍艦。
-
6 # 軍武雜談
首先是美國,在剛剛加入二戰時,美國海軍航空兵和美國陸軍航空兵大部分的飛行員並不具備較好的實戰能力(當時還沒有美國空軍)。美國不得不緊急將此前前往英國、中國的“志願”飛行員緊急徵調回來服役。
而在新人的培養方面,美國海軍航空兵和美國陸軍航空兵因為手頭的戰鬥機較多,便為新飛行員提供儘可能多的實戰機會。等到這些飛行員有經驗之後,即調回後方,用來訓練新兵,成果顯著。
而蘇聯在飛行員的培養方面同樣效果顯著,方法和美國類似。不過因為當時蘇聯也是突然進入戰事,加上戰爭初期德軍飛行員技戰術過硬,蘇軍在這個過程中損耗了大量的新飛行員。仔細檢視戰史就能發現,二戰德軍很多王牌飛行員的戰績都是在東線戰場取得的。
而日本則是一個比較不好的例子,日本過於強調單兵的素質,卻沒有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快速訓練體系。在日本海軍航空兵初期的精銳飛行員損失殆盡後,後期日本飛行員的戰鬥素質就有點慘不忍睹了。
-
7 # 軍武小咖
在一戰的時候,空軍還只是戰場上的輔助性力量,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到了二戰時期,各國都研製出了更加實用的轟炸機和殲擊機,能夠奪取制空權是贏得戰場勝利的重要因素。因為制空權的重要性,空軍的地位大大提升,一躍成為了同陸軍一樣重要的獨立兵種。伴隨著空軍地位的提升,各國對於飛行員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因為是新興兵種,在二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各國的飛行員數量都不多,大部分都是有較長飛行經驗的老飛行員。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戰場上的飛行員不斷地戰死和被俘,各國對於後備飛行員的需求不斷地擴大。為了彌補飛行員數量的不足,各國都開始制定了培養新飛行員的方案。德國在戰爭爆發後,非常重視新飛行員的技術培養,德國國內有專門的飛行學校,制定了四個科目考察飛行員的技術,只有全部合格後才能夠成為空軍飛行員。德國飛行學校培養出來的王牌飛行員非常多,最著名的就是哈特曼少校,在1942年獲得戰鬥機飛行員資格後,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面,哈特曼擊落了352架戰鬥機,因為現代戰鬥機的戰鬥方式改變,哈特曼的戰績未來也很難能被打破。
德國的飛行員一直講究精益求精,質量從來沒有下降。日本工業條件和資源條件相對於德國落後,沒有足夠的能力訓練後備力量,僅僅在二戰前期的時候訓練出了一批技術老練的飛行員。到了二戰後期,日本新招募的飛行員僅僅臨時訓練了簡單的飛行技巧,就被派遣到了戰場上。由於日本崇尚自殺式攻擊,好的飛行員很多都被編入了神風飛行隊,導致了日本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老飛行員幾乎所剩無幾。
美國是二戰時期最擅長培養飛行員的國家,美國的飛行員綜合能力很強,後備力量非常雄厚。作為當時世界上工業能力最強的國家,美國從來不缺飛機訓練新兵,因為參戰時間比較晚,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就已經未雨綢繆訓練了幾十萬預備飛行員,到了開戰的時候,美國的飛機越打越多,艦艇越打越多,飛行員也越打越多。美國的飛行員訓練時間長,訓練的條件優越,因為美國的飛行訓練學校提供的是免費培訓,訓練完畢後可以不參軍,所以學員數量遠超其他國家。
-
8 # 戰鬥機解說家
飛行員,特別是戰鬥機飛行員作為現代軍隊各軍種,各兵種中對軍人個人素質要求最高的兵種,其訓練體系的發展也一直是各大軍事強國軍隊建設的重中之重。
舉個例子:飛行員是唯一一種現在還“從小培養”的兵種。
在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國家,如美國,二戰前的德國,蘇聯,他們都透過政府主導,成立了大量的民間飛行俱樂部,這些俱樂部會挑選有天賦的兒童並加以誘導,培養。
這些人組成了戰鬥機飛行員群裡的絕大部分(超過80%)。
比如二戰頭號王牌,獲得352個戰果的德軍飛行員埃裡希哈特曼(戰果有水分,但是榨乾水分的戰績也是世界第一),此人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帶他坐飛機,教他怎麼開飛機。哈特曼在14歲時就獲得了滑翔機駕駛員證書,並加入“希特勒青年飛行團”。1939年,17歲的哈特曼在高中畢業後立即加入了德國空軍。並在日後成為了二戰最傑出的戰鬥機飛行員。(戰績最多,而且最年輕)
這種模式在當時的許多歐美國家都存在。
蘇聯空軍的著名女王牌“白百合” 莉迪亞·莉託娃,出生於1921年,於1937年參加蘇聯的航空俱樂部並在同年完成單飛。1941年戰爭開始後加入蘇聯空軍第586戰鬥機團,順帶一說,這支部隊的飛行員基本都是女的。直到1943年犧牲之前,她總共擊落了12架敵機,其中有3個戰果是德空飛行員的(都是20個以上戰果的ACE)。
這種例子很多,實際上2000年後,在某位圈外人士(模擬飛行玩家,是的你沒聽錯)的建議下,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航都恢復了青少年航校的授課。
戰鬥機飛行員對人員素質的要求極高,高智商,理科成績,身體素質,自信心等缺一不可,所以採用這種“從娃娃開始培養”的思路非常有價值。
回覆列表
你提的問題基本上無解,現在的飛行員(特別是合格的戰鬥機飛行員)不可能快速培養出來。而且,即便是大規模戰爭出現,空軍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全部押上“種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