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簡述楚國的歷史? 要準確啊謝謝!~
6
回覆列表
  • 1 # 燈影夜明安樂塔

    現有關於楚國曆史的論文專著和談到楚國曆史一般都只有八百年這個整體概念,未免太籠統,不利於對楚國曆史文化及其發展變化的準確瞭解。為了準確把握楚國曆史文化及其變化,有必要對楚國八百年的歷史進行分期研究。

    楚國曆史呈現出三個前後相續、總體發展水平不斷進步的“低———高———低”波浪式發展道路。綜合楚國曆史高低起伏發展的實際,結合先秦歷史的分期,楚國八百年分為崛起期、爭霸期和爭雄期三個時期,每個時期又可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從熊繹立國到熊眴(蚡冒)是楚國崛起期,其中,從熊繹立國到熊渠是上升階段,從熊摯到熊眴(蚡冒)是下降階段;從楚武王到楚昭王是楚國爭霸期,其中,從楚武王到楚莊王是上升階段,從楚共王到楚昭王是下降階段;從楚惠王到公元前223年負芻亡國是楚國爭雄期,其中,從楚惠王到楚威王是上升階段,從楚懷王到公元前223年是下降階段。這三個時期六個階段也可概括為“三起三落”:第一次起落就是崛起期,其中,從熊繹立國到熊渠是“起”,從熊摯到熊眴(蚡冒)是“落”;第二次起落即爭霸期,其中,從楚武王到楚莊王是“起”,從楚共王到楚昭王是“落”;第三次起落即爭雄期,其中,從楚惠王到楚威王是“起”,從楚懷王到公元前223年負芻亡國是“落”。

    一、楚國崛起期

    從熊繹於約公元前1027年立國到熊眴(蚡冒)(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41年在位)共約286年,是楚國在當地眾多方國部落中逐漸發展強大成為當地大國強國的時期,故概括為楚國崛起期。由於這個時期楚國發展經歷了上升和停滯不前的兩種態勢,故稱為楚國第一次起落:從熊繹立國到熊渠,楚國不斷髮展壯大,呈上升態勢,為第一次“起”;從熊摯到蚡冒熊眴楚國停滯不前,相對呈下降態勢,為第一次“落”。

    (一)楚國崛起期的上升階段

    楚國崛起期的上升階段是從熊繹立國到熊渠(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在位)稱霸漢東,共約150年。在熊繹、熊渠等楚君率領下,楚人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國勢上升,終於在漢東眾多小國中崛起為大國、強國。熊繹於約公元前1027年受周成王冊封立國,成為楚國八百年起點,也是崛起期的開始。此後,熊繹和西周王朝一直保持聯絡,參加周成王主持的岐山會盟,儘管只是負責“守燎”和“縮酒”,但畢竟接觸了當時的先進文明,帶回先進文明的理念。這是楚族作為外來流遷之族能在當地眾多土著夾擊下站穩腳跟並不斷髮展壯大、開始崛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建國後由於酋長沒有特權,仍要親自勞作,因此,熊繹經常穿著破舊衣服、推著柴車率領族人上山砍柴。他和其後楚君的這種親自勞作行為被後人概括為“篳路藍縷”,其精神成為後世楚人寶貴的精神財富,被後世楚君經常提起,激勵楚人不斷奮鬥。熊繹之後,到熊渠為楚君時迎來楚國的大發展,達到崛起期的發展最高峰。熊渠抓住西周王朝衰弱之機大力發展,成為漢東大國、強國,當地大小方國部落紛紛歸順,史稱“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史記·楚世家》)。然後楚國向西攻打庸國,向南攻打長江中游一帶的越人,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向東一直攻到鄂,奪取該地豐富的銅礦資源。熊渠後期公開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以天子自居,封三個兒子為王,開出一條通往鄂東南和贛西北銅礦的路,成為早期楚國強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從熊繹到熊渠,在楚君的帶領下,楚人積極進取,奮鬥不止,走上獨立發展道路,逐漸由弱變強,成為當地大國、強國,是楚國崛起期的上升階段,成為楚國第一次“起”。

    (二)楚國崛起期的下降階段

    楚國崛起期的下降階段是指從熊摯(公元前876年在位)到蚡冒熊眴(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41年在位),共約136年。依據現有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熊渠死後到熊通之前的熊眴,只有楚君熊霜死後,楚國發生了熊霜的三個弟弟爭奪君位事件的記載,沒有其他大事的記載,表明這一時期楚國處於積蓄力量階段,沒多大進步。熊霜的三個弟弟爭奪君位的內爭事件肯定使楚國國力遭到削弱,發展態勢肯定呈現下降趨勢。更主要的是,此時再次強大起來的周王朝頻頻對楚用兵;同時陸續在楚的北面和東北面分封了隨、唐、申、呂、曾、厲、貳、軫、鄖、蓼等周王室同姓國或姻親國,加強對楚的控制,遏阻了楚國的北上和東進,嚴重地阻礙著楚國的發展。因此,直到熊眴,楚國發展不大,處於停滯不前狀態。和前一階段不斷上升的國勢相比,楚國衰落了,故稱為楚國第一次“落”。

      二、楚國爭霸期

    從楚武王(公元前741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到楚昭王(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89年在位)是楚國積極參與北方諸侯國爭霸的時期,稱為爭霸期,共約250年。楚國這個時期的發展軌跡呈現出新一輪的“低———高———低”態勢,故稱為楚國第二次“起落”。又因這個時期大致和中國春秋時期相一致,故也可稱為楚國春秋時期。此外,這個時期還可合稱為楚國春秋爭霸期。其中,從楚武王到楚莊王共約150年,為楚國爭霸期的上升階段;從楚共王到楚昭王共約100年,為楚國爭霸期的下降階段。

    (一)楚國爭霸期的上升階段

    從楚武王到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共約150年。在這一階段,楚王都積極參與爭霸活動。其中的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到楚莊王爭霸效果顯著,國勢蒸蒸日上:楚武王成為漢東的霸主,楚文王開始北上爭霸,楚成王先後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爭霸,楚莊王稱霸中國,達到春秋時期楚國發展的最高峰。因此,這一階段可以稱為楚國爭霸期的上升階段。

    公元前740年,熊通奪位為楚君,並於公元前704年自稱王,為楚武王。熊通對內把楚部落酋長變為楚國國君,確定新都,在中央設立令尹、莫敖等職官,採用分封制和縣制管理地方,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制,制定政治和法律制度,完成楚族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過渡;組建車兵和“徒兵”,製造了新式武器———戟,任用了屈瑕、鬥廉、鬥伯比、蒍章、鬥祁、屈重、觀丁父等一大批人才,對外依靠武力征伐和外交手段,取得軍事上、外交上一系列勝利,使楚國由當地霸主發展為更大範圍的漢東霸主,進一步增強了楚國實力。熊通自稱王,把楚君地位提升到和周天子齊平。這些都為楚國北上中原爭霸奠定了基礎。

    楚文王於公元前689年繼位為楚王。楚文王於繼位第二年就揮兵北上,借道鄧國討伐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申國,伐申得勝回國時順便討伐鄧國。這是楚國第一次進軍中原,標誌楚國攻伐戰略由圖生存轉向爭霸。楚文王先後滅掉息國、蔡國,設立息縣,滅掉鄧國、申國,設立申縣;公元前678年以伐鄭為突破口挑戰當時中國霸主齊桓公。《史記·楚世家》評論此事說:“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熊惲於公元前671年奪位為楚成王。楚成王繼位之初即擴大楚國領土,楚國版圖達到千里。然後,楚成王積極參與中原諸侯爭霸,先後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爭霸。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的大事有:楚成王於公元前659年到公元前657年連續攻鄭,迫使齊桓公連續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救鄭防楚;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親率齊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楚成王先遣使責問,繼而親率大軍迎戰,迫使齊桓公與楚簽訂召陵之盟;公元前655年鄭國倒向楚國,標誌楚成王開始佔據與齊桓公爭霸的上風;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去世,楚成王完全佔據上風。齊桓公去世後,楚成王與宋襄公爭霸,其大事有:公元前641年冬,陳穆公邀請楚、蔡、鄭、魯等國盟於齊,排除宋襄公,會上各國實際上承認了楚成王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兩次發起會盟,楚成王很生氣,“執辱宋公”(《史記·楚世家》),隨即舉兵敗宋師;這年冬天,楚成王發起會盟,當眾釋放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攻鄭,楚救鄭,雙方大戰於泓,宋軍大敗,宋襄公本人也被射傷,並於第二年因傷病而死,宋國從此也就退出了爭霸的歷史舞臺。由此可見,在與宋襄公爭霸過程中,楚成王完勝宋襄公。此後,飽經逃難歷練的晉公子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晉文公。楚成王又與晉文公爭霸,前期和晉文公打成平手。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國失敗,導致楚成王的爭霸晚節不保,聲名受損。總其一生,楚成王是春秋時期有實無名的霸主。

    熊旅於公元前613年繼位為楚莊王。楚莊王繼位之初先後解決了周邊眾多土著小國不服和國內世家大族與王族的矛盾等隱患。解決國內外矛盾後,楚莊王就開始了爭霸活動,在孫叔敖等輔佐下逐漸稱霸中國,達到楚國春秋時期發展的頂峰,其大事件有:楚莊王八年(公元前606年)伐陸渾之戎,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周使,聲名遠揚,千古流傳;從楚莊王十年(公元前604年)到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先後六次伐鄭,最後服鄭;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大勝晉國,立威定霸;楚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滅陳復陳,美名流播;楚莊王二十年(前594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伐宋,圍宋9個月,霸業達到頂峰。

    總之,楚國發展到春秋時期,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和楚莊王等帶領楚人不懈奮鬥,不斷征伐,體現了楚國春秋時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最終到楚莊王時成為霸主,達到楚國春秋時期發展的頂峰,成為楚國的第二次“起”。

    (二)楚國爭霸期的下降階段

    從楚共王(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在位)到楚昭王為楚國爭霸期的下降階段,共約100年。這一時期,從楚共王經楚康王、楚靈王、楚平王到楚昭王,國內王族和世家大族之間、世家大族相互之間矛盾重重,異姓人才被迫外逃或被殺,內亂、政變不斷,國力遭到極大削弱;外有老對手晉國相爭,加上剛剛崛起的吳國虎視眈眈,楚國從楚莊王的頂峰開始下滑,一直到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楚國跌入春秋時期的最低谷。

    楚共王繼位當年,老對手晉國即借楚莊王去世之機爭奪附屬國。公元前575年,楚晉雙方為伐鄭與救鄭發生鄢陵之戰,楚國失敗,原中原的屬國紛紛倒向晉國,楚國霸主地位丟失。楚共王繼位第二年,申公巫臣因與子重、子反等王族的矛盾就攜帶夏姬出逃,子重、子反等滅巫臣之族而瓜分巫臣家族財產。巫臣為了報仇,就教吳人車戰方法,教唆吳國挑戰楚國。吳國因此日益強大起來,對楚國構成嚴重威脅。

    楚康王繼位後,內有公族大姓勢力強大,王權削弱,世族之間矛盾加劇,相互爭權奪利,導致人才大量外流;外有強敵晉國,更增吳國頻頻挑釁,楚國疲於應付,楚國霸勢進一步衰落。楚靈王靠政變上臺,復霸心切,對外頻頻用兵,或者不得人心,或者無功而返,或者失敗;對內大肆殺戮,講究排場,又長時間修建耗資極大的章華臺,最後導致政變,餓死山林。

    楚平王也是靠政變上臺,對外則務求自保,完全喪失霸主威勢。對內大肆殺戮,寵信佞臣費無極,貪念女色,尤其是楚平王聽信費無極之言,娶了準備為太子建娶的秦女;聽信費無極讒言,殺害無辜忠臣伍奢、伍尚父子,逼迫伍奢次子伍員(伍子胥)出逃,最終導致伍子胥報仇,帶領吳人入郢。楚昭王年幼繼位,內有費無極繼續為害忠良,令尹子常貪婪而且喜歡讒言;外有志在稱霸、歷史上被稱為“春秋小霸”的吳王闔閭這個強敵,終於導致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這樣,從楚共王到楚昭王,楚國一步步跌入春秋時期發展的最低谷,成為楚國第二次“落”

     三、楚國爭雄期

    從楚惠王(公元前488年———公元前432年在位)到負芻(公元前227年———公元前223年在位)於公元前223年亡國共約265年。這一時期是楚國與魏、齊、趙、秦等諸侯國爭為戰國強國時期,故稱為楚國爭雄期。這個時期基本上是中國戰國時期,因此又可稱為楚國戰國時期。此外,這個時期還可合稱為楚國戰國爭雄期。其中,從楚惠王到楚威王為楚國爭雄期的上升階段;從楚懷王到負芻於公元前223年亡國為楚國爭雄期的下降階段。這個時期楚國又呈現出新一輪“低———高———低”的態勢。

    (一)楚國爭雄期的上升階段

    楚國爭雄期的上升階段是指從楚惠王到楚威王(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9年在位)楚國從“吳師入郢”的春秋時期的低谷逐漸上升,恢復大國地位,進而參與戰國時期諸侯國爭雄活動的時期,共約160年。這個階段,楚國中原化導致的權力集中於楚王手中、腐敗、失去活力等弊端已較明顯,但尚在可自我拯救限度內,因而從楚惠王到楚宣王、楚威王等君臣在享受奢侈生活的同時有的還有些進取精神,尚能振作,還能把楚國從春秋時期的低谷慢慢恢復,經過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到楚宣王、楚威王時達到鼎盛。這是楚國第三次“起”。楚惠王承續楚昭王中後期復興楚國的做法,於公元前478年秋七月滅陳為縣;公元前477年楚軍大敗前來挑釁的巴軍;公元前476年攻打越國東夷,楚國勢力已東及海。這些不僅使楚國走出了低谷,而且初步成為戰國大國之一。楚悼王力圖擺脫三晉的威脅,因此當吳起來到楚國時,楚悼王立即任用並全力支援吳起進行變法,對內沉重打擊舊貴族、舊勢力,加速封建化過程;對外變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史記·吳起列傳》)公元前382年,楚悼王出兵救趙,楚、趙大勝,楚國聲威大振,中原各國感到害怕。楚宣王時,楚國奪取了魏國的睢水、江歲水之間的地區,在魏、齊、趙爭戰中楚國舉足輕重;楚沿漢水西上,攻佔褒漢之地,楚國勢力伸入到巴蜀地區。楚威王時,北破齊于徐州,又興兵大敗越,殺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這樣,楚國到宣威時期成為雄踞大江南北的大國,達到楚國戰國時期發展的高峰。不過,此次國勢最鼎盛時也沒有達到楚莊王最強盛時期那種一國獨強的程度,最好的情況只是與秦等國並列為大國。

    (二)楚國爭雄期的下降階段

    楚國爭雄期的下降階段是指從楚懷王(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到負芻於公元前223年亡國,共約105年。這一階段,楚國權力高度集中在楚王手中,王族核心成員也只有一點權力,普通王族成員都不可能有任何權力,外姓世家大族就更不用說了。而擁有實權的少數王族成員尤其是大權在握的楚王基本上都不思進取,是享受奢華生活的庸碌無能昏聵之輩:危機未來時整日奢靡享樂;一旦危機來臨,或茫然不知所對,或應對舉措失當,結果在楚懷王時期楚國就垂直衰落了,楚頃襄王時楚郢都陷落,一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亡。這是楚國的第三次“落”。

    楚懷王繼位後,公元前316年秦國攻取巴蜀,對楚國形成戰略包圍之勢。楚懷王對此無動於衷,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普通王族成員、相對有治國才能的屈原針對楚國弊端進行改革,觸動守舊勢力和秦國利益,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寵子子蘭等楚國貴族和楚懷王的寵妃鄭袖聯合起來讒害屈原。昏聵、更相信寵臣、寵妃和寵子的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棄用屈原,楚國又回覆到一潭死水的狀態。公元前313年,秦相張儀入楚,以商於六百里地“詐楚”。楚懷王昏聵,不聽陳軫明智之言,聽子蘭之言,惡劣地中斷楚齊聯盟,結果上當受騙,未得一分秦地。受張儀欺騙後,楚懷王大怒,在未做好充分備戰情況下倉促舉兵攻打秦國,結果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陽、藍田兩大戰役,楚國皆敗,損兵折將,“亡地漢中”,國勢垂直下降。公元前301年,秦、韓魏、齊共同攻楚,在垂沙之役中楚國戰敗。公元前300年,秦國攻取楚國襄城,楚國更加衰弱,對秦國的進攻無還手之力。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不聽昭雎明智之言,再次聽信子蘭之言,去武關,結果被秦昭襄王欺騙,被扣留在秦國。中間曾乘機逃出秦國,但又被抓了回去,直到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國。總之,楚懷王在位期間相信寵信之人的話,判斷失誤,舉措失當,不僅他本人客死秦國,更導致楚國垂直衰落,是楚國從戰國時期的大國、強國垂直跌落到低谷的關鍵時期。此後楚國再也沒能振作起來,直至滅亡。

    公元前298年,楚頃襄王繼位,照樣不思進取,整天沉溺於奢侈享樂中。國際上出現更加複雜的大國兼併狂潮,秦國統一趨勢明顯。以致公元前278年郢都被秦將白起攻陷。此後的楚國君臣更加不思進取和奢侈享樂,尤其以公元前262年繼位的考烈王及其令尹春申君黃歇君臣為最。最後,楚國終於於公元前223年被秦滅亡。這樣,從楚懷王到負芻,成為楚國最後一次“落”,再也不可能復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山夾口是什麼樣的風水,就是兩座山離得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