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孫、劉聯盟的形成

    掃平袁氏,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曹操的目標對準了荊州的劉表和江南的孫權。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他出動了主力部隊二十萬,同時徵召馬騰入京做衛尉,消除了側面的威脅。

    荊州牧劉表是漢朝末年的名士,但他並沒有遠大的目光和傑出的軍事才能,一直以來只是固守自己的地盤。他本已經年老多病,這時聽到曹操大軍南下的訊息,驚懼而死。部將蔡瑁等人擁戴劉表的小兒子劉琮繼位,面對曹操的大軍,蒯越等勸劉琮:“曹操勢大,我們抵抗不了,況且他用天子的名義來討伐,我們不如投降了吧。”劉琮年輕膽小,就親自帶著印信投降了曹操。這樣,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就進入了襄陽。

    在曹軍還未到的時候,劉備的主力在襄陽北邊的樊城。劉備知道不能抵擋曹操,就放棄樊城率軍南下,路過襄陽的時候,不願意投降曹操的劉表舊部都來投奔。諸葛亮勸劉備趁機進攻襄陽,趕走劉琮,佔據襄陽抵抗曹操,劉備沒有答應,他說劉表對我有恩,我們不能和他的兒子兵戎相見,就繞過襄陽繼續往南跑。

    劉表生前在南郡的治所江陵儲備了大量的糧草物資,劉備準備佔據江陵,再和曹操交鋒。但劉備的行軍速度很慢,因為襄陽附近的很多百姓都跟隨著劉備逃難,手下有人勸劉備丟下百姓直奔江陵,劉備說:“這些人誠心來投靠,怎麼忍心丟下他們呢?”

    聽到劉備南逃江陵的訊息,曹操親自率領精兵五千星夜猛追。而劉備帶著大批的荊州百姓,行軍速度很慢,所以在當陽(今湖北省荊門市南)被曹操追上。劉備大敗,拋掉妻子兒女落荒而逃。跑到一個叫長坂坡的地方,有條小河,劉備過河之後,大將張飛斷後,他拆毀木橋,帶著二十多騎兵背靠河岸站在那兒。曹操追來後,張飛瞪大眼睛,大吼一聲:“誰敢和我決一死戰?”曹軍被他的氣勢嚇住了,沒有人敢上前。就這樣,劉備得以逃脫,但江陵是去不了了,只能去江夏投靠劉表的長子劉琦。

    在路上,劉備遇見了孫權派來弔唁劉表的使者魯肅。江東孫氏和劉表本來是仇家,魯肅名為弔喪,其實是來觀看虛實的。但他剛剛渡江北上,就聽到了劉琮投降,曹操佔據荊州的訊息,正在不知所措中,遇見了劉備。魯肅轉念一想,何不聯合劉備共抗曹操,劉備實力雖然不足,但劉表已死,在荊州威望最高的就是他了,而且他是堅決不會投降曹操的。這一下正中劉備下懷,他欣然答應,並派諸葛亮過江去和孫權商討聯合事宜。

    諸葛亮隨著魯肅來到柴桑,見了孫權,故意說:“曹操勢大,將軍您如果覺得可以和他一戰,就請儘快動手;要是覺得不行,就不如早早投降為好。”孫權很不高興,問:“既然如此,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曹操?”諸葛亮說:“我主劉備是漢室後裔,義不受辱,是堅決不投降的。”孫權被激起了火氣,心想劉備不肯投降,我若投降了,豈不是不如劉備?

    正在這時,曹操派人送來了戰書。孫權召集手下商議,謀士張昭等人認為和曹操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不如投降。孫權拿不定主意,在他起身上廁所的時候,魯肅跟出來說:“那些人的話,是要害您。如果我魯肅投降曹操,曹操一定會給我個官職,可將軍您呢,曹操會放過您嗎?”孫權恍然大悟,,終於堅定了抗曹的決心。不久,周瑜回到了柴桑,也主張武力抵抗曹操,他分析說:“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分明是虛張聲勢,他的部隊主力都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也不適應南方的氣候,肯定無法在江面上和我們抗衡。我只要精兵五萬,就能夠打敗曹軍。”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正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 2 # 穿插游擊隊

    公元208年,曹操揮斥方遒,劍指江東,給年僅20歲出頭的孫權寫了一封信——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此前,曹操已經取得官渡之戰和北征烏丸的勝利,基本上統一北方。隨後,曹操大舉南下,荊州之主劉表得知後急火攻心而亡,他的兒子劉琮在投降派的慫恿下直接選擇投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取得荊州,又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損兵折將,連兒子都差點丟了。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風頭正盛,勢不可擋。

    孫權最後沒有屈服於曹操的威脅,而是選擇與劉備聯盟抗曹,組成聯軍,在長江赤壁以黃蓋詐降火攻,大破曹軍的連環船,曹操落荒北迴。

    不過,孫權不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要與曹操決一死戰的,在赤壁開打前,他是有所猶豫的。那麼,他到底在猶豫什麼?

    1孫權對敵我軍力的認識

    我們現在認為,孫權選擇與劉備聯手抗曹是明智之舉,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赤壁之戰的結局。

    但作為當事人,孫權並沒有後人的上帝視角,抵抗成敗與否,難以預料。

    他首先猶豫的,就是雙方實力對比懸殊。

    曹操自己說擁兵八十萬,那是為了恐嚇孫權,古今史學界無一認同此數。據考證,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不僅道路擁塞,後勤也無法保障。

    劉琮投降後,曹操也只控制了荊州城和江陵,還有長沙、桂陽、零陵、武陵、江夏未受他控制,因此,荊州地區能提供給曹操的機動兵力實際只有三萬人。

    隨後,曹操又留徐晃駐紮樊城,令曹仁鎮守江陵。如此算來,東征進抵赤壁的曹軍總兵力約七萬人。

    當然,這是後世歷史學家的考證,我們還要看當時東吳政權對曹軍南征兵力的估算,這才是影響孫權最終決策的因素之一。

    新版《三國》截圖,曹操

    據《吳書·孫權傳》及《周瑜傳》記載,周瑜在勸說孫權抵抗時,分析了曹軍實際力量,說道:

    “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騎八十萬,各自被震懾而且恐懼,不再考慮其虛實,便發出投降議論,是非常無謂。如今以實際情況校量,曹操他所率領的中原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疲憊已久;所得之劉表軍隊,最多亦只有七八萬罷了,而且還心懷狐疑。用疲憊染病計程車卒指揮猶豫不定的大軍,人數雖多,未足畏懼。”

    周瑜對曹軍的估算,至少是22萬人,最多不過24萬。對此,孫權沒有提出質疑,等於是承認了周瑜的估算。

    那麼,孫權的兵力有多少?

    諸葛亮在用激將法勸說孫權時,孫權激動地說,“不願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而受制於他人”,表示心意已決。

    這十萬人應該是孫權估算的江東所能全部動員的兵力,並不是孫權現有的全部兵力。當週瑜對孫權說“有精兵五萬,我就足夠制止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之時,孫權答道,”五萬兵難以在一時間湊合,已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軍械都已經辦齊。卿與子敬、程公就率先出發,孤必當繼續派出軍隊,會多裝載物資、糧餉,為卿作後援。卿能夠對付曹操就跟他決一死戰,倘若交戰不利,就撤回到孤此處,孤定當與孟德決一死戰。”

    也就是說,孫權現在能夠撥給周瑜的兵力最多隻有三萬人。

    孫劉聯盟,劉備能提供多少軍隊?諸葛亮曾說:“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

    為了抬高己方勢力的身價,諸葛亮肯定誇大了劉備兵力。這樣的話,孫劉聯軍加起來的兵力,應該是五萬人。

    如果不考慮持久戰,在孫權的眼中,長江一線對峙的曹軍和孫劉聯軍,應該是22-24萬對陣5萬人。

    新版《三國》截圖,劉備

    這是一個相當懸殊的對比,曹軍的兵力至少超過孫劉聯軍四倍。而且,曹軍久經戰陣,兵鋒正盛,有摧枯拉朽之勢。當時,益州劉璋見曹操來勢洶洶,立即給曹操寫信,願意派兵支援曹操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孫權對於是否開戰,猶豫不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敵方佔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2孫權要考慮政權穩定

    此外,孫權還要考慮政權內部的穩定。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瓜分中原,孫權協同父兄孫堅、孫策打下江東基業。因兄長孫策英年早逝,正式接任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孫家能在江東紮根,關鍵是得到了門閥士族的鼎力支援。

    東漢末年,門閥士族是政治舞臺上的主⻆。任何人要想建立豐功偉業,就必須要得到門閥士族的支援。

    所謂士族,就是世代為官的家族,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士族的出現得益於漢朝的選官制度——察舉制。該制度建立於漢文帝、景帝時期,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選舉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考試之後再任命官職。因為舉賢不避親,所以漸漸的,貴族和富家子弟成為漢代選官制度下的單一人選,當這群人做官後,他們又有資格舉薦人才。在這場選官制度的遊戲裡,他們相互舉薦對方的晚輩後生,用政治上的相互交易,促進雙方間的互利互惠。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舉薦,代代為官計程車族階層像滾雪球一般,勢力越滾越大。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之所以能在眾多起義軍中殺出重圍,除了才能,主要是他得到了南陽和潁川兩地豪族的強力支援,在東漢建立的過程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士族既然可以支援皇權,就可以制衡皇權。由於士族在地方上擁有強大勢力,嚴重侵蝕了皇權力量。皇室的衰微讓皇權成為無主之物,士族展開了相互的競爭,於是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東漢末年的亂局,本質上就是各個地方的門閥士族相互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哪位英雄豪傑能與門閥士族結成同盟,誰就能獲得後者源源不斷的支援,這種支援包括人才、土地、財富等等。

    當時,由於軍閥混戰,北方很多豪強士族帶領他們的宗族、部曲、賓客大量南遷。這些人到達南方後,急需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或人物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同樣,江東計程車族豪強也需要這樣的人來維繫江東地區的穩定,保護他們世代相傳的經濟利益。無疑,孫氏政權就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在孫策入江東之時,門閥士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江東士族的代表張昭,孫策臨終前,把年僅18歲的弟弟孫權託付給這位江東老臣,希望張昭能夠輔佐孫權守住江東基業。當時很多人不服孫權,張昭陪孫權到各處視察,孫權每到一處,張昭都親自扶孫權上馬,眾人看到老臣張昭對孫權服服帖帖,這才服從孫權的命令。

    所以,孫權是否抵抗曹操,還是要看江東士族的臉色。

    張昭勸孫權投降,因為曹軍佔據了半壁江山,兵精糧足,勢不可擋;曹操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征伐有名,我們即使投降,也等於是投降大漢朝廷,從法理上講也不丟人。而且曹操又平定荊州,收降了荊州水軍,長江天險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

    以上所言都是實話,當時的江東大臣也多支援張昭的“求和”意見。況且,孫權的哥哥孫策也沒有真的準備在江東割據一方,他在臨死之前曾特意叮囑張昭“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張昭等人還有沒說出口的原因,他們都是北方南遷計程車族,曹操發動赤壁大戰時中原已經基本平定,他們自然想要重歸故土。

    但周瑜、魯肅等江東本地的豪族就不願意了,你們投降後可以回到中原,就算不被曹操重用,也可以憑藉家族勢力安居樂業。這是有先例的,劉琮被勸投降曹操之後,荊州士族因為有“服從之功”,被曹操大賞了一筆,被封侯的人就有十五位,後又大力提拔了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人。對於他們來說,主公是孫權還是曹操,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

    可江東人怎麼辦?魯肅是地方武力豪族,在當時講究儒家經學計程車族社會,他是沒有多少出頭的機會,如果曹操兼併江東,江東士族可以封侯當官,他則只能回老家當土財主。

    周瑜儘管出身名門世族,但他是孫策的發小,江東有一半的天下是他帶著周家子弟兵打下的。因此,周家的利益跟孫家是牢牢繫結在一起的,他必須跟孫權共進退。投降了曹操,就算曹操不殺他滅口,周瑜也只能做一名被冷落的中層武將。而死守江東,假如孫權稱帝,周瑜就是開國元勳,假如孫權不稱帝,周瑜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所以,“投降派”和“抵抗派”都有著自己的私人利益,而“投降派”的勢力明顯佔絕對優勢。

    孫權這時就要考慮,如果抵抗曹軍,會不會導致東吳政權內部分裂。如果初期戰事不利,張昭等士族集團即使不叛變,也有可能消極怠工,不再鼎力支援自己的戰爭。沒有這些士族支援,孫權是無法持久抵抗的。

    3諸葛亮與周瑜的勸說

    孫權最終決定聯劉抗曹,一方面是從諸葛亮那裡得到了劉備集團會堅持抗曹的承諾,增強了自己抵抗的意志,另一方面是魯肅把手握軍權的周瑜從外地叫了回來,周瑜也保證會與孫權站在一起,絕不妥協,這才讓孫權有了與曹操決一雌雄的勇氣。

    諸葛亮來東吳後,並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那樣舌戰群儒,因為他只需要說服東吳的最高統治者就行了。諸葛亮故意語激孫權說:“曹操如今平定宇內,威震四海,將軍您應該量力而行:若是能以吳、越之眾與其抗衡,不如早早與對方絕交;若是不能抗衡,為什麼不解兵卸甲,向北對曹操稱臣呢!如今您對外假借服從的名義,而內心卻猶豫不決,事情已經危急卻不能決斷,大禍將至啊!”

    孫權果然被諸葛亮的話語激怒,他反問道:“假如真的如你所言,劉備為什麼不投降呢?”

    諸葛亮回答道:“田橫是秦末齊國的壯士,尚能守義不辱,何況我家主公劉備,堂堂王室之胄,英才蓋世,將士仰慕,如水之歸海。如果大事難成,那是天命,豈能去臣服曹操!”

    孫權聽後勃然大怒,終於下定了與曹操決一雌雄的決心:“我不能以整個江東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我意已決!”

    諸葛亮除了激起了孫權的榮譽感,還傳遞給孫權明確的資訊,那就是劉備集團會始終站在抗曹的陣營裡,不會像劉琮那樣輕而易舉地投降,然後反戈一擊。

    周瑜接到魯肅的密信火速返回勸說孫權,指出曹操雖然名為漢朝丞相,實則為漢賊,他討伐江東並沒有法理基礎。相反,孫權則有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英烈,割據江東,管治地方有數千裡,兵精將廣,英雄安居樂業,應當圖取天下,為漢朝除殘去垢。況且曹操自己來送死,為何反而去歸降他?曹操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因為他還有以下四個弱點,一是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後患;二是天氣盛寒,曹操的騎兵沒有足夠的糧草;三是曹軍捨棄鞍馬,不習水戰;四是中原士兵疲憊不堪,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周瑜主動請纓,要五萬精兵進駐夏口,聲稱定能打破曹軍。

    有了周瑜的堅定支援,孫權豪氣頓生,說:“老賊想廢漢自立很久了,忌憚二袁、呂布、劉表與孤。如今數名群雄已被攻滅,只剩下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為了徹底斷絕江東士族的投降念想,孫權當眾拔劍,砍下主帥桌角斬釘截鐵地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算是跟江東士族攤派,你們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

    赤壁之戰油畫,晏陽、李武繪

    當天夜裡,孫權與周瑜促膝長談,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卿說到此,甚合孤心。子布(張昭)、文表(秦松)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帶自己的打算,非常讓我失望;只有卿與子敬(魯肅)跟孤想法一致,此是上天讓你二人輔助孤也!”

    由於孫權拒不投降,才有了後來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孫權和劉備聯軍以弱勝強擊敗了號稱百萬大軍的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參考文獻:1、陳壽《三國志·吳書》,中華書局,1959年版2、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華書局,1984年版3、唐長孺《孫吳建國與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載《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歷史研究》1992年第1期5、田餘慶《暨豔案及相關問題》,《中國文化》1991年第4期6、王永平《陸遜與孫權之關係及其政治悲劇之原因考證》,《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7、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版

  • 3 # 史海浮沉一月明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赤壁之戰發生的背景:當時曹操經過官渡之戰等大小戰役,消滅了北方最大的軍閥勢力袁紹,基本已經一統整個北方。志滿意得的曹操自然是想趁熱打鐵,消滅尚未發展的劉備和根基未穩的孫權。

    從當時的實力對比上來看,劉備從荊州新敗,殘兵敗將,人數不超過3萬;孫權即位掌控著江東六郡,兵力越有10萬;曹操擁有當時人口最多,經濟最富足的中原地區,帶甲20餘萬,號稱80萬。

    光從軍隊對比來看,曹操是孫劉兩家的兩倍之多,佔據著絕對優勢。但是孫劉也有優勢,曹操士卒多來自北方,不善水站,這就給後來的火燒赤壁提供契機。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孫權聯劉抗曹是受魯肅和周瑜的影響,其實不然,孫權作為一方霸主,自然是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旦自己坐視劉備被曹操獵殺,下個滅亡的就是他自己了,這樣的局面是孫權無論如何也不願看到的。

    與其之後再被曹操收拾,還不如現在聯手劉備,與曹操大戰一場。一旦獲勝,可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到時候曹操就沒那麼容易消滅孫劉。而且,這個時候也是最好的時機,因為一旦曹操收拾了劉備,然後再慢慢操練水軍,孫權無論如何也是無法獨存的。

    因此,孫權不但要聯和劉備,還要想法設法的幫助劉備壯大起來。這就是為什麼孫權在赤壁之戰中眼睜睜的看著劉備輕易的荊襄之地,自己卻什麼動作也沒有。果然,赤壁之戰後,劉備的實力也是一路壯大,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男朋友談了六年了準備結婚,我媽找他要100萬彩禮,男朋友家不同意我要不要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