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螳螂Movie

    主要還是書中需要,強化了蜀國每一位成員!諸葛是不是神機妙算只有當事人知道!下面說說諸葛亮有哪些戰績。

    一、關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取勝的故事太多了,揮淚斬馬謖、空城計、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七縱孟獲、火燒博望坡、 火燒新野、 舌戰群儒 、取南郡等等。無法得出哪個是最厲害的。

    二、簡介(節選):

    1、揮淚斬馬謖,一說是《三國演義》中,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卻不唯一,蜀國雖然失了街亭但是還能爭霸天下。馬謖被斬,是必然的原因。

    2、博望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為抵禦劉備的北伐,曹操指派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於博望與劉備交戰,劉備在殺傷一定曹軍後退兵。日後曹操將重心轉移至北方的袁譚與袁尚身上,無暇再顧及荊州的劉備,使其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劉表亦不願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3、草船借箭:

    那個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內造完十萬支箭。面對這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說不須十日,三日便可完成,並立下軍令狀。魯肅十分擔心。孔明卻一點也不著急,他請魯肅借二十條船給他。,每個船上都要三十個人,還要扎草人一千個,並排列在船的兩側。兩天過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突然派人來請周瑜了,說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將信將疑地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五更時分,船隊接近曹軍水寨。孔明令船隻一字排開。軍士擂鼓吶喊。曹軍水軍都督聽到戰鼓聲和吶喊聲,心想一定會有埋伏,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在江邊一字排開,向江中放箭。當稻草人上的箭插滿時。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隻調頭迅速離開了。到了營寨,周瑜有點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數了數,的確有十萬多隻。從此以後,周瑜再也不為難諸葛亮了。

  • 2 # 老屈的陽光生活

     在戲臺上和《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管在朝廷議事還是戰場指揮,總是身著道袍,手持羽毛扇,瀟灑萬分,勝似一位得道仙人。據說,他的道袍和羽扇是有來歷的。

    諸葛亮小時候,在一家茶館當茶童,白天在茶館替老闆跑堂,夜晚就在豆油燈下讀書。一天,諸葛亮正裡裡外外忙得滿頭大汗時,門外進來一位老道人。只見他頭戴斜角方巾,身披灰布的道袍,手執斑竹柺杖,在一張八仙桌旁邊坐下來。茶館裡坐滿了茶客,他們邊喝茶邊聊天,這老道人很快和茶客們搭上了腔。他說古論今,頭頭是道,茶客們和在一邊待候添茶的諸葛亮都聽得津津有味。

    從此以後,這老道人不論晴天雨天都要到茶館來喝茶,每天從早晨喝到天黑。他通天文、懂地理、知政治、曉軍事。諸葛亮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本想問這位老道人的姓名,但因自己年幼,恐怕失禮,想登門拜訪,可又不知道老道人的住址。

    有一天,諸葛亮心生一計,乘老道人與茶客談興正濃的時候,偷偷拿走了他的斑竹柺杖。將最下面的那截竹筒鑽了一個小孔,灌進一些石灰,然後悄悄的放回老道人身邊。

    老道人和往日一樣,等到太陽快落山才回家。不一會,待茶館關上門,諸葛亮就走出茶館,沿者柺杖留下的石灰印去尋找老道人住的地方。

    諸葛亮走著走著,奇怪!石灰印沒有了。前面是一大片松林,前不挨村,後不著店,也沒有間房屋,老道人哪裡去了呢?

    突然,諸葛亮聽到一陣呼嚕呼嚕的鼾聲,抬頭一看,面前有一顆古松上築著一個大巢,一隻巨大的老仙鶴正在睡覺。大概是睡得太熟了吧,嘴裡的涎水都滴了下來。忽然,仙鶴口一張,嘴裡一顆鮮紅的紅寶珠,順著涎水往下掉,眼看就要掉下去,諸葛亮搶先一步,往上一望,寶珠恰好落在他的口裡,並溜進肚裡。

    仙鶴猛地驚醒,發覺寶珠已丟,從巢上跌落下來,一轉眼化成人形,正是那個天天在茶館喝茶的老道人。諸葛亮非常驚慌,可老人並無惡意,他朝諸葛亮看了幾眼,緩緩地說:“算你造化好,這是我練了幾千年的一顆仙丹,它使我善於識別人間的千變萬化,知曉天下大事,今被你吞噬,我的生命也就結束了。

    諸葛亮一聽,忙跪拜於地,哭著說:“我年幼無知,害了您老人家,並非有意”。老道人扶起諸葛亮說:“不要哭,我在這裡住了幾千年,沒有人發現過我,今天被你發現了,說明你非尋常之人,將來一定很有出息。我死後,你可在我兩邊翅膀上各拔七根羽毛,紮成一把扇子,以後如遇為難之事,只要把扇子一搖,肚裡的仙丹就會滾動,你胸中自然就有了妙計,於是便逢凶化吉。還有,我的道衣也送你,但必須記住,日後定當報效國家,老道人說完剛脫下道袍就去世了。地上躺著一隻死去的仙鶴。

    諸葛亮深感悲痛,掩埋了仙鶴,並按吩咐將拔下來羽毛,做成了一把羽扇,帶走了道袍。後來果然被劉備請去做了軍師,從此他身穿道袍,手搖羽毛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

  • 3 # 心吾700

    《三國演義》是部經典名著,但畢竟是小說,不是歷史,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源於民間傳說基礎上的再塑造。諸葛亮,歷史上確有其人,《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藝術形象,是智慧的象徵。孔明先生飽讀經書,滿腹經論,知識淵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不精妙,龐德公水鏡先生亦師亦友。胸懷抱負,志存高遠。受劉玄德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誓死匡扶蜀漢。所謂神機妙算是種誇張。但作為政治家謀略家,對某一件事較正常人看得深遠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未卜先知。草船借箭,借東風反映了諸葛亮對氣象知識的掌握,料敵制勝高人一籌,智算華容道是憑藉對曹公多疑性格的瞭解,故爾虛虛實實使其上當。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個人再強大,再偉大也是有限的。現實生活中對某個人的神化是種無知。

  • 4 # 同志戒酒吧

    那是小說家讓他神機妙算!

    諸葛亮是政治家,他的才能是治理國家!不過他確實很有才幹,為官清廉,大有作為!

    他發明了饅頭、蜀錦等,為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

  • 5 # 畫家唐思源

    這個回答我不配照片。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站在蜀國的立場寫的,就像寫《水滸》英雄一樣,個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處處都能神機妙算。但是又不得不尊重《史記》的基本真實,所以,三國的結果是蜀國敗得最慘,魏國成為統治者,叫三國“統歸司馬懿”。

    在戲劇裡我們看到的曹操和司馬懿是白色的奸詐臉譜,理論上我們又說“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以得天下而論民心,非魏國莫屬了。

    因此,客觀宏觀俯瞰三國演義,諸葛亮的隆中還是還是囹圄了些,他只有恢復漢室的訴求,沒有開拓新朝的宏觀思想,即便羅貫中大量的美化了諸葛亮,還是在侷限中做了一些亡羊補牢的所謂“算計”。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孔明的結局也是劉備和蜀國的悲慘命運。

    羅貫中和施耐庵一樣,出於對弱者的同情,給他們戴上一會兒英雄和神機妙算的帽子,讓讀者興奮的讀下去,除此,作家還能做什麼?

  • 6 # 小燕將軍

    首先先解釋一下,這是演義是小說,由於作品需要,所以需要一些情節來烘托,可以說存在一些虛構的成分,但也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只是人物不同。

    例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中,寫“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可以看出,在宋朝以前,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是周瑜的事情,而不是諸葛亮。

    再比如空城計在三國中有兩個人使用過空城計。一個是曹操,曹操用來對付呂布;另一個是趙雲,趙雲用來對付曹操,是不是很用意思。

    那除了小說的情節需要,還有哪些原因造成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超凡智慧呢?第一,諸葛亮確實厲害,第二,是在寫小說的時候,需要一個主線,也需要一個貫穿其中的人物。曹操去世的早,走在了劉備、孫權前面、劉備、關羽、張飛、孫權也不行,袁紹、呂布也不行,而司馬懿在三國之前的歷史事件中沒有發光發熱,所以他也不行。第三,在寫作的當時,人們心中認為蜀國為漢室正統,所以選來選去,只有諸葛亮更合適。

    於是諸葛亮便成為了主角,在小說中主角有光環,那也就不奇怪了。

  • 7 # 新說歷史李保國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不是諸葛亮神機妙算,而是懂人性。你看看歷史上乃至現代企業家那個不是懂人性,才創立驚天偉業。人性的弱點:1,自私,無利不起早,是不是,所謂不為利多數人都是裝出來的,還有就是要一個好名聲,回句話說得好,人不為己天誅地滅2,貪婪,人性貪婪,最愛付出最少,得到最多諸葛亮把他的對手都研究透了,三氣周瑜,火燒博望坡,不都是知道人性的弱點才能做出來的嗎空城計在城樓彈琴不是在告訴司馬懿,沒有我,曹魏政權就會把你殺了,所以司馬懿聽明白了,成就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 8 # f夢飛翔f

    《三國演義》是部經典名著,但畢竟是小說,不是歷史,許多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源於民間傳說基礎上的再塑造。諸葛亮,歷史上確有其人,《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個藝術形象,是智慧的象徵。孔明先生飽讀經書,滿腹經論,知識淵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不精妙,龐德公水鏡先生亦師亦友。胸懷抱負,志存高遠。受劉玄德三顧之恩託孤之重,誓死匡扶蜀漢。所謂神機妙算是種誇張。但作為政治家謀略家,對某一件事較正常人看得深遠是存在的,但也不是未卜先知。草船借箭,借東風反映了諸葛亮對氣象知識的掌握,料敵制勝高人一籌,智算華容道是憑藉對曹公多疑性格的瞭解,故爾虛虛實實使其上當。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個人再強大,再偉大也是有限的。

  • 9 # 替影視說話的人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正史,裡面對於諸葛亮的人物刻畫帶有濃重的神話色彩,這個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比較能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事件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等。

    在這裡我想提的是《三國演義》中空城計這一情節,個人覺得是最能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雖然正史中並沒有該情節發生在諸葛亮身上。但是還是參考價值的。

    當時諸葛亮面對司馬懿圍攻,反覆想不出方案,一怒之下把羽扇摔在琴上,突發急智。就有了後來他在城樓上優雅地彈琴,琴聲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看不出絲毫的慌張,城門也是大開,只有幾個老兵在掃地,城中灰塵四起。如果司馬懿選擇攻城,結果自然是大勝,諸葛亮絕對被活捉。後世很多人都說,是司馬懿太過謹慎而選擇離開。

    我看並不是,有一種說法是司馬懿不動一兵一卒,扭頭就走,並不是他太笨了,而是他太聰明瞭。因為司馬懿知道,他和諸葛亮是相輔相成的,可以互相牽制,如果諸葛亮被抓或死了,自己也離死期不遠了。曹操對司馬懿是很糾結的,可謂又愛又怕,愛因為才華,怕也是因為司馬懿才華太高,威脅自己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沒有給司馬懿兵權。到了曹睿上臺後,更是將司馬懿關到大牢裡。

    如果不是曹氏家族打不過諸葛亮,恐怕司馬懿會死在大牢裡。所以司馬懿自己知道,諸葛亮是他存在的價值,諸葛亮的琴聲也一再提醒司馬懿,你殺了我,也等於殺了自己。

    而諸葛亮正是看透了這一點,他才回有恃無恐地在城樓上撫琴,這足以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能看到司馬懿的老謀深算。有點我們現在所說的神仙打架的意味吧。

  • 10 # 我的瀟灑歐巴

    諸葛亮是三國中非常著名的一個人物,在《三國演義》中更是被神話的神乎其神,魯迅先生就曾經評價過《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狀諸葛亮之智而近妖,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諸葛亮刻畫的無所不能,就好像一個神仙和一群凡人在打架,每次要麼借東風,要麼製造木牛流馬,要麼腳踏北斗,為自己續命,總之次次是料事如神,讓人過足了癮,沒辦法,小說作者中的主角總是很牛的,次次功德圓滿,但難得的是羅貫中先生還比較尊重史實,在諸葛亮的忠心輔佐下,蜀漢帝國還是敗亡了。

    實際上正史中的諸葛亮遠遠沒有小說中描述的那麼神奇,相反諸葛亮作為一個凡人在戰略戰術上也存在著很多的缺陷,而且根本算不上足智多謀,正史中的諸葛亮善於戰前謀劃,而不善於戰場上根據戰爭需要靈活變通,說白了就是按著規劃打仗,將戰爭的每一個細節提前都想好,但是一旦戰爭出現了意外環節,諸葛亮就沒招了,所以諸葛亮屬於那種穩紮穩打型別的,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也刻畫出了諸葛亮的這一特點,例如空城計為啥能夠成功呢?主要是因為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從不打無準備之戰,所以才會對其防備。促成空城計的成功,在蜀漢基業剛剛建立的時候,這種穩紮穩打的戰爭方式確實幫助蜀漢贏得了主動權,奪得了生存的機會,但是在三國戰爭的白熱化狀態中,諸葛亮卻一反常態,拼了命的去討伐魏國。

  • 11 # 給你買橘子吃啊

    三國的故事在經過演義以及眾多影視作品的不斷篡改已經和它本來的樣子相差巨大,尤其是諸葛亮,由於民間和官方的不斷捧高,他的形象和正史記載已經有了很大的背離,甚至被不斷地神化。

    對於孔明,作為距離他的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的我們本無資格評價,更沒有理由去否定他,只是各種演義小說充斥著熒屏,讓我們對一些古代名人的認知不斷出現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金的具體含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