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故事蓮子說
-
2 # 花眼看花
說“給教材編寫者上了一課”,有些誇張了
當然,這個小朋友的質疑也確實給有關方面提了個醒:不但教材編寫要慎重,面對質疑也要慎重。
先回顧一下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6月5日,8 歲的福州男孩小馮在閱讀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文《羿射九日》時,他發現了一個問題:
……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神箭手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他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了九十九條大河,來到了東海邊。前一段剛提到 " 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 ",下一段又提到 " 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 ",羿是怎麼蹚的?
6月14日,人教社在官方微博中針對小馮的質疑發表迴應。迴應稱,聯絡上下文,“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並承諾“教材編寫組正在認真研究,會對教材進行適當修改,下個版本的教材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同時,人教社還解釋說:
《羿射九日》是中國經典的神話故事。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想象,會有很多誇張的描述。比如," 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 ",是為了突出十個太陽給人們帶來的災難,羿 " 翻過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九十九條大河 ",也是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他的神力。人教社的迴應過於倉促,“蹚”字未必不當“蹚”,字典的解釋是從有水、草的地方走過去。而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蹚”還可以這樣用:今天的太陽好,快去把攤在馬路上曬的糧食蹚一蹚;小鬼子被炸怕了,每次掃蕩都會讓偽軍在前面替他們蹚地雷。
所以對於羿“蹚過了九十九條大河”不妨這樣解釋,這是他從河床上艱難穿過,河床溝壑深深,長滿了雜草。
對於原文中“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教師應該在教學時特別提醒學生“神話中充滿了神奇的想象,會有很多誇張的描述”,不能以常識、常理和常情去衡量,不能用是否符合自然規律、是否科學去對待——也就是說,“江河裡的水被蒸乾了”也不是一滴水也沒有了,大河裡可能還有淺水。否則下文中“來到了東海邊”,東海里還能有水嗎?如果沒水了,“這個太陽害怕極了,慌慌張張地躲進了大海里”就又有出現新問題了。
同理,《精衛填海》,不能質疑人怎麼可能變成鳥,也不能嘲笑“銜木石,投到海里”並不能令東海的水減少,即使把東海填平了,水流到別處依然是海。
最後,為小男孩敢於質疑點贊,為教師鼓勵學生“問得好”點贊,為家長認真負責點贊,為人教社重視資訊反饋並迅速做出迴應的態度點贊!這裡面做得最好的是小學生和他的家長。儘管老師僅僅是肯定了學生的質疑而沒有給學生講清神話的特點,儘管人教社的迴應不夠慎重,但他們都態度積極,必須予以肯定。
-
3 # 看美DI眼睛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
后羿射日這個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
先看看原文吧這個故事出自《淮南子·本經訓》,原文是這樣的: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
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
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脩蛇皆為民害.
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九日,而下殺猰貐,斷脩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到了堯統治的時候,有十個太陽一同出來。灼熱的Sunny曬焦了莊稼,花草樹木乾死,老百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 猰貐、鑿齒、九嬰、大鳳、封豨、修蛇都來禍害人民。(於是)堯派使后羿去為民除害到南方澤地荒野去誅殺鑿齒,在北方的兇水殺滅九嬰,在東方的大澤青邱繫著絲繩的箭來射大鳳,射掉九個太陽,接著又殺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斷修蛇,在中原一帶桑林擒獲封豨。后羿把那些災害一一清除。民眾都非常開心,並推舉堯為皇帝.從上述原文來看,沒有課文裡所說的蹚河的內容,課文中的敘述屬於二次加工。
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中小學教材編寫和發行的權威機構,老百姓一般不會質疑。加上小學二年級教材又是部編版教材,理論上是由教育部和人教社兩家機構共同監製的教材,不可能出現這麼大的紕漏。
我個人認為有幾方面的情況所致:
1.教材編寫專家治學不嚴謹和監製稽核浮於表面所致。
2.神話傳說本就有吹噓誇大之嫌疑,專家無從考證。後人可以根據實情加以更改。
3.大人、教師信任權威,不敢質疑,皇帝的新裝不敢點破。
我認為第2種情況比較符合。神話傳說本就基於古人猜想而成,上古時代的大江大河可能比長江黃河的水量還要大許多。也許沒有被十個太陽烤乾,再說十個太陽的說法是否成立也是未知數。
-
4 # 星海204082611
趟和蹚分清楚,趟才是說有水,蹚可以是水可以是草也可以是泥地,延伸可以是沒過腳面和影響行走的其他東西,也可以代表達到目的經過困難重重,蹚過河流,蹚過麥田,蹚過草地,蹚過花園,蹚過荊棘,蹚過泥沼都可以。延伸:進去一個倉庫,裡面很亂,人踩這地面從一地破爛上面蹚過去以免拌摔這完全是可以的,還可以說我們為了前進蹚過雷區,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蹚過重重艱難險阻,這裡的蹚不是直面不是經歷不是克服,是有點以巧妙的方法儘量避開和順應以減少阻礙的意思。小孩畢竟是小孩不懂的很多,大人跟著起什麼哄,說說可以,問題指出來的不對啊。大江大河蒸乾了就那麼好走了咋滴,正是為了說行路的艱難提高主人公的高大的形象才用的蹚字一點毛病沒有,要是好走就不用蹚了,走體現不了道路艱難,滿路泥濘,溝壑交錯,結果一不懂事的小孩指出來了出來這麼多大神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最近這個新聞確實很火。其實更多的人不是去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驚喜的發現,我們的孩子越來越有質疑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
所謂給教材編寫者上了一課,其實是孩子給成人世界的專家帶來了更多的驚喜和啟發:
1.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以更認真,更嚴謹以及更獨立思考的態度,去對待教科書。因為孩子們不是很好糊弄的小屁孩了,孩子們是能夠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了。2.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以及爸爸媽媽,需要多聆聽孩子,而不是多教育孩子。多聆聽孩子,你總會發現一些意外的驚喜。而這個過程也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他的自信。相反,如果我們承認一味的扮演權威,一味的去向孩子樹立“我是對的”,孩子的思考力就會被壓制,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非知識的實踐家。
3.孩子會有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可以多和孩子探討這些問題,甚至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這樣的過程,孩子提問收到了賞識,他就會更願意把心中的各種疑問說出來。同時,他也會更加細心去觀察默裡的點滴。4.在學校和家庭裡,多多和孩子去辯論。真理越辯越明,觀點越辯越清。思辨的過程,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提升。總之,這件事反應出來一個趨勢,那就是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越來越強了,教育工作者也好,爸媽也好,不能再像傳統的權威,用壓制的方式去被迫孩子接受某種理念,而需要更多的以探討的方式,以真理作為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助力孩子的成長,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