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春秋網

    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並賞戴雙眼花翎,可謂位高權重。他一手所創立的湘軍總人數高峰時12萬人左右,麾下擁有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江忠源、江忠濟、李續賓、羅澤南、彭玉麟、郭嵩燾、李鴻章、劉坤一、劉長佑等一批傑出將領,可謂兵多將廣。但曾國藩在近三十年的從政生涯中始終對清王朝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從未有過三心二意,更不用說動造反的念頭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曾國藩不具備造反的主客觀條件。

    首先,從主觀上來說,曾國藩頭腦裡沒有造反的意識。作為宗聖曾子的第七十世孫,自幼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儒家的忠君報國、光宗耀祖的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其骨髓,從後來清廷給予他的種種高規格的政治待遇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忠勇體國得到了清廷的充分認可。

    從客觀上分析,曾國藩也沒有造反的條件。一方面,他雖然貴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但作為清朝的總督也好,巡撫也罷,他們在行使權力時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是受“例”的約束。這裡的“例”是過去處理某類事件的成規,依例行事是督撫行使權力的主要依據,也是中央控制督撫的重要手段。在這種情況下,督撫的權力受到到了極大的限制。二是必須奉旨而行,即凡事要以奏摺形式向皇帝請示報告,得到批准後方可執行。尤其是雍正設立軍機處後,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然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督撫執行,地方督撫的權力受到了進一步的限制。另一方面,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雖然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但其將領湘軍將大多是封建儒生(據統計,湘軍將領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佔58%),這些儒生將領和曾國藩一樣,從小就接受正規的儒學教育。如果曾國藩想造反,這些儒生將領就很有可能反戈一擊,造曾國藩的反。

  • 2 # 使用者13688672191

    謝謝邀請。曾國藩完成圍剿太平天國後,他那時可是雄視中國的第一牛人。當時也有人勸頭矛頭向北,直取北京,建立新朝。而且,朝庭也不自覺地給了他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讓他大量裁軍,逐步奪他軍權。這其實是在逼他造反!但大儒岀身的曾國藩,面對說客的勸說,特別是面對湘軍將領的不滿氣焰,卻做岀了殺帶頭鬧事的將領,執行朝廷旨意的舉動。一時被深喑歷史經驗教訓的朝廷和士大夫階層讚歎不已,說他將成為忠君報國的千古名臣!曾國藩在能造反而且造反取勝的可能性很大的情況下,卻沒造反,歷史資料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曾國藩的儒家思想主導的名節理念。他不想背上造反的名聲,吳三桂的案例他猶記在心。二是他不願讓烽火再起。生靈塗炭。三是曾國藩的性格決定的。曾國藩是個謹言慎行的大儒,又立志做修身齊家的典範,加之多年的官宦生涯,消磨了他的銳氣。在當造反領袖還是中興元勳上,他還是選擇了後者。再說,曾國藩即便是造反成功後重建新朝,他也不可能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儒家思想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一點淺見,請網友指正。

  • 3 # 公事大家說

    曾國藩是相面高手,見了慈禧後覺得大清要完。大清的沒落好多人看到了,百姓飢寒交迫,腐敗無能,曾國藩似乎沒看到這些。他善相面,不善相國,國傢什麼狀況'需要什麼,應向哪發展,像他這樣的人應考慮。曾國藩是不是取滿清而代之的料。當時世界民主進步很普遍,太平天國還是王權,曾國藩會怎樣。當時國家內憂外患,人民水深火熱,急需解救,曾國藩知道這些事,他最後一頭扎進滿清的懷抱,他是沒有那膽,還是沒往那想。太平天國結束,曾國藩手下要對他黃袍加身,曾國藩沒立即答覆,說明他對滿清的忠不是純的。晚清民主起義不斷,這些革命人為國為民不惜性命,曾國藩有這些人的精神他就不會那樣做。曾國藩鎮壓太平軍手段極殘暴,這點像暴君,他起義是做總統還是皇帝,如果是做皇帝就是袁世凱的故事。

  • 4 # 陳曦駿

    一,主觀層次。曾國藩的書我看過一些,這是位儒家的賢者,也就是位於中國哲學的第三境界,甚至我認為如果他再多活幾年有機會成為王陽明一樣的聖人。儒生也好,大師也罷,儒家人的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就不談了,曾兩榜入仕,治國的層次也就達到了。恰巧有了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也給了他平天下的機會。

    但是篡位稱帝可不是儒家的目標追求,自春秋以降,沒有一位儒家大師取代前朝稱帝。曾國藩更是如此,天京既破,即便朝廷食言封王,曾還是交出兵權,就任地方,熱心洋務。曾的諡號為文正,這是大臣最高的的美諡了,北宋范仲淹也諡文正。而李鴻章才諡文忠,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更才諡文襄。可見曾國藩個人修為矣。

    二是客觀因素,只要有點腦子曾斷然不會稱帝,因為可能旋踵被滅。主要因素有四:

    1.三國不可能鼎立——湘軍總人數達到40萬時,應在1862至1864年許,此時曾尚與李秀成在蘇州、天京作戰,如此刻稱帝,北方清廷壓力必先集中於湘軍,湘軍須抽調圍困蘇州、天京的力量應付,李秀成壓力大減,且侍王李世賢作為太平天國強有力的一支機動部隊必然回援,太平軍很有可能轉守為攻。加上安徽、河南、河北的捻軍配合,湘軍必然腹背受敵。這是來自於國內各勢力的壓力。

    2.湘軍的分裂——天國已盡尾聲時,湘軍賬面實力最強大時。朝廷認為湘軍尾大不掉,曾老師也認為湘軍各派也尾大不掉。左宗棠名湘實楚,而李鴻章基本已經自立門派淮軍。如果曾稱帝,湘軍內部將頃刻分裂,且與湘軍共同作戰的綠營軍和其他團練必將同室操戈。賬面上的40萬湘軍,有多少會和一個稱帝的曾國藩走,地方實力派如張、駱等督撫也將以“剿曾”擴充自身實力。南方將提前迎來軍閥割據時代。而稱帝的曾國藩也不會長久。

    3外部勢力的干預——1862年同治中興開始,此時正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之後,列強與清的和諧期,中央有慈禧、奕訢,地方有曾 左 李 胡,政權上較為穩定。不僅從政治上不利於曾稱帝,很有可能引起列強維護北京條約既得利益的干涉。此時俄國進行1861年改革,收拾1859年革命的殘局似乎無暇東顧,法國處於第二帝國時期,1856年與英國和撒丁王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擊敗俄國。英法此時有維護在華利益和擴充套件勢力範圍的要求,最有可能被朝廷借師助剿。

    故,曾不具備造反的主客觀條件

  • 5 # 李渝泉1

    書生造反,三年不成。說到底,曾國藩從骨子裡是個知識分子。從古至今,再優秀的知識分子也都是輔佐人的,沒有一個成為領袖人物。所以,曾國藩很有自知之明的。他有一定的造反實力,但是沒有造反的魄力和能力。他所接受的教育,除了精通業務,再一個就是忠君愛國,這種知識分子的格局就限制了他的魄力。再說他的能力,他雖然能統帥千金萬馬攻城略地,但是說到駕馭百官,治理國家,那又是一項政治難題,再加上考慮對付外國侵略騷擾的問題,這都是一堆麻煩。所以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是他最好的選擇。

  • 6 # 聖豬明

    歸納一下大家意思:第一個曾國藩本人是儒學大家,在個人精神人格成長,建立,發展沒有彼可取而代之想法與魄力。第二個清皇朝慈禧太后與小叔子聯手,一方面分兵分勢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用蒙古騎兵,馮子材軍力佈置在長江兩岸,曾國藩想反也要考量這周邊多重軍事實力圍壓。另一方面慈禧儘量優容曾國藩等湘軍勢力,給官位,職位,榮譽稱號,極大滿足了以不得志儒生為主流湘軍上層指揮官事業心,榮譽心,給曾國藩等人以後很好政治事業發展空間,並對湘軍裁軍,財務報帳給予很從容優容,多次化解中央與地方嚴重衝突。第三曾國藩本人對曾老九彭梅帥等人控制有方,專制無力,這與他平時只願做名相名臣,不願做帝皇項羽有關。換句話說,曾國藩團隊不是造反團隊,而是一個合營公司。另外強調一點,如果不是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按太平天國那種做法,恐怕當時舊中國不是死一億人,而是兩億人以上,後面軍事維新,科技維新也無從提起。總的來說曾國藩歷史意義還是積極的。

  • 7 # 鬼雨齋主人

    第一:後勤補給潛力已到枯竭邊緣,難以進一步支撐連續的大規模戰爭。

    太平天國從1853年天京建國到1864年被剿滅,整個鎮壓太平天國的主要戰場都在全國的糧倉——江浙地區。10年間,天下糧倉變為人肉絞場。且不說普通百姓餓殍遍野,就連逃入洋場的江浙富戶,都有大半坐吃山空淪為貧民。

    太平軍雖然剿滅,但湘軍佔領地區的糧食、資金都無以為繼。胡雪巖籠絡左宗棠,用以10萬擔糧食,就可見當時糧食之缺已到了多麼可怕的地步。與此同時,曾國荃攻陷南京,私分財物卻不被處罰,也可知國庫空虛到何等地步。因為執政者也明白,天國之國庫資金可能也不一定能掩蓋10年之軍餉,與其逼其造反,不如放任自流。

    第二:軍民厭戰情緒濃烈,再行作戰恐起譁變。

    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同時,直隸遭遇了英法聯軍入侵,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還有一股流竄土匪——捻軍。太平天國後期,陝甘回亂也已開始萌發。全國百姓遭遇千年只浩劫,軍民厭戰,需要安穩的呼聲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貿然發兵,恐遭全國抵制,且湘軍本身也可能譁變。

    第三:清政府執政根基尚未動搖,造反難以成功。

    太平天國戰爭,雖然讓清朝國庫空虛,但尚未動搖根基。南有左宗棠的新湘軍,北有曾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曾、李的湘、淮兩軍恰好位於兩軍之中,若要造反,必然兩線作戰;造反成功率不高。

    第四:外部勢力干預。

    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曾國藩已經深刻了解了西洋步槍和西洋戰術的厲害。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清朝才與英、法、俄簽定北京條約,外部勢力等著清朝賠錢,也不願意其再次發生戰爭拖延賠款時間,必然會幫助清朝對造反力量進行鎮壓。

  • 8 #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造反,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實力。

    有人認為曾國藩是當時儒家的代表,只有忠心,沒有反心,我是半信半疑,誰鑽曾國藩肚子裡看了。

    曾國藩根本不俱備造反的條件,先看湘軍實力,不管是十二萬,還是四十萬,數字有時候沒有多大意義,首先沒有什麼戰鬥毅志,作戰目標不太明確,為滿清而戰,而滿清已腐敗透底,對外屈漆投降,對內殘酷剝削人民,誰能甘心為其而戰,不現實。因此湘軍戰鬥動員就是搶,只要打敗太平軍,就可以搶掠無數金銀財寶,當然還能升官。湘軍其實就是合法的土匪,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根本談不上紀律,因此戰鬥力很有限,多次被太平軍打得大敗,其實就憑湘軍根本不可能與太平軍抗衡,若不是太平天國內亂,絕沒有可能被其所滅。既便如此,如沒有洋人配合也不可能消滅太平軍。

    在看內部關係,湘軍其實分三部分,左宗嘗的楚軍,李洪障的淮軍,而左李與曾雖有師生之宜,但許多時候同床異夢,如曾國藩膽敢造反,左李肯定堅決反對。而且滿清當時還有相當的軍事實力,就算湘軍沒有內部矛盾,推翻滿清也困難,更何況還有洋人給清政府作靠山。

  • 9 # 國史館

    曾國藩為什麼要造反?

    在大多數人看來,曾國藩擁兵幾十萬,門生故舊遍天下,總督直隸和兩江,節制江南七省軍務,左宗棠、李鴻章、郭嵩燾、彭玉麟、曾國荃這些在晚清政治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都與他有著很深的淵源,不是他的部下,就是給他幫辦過軍務,李鴻章還是他的親傳弟子,曾國荃是他親弟弟,如果曾國藩如果要造反,這個反一定能造得成。

    其實當時不是沒有人鼓搗他造反,比如王闓運。

    道鹹之間,王闓運聲名顯赫。肅順當時有愛才之名,喜歡招賢納士,所以肅順得志時王闓運一直在肅順幕府裡。辛酉政變肅順被誅,王闓運沒地方呆了,轉投一直被肅順賞識的曾國藩幕府。王闓運的學問號稱帝王之學,平生的抱負就是當劉伯溫,栽培出一個開國皇帝來。他的這一套肅順很欣賞,但也為肅順招來了災禍。

    但是到了曾國藩這裡,就是另一番天地了。曾國藩以前對王闓運不瞭解,把他當成經學大師來膜拜。現在接觸沒幾天,聽他胡侃經天緯地的大學問,曾國藩就反感了,在曾國藩看來,這是包藏禍心,企圖陷人於不義。這種人不能留,所以不僅把他禮送出門,還大大疏遠了他,直到死都沒再與他來往。

    曾國藩死的時候,王闓運送了一副很有名的輓聯,但曾家顧及曾國藩的身後名聲,不肯落下與王闓運交厚的話柄,把那幅輓聯藏起來不讓人看。

    還有人傳說彭玉麟和鮑超曾勸過曾國藩造反,那是小說看多了。

    彭玉麟是湘軍中的另類,號稱儒將兼詩人。他打仗之餘,梅花伴雪,心念竹賓,清高得連恭親王奕訢都搞不定他。說他會勸曾國藩造反,那是對他的貶低,把他當成黃翼升那樣的草莽了。

    鮑超沒啥學問,虎拉扒超的一個人,勸人造反這話很可能說過。不過他跟曾國藩的關係沒到那一步,曾國藩為他軍紀渙散都想過要殺他。咸豐十年曾國藩祁門被圍,鮑超一夜奔襲百里救了曾國藩的命,所以非常感念他,特地刻了一枚閒章“平生恨不識鮑超”,但僅限於此。曾國藩一生待人極有分寸,鮑超救命,卻不能什麼話都說,交淺言深和所託非人都是大忌。所以造反之類的話鮑超或許說過,但曾國藩肯定不會接茬。

    曾國藩不造反,與他的學識修養、性格和處境都有關係,不能簡單地以有沒有條件而論。

    清代的漢族士大夫與明朝大大不同。這與清初的幾個皇帝,多爾袞、順治和康熙對士人階層的不斷改造密切相關,也與雍乾兩朝文字獄密切相關。

    明末的東林黨人雖然鬧黨爭,但多是意氣之爭,其思想是自由的,人格也相對獨立。但入清就不同了,到了晚清,士人的自由精神和獨立人格早已蕩然無存,士大夫精神已被閹割,大臣們雖然飽讀詩書,但大多都習慣於做工具,服務皇家、忠君的觀念深入骨髓、登峰造極。曾國藩作為理學大家,是這一類士人的典型和標誌性人物,不僅深為儒家思想浸淫,而且身體力行,非常自律。

    從性格上看,曾國藩比較保守、內向,不喜交際。他雖然深諳馭人之道,但不是草莽江湖一路,做曾國藩的下屬是要讀幾句書的,否則不入他的眼。鮑超那麼能打卻不得重用,除了他不是湖南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曾國藩不喜歡他的粗魯和莽撞。這和所有的開國皇帝都不一樣,劉邦和朱元璋他們,自己首先就是草莽寇,能和三教九流打成一片。曾國藩這種性格決定了他天生只能當臣子,不適合當帝王。

    曾國藩這樣背景的人造反,歷史上成功的只有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也是個讀書人,陳橋病變之前是掌禁軍的殿前都點檢,與曾國藩很像。但他面對的周世宗柴榮的江山卻與大清完全不一樣。後周的江山實際上是趙匡胤輔佐著郭威打下的,也是從後漢手裡搶過來的。這個過程中,郭威實際上是給趙匡胤做了一個示範,郭威搶了柴榮的江山臉都不紅,所以趙匡胤取了柴榮的天下也沒有多麼重的道德和倫理負擔。曾國藩不同,如果他想造反,首先就得推翻他心中禮法的藩籬,否定自己終身追求的倫理價值,以曾國藩的性格和保守的偏好,幾乎沒有可能。

    還有曾國藩的際遇和處境。曾國藩出身於湘鄉世家,號稱宗聖曾子的第七十代嫡孫。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湘鄉士紳,家境雖不至貧寒,但也不算富裕。他的一大家人,父祖親眷,弟弟妹妹都要仰賴他的庇佑和贍養。如果他造反,一大家子怎麼辦?帶在身邊是累贅,放在家鄉則早晚讓人誅九族。設身處地為曾國藩想,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造反,一大家子人怎麼辦?

    還有個機會成本問題。造反成了頂多是當個皇帝,這在曾國藩來說不見得多麼稀罕,如果不成則誅九族掘祖墳。曾國藩科舉出身,錦繡前程就在眼前,本來就已經高官厚祿了,還想上天?

    曾國藩本人幼年讀書,一路童子試、秀才、舉人、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侍讀講官、日講起居注官、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回鄉辦團練,充任封疆,兩江總督節制七省文武,封侯拜相,一路順遂。對於這一切曾國藩是心懷感激的,讓他學宋太祖黃袍加身,他很可能第一個不原諒自己。

    造反這件事是一種零和博弈,不成功必成仁,大多數情況甚至連仁都成不了。它的成本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除非像洪秀全那樣一事無成,豁出去六親不認,不怕全家人都死光。

    實際上,曾國藩最怕有人說他想造反,為此他不斷地委屈自己,所謂曲己而求仁。曾國荃攻克江寧,他第一時間裁撤湘軍。他治軍從政和持家克勤克儉,死時身無長物,但卻不遺餘力扶持弟弟曾國荃和弟子李鴻章,對外界物議沸騰的議論從不辯一辭。

    所以,今天的我們不要拿那些給你洗腦的思維去套路曾國藩。他是個正常人,一個稱職的兒子、丈夫、父親,也是個盡忠和恪盡職守的臣子,他一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擔當好這些角色。

    所以,盼著曾國藩造反的人,洗洗睡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上大一的男孩,以前沒有讀書的習慣,現在想讀書培養自己的內涵,有哪些好書可以推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