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弓塬

    王維,是今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曾在朝為官。他的邊塞詩、山水詩等都有膾炙人口的名篇。

    以下五句,全是詩人同朋友的問答對話。

    第二句是問朋友要到哪裡去?表現了詩人對朋友的關切之情。

    第三、四句是朋友的回答,表明了朋友歸隱的原因、心中的不平以及對現實的不滿。

    笫五、六句,是對朋友的勸慰。表現了詩人對朋友處境的同情和安慰。

    這不是一首平常的送別之作,表面上看似平淡的對話,實際上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對榮華富貴的否定以及對隱居山林的嚮往。

  • 2 # 好玩的國學

    王維在唐朝詩人中,是一個現象級的存在。他長得特別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當時著名的文藝界的小鮮肉。他的音樂造詣極深,據說還會作詞譜曲。因為他長得帥,又年輕,更有高超的音樂造詣,打動了當時權傾朝野的玉真公主,公主親自拍板,王維就以高排位考上了進士。

    其實王維真的不是靠姿色進入唐朝官場的。王維是真的有才。王維的才情主要體現在他的詩和畫上。蘇東坡特別崇拜王維,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說的是王維詩歌特別善於運用意象藝術,他的詩有一種強烈的畫面感。也就是說,他的詩都可以畫成畫,或者排成VCR.

    王維擅長寫送別詩。題主提到的這首詩,就是有名的送別詩。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詩體現了王維的感情的反射弧特別長。王維和友人在山中相別。時間肯定不會是晚上,因為有誰會在山裡趕夜路呢?基本上是在早上。一般人講到離別,立馬就悽悽慘慘慼戚。比如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就是一上來就表現地和悲傷的樣子。但是王維不這麼說,王維說,早上我在山裡送別了朋友,淡了晚上我關上家裡的柴門的時候,還在想著我的朋友。王維是擅長意象藝術的,你看王維專門用了日暮的詞。日暮這個詞本身有很蒼涼的意味,也代表了王維和朋友離別後的悲傷心情。要是王維說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這個就不是依依惜別了,而是盼著朋友早點滾蛋了。

    第三第四句就更為有意思了,王維在關門的時候就想,春草明年會定時的蓬勃生長,代表著春天會定時回來,而我這位朋友,明年到底會不會回來呢?還剛走,就盼著朋友回來,可見王維與這位朋友的感情很深。

    順便說一句,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春草、青草往往有離恨的意思。比如李煜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歐陽修說,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等等,都是這個意象。

  • 3 # 老街味道

    如何欣賞王維的經典五言絕句《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一、眼前之事,心中所想

    前兩句是敘事,說的是剛剛發生的事情: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後兩句描述的心中期盼,說的是未來事。

    古人作品,觸景生情時經常發出感慨,前邊兩句敘事寫景,後邊兩句抒情。送別詞中很多說眼前景,發此時感慨如: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易水送別》[唐] 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二、對未來的聯想

    但是抒情中對未來做出聯想,詩意就加深了一層,例如 王維的另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最後一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的經典五言絕句《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三、春草與王孫

    詩中沒有太深的典故,“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宋人曾經說過詠春草,言必稱“王孫”,可見用此典故的名作太多,以至於到了宋朝春草與王孫已經是用爛了的典故。

    宋朝詩人陸游 《老學庵筆記》:

    “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

    陸游批評的是濫用代字,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春草與王孫的緊密關係,下面介紹幾首宋朝著名的詠草詞,都是離情別緒,每篇都離不開“王孫”。

    1、林逋的《點絳唇》是宋朝有名的詠春草詞: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2、梅堯臣的《蘇幕遮》亦是詠春草詞中的名篇。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垂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3、歐陽修的《少年遊》 :

    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結語

    春草這個意象因為《楚辭·招隱士》的原因,總是和王孫一起抒發離別之情,除了上面舉例的,還有一首著名的五律,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您還記得幾首詠草的詩?說來大家聽聽..........

  • 4 # 臨江煮茶

    《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文:

    山路彎彎是送別的腳步,

    輕掩柴門怎麼能將憂傷封堵。

    今晚夢中又見春草萌綠,

    衣錦後 你會不會再來我的草屋。

  • 5 # 兵法天下

    引言:

    少年時喜歡太白詩篇,那是你渴望將自己的夢想點燃,還沒有走遍天下名山大川,就已經感到人世的艱難;步入青壯年便覺得王維更清雅脫俗,有時近乎平淡,然而淡定中更多了一份情感;行將暮年,將最後的寄託留給王維還是杜甫,如果詩魂還在,那就需要邊走邊看⋯⋯

    一一一【題記】

    在唐詩絢麗的的色彩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一抹風景。屬於自己喜歡的那一種,多少年的積累使我早已情有獨鍾。作為我來說"五絕應是王摩詰,七律當屬杜少陵"。

    據考證,在《唐詩三百首》中,有29首五絕作品當中,王維就佔了5首,包括《相思》、《雜詩》、《鹿柴》、《竹裡館》,以及題主提到的這首《山中送行》。

    王維的送別詩,最著名的莫過於那首聞名後世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客舍柳青,勸君杯酒,西出陽關,難得無故人。但在他的五絕詩作當中,對於送別詩歌書寫依然得心應手,灑脫自如。

    且看: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五絕.山中送別》,是王維不可多得地五絕送別詩。讓我來簡單和大家分享一下:

    開篇兩句,直接了當描述詩人依依不捨送別友人的場景。“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山中送別了老友,心情很是複雜,尤其是一個"罷",可以讓我們想到兩人的依依惜別。友人,也許是兒時的夥伴,也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許是朝思暮想的兄弟⋯⋯但最終只能道出"罷罷罷",目送友人遠去,直到背影消失在霧氣繚繞的山中。詩人滿帶著失落和惆悵,回到山中自己的居所。

    "日暮掩柴扉",時間已是傍晚時分,將山中小屋的柴門掩上,也許昨天這個時候還在和友人把酒言情,而此時此刻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送別了老友,自己也早點休息了。這是一句最讓人難受的感懷!常言道:"相見時難別易難",原本山中多孤寂,又無親人相隨。友人已經遠離,詩人該如何打發這種失落孤寂的時光?

    所以說這一句看似平淡,卻寫出了詩人內心的不捨和無奈。給讀者留出無限的空間,讓你盡情想象此時心裡感受。這時你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最次也就是"洗洗睡吧!做個好夢"。

    後兩句寫詩人的對友人的期盼,對來年的想象。"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此處化用《楚辭.招隱士》當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表達出了詩人盼望友人莫負光陰,莫負春色,早日歸來的心情。

    縱觀王維的文學作品,向來喜歡寫景,以景代情,情景交融於無形,而且浸透著無限的禪意,讀來讓人神清氣爽。而唯獨這首小詩,獨出新裁,近乎白描敘事的意味,也更表達出了詩人內心極度的失落之感。

    正如東坡先生所言"觀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最為經典的"日暮掩柴扉"是詩人一個生活畫面的截圖,過多的留白卻把詩人內心的糾結、傷感都表達出來了,失落感一覽無餘。這也正是王維後半生"半官半隱"的真實寫照。

  • 6 # 詩人田雲生

    王維,字摩詰。因後期作品空靈無我,修禪參悟,後人在給唐朝詩人封號的時候就尊稱他為“詩佛”。其實他本人作品各個時期風格不一,算得上是與李白同時代現象級詩人。他出身高貴門閥,長得又特別帥,音樂繪畫無所不能,政途也順暢,官至右丞相。所以,他和李白雖然同時代,卻是同才不同命的文人模板,兩人之間也沒什麼交集。

    瞭解詩人的詩風和五絕的特色之後,我們來看題主說的這首詩。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字面上都是很簡單的。在山裡面把朋友送走了,傍晚了關了柴門。第一句起寫朋友走了,第二句承,寫回家關門,第三四句就轉開了。“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完全是寫心理活動,誰的?詩人的。春草明年綠?這不廢話嘛,大家要體會言外之意:春草明年綠,這是有準兒的。王孫歸不歸?那可就沒準兒了。這種友情和思念,就更加顯得深刻,感人。

    有人說這個是不是直接問“王孫歸不歸”?這個不是直接問了,而是接前面三句,詩人把朋友送走之後自己心裡所想。並沒有問,或者說根本就不知歸期。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別贈酒的不捨,直接寫別後日暮,看山中草綠,望來年重聚。簡單的生活細節描寫,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題目送別,卻寫別後日暮封門時寂寞之情更濃,為盼望再次相聚作了鋪墊,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卻不一定再來。惜別之情,自在詩外。意味留白,高人一籌。

    詩是人心。你平白這麼一念這些平淡描寫的句子,末必能解作者心中深意。但是多想想,又自然體會得到詩人超高的文學素養。簡單,精煉,寫作留白,這才是五絕精妙之處。

  • 7 # 謝小樓

    王維的《送別》,又作《山中送別》。明代李沂《唐詩援》中評:“(此詩)語似平淡,卻有無限感慨,藏而不露。”妙就妙在藏而不露。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寫送別詩,多會寫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但此詩開篇就從送別之後寫起。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在山中送別朋友,黃昏時一個人回到家中,默默地關閉柴門。

    離別時固然傷感,但是那時你要為朋友整理行囊,要給朋友祝酒,要給朋友寄語,人的情感被大壓縮在角落裡。只有當朋友已經離去,離別的傷感才會慢慢襲來,侵佔你的整個心靈。

    王維就是抓住這個特殊的時刻,來表達自己的孤寂傷感之情。

    友人的離去,本來已經極為傷感,偏又是黃昏之時,“斷送一生憔悴,只銷幾個黃昏”,黃昏將詩人內心的孤寂,渲染的更為刻骨。

    最後,詩人只好無奈地關上柴門。詩人身在柴扉之內,心在柴扉之外。但詩人都沒有直接說出來,而是讓讀者自己從“掩柴扉”這一動作細節中體會。詩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詩人的情感,一直沒有直白地表露出來,而是隱藏在時間與動作中。到了最後兩句,詩人依然沒有直言自己內心的孤寂,而是突然問,明年此刻,春草又綠,王孫還會不會回來?

    朋友剛離去,就問回不回來,可見詩人對友人深厚真摯的友誼,而友人已經離去,詩人尚喃喃自問友人回不回來,可見詩人內心的孤寂。

    內心越剋制,情感越濃烈,表達越剋制,情味越濃烈,讀王維的這首詩,在他平淡的語言背後,我們能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孤寂之情,所以說語雖平淡,卻有無限感慨。

  • 8 # 茶香燉魚

    王維此首《送別》是其送別題材的名篇,詩人於送別中隱含有自己的心性與志趣。

    此詩語淺情深。詩歌首句即點出了送友離去且是剛剛送罷,次句寫日近傍晚時掩上柴門,由此可想象詩人送人離去後,依然佇足在送別的地方直到日暮時分方才迴轉。

    後二句轉折,由前二句的實寫轉入虛寫,彷彿剛剛關上柴門那一刻,思念友人之情就陡然從心中升起。但作者不是追憶與友人的過往,而是對來年能否相聚的遙想表現這種深摯的友情。

    詩歌在結構上首尾響應,語義疊起。首句寫送,末句望歸,由對再聚的虛擬想象來襯出相送的不捨。

    同時前二句寫送別的情狀舉止,後二句寫內心所想,透過行為上的送別翻疊出心中的盼歸,所表達的情思深切委婉。

    此詩後二句反用了《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指代的是隱士,招隱士,則有招賢之義。

    而隱士遊于山中,不願歸來,因此末句則呼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整首作品透過寫山中的陰森與恐怖,以此言隱士不必留于山中,人間方為樂土。

    但王維此詩卻是反其道而言之,言望朋友從俗世迴歸山中。

    王維處於盛唐時代,且盛唐文人普遍有著積極入世的心態,而由隱而仕的“終南捷徑”亦是許多文人入仕的途徑之一,

    由此可知,詩人送走的朋友此時定是追求功名而出山了。詩人末句用一個“歸”字點出他的態度,隱居才是自己的精神歸宿與追求,也點出了其友現在的出山之歸來不可期,不歸來即功名有望,歸來則仕途乖蹇,然縱然以歸來為結局亦有清嘉的山間春景相待,足以慰友之情懷。末句以疑問結句,於猜測中見出詩人對世情的體悟與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 9 # Hcs1227

    《人生·又一年》飲罷甘甜嘗辛辣,人生苦短非屏畫。一歲一年風流盡,一生一代朝天發。 戊戌年三十寫於武漢蔡甸

  • 10 # 素心流年

    雖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樣千古絕唱,卻也是短小精悍,巧思妙作。

    《山中送別》(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特別之處:文字之通俗,意思之易懂,卻是俗中有大雅。

    一雅:送誰?誰送?身份不俗。

    送的是王孫,王維山中送。

    王孫,貴族子弟,王維的詩都是“王孫”,

    比如“隨意春芳歇 ,王孫自可留”,

    人以群分,友人身份之尊貴,表明自己也不是普通人。

    王孫能夠不辭辛苦,山林訪友,可見王孫也是淡泊寧靜之人,非勢利庸俗之徒,情懷之不俗。

    二雅:何地?山中,環境清幽而雅緻。

    一二句頗有意思。

    如何送友人?不知,只知送別後詩人獨歸。

    回的是柴扉之家,顯然隱居山林,質樸求真,追求之不俗,“巖扉松徑長寂寥 ,惟有幽人自來去。”

    送別最黯然銷魂的,不是離人動身漸行漸遠,而是送別歸來,魂不守舍的一刻,

    王維用“掩柴扉”來一筆代過,卻掩飾不了,夕陽西下,暮色襲來,粗園陋室,形單影隻的落寞與憂傷。

    這個細節很巧妙,不提離別場面之大悲,只有別後之黯然傷神,

    淚眼決眥之江河化為涓涓細流之從容,可見詩人之內斂,不俗。

    三雅:何期?離後方知情濃。

    三四句看似平淡,卻意味深長。

    化自《楚辭 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詩人卻有點睛一字,“綠”字傳情。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是不是從王維這兒得的靈感?

    年年春草皆會綠,年年友人可會來?

    這本離別時當面問,詩人卻在別後心裡悄悄問,是告別時忘了,還是別後才知情濃,後知後覺呢?

    這又是一巧妙之雅緻。

    唐汝詢《唐詩解》“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

    二十字,餘味無窮也。

  • 11 # 指尖聚凝香

    譯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陽落下把柴門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綠,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

    唐詩宋詞在學生時代是不可缺少的學習物件,有憂國憂民,有自由灑脫,有描寫景色,人物,有感而舒。

    送別友人的也是不少,這首詩跟以往送別時的踐行情景不一樣,詩句開頭就說送友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複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裡。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迴想象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裡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裡,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12 # 靜默如初283772461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迴歸卻難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 13 # 簡秋習文

    所謂“生離死別”,是人生不得不面對的傷情之感。

    而對於古人來說,送別往往代表著“生離”。

    古代由於交通、通訊限制,加之中國幅員遼闊,對於有些情景來說,“生離”就如同“死別”一樣,很難再相見。

    所以,眾多文人的“送別”詩作,往往都是真情流露,情真意切的經典佳作。

    詩佛王維的經典五言絕句《送別》就是其中之一。

    而王維的這首《送別》,更是用獨特的視角,表達了別離之情、以及對於友人的牽掛之意,可謂獨具匠心,高人一籌。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這首《山中送別》雖是一首送別詩,但是全詩並沒有出現送人的場景,也沒有出現依依惜別的情感描繪。

    就像一場關於“送別”的電影一樣,一開場並沒有傷心、離別的對白、畫面,而是選擇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和場景,另闢蹊徑。

    “山中相送罷”

    開篇的第一句,王維就寫了相送完畢,而此處的“罷”字,就將送別的場景一筆帶過。

    人們對送別太熟悉了,詩人把“相送”的過程省略,直接跳到了“送完”。

    就這一個開場,就與常規的送別詩中常見的送別場景相區別,匠心獨具。

    “日暮掩柴扉”

    詩人又是用極簡的語句,將時間跳到了日暮,送別歸來以後的詩人輕輕掩上柴草做的門。

    【解讀】

    在第一、二句裡,就像一個電影中的蒙太奇拍攝手法一樣,將“送別”本身留下了空白,而將時間、空間幅度加大,讓讀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就像最近熱播綜藝《演員請就位》裡那些評委們說的那樣,似乎最高階的表演就是“不用誇張、用力、刻意”,而是不著痕跡地打動觀者。

    而這前兩句,就是一種這樣的表達:

    送走友人之後,在夕陽西下之中輕輕地掩上柴門,獨自一人的詩人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透過引發讀者的想象,將很多詩人著重刻畫的那種離別愁緒,凝練在十個字中,餘味深遠。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化來。

    後人也將“春草、萋萋”用來形容“離別”,比如李後主的“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白居易的“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兩句是說明年春天來臨的時候,草一定會變綠,但是友人能不能歸來卻是個未知數啊。

    【解讀】

    整首詩,從最初的“相送”直接跳到“送罷”,然後到了“日暮掩柴門”,進一步跳到了明年的時間,自然地將“期盼友人歸來”的心情流露出來。

    《山中送別》如何解讀?

    我個人感覺,是像一場很安靜的、舒緩的電影畫面,沒有哭天抹淚的依依惜別,而是將送完朋友之後,夕陽下輕掩柴門的人,孤獨地呈現出來。

    只是,才剛剛送走對方,自己就輕輕地說道“明年的草,一定會綠,而你,能回來嗎?”

    王維作詩,善於從生活中捕捉看似平凡的素材,但是樸素、自然中,卻意境悠遠,比起華麗辭藻堆砌的詩文,更加情感真摯,韻味悠然。

    【寫在最後】

    忽然腦海裡,浮現出一首老歌:

    你問我何時歸故里

    我也輕聲的問自己

    不是在此時

    不知在何時

    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

    也許,王維詩中“王孫歸不歸”的問句,友人會這樣回答呢~“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的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

    ---------END----------

  • 14 # 杜象應

    唐代王維,何許人?成就如何?

    王維(公元701~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

    他一生中,詩歌、書法、畫作等都很有名,還精通音樂,可謂是多才多藝。公元721年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人稱“王右丞”。

    他傾心書畫,創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被定論為“南宗畫先祖”。其因晚年時光信守佛教,固而在詩壇上被人們譽為“詩佛”。今存詩400餘首。

    其中《送別》雖是其中一首,但與多數詩人的《送別》詩大不同。為什麼?意義何在?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顯然,這是一首五言絕句,雖題為《送別》,但僅開頭一句“山中相送罷”一筆帶過,並沒有著色其過程。

    為什麼作者不深耕其惜別場面,反而“日暮掩柴扉”呢?按理說主觀上講,《送別》詩就該嘮叨其依依不捨的狀態情節,但作者的觀點認知是要不落俗套陳規,另闢新徑。

    這種避老套立新意,使得人們的思想大反轉,深刻地認識到“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再不捨也得分離,何苦自傷心呢!

    難就難在“今日別後何時見”才是根本,所以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王孫歸不歸”?我們又該如何賞析?

    《送別》一詩,簡明扼要,短知20個字,卻容納的時空跨度很大。為什麼這樣說呢?主題明確,送誰?送王孫,但什麼時候送的並未交代,可能在上午或午後。

    而當作者“日暮掩柴扉”時,就表明一個白晝過去了。朋友在,心情樂,無謂有疲勞感;現在卻不同了,朋友離開,心裡面悵然若失,似乎只有早掩門用睡覺的方式來開脫。

    俗話說得好“心有事,神不寧”,即使睡下,也難免不做夢。於是,作者神遊中夢見了“春草明年綠”,也隱約看到了王孫在騎馬歸來……。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結果。

    總之,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王孫),當夕陽落下時我才把柴扉關起,明年到春草再綠的這個時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還?不畏孤獨惆悵,冀望別後再聚!

  • 15 # 鑑歌行

    詩佛王維,喜歡寫意境深遠的禪意小詩,和山水田園類詩歌。在同類詩人中是翹楚。我們先來看看這首詩。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我個人翻譯理解如下:

    朋友將要遠遊,一大早我起身相送。

    山路艱險一如人生,我伴了他一程又一程。

    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回來時已是日暮夕斜。

    我卸下一身疲倦關上柴扉,掩卻黃昏。

    這山中草木無計留春住,但是今年枯萎了明年它們還會再盛。

    而我的朋友啊,不知道那時,你還會不會回來。世道險惡,怎如這山中逍遙快樂。

  • 16 # 星舟光影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首王維的《送別》,是送別人在到山中。送別,兩個意思,一個送,一個別。而此詩主要寫送人之後分別的心理。重點是別。

    山中送別回來,夕陽西下,柴門已關。還在想著送別之前相聚留在心裡的感受,因為相聚而引起的話題在心中的觸動。送別的這個人是友人,談論了一些事,讓隱居山村的詩人猶疑。青草明年綠,現在正值冬天,將近一年歲尾。明年又是一年了,草又要綠了。王孫歸不歸?王孫指公子。這裡指自己猶豫不決的心態。受了友人影響想出山,打破了原本之意念。送別指此意。

  • 17 # 驚人2149374981

    離離芳草意,慼慼雁單鳴。

    相別暫久遠,執手到行舟。

    語透切時語,步履慢階行。

    近前止足停,握手言復嚀。

    此往千里遠,家嚴顧己分。

    不須費情惦,兄在保腹飢。

    至處修箋回。勿許家相盼。

    含淚展容歡,咐言感卻殷。

    船家催客早,恐誤工期行。

    揮手泣相別,來日歡聚多。

    望君思我意,舉首觀月明。

    來朝今日景,你我共暢杯。

    一鳴驚人8.1日於興城

  • 18 # 秋閣一憑欄

    王維的這首《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這首詩是以問答的形式,第一句是敍事,第二句是問,三,四句是答五,六句句寫感慨和寄託,為全詩著眼之處,是說山中白雲沒有窮盡的時候,而世間功名富貴總有終了的時候,所以他此去歸隠山居,自有一種樂趣而又何必苦苦的尋問呢。

  • 19 # 孤竹華人1

    《送別》~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詩人為開元進士,仕途得意,政治上也有抱負。但社會現實卻使他無法施展才能。因此當友人仕途受挫歸隱終南山,詩人在相送餞別時,便自然地抒發感嘆,對友人的歸隱表達了羨幕和嚮往之情。語句簡練而意味無窮。“白雲無盡時”一句借景而抒情,抒發了詩人難以言喻的深情和苦衷,其中分明流露著詩人對現實的失望和不滿。

  • 20 # 一壺暖酒暢漂泊

    下 馬 飲 君 酒 ,

    問 君 何 所 之 。

    君 言 不 得 意 ,

    歸 臥 南 山 陲 。

    但 去 莫 復 問 ,

    白 雲 無 盡 時

    【註解】:

    1、飲君酒:勸君喝酒。

    2、何所之:去哪裡。

    3、歸臥:隱居。

    4、南山陲:終南山邊。陲:邊疆,邊界。

    5、但:只管

    【韻譯】:

    請你下馬喝一杯美酒,

    我想問問你要去哪裡?

    你說官場生活不得志,

    想要歸隱南山的邊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問,

    白雲無窮盡足以自娛。

    賞析:

    這首詩寫送友人歸隱,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是詞淺情深,含著悠然不盡的 意味。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第一句敘事。“飲”是使動用法,“使……飲”的意思。 一開始就寫飲酒餞別,是點題。第二句設句,問君到哪裡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話,過渡到 寫歸隱。這一質樸無華的問語,表露了作者對友人關切愛護的深厚情意。送別者的感情起始 就滲透在字裡行間。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不得意”三字,顯然是有深意的。不僅交待友人歸隱的 原因,表現他失意不滿的情緒;同時也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憤懣不平的心情。這三字 是理解這首詩題旨的的一把鑰匙。詩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後,勸慰道:“但去莫復 問,白雲無盡時。”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尋問了。其實你何必以失意為念呢?那塵世的功 名利祿總是有盡頭的,只有山中的白雲才沒有窮盡之時,足以供你娛樂排遣了。這兩句表現 了作者很複雜的思想感情:既有對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對隱居的欣羨;既有對人世榮華富 貴的否定,又似乎帶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聯絡前面“不得意”三字看來,在這兩句詩中, 更主要的則是對朋友的同情之心,並蘊含著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激之情,這正是此詩的著意之處和題旨所在。從寫法上看,前面四句,寫得比較平淡,似乎無甚意味,至此兩句作結, 詩意頓濃,韻味驟增,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當然,這兩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 看似乎平淡的四句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前四句作鋪墊,這兩句結尾也就不會給人這樣強的 “清音有餘”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外成語有哪些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