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民國軍閥混戰大體分為新老軍閥。

    1916年袁世凱死後,原本一家獨大的北洋軍閥分裂。直系、皖系、北洋旁支奉系的三大勢力在長江以北混戰至1928年張作霖退回關外。南方因北洋鞭長莫及,所以粵桂滇川黔福等各路軍閥混戰多年。

    1925年國民革命軍逐步崛起,統一兩廣福建地區,次年北伐,逐次擊敗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終於1928年名義上統一全國。

    因分贓不均,國民革命軍在關內大體分裂為了蔣、桂、馮、閻四大勢力,也稱新軍閥,滇川陝等小軍閥只能選擇站隊。自1928年蔣桂戰爭始至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蔣在張學良幫助下最後確定中央地位,大規模混戰結束。

    但隨後胡漢民事件、九一八等接連發生,國內的區域性爭奪一直持續到七七事變。

  • 2 # 噠噠噠大隊長

    民國時期最大的軍閥“頭目”可以說是袁世凱。袁世凱清末時期在天津小站操練新兵,逐漸成為當時最具實力的武裝。但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和清末其他幾位重臣不一樣,他所操練的軍隊完全成為了自己的私人武裝。所以當辛亥革命以後,袁世凱逼宮,這支部隊仍為袁世凱所屬。跟袁世凱一路走來手下的將領,不乏優秀人才,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從小站練兵時代便追隨袁世凱,憑藉著兩人過人的才幹,深受袁世凱賞識和重用,得以成為其心腹。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集團處於事業上升期時,這兩人的地位也水漲船高,而不少地方大員,帶兵的師長、旅長或者鎮守使,為了自身的利益都競相攀附投靠,無形中在兩人周圍形成了各自的派系。而袁世凱也是怕“一家獨大”,對於馮國璋和段祺瑞都是相互扶持,而這種“帝王之術”對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主要的禍根。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舉國片唾罵聲中恚死。早已暗中分裂若干勢力的北洋軍閥,在老大死後,也就乾脆明目張膽地正式分裂成了,當老頭子袁世凱還在的時候,這些派系問題還不至於翻到明面上來,而當袁世凱死去群龍無首時,馮國璋和段祺瑞資歷、權勢都相當,自然誰也不肯服誰,只能分道揚鑣。

    那麼我們以奪取北京政府為主軸,第一個獲得控制權的就是段祺瑞的皖系。在袁世凱死後到直皖大戰之前,皖系掌握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以及熱河、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淞滬護軍使轄區。在巴黎和會中對中國不利的訊息陸續傳來,全華人民群情激奮時, 段祺瑞先以強硬對付,看到廣大人民的力量之後又驚恐不安,完全進退失據,一再應對失措。最終,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整個段祺瑞政府遭受了沉重打擊。1919年秋冬之際,在看到皖系軍閥狼狽不堪的狀況之後,直系的曹錕(直隸)、李純(江蘇)、陳光遠(江西)、王佔元(湖北)和奉系的張作霖(奉天)、鮑貴卿(吉林)、孫烈臣(黑龍江)結成了七省反皖同盟,以清除皖系中最招人討厭的徐樹錚為藉口,合力發動倒皖戰爭。

    接下來奪取北京政府的就是繼馮國璋為直系首領的曹錕。曹錕的實力基礎是北洋六鎮之一的陸軍第三師,曹錕的助手吳佩孚善於治軍,有常勝將軍的稱號。1922年5月,直奉雙方在對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上發生根本分歧,大打出手,這就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吳佩孚指揮直軍10萬人在京津一線迎擊奉軍12萬人。奉軍雖在兵力與武器裝備方面佔優,但官兵素質良莠不齊,僅10天時間即遭慘敗,退出關外。直系打敗奉系後,聲望達到頂點,至1923年直系控制的地盤包括直隸、河南、陝西、江蘇、湖北、江西、福建、熱河、察哈爾等九省(區)另外還有山東、山西、安徽、甘肅、新疆、四川、綏遠等省區也紛紛歸附,以直系馬首是瞻。10月以賄選的方式被“選舉”為大總統。在直系如日中天時,內外矛盾也加劇起來。在外部,張作霖、孫中山與盧永祥結成了反直三角聯盟。在經過第二次直奉大戰和馮玉祥倒戈之後,直係軍閥元氣大傷,孫傳芳為後期首領,被北伐軍大敗。

    要說北洋軍閥中最具傳奇色彩的那還得是奉系張作霖。他和前兩任不同,張作霖沒有馮、段在北洋中的根基。張作霖早期為保安隊,在被晚晴政府招安後,轉而擁護共和,搖身一變成為了陸軍第27師師長。後經馮德麟、湯玉麟之變控制整個奉天。在第二次直奉大戰後,勢力達華北地區。在張作霖當上了海陸空軍大元帥之後,南方的北伐軍正打的如火如荼。1928年4月,在蔣、馮、閻、桂四大集團的攻擊下,奉軍全線崩潰,等張作霖再想回到他的發跡之地時,卻死在日本人的炸彈之下。

    以上是北洋軍閥三大軍閥的歷史,至於小軍閥這裡就不在說了。

  • 3 # 遠去的鄉愁

    段祺瑞屬於皖系軍閥,主要割據山東、安徽等地。

    吳佩孚屬於直係軍閥,直系還包括馮國璋,曹錕。他們割據河北、江蘇、河南等省。

    張作霖是奉系軍閥,勢力範圍在東北。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陸軍正處於由質量型向數量型轉變的時期。總體兵力都不太多,10萬20萬的玩。

    由於軍閥內戰,士兵不知為何二戰,士氣低落,消極避戰。雙方打的熱鬧,傷亡很小,打敗了軍官下野,士兵換老闆。所以軍閥混戰,與現在的中超聯賽、CBA聯賽差不多,都屬於職業聯賽。人稱中國軍閥甲級聯賽。

    至於歸宿,嗯,命短的病故了,命長的都被蔣校長推倒了。

  • 4 # 跪射俑

    登入下列網頁,瞭解民國時期各個軍閥的情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871647680080916&wfr=spider&for=pc

  • 5 # 彼岸花——美麗而憂傷

    1912年民國成立,接下來的20年是一段讓人愁眉苦臉的時代.孫中山將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袁世凱先賣國後稱帝,引起軍閥割據,混戰不休.使剛出生的中華民國喪失了所有尊嚴,在巨大國家壓力下又增加了巨大國內壓力.為以後的日本侵華和國共內戰埋下了伏筆.

  • 6 # 彭城墨者

    所謂軍閥,即培植私人武力,割據一方。低層次的,為自己和小團體謀利;高層次的,準備入主中央。

    袁世凱算不得軍閥。段祺瑞、馮國璋也不是軍閥。

    第一個軍閥是曹錕、吳佩孚集團。

    曹錕原本是一個老實人,他和段祺瑞、馮國璋等人是同學。後來都進入袁世凱的北洋軍任職。馮、段等人呼風喚雨,號稱北洋三傑。而曹錕則本本分分,任勞任怨。

    曹錕一直在第一線打仗(第三師師長),去過山西、四川等地。在袁世凱手下幹些別人不幹的髒活累活。在很晚的時候,才當了直隸督軍。

    老實人曹錕,不急於爭權奪利,但是在練兵上毫不含糊。很快他擁有一師九旅的兵力。

    先揍完陸榮廷,再趕走中央的段祺瑞(總理)。曹錕無敵了。

    後來曹錕又搞出了賄選總統的鬧劇,這符合曹錕的性格,畢竟他是老實人。要是有袁世凱的霸氣,直接武力包圍,記名投票,誰敢不從!

    有曹錕這個厚道軍閥開頭,後面的紛紛仿效,以下犯上,所謂民國政府在他們眼中不值一提。

    最牛逼的是東北張作霖。人稱大帥,手下人才濟濟。東四省、京津冀、山東、江蘇、安徽、河南都曾是他的地盤。

    第二名是五省聯帥孫傳芳。擁有江浙滬皖加上江西福建。佔最富裕之地。

    第三名探花郎是自立門戶的吳佩孚,以湖北為基地,號稱十四省總司令。

    西南軍閥唐繼堯也不遑多讓,雲貴川一哥,號稱八省聯軍總司令。

    廣西陸榮廷屈居第五,勢力最大時,擁有兩廣、海南、湖南等地。

    馮玉祥第六,整個隴海鐵路線都是他的。西至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南、山東。

    閻錫山第七,鼎盛時期,有山西、綏遠,加上京津冀地區。

    李宗仁第八,他取代陸榮廷,帶領桂系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也夠吹一輩子了。

    張宗昌第九。他是服從張作霖的,張作霖稱大帥,張學良稱少帥。張宗昌說我也是老張家人,叫我“小帥”。當然是開玩笑的。張宗昌字效坤,人稱效帥。山東、河北都是他的。

    第十名,唐生智。一度叫板蔣總司令,雖被李宗仁擊敗,但是取得了二番戰的勝利。隨後打擊馮玉祥。

    餘下的有,陳炯明、陳濟棠、湖南趙恆惕、陝西陳樹蕃等,也是一省之主。

    再次的有:廣西沈鴻英、河北褚玉璞、國民二軍嶽維峻、鎮嵩軍劉鎮華、四川劉湘楊森、盜墓孫殿英、西北四馬、江西賴世煌、好漢樊中秀、東北郭松齡等等。這些人要麼是流竄作案,要麼是不足一省,但是翻雲覆雨也不在話下。

  • 7 # 使用者大別山之魂

    民國時,軍閥割據,軍閥混戰,這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重要時期。軍閥混戰,苛捐雜稅,造成民不聊生,悲苦無比,同時也因華人的內鬥,內耗,國力空虛,人心不齊。這就給早有亡中國的日本人鑽了個大空子。才引來了中華民族差點亡國的大悲劇!華人應當反省這段歷史,並引以為訓,類似的悲劇以後,永遠再也不要重演!.

  • 8 # 大耳朵158359479

    民國的軍閥割據:

    舊時擁有軍隊、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割據一方,稱為軍閥割據。軍閥割據以東漢末,唐末,清末最甚。

    主要就清末,民國時期的軍閥歷史進行簡介:

    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與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關。因當時的中國經濟主要是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各個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這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採取了劃分勢力範圍的政策,它們分別在中國扶植各派軍閥作為自己的代理人。這樣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也就促進了中國各派軍閥的割據紛爭。政局的動盪,軍閥的割據、紛爭乃至混戰,使社會生產無法正常進行,給廣大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

    公元1850年洪楊之亂使清政府命令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武裝。各地方部隊領導人同時又兼各省督撫,在擁有兵權的同時握地方大權。如曾國藩督兩江,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李鴻章出任江蘇巡撫,曾國荃統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軍務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宣佈脫離清政府,從此各地基本以省為單位進入軍閥混戰。

    中山先生建立中華民國,勝利的果實被袁大頭竊取,為了反對袁世凱復闢,各個地方擁有軍隊的軍閥們便開始了混戰時期。不僅如此,每一個軍閥也根據地區的不同也分為了不同的派別。護國運動使袁世凱稱帝夢破滅,他的統治隨之結束。但護國運動並未能動搖北洋軍閥統治的社會基礎。北洋軍閥仍控制著北京中央政府。

    軍閥公開分裂: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公開分裂成許多派系,其中主要的是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今河北)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今安徽)。與此同時,原先依附於北洋軍閥的各地軍閥也紛紛裂土稱雄,分別把持著或大或小的地方。這些不同派系的軍閥之間或者為了爭奪對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權,或者為了保持與擴大自己佔據的地盤,進行著連年不斷的紛爭,並不時引發戰爭。

    軍閥割據時期的三大軍閥是指:張作霖的奉系軍閥、馮國璋的直係軍閥、段祺瑞的皖系軍閥。

    直系代表人物有曹錕,李純,陳光遠,王佔元等,分別任直隸,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督軍,構成直系的基本勢力。

    皖系主要人物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等。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親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的援助,積極主張對德,奧匈宣戰,但遭到黎元洪和多數國會議員的反對。

    奉系:張作霖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後又消除蒙患,維護國家統一,逐步提升,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成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與孫中山、段祺瑞及盧永祥結成同盟。

    晉系,山西閻錫山;桂系,首要是廣西李宗仁,白崇禧;粵系,廣東陳炯明;西北,馬步芳,馬步青;山東,張宗昌等。

    軍閥割據時間節點: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國務總理職,皖系便煽動10餘省區的軍閥通電"獨立"發兵進逼北京。7月,張勳乘機擁清廢帝溥儀復辟,段祺瑞率兵討伐,迅速打敗張勳,重新控制政權,皖系不惜出賣國家利權,向日本大借外債,他們乘機編練"參戰軍",擴充皖系實力,鼓吹以武力統一全國。秋,發動內戰,妄圖消滅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護法力。

    1918年:秋,組成以安福系議員佔絕對多數的新國會,史稱安福國會。皖系又利用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取代馮國璋任總統,壓制直係軍閥,以便實行一系專制。皖系武力統一政策激起全華人民的公憤,也為直系將領所反對。直系在英,美支援下,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係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權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1919年:馮國璋病死,曹錕,吳佩孚成為直系首領.直皖軍閥的權力爭奪日益加劇。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皖系被直,奉軍擊敗,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軍閥逐步被消滅。直奉聯合發動了直皖戰爭,打敗了皖系軍隊,一起控制北京政府。直皖戰爭後,直奉之間因在地盤和權力分配上的矛盾。8月,粵桂戰爭爆發,桂軍以沈鴻英為攻粵總司令與陳炯明指揮的粵軍作戰。11月,桂軍撤出廣東,第一次粵桂戰爭結束。

    1921年:6月,舊桂系再次出兵廣東,旨在重新控制兩廣地區,卻仍以桂系失敗告終。

    1922年:4月爆發首次直奉戰爭,結果奉軍戰敗,退出關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權後,仍推行武力統一的政策,驅逐徐世昌,扶出黎元洪覆任總統,策動廣東的陳炯明發動軍事政變,驅逐孫中山出廣東,同時派楊森督川,孫傳芳督閩,沈鴻英督粵。

    1923年:2月,吳佩孚製造了"二七"慘案。6月,曹錕在京驅逐黎元洪,10月,曹錕經賄選竊踞總統職位。直系由此而聲名狼藉,財政經濟狀況也日趨惡化。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吳佩孚腹背受敵,主力被殲滅,率殘部倉皇南逃.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北京政權實際上被奉系首領張作霖控制,原屬直系的浙江督軍孫傳芳,躍為直系後期最有實力的首領。10月,孫組織浙,閩,蘇,皖,贛5省聯軍,自任總司令,以東南5省首領自居。吳佩孚則乘機到漢口自稱蘇,浙,鄂,贛,川等14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重新糾集直系勢。

    1926年:6月,北伐戰爭前夕,吳佩孚擁有兵力約20萬人,佔據湖南,湖北,河南和陝西東部,河北南部,控制著京漢鐵路。孫傳芳擁有兵力約20萬人,佔據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先在湖南,湖北消滅吳佩孚的主力,接著在江西,福建擊潰孫傳芳軍隊。不久,直系軍隊的殘部也分別被消滅。

    1928年:6月,奉軍統領時任安國軍政府的張作霖在返回奉天(今瀋陽)時被日軍炸死,其子張學良繼任奉軍總司令。12月,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信奉三民主義。東北易幟標誌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和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的結束。

  • 9 # 使用者夏天的風

    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究其根源應該從辛亥革命時期開始說起,但是根子卻應該是從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就已經有了。

    在爆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之前,清政府牢牢地掌控著地方尤其是軍隊。其軍制分為八旗軍與綠營兵這兩大系,這些軍隊都歸中央政府直接指揮。

    太平天國遠動爆發以後,以中央政府軍為首的綠營兵和八旗兵,在與太平軍以及後來的捻軍及各地叛軍之間交手的過程中,是一敗在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清庭允許地方實力派自行組建與招募軍隊,其直揮系統養軍開支與與人員的管理由地方實力派自行。湘軍、淮軍等等都是這些作大了的地方實力派自己的軍隊。

    隨著這些軍隊的作大清中央政權對他們的管控也是越來越弱,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清庭開始組建新軍。但是這些新軍也是在地方實力派組建的舊軍基礎之上,隨著清庭的控制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下這些軍隊是越來越不聽話,辛亥革命可以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暴發的。

    辛亥革命之後,各地方實力派紛紛的城頭變換大王旗,民國中央政府更是管不了他們。在那個有槍就是爺有地盤就是土皇帝的情況下軍閥割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10 # 麴塵絲

    民國軍閥怎麼形成的?

    太平天國起義,風起雲湧,勢如破竹,很快佔領江南半壁江山。

    面對太平軍,八旗軍二百餘年的腐朽已無戰鬥力。慈禧是點氣魄的,為了挽救大清王朝允許漢人到地方上招兵買馬,這些人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道路上擁兵自重。

    慈禧明白,清王朝已羸弱不堪,沒有漢人武裝是不行的,互相依存。慈禧去世後,隨清王朝統治的進一步削弱,孫中山推翻帝制,由於能力有限,難控大局,民國軍閥形成。

  • 11 # 四川達州人

    八旗墮落,綠營腐敗,中央威權不立,地方力量崛起,北洋軍因此成為主力。

    然北洋雖然佔據優勢,卻無法控制全域性,列強各自圈佔勢力範圍,縱容地方反抗,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益。

    在此千年未有的變局下,政治經濟軍事衝擊頻繁出現,各色思潮因之疊起,國家沒有強力核心領帶,自然分崩離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豔組詞語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