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萃辰天心書院
-
2 # 響水張弛
很顯然,作者的觀察是細緻的,描述是切中要害的。請看軍人。接受檢閱軍人的神情都是木然的。眼神都是空洞的。因為為了戰鬥而生。必須消滅個體的自由意識。雞人有別,而其理一焉。
-
3 # 踏浪尋歡
古人鬥雞,都是先由專人來訓練,訓練好了才送往鬥雞場。
訓練鬥雞是個技術活,一般的人是弄不好的,要不把它給訓死了,要不訓殘了,那可是要人命的!古代能養鬥雞的,不是國王就是貴族,你把雞弄死了,搞不好自已就得掉腦袋!各國當中,最好的訓雞師就是紀渻子,周宣王許以重金讓紀渻子為自已訓練鬥雞。紀渻子可不是省油的燈,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最後訓練出來的鬥雞,呆若木雞!周宣王將這訓練好了的鬥雞送上戰場,這雞一亮相,那是技壓群雄。只見它走上前去,站在那裡,猶如老僧入定,氣定神閒,紋絲不動,呆若木雞。一股無形的殺氣自它身上散發開來,嚇得其他鬥雞沒一隻敢上去應戰,全在旁邊直打哆嗦!這雞絕對是鬥雞中的戰鬥機!已達鬥雞的最高境界!就象美華人的F-22戰機一出,其它戰鬥機都得靠邊閃!
“呆若木雞”為什麼會被認為是鬥雞中的最高境界?
因為這雞已修練到家,能夠讓精氣神內斂,已達通明境界,不為外界所動。這精神境界的修練,才是此雞技壓群雄的原因所在!這就跟習武的人一樣,功夫練到家了,任你在我面前張牙舞爪,我自屹然不動!已是達到了道家的思想境界,與道家的理論不謀而合!道家重精神的修養,這也就是莊子要說此典故的原因!
現在的“呆若木雞”,意思全反過來了!
人要真到了“呆若木雞”這階段,完全是痴呆症的晚期,沒得救了!
-
4 # 窗外的白楊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現在這個成語古今意義大相徑庭,先看出處,然後我用老子思想與武俠要義來進行獨家分析: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養雞高人紀渻子為齊宣王養鬥雞,齊宣王性子急,剛過了十天就他問:“雞養好了沒有?”紀渻子回答道:“還沒有,現在看起來它還心浮氣燥。”過了十天又問,他回答道:“還不行,這隻雞現在還心神不定。”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問,他回答道:“不行不行,它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十天後,齊宣王已經不抱希望但還是問了,這次出乎意料,紀渻子回答道:“差不多了,這隻雞雖然有時會叫,但是已經能做到不動聲色了,看起來它傻傻地像木頭做的雞一樣了,已經具備一隻鬥雞的基本素質了,其它雞沒有敢應戰的了,見到它就會望風而逃。”這個成語集中反映的是老子思想
這個成語與老子提倡“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思想是契合的。這個典故讓我們看到了,本來是齊王要求看鬥雞的精彩場面,但其結果養出的鬥雞不用鬥就能把對方打敗,能夠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這隻雞不是隻木雞,而是大智若愚,具有超凡戰鬥力的雞,別的雞見了才會望風而逃。
老子一直提倡無為而治,“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從表面上來看,紀渻子鬥雞養成功了,實質上是委婉地諷勸齊王,不要荒蕪朝政,更不要像只“好鬥的公雞”。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乘機發兵干涉。只50天就攻佔燕國都城薊,幾乎滅亡燕國。事後,他向孟子請教稱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勢利導,遊說齊宣王棄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齊宣王沒有聽從,最終差點亡國。
這個成語反映的是武俠最高境界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看武俠小說,看多了後,大家都知道那些鼎鼎大名的英雄人物,一般都不是武功最高的。而那些不起眼、不動聲色的人,卻可能是世外高人。最為大家熟知的當是《天龍八部》裡的“掃地僧”,正當大家以為隱藏在少林寺多年蕭峰的父親蕭遠山、慕容復的父親慕容博兩外高人當是武功天下第一,他們為家仇與國仇打得不可交,眾人一時無措。
這是,一個藏經閣的“掃地僧”,悄無聲息而來,那麼多自詡為武林高手都沒有察覺,就這一點就震驚全場所,而後來輕鬆點化蕭遠山與慕容博歸依佛門,讓我們看出“掃地僧”武功的出神入化。而且根本看不出來,他用的什麼招式,一舉一動就是那麼的自然,鳩摩智想偷襲他,被他輕鬆化解。這才是高人,平時不求聞達於江湖,不喜形於色,呆若木雞,甘願做一個默默無聞的“掃地僧”。你不在江湖,江湖上還有你的傳說,這才是武俠的最高境界。
-
5 # 好玩的國學
莊子是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道家哲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和我們的常識、和儒家哲學反著來。儒家哲學說有為,莊子說不對要無為,儒家哲學說要積極進取,莊子說不對,要清靜無為。儒家哲學說要學習聖人有利於社會,道家哲學說不對,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儒家哲學提倡仁義禮智等道德,道家哲學說這些都是禍亂的根源。儒家哲學說要聰明智慧,莊子說不對,要追求呆若木雞的境界。
由此可知,呆若木雞這個詞,在莊子的哲學中有特定的含義。文字演變到現在,我們常常把莊子的意思搞反了。比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我們常常以為莊子是讓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珍惜一切時間去學習。但是錯了,莊子不是那樣的人,莊子的意思是說,這世界上的知識簡直是無窮無盡,你還跟個大傻帽一樣去學習,那不是很傻嗎?所以莊子是主張清靜無為的。同樣,在呆若木雞上,莊子的原意是做人你就別裝,你就保持內心的清淨狀態就好。道家哲學中有一種很厲害的辯證法,這是老子的觀點。老子認為事物是矛盾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你聰明,但是聰明到極點就是笨,你看起來很笨,但是笨到極點,就是聰明。這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
我們來看看莊子的原文是怎麼說的: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翻譯成現代文:
紀渻先生替王養鬥雞,十天後王問:“雞訓練好了嗎?”
他說:“沒有,正在憑一股血氣而驕傲而得意洋洋呢。”
十天後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沒有,仍然對其他雞啼叫和接近有反應,看見別的雞就像上去打架。”
十天後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沒有,仍然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十天後王又問:“雞訓練好了嗎?”他說:“差不多了,現在即使其他雞啼叫,也沒有反應了。”
看著它,好像木頭雞一樣,精神全部收斂,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轉身逃跑了。
打過架的同學都知道,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在武功之中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他已經忘記了一切,一切的招數都是發自內心發自本能而渾然天成,這種人你看著很呆,其實他的內心充滿了一種氣,這種氣能讓你不寒而慄。就像那隻眼中已經無雞的雞一樣,已經到了最高境界,無怪乎其他的雞,看見它就跑了。這在兵法中叫不戰而屈人之兵,我何必要和你動武呢?我只要嚇跑你就行了。
所以,莊子用呆如木雞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人不要太聰明,太聰明會被人看穿,你就呆一點傻一點,最好能達到呆如木雞的狀態。
-
6 # 安小念說情感
呆若木雞的本意是形容一個人突然呆住發愣,有點傻的意思。但是,在莊子思想中,這又是一種大巧若拙、抱朴守拙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有點像即使我不去爭鬥不去搶奪,也同樣有我的世界,我也同樣能夠散發光芒取得勝利。
我們都知道在鬥雞場閤中,兩隻雞互相爭鬥互不相讓,臺上的雞競爭激烈,臺下的觀眾也看得激動萬分、熱血沸騰。古代有一則寓言故事,是說齊宣王業餘愛好鬥雞,便叫一個大臣專門訓練鬥雞。某一日,齊宣王心血來潮突然想鬥雞,便問大臣雞是否已經訓練好了,是否可以做好戰鬥的準備。大臣淡然的告訴齊宣王還得再等等。又過了一段時間,當齊宣王問大臣時,大臣依然說還差一點,還不夠呆。齊宣王看這隻雞氣勢洶洶的樣子完全可以上場,但是大臣說還欠缺火候。
過了一段時間後,齊宣王終於按捺不住了,便問大臣原因,這時候,大臣不慌不忙的說已經可以了,雞已經達到境界很呆了,可以上場了。等到上場時,比賽還未開始,其他的雞看見這隻貌似很呆的雞後紛紛退場,於是,便有了呆若木雞這個成語。
在這裡,這種思想之所以被稱為鬥雞的最高境界,是因為我不露鋒芒,但是我的氣場足以秒殺所有人。真正厲害的、有大智慧的人,他們從來不去向外界展示自己有多少耀眼的羽毛或者多少光芒萬丈的成績,相反,他們不動聲色,也不去比拼爭鬥,看起來甚至有點愚笨,但恰好是這樣的人與思想才能鍛鍊他成為有智慧的人。
所以,這也提醒了我們做人要淡定,不要心氣浮躁,要做到心神合一方能贏。
-
7 # 武俠哲學
「呆若木雞」的寓言出自《達生》篇,《達生》說的是養神之道,講了十一個寓言,這些寓言是可以相互解釋的。
紀渻子為周宣王養鬥雞。
過了十天,周宣王就問,可以了嗎。紀渻子就說,還不行,這雞還驕昂恃才氣。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可以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見到影像聽到聲音還是會有反應,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問,可以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還怒視而盛氣。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說,可以了嗎。紀渻子說,這回差不多了。別的雞如何鳴叫,它都沒反應,精神凝寂,看起來像個木雞,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見了它就走開了。
這個「呆若木雞」的境界,就是《達生》篇所講的「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這「呆如木雞」的境界,和《達生》篇中所言的醉酒的狀態是差不多的。
一個人喝醉了,從車上掉下來,他完全沒有反應,根本不知道。若是平常的人,從車上掉下來,那會產生許多驚懼的情緒,對疼痛做出很大的反應,可喝醉了酒的人句完全沒反應。莊子認為這是因為喝醉了酒的人由於酒的作用而精神凝聚,不知道自己乘車,亦不知道自己從車上掉下來。外界的變動不會引起他的任何情緒的反應。莊子認為這就是人應達到的境界。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鬥雞一開始氣勢很盛,對別的雞鳴有反應,都說明它被外物所動了。我的氣勢,我的怒視,我的反應,都是由外物引起的,這是俗人的狀態。莊子所要達到的是外物不入於心,任你怎麼鳴叫,環境如何,動不了我的情緒,入不了我的心。這就是莊子所謂的「免為形者」,也就是「呆若木雞」。
另一個與之相應的寓言,說得是「外重內拙」。你和別人去賭,賭注越重,你就越緊張,越緊張,精神就越昏昧。一塊錢的賭注,你很輕鬆,無所謂,心思靈巧,一百萬的賭注,你就很有壓力,很緊張了,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而這種狀態下,你就要輸了。這就是「凡外重者內拙」。
「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你越重視外在的東西,你的內在的心靈就越笨拙。為什麼?你的心被外物所動了,被外物所役使了。不為外物所動的境界,就是「呆若木雞」。一塊錢的賭注,我是這樣,一百萬的賭注,我也是這樣。這就像鬥雞那樣,到後來別管別的雞怎麼叫,怎麼挑釁,是什麼環境,雞都沒什麼反應,因為它已經不為外物所動了,它「呆若木雞」了。
-
8 # 命理師陳一宏
呆若木雞,這個詞,出自《莊子》。如何理解這個詞,則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以我的認識,將就來說一說,希望朋友們喜歡。
木雞,顧名思義,就是不會動的雞,木材做的。呆,就是呆住,不動。重點是若,若是像,但又不是真的木雞。
看過鬥雞的,就會知道,如果一隻雞不動的話,只是盯著對方看。那麼,另一隻雞是不會貿然行動的,但會左右上下竄動。這時候多數是可以猜想的到,肯定是不動的那隻贏了,因為這只不動的雞,是真會斗的雞,穩重,以靜制動。看你上下左右竄動,等你累了,等你不注意,過去就是一啄。
所以,因此,我們就知道,這個呆若木雞的狀態,就是以靜制動,並且是保持戰鬥姿態的呆,不是躺下,不是無精打采的呆。
-
9 # 斯拉法葉
《莊子·外篇·達生》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從故事情節來看,紀渻子為王馴養的“木雞”之呆,竟嚇住了別的雞,使之不敢應戰,從而在鬥雞場中戰無不勝。
但為何“活雞”會懼怕“木雞”呢?
現實中也有些人,外表木訥寡言,卻又顯得高深莫測,似乎很有城府,讓人忌憚三分,不敢招惹。
這似乎是由於人們對未知事物心懷畏懼,情形未明之時,不敢輕舉妄動導致的。
不過,莊子思想中,充滿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觀點,這篇故事,也是為了論證這個觀點。
“木雞”歷經四十天,終於“其德全矣”,這是什麼“德”?正是“無己、無功、無名”之德。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水平,便能與道融合,天人(雞)一體。
在莊子看來,“道”是世間唯一不需要依賴外物的事物,因為在它之外,再沒有任何事物存在。不依賴外物,便是絕對的自由了。
要與“道”合一,只有溶於“道”中。而“道”存在於任何具體事物之中,在瓦礫中,在石頭中,在山川河流之中,唯獨不在“我”(人的意識)之中。只有透過“坐忘”,忘卻自己,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從而不受制於外物,獲得絕對自由,不會被壓迫侮辱、感受喜怒哀樂及恐懼等感情。
回覆列表
“呆若木雞”這則成語,用在今天早已背離了本有的意思,現在一說到這個成語,都是在講某些人呆呆傻傻的,或者是突然受到什麼驚嚇和恐慌,一下子愣在那的樣子。
實際上這則成語出自《莊子》,說的是那位貪玩的齊宣王愛好鬥雞,有一位叫紀子的有名的訓雞專家,專門負責訓練鬥雞。有一次,宣王偶得一隻無比強悍的公雞,他正準備直接帶到鬥雞場去參加比賽,紀子看到了便說:大王這樣倉促上陣,這雞可就廢了。把這雞交給我吧,我將可以把它訓練成無雞能敵的戰神。
十天以後,宣王來問紀子:我的雞訓練的怎麼樣了?可以上陣了嗎?
紀子說:不行不行,它現在一看到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戰鬥力十足,還要再等一等。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過來問:我的雞訓練的怎麼樣了?
紀子說:還是不行,這雞現在心神狂躁,火氣還沒有消退,遇到看上去比它強的雞,它就要去鬥一鬥,還要再過些日子。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來問:這回怎麼樣了?難道還沒有訓練好嗎?
這次紀子說:現在應該差不多了,這雞的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即使別的雞在叫,在向他挑釁,它也好像沒聽見似的,毫無反應。無論遇到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會如如不動、不驚不慌,看起來就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上場才可以所向無敵。
宣王於是就趕緊走近這雞去看,果然發現它呆若木雞。
宣王懷疑這雞能帶上場嗎?
紀子說:大王放心,儘管帶上去,保準別的雞見了它,轉身就會跑掉,不敢和它鬥呢!
宣王將信將疑的把這隻雞帶上鬥雞場。果然,它不為外境所幹擾,無論旁邊的雞怎麼豎起毛、撲騰著翅膀圍著它轉,它都不為所動,直到來跟它斗的雞搞得精疲力竭,它瞧準了對方的脖子,上去“咚”的啄一口,那個雞立刻倒下。
因此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比喻的是人經過不斷修煉,精神內斂,凝神靜氣才能所向無敵。
在文字上我們怎麼去理解,甚至去曲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曲解了真理!我們可以把古語今用,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聖賢有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就按今天的意思去曲解聖人的本心。這個是我們今天學國學要特別注意的。所以今天學習國學,一定要走進原點,深入經藏,千萬不能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