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lzpz3375

    1、狗、熊和蝙蝠是鑽進較溫和的地方(如樹洞、巖洞)過冬,不吃不喝,等待春天的到來。2、青蛙等冷血動物是鑽進土裡以冬眠的方式等待春暖。3、在炎熱的亞熱帶的印度有一種錦蛇,到了盛夏卻要以夏眠的形式來度過酷熱的夏天。 4、蝸牛,分泌一種黏液,堵住自己的殼的孔,身體縮在殼中,在植物的莖上的陰涼處進行夏眠。5、蝙蝠在冬天,到安全能避風寒的地方,倒掛著睡覺。 6、海參在夏天,在海底睡大覺夏眠。7、烏龜在冬天的雪地上挖洞冬眠。8、在非洲、美洲和澳洲的江河裡生活著一種肺魚,一到盛夏,便鑽入泥中,不吃不喝,一直睡到雨季到來。每當春天到來,青蛙、蜥蜴、蛇等兩棲類動物以及爬行類動物便要從漫長的冬眠中醒過來,紛紛爬出洞外開始新的生活。這些動物是冷血動物,冷血動物的體溫會受到氣溫的影響,隨著氣溫的變冷,它們的體溫也會逐漸下降。當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時,一些動物就會被凍死,為了生存,像青蛙這類的冷血動物就鑽進泥土裡,處於假死狀態,以此來躲避嚴寒,等到第二年春天地溫升高後再出來活動。擴充套件資料:不論是冬眠還是夏眠,都是動物為了適應嚴寒或酷熱這不利的外界環境的一種生存方法而已。冬眠是修眠現象的一種。是動物對冬季不利的外界環境條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種適應。主要表現為不活動,心跳緩慢,體溫下降和陷入昏睡狀態。常見於溫帶和寒帶地區的無脊椎動物、兩棲類、爬行類和許多哺乳類(如蝙蝠、刺蝟旱獺、黃鼠、跳鼠)等。冬眠過程可分為入眠、深眠和出眠3個階段。入眠:動物體溫開始降低到穩定地接近環境溫度的過程,大約需要一到數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溫度。各種動物入眠的環境溫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蝟27℃左右、黃鼠20~22℃、倉鼠9~10℃。光照、食物及飲水的供應也影響入眠。入眠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體重。一般認為,體重迅速增加直到較穩定地停留在較高水平,則是動物已具備入眠的內部條件。否則環境溫度雖低但動物仍不入眠。待體溫調定到接近環境溫度後,便進入深眠。深眠:此階段長短不定,一般可達數月之久。這時的生理狀態發生極大變化。呼吸明顯減少,如刺蝟的呼吸運動,從常溫的每分鐘6~18次,降到每分鐘1~3次(28~18℃)。在此階段有時還出現一種間歇式 (陣發性)呼吸,即在短時期較快地連續呼吸之後有一個較長的停息。與恆溫動物不同,冬眠動物的間歇性呼吸屬於正常的生理狀態。與此同時,迴圈系統亦發生顯著變化,心率極度減慢,此時外周血管廣泛收縮,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腦部保持著低水平的血液迴圈。這樣就最大限度地節約能量,而保證生命活動的繼續。當環境溫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時,深眠動物便迅速激醒,體溫回升以及各系統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出眠)。出眠:除自發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電、機械、寒冷或加溫、化學刺激以及注射藥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動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節律性轉變為間歇性。經過幾次陣發性呼吸之後,又變成節律性呼吸,而且頻率越來越快,待與此同時,身體前部的血管舒張,加強心、肺和腦的血液迴圈,待身體前部復溫後,身體後部血管才開始舒張並迅速復溫。由於這樣的主動復溫,使得整個過程只需1.5~2.5小時便可使體溫上升30多度而完全甦醒。

  • 2 # 使用者3926722064098

    夏眠:在非洲、美洲和澳洲的江河裡生活著一種肺魚。這種魚長約1-2米,既有鰓還有肺。當烈日使河水蒸發,造成幾個月的乾涸期時,肺魚便鑽入泥中,不吃不喝,一直睡到雨季到來。

    冬眠: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天一來,它們便掘好地道,鑽進穴內,將身體蜷縮一團。它們的呼吸,由逐漸緩慢到幾乎停止,脈博也相應變得極為微弱,體溫更直線下降。冬眠長達半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古代哪一首詩詞最具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