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農民起義,應該是一個先“逼反”,再“附和”,最後“投機”的過程。

    “逼反”在大部分情況下是迫不得已的人物,可以是士族、將領,也可以是農民,限於資源配置的程度,這裡的農民應以失地農民或流民為主。

    “附和”則是一群已經不滿足現狀,但還不到發出第一聲的同病相憐之人,他們以有一定聲望或有一定組織能力的人為紐帶集結而成。

    “投機”者,以時局的判斷加以野心和經營,一般情況下是最後的收割者,也是得取天下或者獲得最大利益的集大成者。

    以秦末農民起義為例。

    陳勝吳廣因大雨影響無法按期到達漁陽,橫豎是死,不如死的轟轟烈烈,於是在陳勝吳廣的設計之下,這些承擔徭役的農民便發起了中國第一場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的訊息一傳開,全國像爆炸了似的,一下子各地起義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而附和隨從者更是蜂擁而至,一下子起義軍聚集了幾十萬人。

    接著,日子過的挺好,但骨氣夠硬雄心夠大的項梁、項羽叔侄及劉邦一眾兄弟便出世了。

    他們是有組織有紀律有規劃地在進行工作,收編、利用、把握時局,簡直是起義的策劃者。當然了,人數眾多的投機者,在互相打擊、利用之後最後的存活著便是其中運氣最好、投機收穫最大的贏家,有的人沒決心撐到最後便成了更大投機者的附庸,這簡直是貓和老鼠的遊戲。

    秦後的起義也基本以這種套路展開。

    如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之後,又出現農民不堪勞苦的局面,善心氾濫的王匡、王鳳為饑民平理諍訟而被舉為首領,發起了綠林起義,緊接著赤眉、東海力子都、城頭子路、臨淮瓜田儀等也燎原起來,而收割者卻是漢室後裔劉秀。

  • 2 # 莫奈何4

    縱橫數千年,中國歷史上被定義為農民造反起義暴動很多,真正是草根、最底層的農民起義少之甚稀!農民起義是廣泛應用的術語,特指失去土地的農民,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中性地說,專制朝廷與民間社會矛盾激化的反映,而不是所謂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

    現實生活中,最不可信的書就是編撰的"教材”,無論是語文、歷史、還是政治,其觀點和實質大多是不真實,是歪曲是錯誤的,是不符合事情本來面目的。

    眾所周知,當封建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壓榨剝削到極致時、必然,民不聊生!農民為獲得最起碼的生存權,揭竿而起,奮起抗爭。當農民起義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組織者、高層參予者、決策者與"農民“身份已面貌全非,精英們往往都是:不得志胸有抱負之士、遭遇排斥受打擊的官僚、社會名士賢人、沒落地主土豪、隱藏市井高人等等……起義之初的“均平制"、“均田制"、"不納糧"等等!一系列迷惑煽情的口號,在聲勢壯大、勢不可擋之際,此初心已被踩在腳下。這些中高層領導們已徹底變成了"造反革命家",為自身最大利益——權力、金錢、榮華富貴孤注一擲奮鬥不已。

    打頭陣的急先鋒和最底層的炮灰們、主力軍其組成人員,象《水滸傳》阮家三兄弟,羨慕梁山強盜們大碗喝酒、大砣吃肉!自身都是有家有業、並非失地失業流民?貪圖好逸惡勞生活、寧可刀尖舔血,也要去做強盜!所有的起義、暴動造反,其實質:最廣泛參予、吸收的是、社會各階層不滿現狀、遊手好閒、遭社會唾棄的地痞流氓、無賴亡命之徒,這龐大的群體本性就是氓民,和“農民"身份不相聯,因這特殊的群體,普遍無掛一身輕,打起仗來都是亡命非凡、都想亂世出英雄、都想靠血腥殺戮建功立業、都想出人投地、都是被我們教科書稱為——最堅決的革命家(為錢的職業家),其目的、用生命博弈"明天"……

    每一次"農民起義",無不是一場浩劫、無不是"赤貧千里、不聞雞犬`!人類文明文化慘遭塗碳,破壞和毀滅無不罪孽深重。而略成氣候之時,農民領袖就會稱王稱帝,從最早的秦朝未年陳涉吳廣、到唐朝未年黃巢、元朝未年朱元璋、明未李自成、及至近代洪秀全之流,其目的:一旦奪取政權,農民起義的首領就變成了封建統治者,擁躉他的眾手下將形成新的利益集團!

    農民起義的作用,只是起到了調整、加固、完善、改革封建統治秩序、更如穩定,推動了封建社會向前發展。這和農民實質需求的根本利益毛都沾不上邊,唯一的好處,新的封建統治者,在總結前朝舊事垮塌的反思中——稍微減輕苛捐雜稅、去掉部分沉重賦稅搖役!讓農民有點地折騰、勞作,半飢半飽的活著,廣大農民階層就會知足、安穩,一心為全家吃飽而不顧其它、奮鬥。

    每朝每代在中興一個甲子年後,一切又將回到起點,只是劃了一個圓。

    農民起義——這個術語應該改寫!農民沒有反封建性,根本不具備改良、自身權力的訴求,農民是最忍辱最堅韌最知足最廣泛的人群,只要有盼頭、實惠、現實,農民絕不會拋家舍業、挺而走險!反這反那!對農民而言,只要“老婆孩子熱坑頭、二畝三分地"還在,就有了天地力量,其他與自身無關。

    農民起義不是農民的所為和目的,農民被高高懸在得不到實處的榮耀裡。

  • 3 # 戰情解碼

    從嚴格意義上講,農民起義和流民起義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流民問題確實有可能引發農民起義,但農民起義卻不全是由流民引發的。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由流民問題引發的大規模農民起義只有西漢末綠林赤眉起義,北魏河北流民起義,明中葉荊襄流民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以及清朝白蓮教起義。

    流民的法定定義是指喪失原有社會職業角色(士、農、工、商),並脫離戶籍管理之外的人口。在中國古代,流民產生的方式有多種,但主要是失去生計和居址的農民。遊民有點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無業遊民,他們在各個朝代都是威脅封建政權的不安定因素,因此每個皇帝都十分重視流民問題。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有的源自其他社會因素,比如漢末黃巾軍起義以及太平天國運動,這些都是由宗教因素引發的起義,但當時嚴重的流民問題起到了擴大事態的作用。總之,由流民問題引發的起義可以叫流民起義,而農民起義卻不一定是由流民問題引發的,所以不能說農民起義就是流民起義!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農民起義與流民起義沒區別,流民只是一種生存狀態,農民是標準職業。正常狀態的農民是不會去造反的,但處於“流民”狀態的農民很容易就會被牽引爆發,成為造反的中堅力量。

    誰來牽引爆發呢?當然是地主階級。其實地主階級也是農民,甚至在廣義上他們也是小農體系的一部分。

    通常人們想到農民起義,第一印象就是衣衫襤褸活不下去的農民造反。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關於古代農民階級:

    1.廣義上的農民包含地主階級。所謂士農工商,這裡的“農”說的是地主而不是農奴。

    2.地主階級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主體,包括門閥、士族、豪強,甚至寺廟、門派、會道門組織等等,他們必然擁有地主成分,也就是農民身份。

    3.貧下中農雖然也是農民,也是構成農民階級的絕大多數,但他們中間絕大部分只是農奴,沒有什麼政治需求,只有生存權這一個底線。

    所以,農民起義是不是流民起義這點很好解釋。關於農民起義的核心出發點也就兩點:

    1.底層人民謀求生存權

    2.地主階級謀求利益重新分配

    天下是建立在廣大地主階級之上的,他們是擁有政治權利的一幫人。也只有這個階層天然的追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流民其實就是難民,也有逃難地主及自耕農。流民的需求很樸素——活下去怎樣都好。

    封建社會透過地主階級管理和鎮壓底層。流民的產生大多源於社會秩序的崩壞。這種現象表現了當地地主已經無力維持正常的生產關係與封建統治。

    所謂流民,就是一群封建秩序崩潰後,奪命而逃的人們。

    他們的本質可以是地主,可以是佃戶,可以是農奴。然而,農民起義這種“造反殺頭”的活計,真正能夠領頭的,只有地主階級。其根本目的,也不過是塑造另一批新地主階級罷了。

    在資產階級革命或社會主義民主革命以前,全部的農民起義成分實際上是一樣的,目的也是一致的——謀求相同體制下的再分配而已。流民與農民,實際沒有任何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人不拿任何現代武器怎麼才能殺死一隻成年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