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跪射俑

    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所在方面,道教是中國傳統宗教,誕生並孕育在中華大地上,道教在建立與發展過程吸收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養分,並且將其內化為自身的思想淵源。以道家思想為例,道教與道家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道家是一種哲學派別,而道教是一種宗教組織,兩者不能等同。然而道家思想精隨卻是道教最重要的思想淵源,是道教的重要理論基礎。老莊學說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放異彩且產生如此深遠的景響,道家文化之所以可以和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三足鼎立,究其根本原因,都離不開道教對道家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若沒有道教的傳承,那麼老莊學說能否發揮現如今的影響力就值得探究了。正是由於道教文化對道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所以道家與道教密不可分,人們也習慣於將道教稱之為道家。另一方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道教文化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甚至對現如今的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總的來說,道教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對學術思想領域的響。在歷史上,道教曾出現過眾多著名學者,如葛洪,陶弘景,丘處機等,這些學者為中國的思想文化體系建設做出了重要功能貢獻,歷史影響深刻。尤其是道教發展過程中與儒釋文化的互動,形成了極具價值的思想成果。

    第二,是對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長生成仙是道教的理想信仰,道教的這種神仙思想也逐漸反映到了文學作品上。首先當提小說,許多作品都受其影響,從六朝至明清的小說都離不開道教的影子。如六朝出現了許多志怪小說,如《搜神記》、《洞冥記》等,唐宋時期的《枕中記》、《太平廣記》等。再如明代的《四遊記》(包含《東遊記》、《西遊記》、《南遊記》,《北遊記》)均寫到了神仙,如八仙及後來的《封神演義》等等。這些作品與道教的思想內容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即都是人、仙、鬼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其次,受道教思想的影響,許多文人在詩歌中體現出一種仰慕仙道世界、寄託出世求仙的思想,所以東漢之後出現了許多遊仙詩,他們把道教的故事題材融入作品中增加作品的意蘊,特別是“詩仙”李白大量詩作都與道教有關,且虔誠通道,頗具道骨仙風,其後的李賀、李商隱等著名詩人也都深受道教的影響。縱觀文學作品受道教影響的不計其數,且作品呈現出奇特的想象,瑰麗繽紛的意向,浪漫的激情等特點,從而形成了中國文學獨特的風貌。道教對中國古代藝術影響也是十分顯著。中國古代書畫、樂舞、建築等藝術形式都滲透著道教的因素。例如道教中的“靈寶派”創立一整套的齋醮儀式和歌舞,這是道教與藝術的直接產物。還有別具一格的仙書丹畫,道教宮觀的壁畫。更有體現道教精神的建築,主要由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四部分構成,它的佈局還吸收了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說等。殿堂精巧,樓閣巍峨,配置對稱,佈局和諧、渾然天成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第三,是對科技醫療領域的影響。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密切的,首先當推古代科技。我們知道宗教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而科學則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從思維和思想理論上說二者應該是相互對立的。李約瑟稱道教是唯一不敵視科學的,因為道教與其他宗教不同的教義及目的使其成為我古代科技的先驅。首先,我們看古代化學與道教的關係。道教的最終目的是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道教徒生們採用了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就是服食丹藥。為了製作丹藥他們寫了許多煉製丹藥的書,做了很多煉丹的實驗,正是這些煉丹的理論與實踐,翻開了中國化學史上重要的一頁。主要的貢獻有這樣幾點:豐富和發展了化學物質變化的原理和知識。煉丹家不僅進行了大量的分解反應、化合反應和金屬置換反應的實踐,而且對此還做出了很好的總結。例如晉代葛洪的《抱朴子·金丹篇》對“還丹”的化學反應就有這樣的描述,“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成丹砂。”丹砂就是硫化汞。這其實就是汞和硫的化合反應。煉丹家對不少物質的化學性質也有所認識且加以鑑別。《周易同參契》就認識到黃金具有穩定性,水銀具有流動和揮發性等。從相關資料上,道教煉丹家掌握了大約六十多種物質的效能及其煉製方法同時也為火藥的發明積累了經驗。可見,道教開中國古代化學之先河。我們再來看道教與中國古代醫學、藥物學、養生學的關係。古代大部分名醫都是高道,道教本身就有治病的功能,到南北朝之後道士逐漸走上了醫學道路。雖然不乏宗教色彩,但是其中滲透著充滿中國先哲們智慧的醫道,在中國醫學史上佔據重要地位。其實,中國古代醫藥學也是伴隨著煉丹的過程產生的。煉丹的目的是為服後長生不老,進而成仙。但往往服食丹丸後會發生中毒事件,隨著此類事件的增多,煉丹家注意到在礦物質的丹源中加入草木植物,欲制服丹砂之毒性,這就為煉丹化學開闢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製藥學。例如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仙藥篇》中詳述了靈芝、五玉、雲母、雄黃、珍珠、等等藥材的功能。南天師道代表人陶弘景對藥物學造詣頗深。史稱他非常善於“方圖產物,醫術本草”,他的《神農本草經集註》、《效驗方》、《藥總訣》等著作,對古代醫學藥物學都有重大貢獻。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隋唐時期的著名道士孫思邈也精於醫學,他被稱為“道門藥王”,因為他認為“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他一生堅持自種、自採、自制藥材。他還著有《千金翼方》、《備急千金方》等專著,記述了大量藥材採收時節、製作方法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等。可見,道教中對醫學和藥物學的研究乃至我們今天的藥物學及中醫治療都有積極地借鑑作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道教在追求成仙的驅動下,深化了人們對自然(外部的和內部的)的認識,主要是對人體各個器官、組織進行了分析,這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另外,在生理學方面,道教經典中有許多關於人體胚胎、脈象、經絡和血液迴圈等生理學的記錄。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道教與養生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道教的核心就是養生,養生最根本的就是歸根覆命的精神即強調身體上的寧靜、少動。道家們創立的許多理論和實踐方法對於我們祛病養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中養生方法中存思、清心修為、服氣等也是當今氣功的源頭。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道士們無論在煉丹還是在修煉的過程中,都有意無意地影響了中國古代醫藥學的發展。對中國古代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後,道教和中國古代礦物學也有密切的聯絡。道士在煉丹過程中還認識了許多礦物質的效能。例如汞易昇華,硫易氧化等。他們發明的了一種密封物質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水泥——六一泥。它包含矽、矽酸鋁及氧化鐵、錳、鈣的赤石脂礦石等礦物質。從六一泥的原料配製可以看出,道士們已經瞭解到某些礦石的性質,並開始利用它發明製造其他物質。總之,煉丹者在煉丹過程中逐漸認識了更多的礦物質及其性質,並掌握了它們的各種性質。這就為中國古代礦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道教文化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無論從實證研究角度還是從理論研究角度來說,道教文化對中國古代各學科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許多成就至今仍有獨特的實際應用價值。

    第四,是對民風民俗領域的影響。道教對中國古代民風民俗的影響尤為廣泛深刻。其影響延續至今已深入民間、家喻戶曉。例如,對城隍、土地、灶君的崇拜和祭祀遍佈全國各個地區及各個民族。這種信仰的源頭就是來自道教所尊奉的神的名目。另外,許多民間節日慶典也與道教有關。例如就拿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說,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到節日前的貼門神、灶馬、畫桃符等習俗均來源於道教。還有每年的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道教尊介子推為神,所以清明節也是道教祭祖尊神的重要節日。有些地方每年正月初八的敬八仙節就是紀念道教中的八仙。值得一提得還有一種民俗即為“禁忌”也是來源於道教,道教十分注重禁忌,凡舉行住坐臥、飲食起居等都有禁忌。這在我們當今生活中仍然有影響,例如飲食禁忌,時間禁忌,地道禁忌等流傳不息。雖然這些禁忌和民間崇拜至今依然沒有完備的科學解釋,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對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的形成。

    道教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功過格等,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內容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華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它的各種勸善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其根本宗旨在於勸人行善積德,去惡從善,因此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規範,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綜上所述,道教對中國傳文化的影響之巨大與深刻可見一斑,許多思想家認為道教是中國文化根柢之所在。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我們可以看出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著一個獨特而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道教熱愛生她養她的祖國,熱愛自己的民族,她將為中華民族的富強,祖國的昌盛作出更多的貢獻。

  • 2 # 明道自清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作為中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面的深刻影響。

    漢語中有關“道”的詞語或說法比比皆是,沉積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道教思想

    “道”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看來,“道”是最高的哲學範疇,是世界的最高實體,“道”具有超時空性,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最終依據和普遍法則。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生動地表達了道教對世界的認識。其中“道法自然”一詞,意即道以自然為法則,效法、遵循自然。

    道教認為,“道”超越於人們一般感覺認識之外。《道德經》稱“道”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指深奧玄妙,“玄之又玄”原形容道的微妙無形,後泛指言論道理等玄妙難解。

    《道德經》還說“道”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老子以此來說明“道”的精深玄妙幽而不顯,無法用感官來把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說法即源於此典,但僅保留其字面意義,即“儘管在看,卻沒有看見;儘管在聽,卻沒有聽見”,泛指不重視、不注意。

    “貴生”是道教最具特色的思想。道教重視生命的價值,長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漢語中反映人們對“長生”追求的詞語很多,如“長生久視”一詞便來自《道德經》59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就是說,積累德行就能夠勝任治理國家的大任,持有治理國家的根本之道,就可以實現天長地久,這就是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道理。

    “長生不老”可謂“長生久視”的同義詞,出自道家典籍《太上純陽真經·了三得一經》:“天一生水,人同自然,腎為北極之樞,精食萬化,滋養百骸,賴以永年而長生不老。”“長生不老”即永遠活著,不會衰老。這原本是道家的生命追求,在後來的日常用法中則演變為對年長者的祝願或讚頌。

    修道的目的是透過自身的修煉和修行,使生命返歸到始初的淳樸本真狀態,道教稱之為“返璞歸真”。在道教看來,人原初的本性淳樸純真,近於“道”的本性。但隨著年齡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加之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聲色利祿的誘惑,人原有的生命元真會不斷地耗損,純樸天性會逐漸迷濛,這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而與“道”相悖

    “返璞歸真”中的“璞”,本義為未雕琢的玉,在這裡指“道”的質樸狀態。所以,“返璞歸真”即指除去外飾,恢復其本來面目。

    道教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求,還體現在“抱素懷樸”一詞中。“抱素懷樸”的直接典故出自班固《漢書·禮樂志》:“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樸。”但它的思想淵源卻來自《道德經》所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指人們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

    以道教思想為養料,“抱素懷樸”的意思就是求人們保持內心平和,處於自然的狀態。生命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透過修煉進行修復,使生命迴歸到真道的狀態,以達到長生久視,得道成仙。

    道教在天道迴圈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承負說”。其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它演變為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

    所謂“承負”,《太平經》有曰:“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窮還反其本,故名為承負。”

    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返回虛無之源本。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迴圈。只有理解了這些道教思想,才能對上述成語有透徹的理解。

    二、道術修煉

    在道教的生道相守的生命理念指引下,為了達到長生不老,道教發展出多種養生修煉的道功道術。其中既有吐納、導引、服食、金丹、養氣、煉氣等養生方術,又有存想、存神、主靜、坐忘等養神方法。這些道術道功等在漢語中有全面而生動的體現。

    道教將以氣息吐納為主的煉養方法稱為“行氣”、“調息”、“服氣”等。《太平經》說“人慾壽者,乃當愛氣尊神重精也”。葛洪對吐納之法作了具體論述:“初學行氣,鼻中引氣而閉之,陰以心數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聞其氣出入之聲。常令入多出少,以鴻毛著鼻口之上,吐氣而鴻毛不動為候也。漸習轉增其心數,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

    正是基於道教的世界觀和修煉方法,“吐故納新”才獲得了深刻的內涵。“吐故納新”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原指人的呼吸,吐出體內廢氣、濁氣,吸進新鮮空氣。但在道教的影響之下,這一詞彙的內涵卻要深刻得多,指的是一個有機體除舊更新、保持生命力、與時俱進的必要途徑。

    道教的辟穀煉養術也在漢語中留下了深遠的影響。辟穀本是先秦神仙家的一種煉養方術,道教對其加以發展,認為人體內有三蟲,又名三尸,其好寶物、好五味、好色慾,是毒害人體的邪魔,是人慾所生的根源。三尸的生存依賴谷氣,如果人不食五穀,斷其谷氣,則三尸便亡,人體內的邪魔也就斬滅。有此煉養術為文化淵源,便有了“不食人間煙火”、“吸風飲露”等詞語。

    “不食人間煙火”亦作“不吃煙火食”,本是反映道教不食五穀的辟穀修煉。宋代阮閱《詩話總龜》引王直方《詩話》雲:“東坡讀其詩,嘆息雲:‘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另一詞語“吸風飲露”也與辟穀煉養術相關,典出《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吸風飲露”意為吸清風、喝露水,指傳說中的仙人絕食五穀。

    道教發展出的一整套導引修煉方法,也是漢語言中的一個重要文化淵源。導引即“導體令柔,引炁令和”之意,以形體運動配合呼吸吐納,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莊子·刻意》雲:“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熊經鳥申”一詞即由此而來,指透過模仿熊之攀枝、鳥之伸腳的活動形態,伸展肢體,調和氣血,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圍繞著道教的煉丹術,也產生了一批漢語用法。如“爐火純青”一詞,出自唐代孫思邈《四言詩》:“洪爐烈火,烘焰翕赫;煙未及黔,焰不假碧。”原指道士煉丹,爐中的火焰由紅色轉成青色時即為最佳的火候。轉化為習語後,意指技藝或學問、修養等達到純熟完美的境界。“靈丹妙藥”指非常靈驗有效的奇妙藥物,用來比喻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好辦法。

    “金丹換骨”也來自於道教的煉丹典故,指道家仙丹之靈驗,能使人脫胎換骨。如陸游《夜吟》詩:“六十餘年妄學詩,工夫深處獨心知。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他借用道教的修煉思想,以“金丹換骨”比喻學詩功夫由漸修而進入頓悟之境,後來也用來比喻文學藝術等的創作達到了造詣極深的頓悟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一臺2千-3千左右的手機,買什麼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