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之策

    狄仁傑在性格上,是個凡事都不喜形於色之人,一但狄仁傑將想法表露出來,就說明已經是穩操勝券,這個時候再想去彌補已經無力迴天。狄仁傑是前唐老臣,心心念唸的都是光復前唐正統。生前曾經不露聲色的埋下兩步後手,待到武則天臨老之時後手才突然發力。狄仁傑之老謀深算,武周政權都被搭了進去。

    Δ狄仁傑

    穩住根基

    武則天登基後,身為前唐重臣狄仁傑,也受到了武則天的重視。將狄仁傑提拔為宰相,甚至是尊稱一句“國老”,允許不用行跪拜大禮。狄仁傑也懂知遇之恩,對於武周政權可謂是嘔心瀝血。武則天是一位明君,所以狄仁傑可以盡心盡力,但是他為的不是武周,而是整個大唐的基業。

    Δ武則天

    對於確立皇子一事上,武則天一直是搖擺不定。究竟是立自己侄子武承嗣,還是自己親兒子李顯。倘若是自己的侄子,那麼大唐真的是要改姓了。狄仁傑為了把唐朝的根留住,勸武則天道:“李顯畢竟是你的親生兒子,你死後李顯會為你修建太廟,若是武承嗣一切都說不準了。”

    一番權衡利弊以後,武則天最後選擇李顯繼承皇位,也自此斷了武承嗣的想法。武承嗣在朝堂上本來就極力的主張武則天血洗不支援登基之人,如此心狠手辣之人若是做了大唐皇帝,那真的沒有大唐後人立足之地。

    偷天換日

    《舊唐書》記載: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恆彥範、敬暉、姚宗等,至公卿數十人。其實狄仁傑是在將忠於大唐的人,一點點輸出給武則天。並且在武周擔任重任,其實在武則天的朝堂中已經沒有忠於武周之人。

    Δ狄仁傑

    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悲慟曰:“朝堂空矣”。一直到了神龍元年,武則天年邁病重,宰相張柬之突然發難,逼迫武則天退位,並且傳位李顯,自此李顯登基,大唐重新姓李。武周被推翻以後,不知道躺在床上的武則天究竟是怎麼回想狄仁傑的,恐怕也就只有武則天自己瞭解情況了。

  • 2 # 當狗容易做人難

    現在大多數人對於狄仁傑的印象應該都是來自於電視劇、電影,覺得狄仁傑是一個斷案如神的偵探,其實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更多的是一個智謀深遠的政治家,沒有他的話可能李唐江山也就亡了。

    狄仁傑,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以不畏權貴著稱,是武則天處理朝政治理國家的主要助手,深受武則天信任尊敬。但狄仁傑更是李唐的絕對擁護者,雖然沒有能夠看到唐朝復辟,但是卻準備好了最重要的東西。

    1、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李顯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兒子,但武則天最早是想立侄子武三思為太子,詢問大臣意見的時候,只有身為宰相的狄仁傑犯言直諫堅持應該立李顯為太子。之後狄仁傑更是多次勸諫,終於使得武則天改變主意將李顯接回洛陽擔任太子。

    狄仁傑可以說是冒著生命危險幫助願意恢復李唐江山的人解決了大義問題,如果武三思成了太子,忠心於李唐的大臣必定會被清除出朝堂,再想復辟唐朝也就只能造反了,那對於天下的傷害就太大了。

    2、給太子李顯留下了一批忠心於李唐江山的大臣。李顯這個人從歷史記載來看相當的庸弱無能,即使有太子的名分,要是沒有賢臣相助也鬥不過武三思,他能當皇帝全靠臣子們發動的神龍政變逼迫年邁的武則天禪位。

    而神龍政變的幾大功臣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幾乎全都是狄仁傑舉薦提拔的。

  • 3 # 四十五度歷史

    狄仁傑身居高位,是武則天親自提拔上來的宰相。狄仁傑生前深受武則天的信任,不僅尊稱他為國老而且免了他的跪拜之禮。狄仁傑本人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英雄人物,他在位期間幫助武則天治理天下,整治朝綱。為了大唐江山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儘可能去輔助這個有潛力成為明君的女子。這不僅僅是為了武則天著想,更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

    但狄仁傑雖然認可武則天的能力,不代表他認可武則天的家族。狄仁傑作為唐朝的大臣,除了整頓國家之外一生都在致力於恢復李唐王朝。太子一國儲君,這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要想讓江山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在立太子方面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這樣無論武則天多麼有能力,下一任的繼承人依舊留著李家人的血,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可以為唐朝“把根留住”。

    其實武則天在選擇下一任接班人的時候也不無動搖,她一直徘徊在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的侄子中間。自己的侄子姓武,雖然這樣對整個家族有利,但自己的兒子姓李,身上流淌的是自己的血液。狄仁傑曾向武則天力薦李顯為太子,第一條原因是武承嗣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而且曾經陷害過狄仁傑,於江山社稷於個人來講,這都不是下一任繼承人的最佳選擇。二來武承嗣心狠手辣,一旦他榮登大統,李氏子孫怕是要被血洗,李唐江山將就此斷絕。狄仁傑抓住了武則天心中顧慮的因素,勸說她,如果自己的侄子繼位不僅對整個江山而且對武則天本人來講,很有可能連太廟都進不了。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唐朝江山會更加繁榮昌盛,而且進一步鞏固女皇自己的位置。

    為了防止武則天變心,狄仁傑在朝廷的人事佈局上也做足了準備。她時常舉薦賢才,整個朝堂之上武則天的影響力慢慢被削弱,一旦出現什麼變故,為政變做好準備。

  • 4 # 仁勇校尉

    說狄仁傑生前就在部署死後推翻武周的大局,肯定過於扯談了。

    不過發動神龍政變殺張易之張昌總兄弟的五位大臣,有三位是狄仁傑推薦提拔的,和狄仁傑關係密切。

    (狄仁傑)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發動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李顯繼位。

    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位大臣政變後被封王,歷史上稱為五王。

    五王中,有三位是被狄仁傑推薦提拔的,狄仁傑對其有知遇之恩,可以算狄仁傑的人。

    張柬之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典型,雖然是進士出身,但一直到六十多歲還是個小官。永昌元年(689年),64歲的張柬之參加賢良科目召試,在諸人中排名第一,才出任監察御史。一直到年近八十時,武則天讓狄仁傑推薦人才時,得到了狄仁傑的多次推薦,最終出任宰相。神龍政變時,張柬之是宰相之一。

    崔玄暐也得到過狄仁傑的提拔,狄仁傑對其有知遇之恩。神龍政變時,崔玄暐也是宰相之一。

    桓彥範也是一位得到過狄仁傑提拔的官員,得到狄仁傑提拔為監察御史是其仕途中的重要一步。

    五人中有三人是狄仁傑推薦或提拔的,看起來像是狄仁傑在為推翻武周做準備。不過狄仁傑生前多半沒想那麼多,只是儘量推薦提拔了一些感情上忠誠於李唐的官員。

    神龍政變的成功,也不止是五王的功勞。張家兄弟借武則天寵信擴張勢力,已經威脅到武家人和太平公主等勢力。神龍政變中,武家人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勢力均暗中支援政變,武則天眾叛親離。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狄仁傑是武則天最信任的大臣,但是武周政權卻是在狄仁傑的巧妙部署下,被推翻,迴歸到李唐政權的。

    這句話,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實有證據。

    而且,狄仁傑這樣的佈局,聰明的武則天其實是心知肚明的,只不過她並不揭破而已。

    (狄仁傑劇照)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狄仁傑讓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就是隱含把武周政權還給李唐政權的意思。

    武則天一直在立太子問題上反覆不定,猶豫不決。她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她遭遇了悖論。如果立武姓侄兒為太子,武姓侄兒與自己的血緣關係很遠;如果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兒子又不姓武,姓李。

    大臣們知道武則天心裡的糾結,但是,沒有一個人敢給她提,讓她立自己兒子。敢給她提的,都是拍她的馬屁,讓她立武姓侄兒。但是這些拍馬屁的,根本沒有解決武則天心中的糾結。所以武則天也不會聽他們的。

    唯有狄仁傑,敢於直截了當地給武則天提復立李顯為太子的問題。武則天說他下雙陸棋,總是輸。狄仁傑提醒她:“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就是說你的棋子(指代兒子)都被吃光了,你咋贏得了?武則天夢見一隻大鸚鵡雙翅膀折斷,狄仁傑又馬上提醒:“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武則天劇照)

    狄仁傑這樣反覆提醒武則天,武則天未必不清楚狄仁傑心裡打的什麼算盤,未必不清楚狄仁傑的目的是想把武周政權轉移給李唐政權。但是她清楚,卻並沒懲罰狄仁傑,就是她也有意把武周政權還給李唐的想法。

    而狄仁傑也是洞悉了她這一點,所以,反覆不斷地勸諫她,給她做好這個鋪墊。

    第二,狄仁傑推薦張柬之等大臣給武則天,就是為最後扶持李唐政權進行人事安排。

    武則天讓狄仁傑給她推薦宰相人選,狄仁傑給她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當時只是小小地升了他一下官,並沒有用。後來,武則天又讓狄仁傑給他推薦宰相。狄仁傑說,我給你推薦的張柬之,你還沒用呢。武則天說,我升他的官了呀。狄仁傑說,我是推薦他當宰相啊。

    狄仁傑推薦張柬之當宰相,這是為李顯恢復李唐政權鋪路。這事武則天知道嗎?肯定是心裡明白的。為什麼呢?

    (張柬之劇照)

    其一,張柬之平常的所作所為,都是極力在維護李唐,因此才不受武則天待見。

    其二,狄仁傑推薦他當宰相,但是武則天並不用他,就是對他有防備。

    其三,當“神龍政變”發生,大家殺了“二張”,跑到武則天面前的時候,武則天對其中一個參與神龍政變的大臣崔玄暐說:“他人皆因人以進,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就是說,其他人都是別人推薦進來的,只有你是我親手提拔的,怎麼你也參與進來了?從這句話我們已經非常清楚,武則天實在是明白,狄仁傑等人推薦張柬之,究竟有什麼目的。

    武則天既然知道,狄仁傑在為恢復李唐政權進行人事佈局,她為什麼不反對呢?很簡單,就是她本人也是傾向於最終把政權還給李唐的。從她最後自己提出廢除自己的帝號,恢復成皇后(太后)的身份,就可以看出,她是很平靜地接受這一切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6 # 尚宮女史

    說狄仁傑部署大局,在去世後推翻了武周政權,這完全是在給狄仁傑加戲。雖然狄仁傑確實是武周時期的一個奇蹟,能得到武則天的信任和尊重。但狄仁傑也沒有那樣的本事能干預未來的事。當然,持這種觀點的人無非是想說狄仁傑做了兩件大事。而這兩件大事在狄仁傑死後確實推動了武周政權的滅亡,而讓李唐繼續。

    這第一件大事就是勸說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也就是說將來還政於李唐王室。其實這件事在當時有很多人在做,當時的一大部分大臣都是李唐舊臣,他們忠於武則天,更忠於李家。也就是說在他們心中,武則天實際上是一個代家長的角色,替太宗和高宗守著這江山,然後傳給她的兒子們。所以他們中很多人一直在做的就是讓武則天立兒子為太子。

    但是有時候一件事能做成必須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武則天登基之初是不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的,她建立的是武周政權,姓的是“武”,而她的兒子們是姓“李”。這是最令女皇帝頭疼的地方。立或者不立似乎都是不完美的,而武家可不可以立呢?武家她有幾個侄子比如武承嗣和武三思,都是太子的競爭人選,也在為成為太子而努力,但同樣的,立不立侄子對於武則天來說也都不是完美的。

    武則天在登基之初的幾年內都在搖擺不定,而武周初期最堅定的擁李派就是當時的宰相李昭德,李昭德一手粉碎了武承嗣想成為太子的野心,並極力打擊酷吏,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忠臣,他勸說武則天的話就是兒子比侄子要親,沒有侄子給姑姑祭祀的道理等等。武則天承認李昭德說的是事實,但當時並不甘心,所以還是左右搖擺,而李昭德本人因為獨斷專行,太過剛烈,所以不僅得罪了酷吏,也為朝臣所不喜,最終在697年被酷吏來俊臣害死。

    而狄仁傑要溫和的多,他同樣是忠於李唐和武則天的,但他的手段顯然要溫和許多,也更能理解武則天,所以總是選擇合適的時機勸說武則天,而到了696年左右,實際上武則天自己也已經認識到了非立自己的兒子不可,又加上狄仁傑在一邊勸說,終於武則天決定接回廬陵王李顯,讓他做了太子。

    狄仁傑做的第二件事自然就是向武則天推薦了張柬之,我們都知道,705年的神龍政變正是張柬之主導的。張柬之是真正大器晚成之人,可以說是經過了磨難的,但是卻是一位具有大才的人,可堪大用。狄仁傑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推薦的職位就是宰相,這對於當時張柬之的官職來說就是躍了好幾級,當然,武則天並沒有一下子就讓張柬之做宰相,而是慢慢地提拔,後來姚崇又向武則天推薦了張柬之,武則天終於讓張柬之做了宰相。張柬之做宰相的時候是704年,那一年他80歲,比武則天剛好小了一歲。

    張柬之當宰相的時候正是多事之秋,武則天對朝政越來越懈怠,而且身體也越來越差,而武則天的男寵二張兄弟干涉朝政,大臣們越來越難見到武則天。一種恐懼籠罩著大臣們。大家都感到了來自於二張兄弟的威脅,而武則天又總會護著二張,無論二張做的多麼過分,都不會被苛責。於是張柬之上位之後就開始聯絡大臣,決定武力除掉二張兄弟。後來發動神龍政變的五王中包括張柬之在內有三人是狄仁傑推薦的。

    神龍政變的結果就是二張兄弟被殺,武則天被逼下臺,李顯繼位,很快武周政權土崩瓦解。所以,狄仁傑確實為李唐王室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並不能認為是狄仁傑部署滅掉武周政權。實際上,逼武則天下臺只是神龍政變的副產物,如果武則天后期沒有寵信二張兄弟,她是可以體面的死去,然後他的兒子繼位,重新恢復李唐王室,並不必在生前眼睜睜看著武周政權轟然倒塌,而她自己也被軟禁了起來。

    狄仁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武則天好,為了將來的大唐好,並不存在什麼推翻武周政權一說。

  • 7 # 談古論金

    狄仁傑並沒有部署死後推翻武周的大局,嚴格來說,狄仁傑並不是一個意圖製造翻天覆地的變局的奇謀之士,即使這個變局在政治上正確,而是一個踏實踐履、維護秩序的行政幹才。

    狄仁傑在神功元年(697)再次拜相後,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並進拜納言,他利用自己的這一位望身份和與武則天良好的關係,大膽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客觀上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但是在狄仁傑的構想中,如果李顯不復闢而只是作為武周的繼承人當皇帝,也並沒有多大問題。

    《舊唐書·狄仁傑傳》曾經這麼記載:

    (狄)仁杰常以舉賢為意,其所引拔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至公卿數十人。

    後人多論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等神龍政變的五個主要參與者中的人物是狄仁傑推薦,這當然完全是正確的,但我們也注意到竇懷貞、姚崇也在不同程度參與神龍政變,或者至少和中宗韋后有某種微妙的關聯。

    總體來說,狄仁傑心念唐室,致力於推薦對李唐念舊恩有感情的傑出人才,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宗復辟李唐復興,但神龍政變有其一定的偶然性特殊性,如果要說他就是早早佈局深遠,死國老推翻生女皇,這未免過度解讀也過於誇大了。

  • 8 # 酒騎風

    我們現在對狄仁傑的印象大多來自於影視作品,一句評價“我曹,這貨好牛逼”或者“元芳,你怎麼看。”而忽略真正歷史上的任務形象。

    首先我們說狄仁傑在生前並沒有佈置死後推翻武周朝的事情;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孫萬榮作亂,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武則天為了穩定局勢,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不久,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久視元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

    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時,答應胡僧去參觀埋葬佛舍利。狄仁傑跪在武則天馬前,勸諫道:“佛是戎狄之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皇帝乃是萬乘之尊,不宜前往。”武則天便中途折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直臣之氣。

    從上述描述可以看到狄仁傑可謂是官海浮沉,人物也非常的正直,以民為本,以上為輔,幫助武則天開創武周時代。

  • 9 # 乙丑生

    廢周復唐的五大功臣是狄仁傑一手舉薦的不錯。但是他們能成功只是他們運氣好加上武則天的默許罷了。武則天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智商和情商那都是人中少有的。但是畢竟中國男權社會運行了上千年,可惜她只是個女子,和她血緣最近的是李唐後代——李顯、李旦卻並不是她同姓的侄子。她接受狄仁傑的建議立李顯為太子那一刻就默認了一切。神龍政變之後以武則天過人情商只要她願意,李顯有很大可能會聽從他母親的話,到時候鹿死誰手尚不可知,只是當時武則天也許真的累了,她選擇了放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DD首次談論LDL假賽風波,“全是外圍控制,YM被演了十幾次”,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