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妙文妙語

    最近和朋友聊天,談到彼此自己生活中一個越發明顯的趨勢——身邊真正意義上的朋友越來越少了,想花時間真心交往的朋友更是少之又少,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是我們變得越來越孤僻冷漠了嗎?

    想到小的時候,交朋友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童年時期,我們認知裡的好朋友就是大家住在一個小區,能經常一起相伴上學,喜歡上同一個遊戲,有著相同的小興趣愛好......很容易的大家就成為了朋友,甚至在之後很長的年歲裡,彼此也依舊是很好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就算吵架轉眼也能和好,傳傳紙條,抱著哭一哭,誤會便煙消雲散。

    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特別是當離開校園,開始步入社會之後,變得越來越忙碌,有了各自的生活,也有一些距離因素,原本要好的朋友也逐漸失去了聯絡。交新朋友這件事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越來越懶,懶得去一步步的重新建立認識、瞭解、溝通。大多的我們都更願意在自己的小小舒適圈裡,花更多的時間和自己獨處,偶爾幾個要好的朋友聚聚,似乎對於我們來說,這就已經足夠了。

    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著自己愛做的事,這些對於成年人來說是最愜意的生活,也是既已成型的人生狀態。

    小的時候很單純很簡單,思考的很少,被生活牽扯的也很少。可長大之後,我們被生活瑣碎拉扯著,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忙碌的工作,疲憊的生活,太多的不情願,太多的不得已,種種交纏繁複充斥在生活的角落。我們不再像小時候那麼無憂無慮,思考的多了,再沒有了孩童時期交朋友的簡單心態。很難再去花時間瞭解新的人群,很難再敞開自我去接納新的人群,我們封閉的更多,也更少有人能真的走近我們。

    “我們是不是需要偶爾走出舒適圈,偶爾進入到之外的世界,或許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這並不是必要的。舒適圈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給疲憊的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它是一個自我放鬆的空間。在經歷了外界的擠壓、沖刷之後,我們都需要一個緩衝的時間,一個不需要妥協的地帶,和幾個知己好有談談心,吐一吐心中的負能量,從而再一起建立有效的正能量。恢復之後,再煥然一新地走出去,迎接另一波來自生活的考驗。

    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逐漸轉變,三觀逐漸清晰、成型,我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能夠自洽的對待周遭生活的行為模式。在交朋友的過程中,一套隱形的篩選系統也在悄然運轉著。我們有著更加苛刻的對於真正朋友的要求。

    一生中,有太多進入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這些人來來去去,到來和離開,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對於身邊打轉的人們,我們都有自己清楚的定義,哪些是酒肉朋友,哪些是工作關係,哪些人是躲在暗處等待著你倒下的,哪些又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裡默默關心著你的,時間能讓一切清晰。

    更願意待在舒適圈裡,並不等同於膽小、自卑。反而,這個群體,更善於自省,善於共情。他們在學著獨處,又在獨處中感受,感受外界的一切。剝離掉喧鬧嘈雜之後,感官得以更加敏銳,能感知到細微的事物、情感,高共情力下,他們也往往更加包容。

    蔡康永說:“融入人群?可以啊。但人群有什麼好融入的?”

    對呀,人群到底有什麼好融入的呢?有一些人,就是不喜歡熱鬧,不喜歡交際,強迫著自己離開舒適圈,試著融入人群,應和著人群。慢慢的,會發現融入人群並沒有帶來更多的知心朋友,更多的是隨聲附和,也只是見識了更多的虛偽,自我被人群擠散,真實的自己也越來越少,越來越模糊。

    別介意個別人的看法,更別輕易改變自己,雖然他們可能會因此愛你,但大多數人愛你是因為你就是你。

    真正意義上的朋友,是不會因為你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圈裡而離開的。他們也有著各自的舒適圈,圈與圈有交集,也有平行不相交的部分,但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會彼此尊重的。比起融入人群,更重要的,是做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現代的生活節奏很快,大多數時間我們都在拼命追趕。但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奔跑的狀態,也都需要時間停下腳步,擁有躲在自己的宇宙的片刻時光。而在這片宇宙中,真正在乎你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一直都在。

  • 2 # 無敵風油精

    人到30,經過了年齡的積累,歲月的歷練,顯然已經明白了“朋友”一詞的意義。真正留下來的,都是經過篩選之後的。

  • 3 # 老男孩愛搞笑

    我也這麼覺得,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發現身邊好多朋友,結婚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感覺都好少聯絡了,不知道是自己變了,還是他們也在變,變得沒有當初年輕那種感覺了

    真的是越長大越孤單

  • 4 # 畫時空

    首先年齡越大朋友越少,這個觀點我是很不贊同的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你接觸的人包括接觸的面會越來越大,然而你所交的朋友也會越來越多,也會有很多朋友呢,跟你共事在一件事上,你們可以就處成了真心的朋友,所以你應該本著一顆善良的心去接觸別人因為這個世間其實很正常,你要敬我一尺,我就會敬你一丈這個呢,很多人都很懂但是能做到的人又有幾個?

    還有就是說你所說的朋友是哪種朋友?這個顏是很重要的你比如說有的人在他的範圍之內,她就喜歡真心的朋,而有的人交朋友呢,就是面面上的朋友所以朋友的不同定義也就決定著這個問題,回答的觀點的不同這也是這個問題所存在的歧義

  • 5 # ai是主宰

    表面上是的,年齡越大,經歷的多了,你會發現對內心的追求的美好是件多麼重要的事兒。你會發現很多朋友有多少是泛泛之交的酒肉朋友,知己難得。自己最瞭解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應怨天尤人。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

  • 6 # 獨行者1231

    謝邀!這個是看朋友是如何定義。如果只是平常有溝通密切的人看作朋友,那我覺得和人工作生活圈子有關係。有些工作導致聯絡密切的人會不斷增加,溝通也不斷增加,但以為這樣是朋友定義,那大多數人無疑越來越多。但如果定義為興趣,生活習慣,愛好都相同的朋友,我覺得隨著人年齡越大會越來越少。

    本人有幸有兩個好朋友,興趣,習慣都很相似,在任何難處的時候大家相互幫助,如本人19年家中遇到難處,就隨口提了一下,兩個朋友先後湊了近30萬幫我渡過難關,隨後也及時歸還並支付利息。雖平時聯絡也不是太多,但每次打起電話,隨便都能聊30分鐘,聊生活聊賺錢聊美女…。人生得友如此,幸也!

  • 7 # 使用者4739074080813

    年齡越大朋友越來越少,是客觀規律。年齡大了不工作了,社會活動越來越少,生活圈子也越來越小,朋友自然也越來越少。

  • 8 # Jhpeng

    上小學的時候,一個班都是自己同學,同學就是朋友,每天都吆五喝六的。上中學就開始三五成群了,有自己的性格了,就有好有惡。總有那麼幾個人是特別的對脾氣,天天聚在一起瘋瘋鬧鬧,打打笑笑。上大學了,交往的人開始收縮到一個同一個寢室的室友。畢竟除了朝夕相對不可辜負之外,好像也就只有異性相吸的那個“ta”是有必要相處的。直到工作,每天其實遇到大量的人。可是大量的人來了又走了,他們甚至都不會揮一揮衣袖,甚至都不知道電話裡面一句客套的“拜拜”或者微信中不過大腦的一句”再見“就是這一生中彼此的最後一句話了。

    初中生物老師說,人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有自我意識,人能將自己與環境分開,而動物則不行。正因為我們的意識要求我們與背景分離,所以我們都有自己的底色。越是成長,經歷得越多就沉澱出更加獨一無二的底色。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當我們受一樣的教育,讀一樣的書的時候還感受不出來。那時的我們像是帶著同款墨鏡互相看,覺得大家都是黑白的,所以能愉快的一起玩耍。但是當我們走進社會,墨鏡一下就消失了,一切曝露在Sunny下太過刺眼就太明顯了。那怕自己已經很努力很優秀了,即使拿著相對較高的薪水,做著別人都羨慕的工作,但是面對房子、車子、孩子等等一個又一個形形色色的稜鏡,我們才看到自己身上泛著不同的色彩。你一直覺得很普通的同學,真的很普通,成績不如你,工作不如你,收入不如你,但是他一畢業就買了50萬的車,300萬的房子。你還在攢首付,人家已經再買二套房了。

    一開始也許還慌張,突然有一刻,感覺一切就是他本來的樣子本來的色彩。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好不容易買上房買上車了,過的也只是人家本來就有的生活。一輩子的意義都在追逐身邊朋友的步伐?人家的起步是我的終點。這一刻,就覺得,有個地方自己待著,誰也不見,其實挺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鄉里的賭錢的風氣,自己如何做才能規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