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水囚魚
-
2 # sober5231
看到別人說的一句話“每一個王朝末期,裝備 訓練和組織度都是一落千丈,就像癌症晚期全身沒幾個零件是好的一樣”。
鴉片戰爭前,清朝有八旗兵20萬八旗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10萬人,駐紮為北京附近。駐防也十萬,分佈於全國各地,人員很是分散!
以致到後來雙方投入軍力1萬以上即可稱之為“大仗”。虎門之戰清軍主力11000人,廣州之戰清軍主力20000多人,浙東反攻之戰清軍主力31000多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滿蒙主力因僧格林沁親王指揮失誤,導致清軍主力27000多人全滅。這些都可以稱得上是“大仗”。這些“大仗”使八旗軍隊元氣大傷。不過導致八旗真正滅亡的原因還是來自內部,任何東西都有時間的迴圈,都逃不過產生、興盛、滅亡的一個輪迴。清朝統治276年,原有的八旗子弟早已經被現狀腐蝕了頭腦,八旗沒落也是歷史的必然。
“親家爹雖是武職,四品頂戴的佐領,卻不大愛談怎麼帶兵與打仗。我曾問過他是否會騎馬射箭,他的回答是咳嗽了一陣,而後馬上又說起養鳥的技術來。這可也的確值得說,甚至值得寫一本書!看,不要說紅、藍頦兒們怎麼養,怎麼蹓,怎麼"押",在換羽毛的季節怎麼加意飼養,就是那四個鳥籠子的製造方法,也夠講半天的。不要說鳥籠子,就連籠裡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以及清除鳥糞的小竹鏟,都是那麼考究,誰也不敢說它們不是藝術作品!是的,他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是個武官,而把畢生的精力都花費在如何使小罐小鏟、咳嗽與發笑都含有高度的藝術性,從而隨時沉醉在小刺激與小趣味裡。”——《正紅旗下》
-
3 # 使用者93417594509
首先,請容許我吐槽一下提問。雖然您的問題很長,但總結下來,就一句話:八旗怎麼沒了。
要回答八旗怎麼沒的,就必須瞭解八旗制度。八旗制度雖然殘忍,但其有一個優點就是責任明確。
別看責任明確這幾個字簡單,但我們現在去各個政府機構辦事,都會遇到兩個機構互相推諉的情況,這就是責任不明確。
在我們當下都會遇到責任不明確的情況,可想而知明朝政府責任明確的問題多麼嚴重。
而滿清則用八旗制度,短時間內完美解決了責任明確的問題,因此滿清代替了明朝。
但是,滿清八旗制度是用殘忍的方法,維持住責任明確。這種方法註定不能長久。因此,在滿清建國之後八旗制度中的責任明確再也無法維持。因此,就導致八旗入關五十年,即失去了戰鬥力。
而八旗制度,為了維持責任明確,作用了一些手段,其中之一就是通婚問題。而諷刺的是,隨著責任明確被淘汰,而為了維持責任明確的滿漢不通婚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
而滿漢不通婚導致的根本問題,就是滿族的人口在滿族統治的兩百年裡,滿族人口增長遠遠低於漢語。
等到清朝末年,滿族既不能打,人口又少,自然而然就這麼沒了。
-
4 # 深海大鱷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廕,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汙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當旗兵成旗民,而且是蛀蟲式的旗民時,清朝能不完嗎
-
5 # 哀公問宰我
清代八旗人數並不多,在清代末期進行過一次人口統計,滿族總人口在120萬左右,男丁60萬,八旗實行三丁抽一,總共兵力是20萬。駐防八旗佔一半。京旗不過10萬人,這10萬人中有老有少,真正能戰者不過一兩萬人而已,這支部隊就是北洋第一鎮。不是清政府不想好好利用八旗,而是在八旗中只能挑出這些人來。
八旗在太平天國中損失慘重,江南是八旗駐防重地,除了京營就是江南八旗多,但是在太平天國期間這裡駐防八旗損失殆盡。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有大量八旗,其中江北大營主要是八旗。江北大營崩潰後,整個八旗唯一的機動兵力是僧格林沁的馬隊,僧格林沁死後,這支部隊就失去了統帥,很快就散了。清政府與太平天國鬥到最後,把整個東北的人幾乎都抽調光了,原本黑龍江有一萬多正規軍額是用來防範俄羅斯的,因為都調走了,整個黑龍江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結果被俄羅斯人佔了大便宜。
回覆列表
清朝八旗駐紮在多個城市,有的一直保持著很好的戰鬥力,而且在滿洲之內是講滿語、沿襲滿洲習俗的。很多答案中已經列明瞭八旗的戰鬥和戰將,我就不用重複了。我想說的是,就無法充當對外軍作戰的前線國防部隊而言,八旗軍力有一個急劇的轉折,這個轉折發生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天津,以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部隊被英法聯軍幾乎全殲為標誌。其實,我們甚至可以將這一轉折具體到1860年8月12-14日英法聯軍攻陷新河和塘沽之戰,也就是攻佔了大沽炮臺的戰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現在被我們華人極端重視,但是清廷當時並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去看待那次衝突,畢竟大清國的歷史上大小規模的內外戰爭一直都是不缺的。但是十多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第一次鴉片戰爭存在較大的不同,特別是1860年英法聯軍的火炮配置方面。1853年-1856年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給歐洲各國帶來了戰爭技術革新,這種革新對於清代當時繼續依賴的以冷兵器搭配部分火槍為主的八旗作戰部隊而言,就是以石擊卵。這種革新中比較矚目的,是於1855年在英國研發出來的阿姆斯特朗機炮 (Armstrong gun)。
阿姆斯特朗炮是一種後膛火炮,是英國於克里米亞戰爭後期研製出來的,但它第一次實戰卻不是在克里米亞戰場上,而是在1860年8月12日的天津新河。英法聯軍當時的總指揮是英國的額爾金勳爵,勳爵的秘書記載當時的戰鬥場景時說:
“在新河城以西的中國騎兵,被納皮爾爵士的部隊趕了回去,但他們並未試圖防守新河城外的第二道溝塹防線,而是沿著那條通向塘沽的道路開始撤退。 那條路有一個彎道,恰好使撤退中的他們進入我們的射程之內,我們的一個阿姆斯特朗大炮炮兵連和法軍的一個來福炮兵連,正好對著他們做了很好的實驗。”
當時駐守在這裡的中國部隊是僧王手下的清一色的英勇善戰的蒙古騎兵,而阿姆斯特朗炮卻恰恰成為這支騎兵力量的剋星。八旗再善戰勇猛,終究敵不過現代火炮。兩天以後的8月14日,額爾金的秘書又記載了英法聯軍佔領塘沽的戰鬥經過,其中特別提到:“【聯軍】炮兵停在了距離中國工事大約900米遠的地方,朝著目標進行炮擊。這次行動有著一些特別意義,因為這是阿姆斯特朗大炮首次參加前線實戰。炮兵的打擊非常精確,而且殺傷力很大。炮兵陣地向前移動了3次,最後停在了距離目標大約450米左右的地方開火,這個距離非常近,乃至於中國部隊無法將其大炮壓低來有效打擊我們的炮兵。”
這一代是平原開闊地帶,所以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阿姆斯特朗炮是在戰鬥狀態中調整到了距離清軍工事只有450米元的地方全面開火的,而450米顯然是中國工事上那些被固定住的前膛大炮的覆蓋盲區(換言之,中國的火炮不能自由射擊,也不能壓低炮口打擊近距離目標,只能有效打擊一定範圍內的遠距離目標)。其實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就存在這種軍事技術和作戰技術短板,但二十多年過去了可謂沒有任何改觀。
英方記載說,駐防塘沽的中國部隊大約有3000到4000人,分別駐紮在三個不同的營地中,但他們顯然沒有預料到聯軍會這麼容易和迅速地便攻陷了塘沽,因為他們的早飯甚至才剛剛吃了一半。最後,聯軍繳獲了24門各種口徑的大炮,有的甚至是高達32磅的重炮,而且其中有14門是做工極好的黃銅大炮。從這場戰鬥開始,在接下去的幾個月內,僧王的部隊被不斷擊潰,清朝京畿地區可資調遣禦敵的部隊已經不復存在。
自從僧王的蒙古八旗騎兵被英法聯軍打敗以後,清朝整個的八旗系統內就再也沒能夠形成有能夠抵抗外軍入侵的有戰鬥力的部隊。其實,可以說從乾隆朝後期以來中國已經沒有了能夠與逐漸步入工業時代的歐洲國家的部隊作戰的國防力量,只是因為沒有中外戰爭所以沒有及時暴露出來。但是這個差距到林則徐、魏源這批人的時候已經看到了,而十幾年後到了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登臺做事的時候,看的更清楚了。有一則野史說胡林翼當時率軍圍攻安慶與太平軍作戰,看到了長江上冒著黑煙往來迅疾的洋輪,頓時吐血,覺得太平軍不過是蟊賊之患,而心腹大患終在外洋。無論吐血是否是演義,胡林翼等人深刻地體會到了中西軍事差距是不爭的事實。
(胡林翼,1812-1861)
在一系列戰事慘敗、被人家火燒了圓明園、皇帝逃去了熱河並死在了那裡之後,大清國痛定思痛,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開始大搞洋務。這是一場大清國的改革開放,其歷史意義是巨大的。這場運動中,除了開始廣泛地學習國際法、外語、物理、化學等等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製造和研究新式武器,並裝配部隊。
而這個時候,內部的太平天國戰爭已經改變了清朝的政治格局,像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手握重兵的漢族官僚崛起,並大面積出任南北各地的總督巡撫,而且他們和英法美的一些軍事冒險分子(例如美國的華爾)聯合起來,組建現代化的洋槍隊。李鴻章的淮軍,更是自成立之初,就全面近代化,和傳統的綠營部隊以及八旗部隊完全不同。從這個角度上看,洋務運動說起來就是這一輪的中國國防力量的革新,而且是漢族官僚領導下的革新。後來李中堂又建設成了北洋水師,一時成為亞洲最大的海洋軍事力量,而明治日本,說句通俗的話,就是在這種中國軍備高歌猛進的氛圍中被“嚇大”的。
李鴻章的淮軍系統沒落之後,接班的是袁世凱的新軍,袁世凱之後便是北洋軍閥各派力量。在這個過程中,清軍八旗全面沒落了,包括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而綠營也早就不行了,這些部隊基本上都沒有實現武備和訓練上的近代化。
(北洋水師官兵,有西洋夥伴)
(上圖是清末一位老八旗,印在一組明信片上,可見他們的裝備仍舊是冷兵器時代)
所以我們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說到底在操作層面存在一個軍事技術短板,而這個短板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武器落後導致了戰事失利和戰爭失敗,進而造成外交談判失去籌碼以及不平等條約的出現,最後造成國家屈辱以及民族危亡。當然,是什麼造成了武器落後,大家都是明白的,不用多說。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對華人而言是一個漫長的世紀,這裡面的一條主線就是中國國防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因此說,中國的軍隊現在也必須現代化。
最後一句題外話,《戰狼2》去年這麼火爆,恐怕多少跟中國觀眾從影片中看到了以往好萊塢大片內展示的美國軍力的中國版,是有著很大關係的。當然那是電影。
不管怎麼樣,一場戰爭來臨的時候,我們總得有人能夠去前方打仗,而且打仗的人總得有能夠跟人家打的東西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