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淺黑科技

    -------正文分割線-------

    一個安全人眼中的“十年雲安全戰爭”

    文 |史中

    我覺得,能體現人類最高階文明的生活方式 ,就是“宅”。

    你想想,一個人整月都不出門,卻能從門口取回天下美食,取回衣帽鞋襪;能從手上的螢幕學習國際大事,閱盡島國女神,不會落後其他人哪怕一秒。這簡直是時代的勝利。。。

    外賣、資訊、聊天,這些我們每天都用到的黑科技就像一座摩天大樓,身下的地基只有一個:計算。如果在計算前加一個限定,那就是雲計算。

    講真,在今天這個時間點,雲計算要是涼了,什麼衣食住行肯定全都掛了。所以,現在有很多安全企業的飯碗就是:“拱衛雲計算的安全”。

    不久前,我遇到了亞信安全的通用安全產品中心總經理童寧。我發現,對於中國雲安全的歷史故事,他是一位很合適的講述者。

    童寧

    說他適合講這段故事,有兩個原因:

    1、活久見。亞信安全的前身趨勢科技中國,自稱是全球最早定義“雲安全”的廠商,在這個池子裡已經遊了十年。(要知道雲計算本身也才有十二年曆史。)2、兩種視角。2015年亞信科技收購了趨勢科技中國,成立了亞信安全。童寧也隨之進行了身份轉變。

    這就讓他們能從內外兩個角度描述雲安全的“中國往事”。

    一、2008-2015:算力就像中國的人口,不斷向大城市聚集

    過去十年,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身邊的算力在迅速而且不可逆地聚集。就像最近半個世紀,我們身邊的有志青年逐漸向北上廣深聚集一樣。

    百川歸海,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雲計算”形態。

    童寧回憶往事,把十年曆史分為三個階段。

    1、虛擬化:計算的鄉村

    在十年前的 2008年,計算的“上古時期”,單純的寶寶們相信一是一、二是二:一臺計算機,執行一套系統,提供一套服務。天經地義。

    但是,腦洞爆表的人類發現了一個更酷的玩法:計算機的本質是計算力,而計算力怎麼能受物理機箱的限制呢?我可以用程式碼的形式,強行把一臺計算機分割成虛擬的兩臺計算機,讓他們分別執行不同的任務。

    這種切分機器的方法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虛擬化”。大名鼎鼎的 VMware公司就是虛擬化的始祖,至今還有很多企業在使用 VMware的虛擬系統。

    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計算力被繼續分割。以至於一臺伺服器拖動60-80個桌面,執行60-80套任務,這些都是日常操作,不用扣6的。

    好的,現在問題來了:

    一臺機器分出了幾十號虛擬主機,那麼是否每個虛擬主機都要安裝防毒軟體呢?

    這其實是個挺有趣的問題。

    想象一幢大樓,原本屬於一家公司,門口站著一位保安。但是後來老闆把大樓分成了60間辦公室,租給了60家公司。那麼每家小公司都需要自己重新配備一個保安嗎?

    講真,一般的辦公樓裡並不是每個公司門口都有保安。所以當時趨勢科技覺得,在每一個虛擬機器裡安裝殺軟也沒有必要。於是他們仗著對自己的技術水平還可以,和 VMware合作開發出一個“通用保安”,用一個人來保衛60個公司。這就是他們津津樂道的“無代理”安全技術。

    說起來,這就是雲安全的最初形態之一了。

    注意,這個時候藉助虛擬化技術,幾十組相互獨立的算力,已經能夠彙集到一臺物理機上了。幾十個使用者,就像一個村莊一般組織在伺服器裡,相互獨立又分享資源。我們剛才提到的算力集中化的浩蕩歷史,自此拉開了帷幕。

    2、資源池:計算的城鎮

    2013年以後,虛擬化已經成為了家常便飯。VMware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牛X公司,趨勢科技也藉著自己虛擬化安全的能力,賺得盆滿缽滿。

    但與此同時,各行各業都明顯發現,自己需要的算力比想象中更驚人。中國網際網路像脫韁的野狗一樣往前衝,政府、銀行、券商、運營商、國企、私企業務爆棚,都要擴充自己的算力。於是他們開始大量購買伺服器,買伺服器就要花錢,如此迴圈往復,購買、管理、運營的成本暴增。

    於是,本來就負責管理全國網路的三大運營商看到了商機,在他們的主導下出現了幾大資料中心,用幾千臺伺服器做成一個資源池,租給使用者或者賣給使用者。

    注意,這種局面形成,客觀上讓算力更進一步集中了。如同一個城鎮有上萬人,資源池裡往往也匯聚了上萬組獨立的算力。

    這時就出現了新的安全需求。租戶的業務五花八門,“資源池”沒辦法具體地照顧到每一個租戶的安全。所以他們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定製統一的安全系統,分配給各個租戶,讓他們自己來管理自己的安全。

    看過電影《看上去很美》麼,

    當小朋友只有幾個的時候,老師可以幫他們一個個擦屁股。但是當一個班有幾萬個小朋友的時候,老師就必須得讓每個小朋友自己學會擦屁股。

    這時,像趨勢科技這樣的安全企業,主要提供的就是各個租戶可以自己使用的“安全系統”。

    3、公有云:計算的超大城市

    雲的概念,雖然早在2006年就被谷歌和亞馬遜提出,但是直到2015年,華人才真正接受了“雲作為計算力的基石”這個形態。

    雲計算的核心技術在於大規模的計算力排程。這種排程技術的不斷完善,直接導致了兩個結果:

    1、雲上算力進一步集中2、計算的單位成本進一步越低。

    雲上的算力已經到了非常集中的狀態,以中國最大的公有云阿里云為例,上百萬租戶同時在一朵雲上既獨立工作,又分享資源。就像北上廣深這樣的超大規模城市一樣,公有云同樣是超大規模的人類組織模式。這堪稱人類社會的奇觀,你體會一下。

    至此,無論是國計民生的政務系統,還是吃喝玩樂的網際網路服務,都在以史詩般的速度向雲上遷移。以此為基礎,各種公有云的變種:“行業雲”“政務雲”也開始出現。

    你看,在生活中,女孩越是依賴男友,就越怕他出軌。雲也一樣,越是依賴雲,雲上的租戶就越需要雲的安全。這時便出現了我們現在公認“雲安全”的標準形態:

    雲本身的安全+雲上租戶的系統安全

    後來的發展證明,雲本身的安全更多地被阿里雲、騰訊雲這樣的雲計算服務商包攬,而云上租戶的安全,就由安全企業提供。

    直到這裡,我們都在以雲安全服務商的低視角來觀察整個雲計算的歷史。接下來,中哥帶你飛,我們試著像飛鳥一樣,盤旋在祖國上空來繼續我們的觀察。

    從天空俯瞰,一場更為浩蕩的變革即將來臨。

    二、2015-2017:中國網路安全的“天局”

    2015,堪稱我心中的中國網路安全元年。

    在那一年,啟明星辰的股價從14最高漲到了58,綠盟的股價從10最高漲到了49。在那一年,360宣佈從納斯達克退市的計劃,邁出了“回家”的第一步。與此同時,提前兩年已經從美股退市的亞信科技,平地驚雷地收購了頂尖網路安全企業——趨勢科技中國。

    從天空俯瞰,似乎有一張碩大的棋盤。每個網路安全企業都像一枚棋子。直到它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組成了一個凌厲的攻勢,我們才恍然大悟,這是一場中國在下的大棋。

    所謂“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對於中國來說,除了晶片、軟體、電子器件這類“核高基”之外,網路安全的能力同樣像核武器一樣重要。簡單來說就是:

    關鍵的網路安全能力,一定要由華人自己來控制。

    如此,我們再把鏡頭推回到2015年的亞信安全和趨勢科技中國,就能體會到更多鮮活的情緒。

    當時,轟轟烈烈的網路安全中國產化替代浪潮剛剛掀起。凡是外資背景的安全企業,都開始受到准入門檻的限制。

    當時,趨勢科技果斷放手如日中天的趨勢科技中國,可謂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它敏銳地地預料到,外資背景的安全企業在中國的市場空間會迅速收窄。這個過程不可逆。因為,從未來20年的國家戰略考慮,中國已經橫下一條心,要把“對所有人 Say No”的權利緊緊攥在手裡。

    如果說網路安全是一個木桶,那麼對於彼時的中國來說,“中國產雲安全技術”這一塊木板可謂是非常短。即使是啟明、綠盟這樣的龍頭企業,也沒有太多經驗。但是站在2015年,行業的精英都看得很清楚,雲計算註定會成為整個國家算力的基礎。中國雲安全技術的強弱,用生死攸關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眾裡尋他千百度,“趨勢”卻在燈火闌珊處。”趨勢科技彼時已經積累了七年的雲安全技術。最終的結局是,亞信得償所願佈局安全領域,頂尖的雲安全技術完整保留在了亞信安全中。

    三、2018,雲安全關鍵的幾步棋

    如當年的雲計算先驅所料,如今雲安全已經成為柴米油鹽水電煤氣一樣的生活必需品。阿里雲一騎絕塵,已經開始佈局國際市場;各路大企業,也紛紛建立自己的行業雲。

    於是我得出兩個結論:

    1、中國的雲計算,已經在世界上處於第一陣營。2、中國的雲安全,正在棋盤上落下事關全域性的最關鍵的那幾個子。

    那麼,問題來了:

    從戰略角度看,中國需要怎樣的雲安全呢?

    我覺得一般人會忽略的有兩點:

    1、程式碼自主可控。

    安全很特殊。如果你是一個將軍,那麼你很可能會選自己的同鄉或親人來做你的警衛員。這說明,保護自己的人,一定要是自己信任的人。

    對雲計算來說同樣如此。尤其是保護政務、銀行等國家基礎設施的任務,必須由百分百的中國公司完成。“你說什麼不要緊,先掏出來身份證來做個政審”,這就是自主可控的核心奧義。

    2、穩定。

    政務、金融等等重要的基礎設施,最需要保證的就是穩定。一旦停止執行,可能會危機整個國民生產。而如果你的安全產品不僅沒有保證安全,還直接把系統都拖累得掛掉了,這就是標準的豬隊友。

    其實不僅是雲上的系統,所有系統的根本要求都是三個:穩定、穩定,還是穩定。“業務從來不會為安全讓步”,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從童寧的角度看,亞信安全之所以這些年發展得不錯,恰恰因為做對了這兩件事:亞信安全保持了百分之百中國供應商的身份;而因為雲安全起步早,當競爭對手還在打磨穩定性的時候,他們已經經歷了摸爬滾打,把穩定性保持在優秀的標準線上。

    當然,我覺得能在如今的雲安全市場上砍下重大份額的安全廠商,產品都具備這兩項特質。

    3、硬實力。

    當然,在滿足前兩點的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效果當然是最重要的。

    童寧告訴我,根據他的經驗,企業或者政府把系統放到雲上,主要就面臨兩個問題:

    已知威脅;未知威脅。

    1)面對已知威脅,最要緊的是“速度”。

    這裡,有一個駭客進攻的“標準模型”。

    駭客研究出一個漏洞,把它放到黑市中出售;下一級駭客買到這個漏洞,然後開發出一套攻擊工具,繼續放到黑市中出售;下一級駭客買到這個工具,直接買來,用在已經“踩點兒”已久的公司上,直接入侵拿到資料。

    從頭到尾,幾個流程下來,所需要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小時,最長也不超過一天。

    在這個過程中,理論上企業和駭客是在同一起跑線上。一個漏洞被爆出,就相當於“寶藏”藏身之處大白於天下,壞人可以去找,好人同樣可以去拿。

    只不過,駭客的進攻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可謂“紀律嚴明,井然有序”;而很多企業的防守陣型,顯得有點手忙腳亂。

    舉個例子:

    一個企業,在雲上搭建了各種系統,有時連自己都難以清點清楚。這時要想一個一個查詢,再找到需要打補丁的服務,一個一個打好,往往一週的事件已經過去了。

    看過美劇《行屍走肉》或者電影《生化危機》的童鞋,都能想象,面對快速擴張的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快”。快速逃離危險區,一旦上岸,之後就只剩下笑看風雲了。

    2014年,震驚全球的心臟滴血漏洞,就像生化危機一樣,在短時間內席捲全球。

    所以,怎麼才能用最快速度打好防護補丁呢?這顯然需要“自動化”能力。

    1、在威脅沒來的時候,自動識別自己的系統資產;2、在新威脅出現的時候,自動快速打好補丁;3、因為某些具體原因沒辦法打補丁的情況下,要採用替代方法切斷攻擊路徑。(亞信安全的技術叫做“虛擬補丁”)

    雖然有點三觀不正,但我還是想說:事實上,熊追你的時候,你只要跑得比最後一名快就行。。。

    2)面臨未知威脅方面,最要緊的也是“速度”。

    可以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個駭客入侵一套系統,有些步驟是不能省略的。

    打個比方:

    駭客進攻一個雲系統,很像進攻一個城池。他需要先放一個“間諜”進來,搞清楚糧草在哪,兵器在哪,城主又在哪。從這個間諜潛伏在系統裡開始,到實質性的進攻被發現,中間的一段時間叫做“自由攻擊時間”。

    在自由攻擊時間裡,駭客每找到一份重要的資訊,就會讓勝利的天平傾向於壞人一點兒。所以,縮短自由攻擊時間,讓它趨近於零,是至關重要的。

    這種攻擊,考驗的就是在資訊不完備的基礎上,實打實的分析能力。就像一個老刑警,確認一下眼神,就能知道對面的是不是小偷。

    有時候,連老刑警都說不清楚是為什麼,但他就是有感覺。在安全技術中,這就用到了人工智慧技術。(之前中哥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用人工智慧的“阿法狗警犬”做安全檢測》,感興趣可以看一下。)

    有一點需要強調,這種發現未知威脅的能力,就像高考語文卷的最後一道作文題,沒有絕對客觀的資料可以評價,也沒有一個“最好”的標準。

    所以,在雲安全這條路上,所有人都是小學生,也總有人可以做得更好,誰也別驕傲。

    四、未來:雲安全的“消失”

    雖然已經到了2018年,但我覺得雲計算還沒有發展到它的最終形態。

    打個比方:

    現在的雲計算,有點像攢電腦。使用者買來底層雲計算服務之後,還要在上面自己安裝除錯系統。你自己把系統搞崩潰了,跟攢電腦的商家沒關係;未來的雲計算,應該像買手機。使用者買來的雲計算服務,上面集成了所有的系統和安全特性,使用者所需要的只是使用,一旦出問題只管找客服。

    你可能明白我在說什麼了:未來的雲安全,應該是“潛在水面之下”的能力,根本不用使用者操心。

    注意,問題來了。既然雲安全應該是雲計算的特性,那麼未來雲安全很可能被整合在底層雲計算服務商中,例如阿里雲,也許會直接把雲安全和雲上的安全統統做成一個完整的產品交付。

    面對這樣的預期,反觀現在,第三方雲安全公司的生意也許正在一個山頂,接下來可能會遇到下坡路。可謂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雖然不知道這一天何時到來,但這是所有云安全廠商的盛世危言。

    不過童寧覺得,第三方安全廠商的任務還遠遠沒有完結,他們至少有兩條路可走

    1)雲接入的安全。無論雲上的安全做得多到位,在你接入雲的過程中,還是可能面臨風險。於是所謂的 CASB(Cloud access security brokers)這類接入雲過程中的安全,就會迎來市場的爆發。2)原始碼安全。如果把對付已知威脅的能力比作醫療,把對付未知威脅的能力比作免疫力,那麼原始碼安全就是基因工程。如果在開發系統的過程中,就寫進了很多漏洞,就像基因裡帶有缺陷一樣,後期如果要醫療,付出的代價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原始碼的安全審計,同樣是未來的一個爆發的市場。

    雖然童寧很驕傲地跟我介紹,亞信雲安全的解決方案已經進入77%的中國500強企業、70%的銀行、80%的券商,XXXXX,但是我覺得他比別人更清楚,爭奪市場本身並不是雲安全廠商的終極價值。而有朝一日,中國的雲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雲,才是這些為之奮鬥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從業者最大的榮光。

    我們把目光收回到這局網路安全的對弈之上。

    中國坐在棋盤一側,而另一邊的對手,我們無法選擇。

    中國的網路安全從業者,看著“雲計算”這三個字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最初很多人並沒有想到,自己從事的失業會和這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慶幸他們並未轉身離去,而是選擇挺身而出,成為了歷史的作者。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雲計算生生不息,他們功成身退的一天,或許永難到來。

    但這,正是世界的動人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洗掉衣服上洗衣粉的痕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