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世歡喜不為世俗所及
-
2 # 在平原的田野裡宋代詩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詩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是描寫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風景。
元宵節的焰火,從天空中紛紛降落下來,就像是被巨大的東風吹散的千樹萬樹的繁花,彷彿是星星點點在細雨中墜落。
拍攝意境,第一要選擇夜晚有燈火闌珊的畫面,展示元宵節濃濃的節日氣氛。第二要選擇夜晚有焰火的場面,表達千樹的繁花。
-
3 # 風雲再起之未來莫測
要拍攝這樣的場景,首先得有具備幾個條件,一要風的夜晚,二要有很多花開放的地方。找個順風的地方拍下風吹花瓣時的場景,隨風飄落的花瓣,就像滿天的星雨。
瞭解詩詞的拍攝意境,首先應該瞭解詩詞的創作背景、時間、與詩詞的意思,最後確定主題與拍攝物件。
1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字面意思為:焰火像是被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轉向西邊,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2)深層賞析:此詞的上半闋主要寫上元節的夜晚,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寫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雕”、“鳳”、“玉”,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讚美 。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遊女們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未曾離去!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到末幅煞拍,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後不肯同流合汙的高士之風。
2 確定詩詞含義,找出拍攝主題。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
由此可以確定
拍攝意境:上元節(元宵節),滿城燈火,眾人狂歡。
拍攝素材:(1)元宵節火樹銀花(2)元宵節絢爛煙花紛紛落下
3 根據詩詞意境與拍攝素材確定自己的拍攝主題,然後進行構圖、選景、後期處理就可以了。
分享下我認為符合詩詞拍攝意境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