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55976288107

    出自朱熹《中庸章句序》

    譯文:

    總的說來,由人的心所能感知覺悟得到的虛冥之中的本質,用一個符號“一”就可以將之完全囊括亦盡了。然而,也有人對“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區分出“人心”和“道心”。之所以有這種分別,在於其各自對“形”和“氣”的產生或源起的探討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從“性命”的“正”與否這個角度去探討的,所以在對“正”的感知和覺悟的方面就出現了不同;有的是從本質所表現的危殆而不安的狀態這個角度去探討的,所以在對其狀態上的微妙而難見的情形的認識方面就出現了不同。然而,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形”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堪稱“上智”的人,也不能沒有“人心”;既然是人,就沒有不具有“性”的,所以即便是在智力方面雖為“下愚”的人,也不能沒有“道心”。 “人心”和“道心”兩者,都雜處於人的“形”和“性”的每一個地方,只是看人自身能不能以“治”的程式去加以處理而已。所以,對於“人心”和“道心”這兩者,從其“危”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危”;從其“微”的角度去看的,則會感到其發展是愈來愈“微”。但是,“天理”也就是宇宙的本質是恆定不變的,不會因某一個人本身在“欲”的方面有所不同就隨之有所不同。如果說人的“思”能夠達到“精”的高度,就會看到“人心”和“道心”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說人能夠得到“一”(宇宙的邏輯定律箭頭“一”),就自然可以將自身的“心”守護並維持在“正”的範圍裡,使自身的“心”不再有與“人心”和“道心”出現分離的情形。所以,如果對一切事情都惟“精”惟“一”並持之以恆地去加以處理,就必然可以使“道心”成為一個人的主要的方面,而“人心”則變成從屬的方面,處處聽命於“道心”的指引和安排。倘如此,則從“危”的角度去探討的就必然會達到“安”的境界;從“微”的角度去探討的就必然會達到“得”的境界;甚至在說到“動”和“靜”的事情時,也不會發生什麼不足或者太過的偏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熊德飾品?